导读:本文包含了品特早期戏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大卫·,马梅特,“元戏剧”,《鸭子变奏曲》,《舞台生涯》
品特早期戏剧论文文献综述
李晓梦[1](2018)在《大卫·马梅特早期剧作中的“元戏剧”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卫·马梅特在早期剧作中主要是通过角色之间的对白,制造间离效果,或者通过"戏中戏"的场景设置,突出剧场角色表演的本质,从而体现"元戏剧"的主要特征。本文以大卫·马梅特的两部早期作品《鸭子变奏曲》和《舞台生涯》为例,在莱昂内尔·阿贝尔和查理德·霍恩比的"元戏剧"理论基础上,分析大卫·马梅特早期戏剧中"元戏剧"因素的运用及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艺苑》期刊2018年03期)
林惠[2](2018)在《品特早期戏剧中的消费意象与国民意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哈罗德·品特(Harold Pinter,1930-2008)是当代英国戏剧史上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剧作家之一,于200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出生于二战时期,经历了英国社会的转型动荡,所创作的作品往往以人物的日常生活场景为主,在开篇就铺垫一种生活艰难与不易的消费基调。品特的戏剧不仅再现了二战后英国的社会面貌、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的消费文化特征,也彰显了国家变迁对英国社会的影响、品特对国家命运的忧思。然而,国内外的大部分学者主要是关注到了品特作品主题的丰富性及语言的特色,却鲜有学者关注到品特戏剧中的消费主题甚至消费意象,因此研究品特戏剧中的消费文化可从一个新的角度审视剧作的主题意义。本文立足于消费社会的时代语境,以品特早期创作的《生日聚会》、《送菜升降机》、《房间》、《看门人》以及《归家》五部戏剧为研究对象,从消费文化理论对戏剧进行探讨,试图结合具体的消费意象来分析作品所映射的国民意识,从而揭示出国家变迁对英国社会及英国国民最真实的影响。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首先,界定本研究的核心概念“国民意识”与“消费意象”;其次,梳理消费文化的特征以及它作为文学理论进行研究的方法,以便能以此作为理论框架来分析品特戏剧;接着从衣、食、住、行及娱乐活动四方面来分析品特戏剧中的消费意象;最后基于消费意象与消费文化,来分析品特早期戏剧中呈现出的英国国民意识。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发现品特戏剧中的消费意象是社会现实的反映。戏剧中的消费意象最能体现第二次世界大战对英国家庭生活的影响。在戏剧中,人物简朴的生活场景,是英国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下层人民生活的缩影,反映了英国国家经济状况的变化。生活上的困窘不安,使得英国普通民众将不满的情绪发泄在移民身上,甚至对移民的厌恶情绪放大。剧中的人物生活在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里,拒绝与外界交流。这不仅折射了作为普通英国国民对生活环境的消极应对,也反映了帝国倒塌后英国众多国民的精神焦虑。(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1)
刘娜娜[3](2012)在《叙事身份》一文中研究指出这篇论文将分析哈罗德·品特早期叁部戏剧:《生日聚会》,《看管人》和《房间》,在理解保尔·利科叙事身份的基础上来解读剧中主要角色的身份问题,将这些戏剧放在荒诞剧、房间剧等之外来进行解读。事实上,在这叁部剧中,除了剧中的中心人物,其它角色也都有着不为人知的过去,而这些过去总是有意无意地体现在他们的叙述当中。在叙事身份中,叙述能力与叙述内容都与角色的身份息息相关,而叙述又不是一个单一的过程,自我叙述基于记忆,可能有美化和虚构的内容,可靠性就需要一些外在力量的支撑。这篇论文首先分析的是剧中的外来闯入者,通常情况下,这些外来闯入者都会与剧中人组成一个叁人僵局,矛盾由此产生。在这些背景和基础之上,由于角色本身的自主性,他们都遭受不同程度的焦虑与信任危机,通过自我叙述与对话的交互叙述来找寻完整的身份。最终,他们回到一直困扰着他们的那个身份,也就是过去的那个自己。在保尔·利科的叙事身份中,任何人的生活都可以讲述以保持时间上的持续,所以角色的叙述把他们的过去与现在连接起来,从而回到一直以来困扰他们的身份。(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12-05-31)
杨逾涵[4](2012)在《用荒诞照亮现实——对品特早期戏剧风格的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一、悖论主题:对荒诞戏剧的继承与发展世纪世界文学重要遗产,荒诞派戏剧聚焦与人内心在世界上生活的无助感,特别是人与人之间无法交流导致的谬误,以及由于无法理解造成的个体行为的荒谬。所以就具体的作品而言,荒诞派戏剧的时间、地(本文来源于《安徽文学(下半月)》期刊2012年05期)
彭金霞[5](2011)在《男性权威的颠覆—对品特早期戏剧中女性形象的福柯式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两性冲突是品特早期性别戏剧中的一个重要主题。男性想通过使用语言暴力来控制并支配女性以巩固他们的领导地位及男性权威。女性从被动接受男性的压迫到觉醒并反抗男性霸权。她们以语言和身体作为手段与男性抗争,最终获得了权力并确立了自己的身份。本文运用福柯的权力,话语与主体理论分析了品特早期戏剧中的女性反抗男性压迫,颠覆男权,获得权力,肯定自我的过程,旨在探讨品特戏剧中所折射出的现代社会中两性间复杂的权力关系。本文由叁个章节及引言和结论构成。引言部分介绍了品特戏剧研究的国内外现状,并说明了本论文的理论基础和结构布局。第一章主要论述了《房间》和《生日宴会》两部戏剧中,男性权威下被剥夺了话语和自由权力的被动软弱的女性,指出由于被动和软弱她们注定成为男性霸权下的受害者。第二章主要分析了《微痛》和《归家》中觉醒并反抗男性权威的女性,认为只要运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勇敢地去反抗,为自己的权力和身份作斗争就会取得胜利。第叁章主要阐释了男性权威的颠覆过程,得出父权制社会中女性成功反抗男性并获得了控制权。结论部分指出品特描写男女间权力斗争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男性霸权颠覆的过程。品特在其作品中赋予了女性更多的自由、力量、权利与地位,这是对日渐进步与多元的社会现实的写照,表明了他思想的发展与成熟。同时也说明了权力无处不在,但却一直处在变化之中。(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1-04-15)
李良春[6](2010)在《探讨荒诞背后的现实主义——论哈罗德·品特的早期戏剧》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引言荒诞派戏剧是现代西方最重要的文艺流派之一,荒诞派戏剧中往往表现人物遭到突如其来的灾难,根本没有是非、善恶、因果关系人的喜怒哀乐也被置之度外,剩下的只是不协调、荒诞,有时还有恐怖,说明世界上的事情是无法凭人的理性、用人的语言说清楚的。而(本文来源于《山花》期刊2010年18期)
李瑶[7](2008)在《此在去蔽之戏剧》一文中研究指出哈罗德·品特200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早期戏剧展现出鲜明的特色,因其晦涩的表达方式和独特的戏剧观而使得其剧作被冠以“荒诞剧”、“威胁剧”、“语言剧”等诸多名称。本文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结合具体作品中戏剧形式和人物形象分析,对品特早期戏剧进行考察,总结出品特早期戏剧以独特的戏剧形式和不同的人物形象而表现出的人生的“焦虑”、“恐惧”与“暴力”叁大主题,并进一步发现其与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中“烦”、“畏”、“死”叁种此在现身情态的相关理论表述有着内在的一致性;结合存在主义理论,来解读品特早期戏剧中对“此在之烦”、“此在之畏”、“此在之死”叁个哲学范畴的形象化表达,认为其早期戏剧超越了“荒诞剧”、“威胁剧”、“语言剧”而成为“烦”之戏剧、“畏”之戏剧、“死”之戏剧;综观品特早期五部剧作所体现的总体性哲学特征,认为其早期戏剧揭开了人物外在的虚饰和伪装,在生存的基本面上表现了人类生存的状态和个体存在的本质,从而构成了“此在去蔽之戏剧”。通过对“此在去蔽之戏剧”的阐释,深入发掘品特早期戏剧中普遍存在的哲学内涵。(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08-05-05)
张乐[8](2008)在《一个真实的聚光者》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对象为英国现代戏剧大师哈罗德·品特的早期戏剧作品。在20世纪50年代的英国戏剧舞台上,出现了本土戏剧传统与“荒诞派”思潮并进且交融的新现象,品特早期戏剧作品则是这一时期戏剧创作特色的最好展现,其开创的新的戏剧创作风格对当代英国戏剧创作颇具影响。本论文在影响研究和文本阐释的基础上,从品特早期戏剧作品的荒诞派戏剧归属问题入手,结合20世纪50年代英国戏剧舞台的新发展,对品特早期剧作文本进行细读。主要从语言特征、舞台设置、人物塑造的文学价值叁个方面来探讨品特早期作品对于剧本戏剧性、情节性以及道德诗意的呈现,并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一些研究。文章通过回归作品文本,发掘品特早期剧作既在形式和思想上受到现代派潮流冲击,又在内容上真正继承了戏剧创作传统的写作特色,试图在争论不休的风格归属问题上,以作家作品为基础还原作家创作真相及作品文学史价值。(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08-04-20)
蔡芳钿[9](2007)在《脆弱的个体》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房间》、《生日晚会》和《升降梯》上演之后,哈罗德·品特(Harold Pinter)很快便被评论界列为“荒诞派戏剧”成员之一。然而,大部分评论家都认为,要将品特的作品纳入某一个具体的类别里面是几乎不可能的。 品特的晚期作品,如《独行者》、(本文来源于《中华读书报》期刊2007-02-07)
品特早期戏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哈罗德·品特(Harold Pinter,1930-2008)是当代英国戏剧史上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剧作家之一,于200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出生于二战时期,经历了英国社会的转型动荡,所创作的作品往往以人物的日常生活场景为主,在开篇就铺垫一种生活艰难与不易的消费基调。品特的戏剧不仅再现了二战后英国的社会面貌、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的消费文化特征,也彰显了国家变迁对英国社会的影响、品特对国家命运的忧思。然而,国内外的大部分学者主要是关注到了品特作品主题的丰富性及语言的特色,却鲜有学者关注到品特戏剧中的消费主题甚至消费意象,因此研究品特戏剧中的消费文化可从一个新的角度审视剧作的主题意义。本文立足于消费社会的时代语境,以品特早期创作的《生日聚会》、《送菜升降机》、《房间》、《看门人》以及《归家》五部戏剧为研究对象,从消费文化理论对戏剧进行探讨,试图结合具体的消费意象来分析作品所映射的国民意识,从而揭示出国家变迁对英国社会及英国国民最真实的影响。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首先,界定本研究的核心概念“国民意识”与“消费意象”;其次,梳理消费文化的特征以及它作为文学理论进行研究的方法,以便能以此作为理论框架来分析品特戏剧;接着从衣、食、住、行及娱乐活动四方面来分析品特戏剧中的消费意象;最后基于消费意象与消费文化,来分析品特早期戏剧中呈现出的英国国民意识。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发现品特戏剧中的消费意象是社会现实的反映。戏剧中的消费意象最能体现第二次世界大战对英国家庭生活的影响。在戏剧中,人物简朴的生活场景,是英国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下层人民生活的缩影,反映了英国国家经济状况的变化。生活上的困窘不安,使得英国普通民众将不满的情绪发泄在移民身上,甚至对移民的厌恶情绪放大。剧中的人物生活在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里,拒绝与外界交流。这不仅折射了作为普通英国国民对生活环境的消极应对,也反映了帝国倒塌后英国众多国民的精神焦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品特早期戏剧论文参考文献
[1].李晓梦.大卫·马梅特早期剧作中的“元戏剧”特征[J].艺苑.2018
[2].林惠.品特早期戏剧中的消费意象与国民意识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8
[3].刘娜娜.叙事身份[D].复旦大学.2012
[4].杨逾涵.用荒诞照亮现实——对品特早期戏剧风格的探索[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
[5].彭金霞.男性权威的颠覆—对品特早期戏剧中女性形象的福柯式解读[D].西南大学.2011
[6].李良春.探讨荒诞背后的现实主义——论哈罗德·品特的早期戏剧[J].山花.2010
[7].李瑶.此在去蔽之戏剧[D].暨南大学.2008
[8].张乐.一个真实的聚光者[D].西南大学.2008
[9].蔡芳钿.脆弱的个体[N].中华读书报.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