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盐酸强力霉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生物炭,盐酸强力霉素,修饰,吸附
盐酸强力霉素论文文献综述
刘素[1](2018)在《生物炭改性材料对水体盐酸强力霉素的吸附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抗生素以其价格低廉、广谱抗菌的特点而被广泛使用于医疗、水产养殖业、畜牧业中。因为机体代谢率较低,因而大部分的抗生素以原药或者代谢物形式由尿液及粪便排出体外,造成了抗生素在水体及土壤等环境中的残留,进而对环境、生态系统以及人类健康产生了极其严重的威胁。生物炭是使用广泛的吸附剂,但是对于吸附去除水体中的盐酸强力霉素等抗生素类的物质仍然面临着如何进一步提高吸附去除率的问题。因此,本研究以盐酸强力霉素为目标污染物,以花生壳生物质为原料,将其焙烧成生物炭(BC)后,再以Cu(NO_3)_2·3H_2O作为改性物质,制成有机复合吸附剂以去除水中的盐酸强力霉素,通过pH、吸附动力学、等温、热力学以及离子强度等一系列吸附实验来探讨盐酸强力霉素在复合吸附剂上的吸附特性,以为解决抗生素的环境污染类问题提供相应的理论参考和数据支持。利用Cu(NO_3)_2·3H_2O改性获得的改性生物炭(Cu-BC)对水中盐酸强力霉素展现了很好的去除效率(约93.22%),是改性前的2倍多。采用场发射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傅立叶转换红外光谱(FTIR)以及Zeta表面电位等分析了该衍生材料的物理及化学特性,结果表明Cu-BC复合材料对水中盐酸强力霉素的主要去除机制是静电吸引和络合作用。本研究用Cu-BC复合材料对水中盐酸强力霉素进行了一系列的吸附实验,以对Cu-BC复合材料吸附盐酸强力霉素的行为进行深入地探讨分析。Cu-BC复合材料对盐酸强力霉素的动力学模型与准二级动力学模型相符合,等温线与朗格缪尔等温模型符合。当pH为8.0时,Cu-BC复合材料对盐酸强力霉素的吸附率最大。热力学实验中,随着温度的升高,Cu-BC复合材料对水中的盐酸强力霉素吸附量相应增加,说明了此反应过程是自发的且为吸热反应。本研究还探索了不同阳离子背景电解质(Na~+,K~+,Ca~(2+),Mg~(2+),Mn~(2+))的存在对于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了Na~+,K~+轻微的促进吸附,而Ca~(2+),Mg~(2+),Mn~(2+)抑制了吸附。综上所述,Cu-BC是一种高效、廉价、环境友好、具有优良的理化性质的吸附剂,对于含盐酸强力霉素实际废水的去除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8-05-20)
谷月,孙昊宇,葛鸿铭,马清萍,林志芬[2](2017)在《群体感应抑制剂与磺胺甲恶唑、盐酸强力霉素对大肠杆菌的联合毒性及其机制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群体感应抑制剂(QSIs)具有不会产生抗药性的特点,从而被作为抗生素的可能替代品,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其存在着与传统抗生素环境联合暴露的可能,但是目前尚缺乏相关联合效应的研究。本文以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为受试生物,测定了7种QSIs(DL-焦谷氨酸、N-乙烯基吡咯烷酮、呋喃酮乙酸酯、2-甲基四氢呋喃-3-酮、3,4-二溴-2(5H)-呋喃酮、(R)-3-吡咯烷醇、D-脯氨醇)分别与磺胺甲恶唑(SMX)和盐酸强力霉素(DH)的二元联合毒性,并初步探讨了它们的联合作用机制。根据结果分析,前5种QSIs作用于AI-2类信号分子介导的群体感应系统,与AI-2类信号分子竞争结合Lsr B蛋白,此通路与SMX、DH的作用通路互不影响,因此联合效应为相加;后2种QSIs作用于AI-1类信号分子介导的群体感应系统,与AI-1类信号分子竞争结合Sdi A蛋白,而SMX、DH的作用可能刺激Sdi A蛋白的表达,从而需要消耗更多的QSIs与Sdi A结合,因而联合效应为拮抗。本实验研究可为传统抗生素与QSIs联合暴露的生态风险评价提供一定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生态毒理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孙钰琨,白波,王洪伦,索有瑞[3](2016)在《NiO/In_2O_3 p-n结型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降解盐酸强力霉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出了具有p-n异质结结构的立方形氧化铟表面负载片状氧化镍复合光催化剂。SEM,XRD和UV-VIS,FT-IR等方法对催化剂的晶相组成、微观结构、化学键组成以及吸光性能等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NiO/In_2O_3复合光催化剂的形成符合牺牲模板机理。片状氧化镍的负载使复合光催化剂的吸收带边发生了明显的红移,并在可见光区产生响应。光催化降解盐酸强力霉素实验表明,与单一的In_2O_3相比,氧化镍颗粒的负载使二氧化铟的光催化效果在紫外-可见光区有了明显地提高,且在中性以及碱性条件下的光催化效果最佳,降解效率达到93%,其主要原因应归功于氧化镍晶粒与二氧化铟晶粒紧密接触形成p-n异质结,有助于催化剂表面光生电子和空穴的快速分离。(本文来源于《化学工程》期刊2016年06期)
魏小平,吴芳,李建平[4](2013)在《应用门效应-分子印迹传感器测定盐酸强力霉素》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邻苯二胺作为功能单体,盐酸强力霉素为模板分子,用电聚合的方法在金电极表面制备出对盐酸强力霉素可进行特异识别的分子印迹膜,利用门控制原理对盐酸强力霉素进行测定。表征了分子印迹膜的性能、印迹效应;试验了测定条件;该传感器对盐酸强力霉素的检测具有良好的选择性。盐酸强力霉素的浓度在2.0×10-9~1.0×10-7mol/L范围内与响应电流呈线性关系,检出限达8.7×10-10mol/L,低于现有分析方法。该传感器可用于鱼肉样品中盐酸强力霉素的检测,回收率在96.6%~103.1%。(本文来源于《分析试验室》期刊2013年08期)
丁彦庭,张成丽,周艳梅,窦俊超[5](2011)在《盐酸强力霉素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分子识别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盐酸强力霉素(DC)为模板分子、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四氢呋喃(THF)为溶剂,采用本体聚合法制备了DC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在水溶液中,采用平衡结合方法和Scatchard模型评价了该聚合物的结合特性及识别机理,并考察了DC分子印迹聚合物的选择性吸附能力.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浓度范围内,DC分子印迹聚合物中形成两类不同的结合位点;高亲和力结合位点的离解常数和最大表观结合量分别为Kd1=116.83μmol.L-1,Qmax1=68.98μmol.g-1;低亲和力结合位点的离解常数和最大表观结合量分别为Kd2=12.75μmol.L-1,Qmax2=15.13μmol.g-1.与此同时,DC分子印迹聚合物对DC呈现出高的选择吸附特性.(本文来源于《化学研究》期刊2011年01期)
周艳梅,张成丽,雷建都,马同森,马光辉[6](2009)在《分子印迹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测定盐酸强力霉素》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发现在碱性条件下,盐酸强力霉素对鲁米诺-铁氰化钾体系化学发光反应具有明显的增敏作用,据此建立了分子印迹-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定量分析盐酸强力霉素的新方法。以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合成了盐酸强力霉素的分子印迹聚合物。以此分子印迹聚合物为分子识别物质,利用盐酸强力霉素-鲁米诺-铁氰化钾化学发光体系,结合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分析技术,建立了测定盐酸强力霉素高选择性的分子印迹-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分析方法。方法的线性范围为9.0×10-7~6.0×10-5g.mL-1,检出限为3.2×10-7g.mL-1。对6.0×10-6g.mL-1的盐酸强力霉素水溶液进行分析,9次平行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为3.5%。利用此方法测定尿样和盐酸强力霉素药片中盐酸强力霉素的含量,结果令人满意。(本文来源于《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期刊2009年07期)
张成丽[7](2009)在《分子印迹—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测定利福平和盐酸强力霉素》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子印迹技术(molecular imprinting technique,MIT)是制备对模板分子具有专一识别能力的分子印迹聚合物(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s,MIP)的技术。分子印迹聚合物中存在在空间结构上与模板分子大小和形状相匹配的立体空穴,且同时含有与模板分子相匹配的结合位点。MIP具有选择性高、机械强度高、稳定性好、再生性能好等优点,对模板分子显示出较强的分离和富集能力,在环境领域、药物分析、食品分析、生化分离、生物传感器技术等领域有了快速发展,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化学发光(chemiluminescence,CL)分析法具有灵敏度高、仪器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分析速度快等优点,因而被广泛地应用于环境监测、临床检验、药物分析和工业分析等领域,但是其选择性差,使该方法在复杂样品中的分析与应用受到了限制。本论文将分子印迹技术应用于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分析中,利用分子印迹聚合物对模板分子的专一识别性能和捕获能力,使模板分子与样品中的共存物质分离,然后进行化学发光检测,弥补了化学发光法选择性不理想的缺点。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简要介绍了分子印迹技术的原理及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方法,综述了分子印迹聚合物在模拟生物传感器、模拟酶催化、作为辅料用于控释给药系统等中的应用,讨论了分子印迹技术应用中现存的问题,并对后续的研究进行了展望。第二章:以利福平(rifampicin,RFP)为模板分子、α-甲基丙烯酸(methacrylic acid,MAA)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thylene dimethacrylate,EGDMA)为交联剂,采用本体聚合法制备对利福平有高选择性的利福平分子印迹聚合物。通过紫外—可见光谱探讨了聚合前利福平与功能单体的结合方式和结合位点,推测了MIP合成过程和识别机理。在水溶液中,采用静态结合方法和Scatchard模型评价了利福平分子印迹聚合物的结合特性,并考察了该MIP对利福平的选择性吸附能力。第叁章:以聚乙烯醇1735为分散剂、利福平为模板分子、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用水溶液微悬浮聚合法制备了利福平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在水溶液中,利用静态平衡结合法和Scatchard模型分析法研究了印迹聚合物的结合能力和选择性。结合底物的实验结果表明,MIP对利福平呈现出了较高的吸附性能和选择识别特性,能较简便的用于利福平的分离和富集。第四章:以利福平印迹聚合物为分子识别物质,利用利福平-鲁米诺-铁氰化钾化学发光体系,结合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分析技术,建立了测定利福平高选择性的分子印迹-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分析方法。方法的线性范围为1×10~(-8)~6×10~(-6)g/mL,方法的检出限为9.1×10~(-9)g/mL,对4.0×10~(-8)g/mL的利福平溶液进行分析,9次平行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为3.1%。利用此法测定尿样、利福平胶囊以及利福平滴眼液中利福平的含量,结果令人满意。第五章:以盐酸强力霉素(doxycycline hydrochloride,DC)为模板分子、MAA为功能单体、EGDMA为交联剂、偶氮二异丁腈(2,2'-Azobisisobutyronitrile,AIBN)为引发剂制备了盐酸强力霉素的分子印迹聚合物,讨论了合成条件对印迹效果的影响。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对印迹聚合物进行了表征。在水溶液中,利用静态平衡结合法和Scatchard模型分析法研究了印迹聚合物的结合能力和选择性。对不同底物的结合实验结果表明,印迹聚合物对盐酸强力霉素具有高的选择性吸附能力。第六章:在碱性条件下,盐酸强力霉素对鲁米诺-铁氰化钾体系化学发光反应具有明显的增敏作用,以盐酸强力霉素分子印迹聚合物为分子识别物质,利用盐酸强力霉素-鲁米诺-铁氰化钾化学发光体系,结合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分析技术,建立了测定盐酸强力霉素高选择性的分子印迹-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分析方法。方法的线性范围为9.0×10~(-7)~6.0×10~(-5)g/mL,检出限为3.2×10~(-8)g/mL。对6.0×10~(-6)6g/mL的盐酸强力霉素水溶液进行分析,9次平行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为3.5%。利用此法测定尿样和盐酸强力霉素药片中盐酸强力霉素的含量,结果令人满意。(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09-05-01)
刘世忠,刘广江,王玉珏,岳敏,马玉海[8](2007)在《比格犬埃立克体病试验观察及盐酸强力霉素治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者研究了比格犬埃立克体病试验模型及盐酸强力霉素对犬埃立克体病的疗效。结果表明,临床症状表现为急性发热、皮肤表面出现瘀血斑点,个别犬出现血便和血尿;姬姆萨染色血液涂片可见白细胞数稀少,单核细胞内有病原包涵体;血常规检查可见发病急性期血红蛋白含量和白细胞数较接种前相比显着减少;血液生化检测发现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较接种前明显升高,而白蛋白明显降低;病理组织学观察发现淋巴结、脾脏、肝脏病变最为显着;试验再次证实强力霉素对犬埃立克体病的疗效是确定的。(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期刊2007年04期)
[9](2003)在《盐酸强力霉素对犬脓皮病的治疗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用盐酸强力霉素对65只患脓皮肤病的犬进行治疗试验。用法:首次按5mg/kg体重给药,12h后按2.5mL/kg体重给药,每日1次。病犬中有30只为浅表化脓,35只为深部化脓。细菌分离结果为50只病犬分离出中间葡萄球菌,8只未分离出细菌,其余病犬分离出了溶(本文来源于《吉林畜牧兽医》期刊2003年09期)
孙贤祥[10](2003)在《一种评价离子选择性电极综合性能的新方法及其在盐酸强力霉素PVC膜选择性电极研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电极的响应斜率、响应线性、检出限和响应时间等参数 ,首次提出了一个评价离子选择性PVC膜电极综合性能的新方法———综合性能指数 (ICQ) ,应用ICQ 于以盐酸强力霉素 -四苯硼酸根为电活性物 ,以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为增塑剂的盐酸强力霉素离子选择性电极的PVC膜成分优选 ;该电极在5.0×10-6~3.2×10-2mol/L范围内呈线性响应 ,斜率为54.5mV/pc,检出限为2.4×10 -6mol/L ;采用直接电位法测定药物片剂中的盐酸强力霉素的含量 ,方法的回收率为99.6%~100.1% ;研究发现 ,当溶液 pH>4时以盐酸强力霉素 -磷钨酸根离子缔合物为电活性物的盐酸强力霉素PVC膜电极呈现超_Nernst响应(本文来源于《分析测试学报》期刊2003年04期)
盐酸强力霉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群体感应抑制剂(QSIs)具有不会产生抗药性的特点,从而被作为抗生素的可能替代品,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其存在着与传统抗生素环境联合暴露的可能,但是目前尚缺乏相关联合效应的研究。本文以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为受试生物,测定了7种QSIs(DL-焦谷氨酸、N-乙烯基吡咯烷酮、呋喃酮乙酸酯、2-甲基四氢呋喃-3-酮、3,4-二溴-2(5H)-呋喃酮、(R)-3-吡咯烷醇、D-脯氨醇)分别与磺胺甲恶唑(SMX)和盐酸强力霉素(DH)的二元联合毒性,并初步探讨了它们的联合作用机制。根据结果分析,前5种QSIs作用于AI-2类信号分子介导的群体感应系统,与AI-2类信号分子竞争结合Lsr B蛋白,此通路与SMX、DH的作用通路互不影响,因此联合效应为相加;后2种QSIs作用于AI-1类信号分子介导的群体感应系统,与AI-1类信号分子竞争结合Sdi A蛋白,而SMX、DH的作用可能刺激Sdi A蛋白的表达,从而需要消耗更多的QSIs与Sdi A结合,因而联合效应为拮抗。本实验研究可为传统抗生素与QSIs联合暴露的生态风险评价提供一定理论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盐酸强力霉素论文参考文献
[1].刘素.生物炭改性材料对水体盐酸强力霉素的吸附机理研究[D].湖南大学.2018
[2].谷月,孙昊宇,葛鸿铭,马清萍,林志芬.群体感应抑制剂与磺胺甲恶唑、盐酸强力霉素对大肠杆菌的联合毒性及其机制初探[J].生态毒理学报.2017
[3].孙钰琨,白波,王洪伦,索有瑞.NiO/In_2O_3p-n结型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降解盐酸强力霉素研究[J].化学工程.2016
[4].魏小平,吴芳,李建平.应用门效应-分子印迹传感器测定盐酸强力霉素[J].分析试验室.2013
[5].丁彦庭,张成丽,周艳梅,窦俊超.盐酸强力霉素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分子识别性能[J].化学研究.2011
[6].周艳梅,张成丽,雷建都,马同森,马光辉.分子印迹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测定盐酸强力霉素[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9
[7].张成丽.分子印迹—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测定利福平和盐酸强力霉素[D].河南大学.2009
[8].刘世忠,刘广江,王玉珏,岳敏,马玉海.比格犬埃立克体病试验观察及盐酸强力霉素治疗研究[J].中国畜牧兽医.2007
[9]..盐酸强力霉素对犬脓皮病的治疗效果[J].吉林畜牧兽医.2003
[10].孙贤祥.一种评价离子选择性电极综合性能的新方法及其在盐酸强力霉素PVC膜选择性电极研制中的应用[J].分析测试学报.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