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设计应用学习领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生活化,情境教学,初中美术,“设计·,应用”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论文文献综述
梁雪莹[1](2019)在《生活化情境教学融入初中美术“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在初中美术“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中,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突出应用性、审美性和趣味性。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当前在初中美术“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教学中存在着部分学生对初中美术“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严重缺乏学习兴趣,师生互动不够,学生的作品原创性不足等问题。有鉴于此,笔者以初中学生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生活化情境教学融入初中美术“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中以改善现存的问题,促进初中美术“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教学的发展。本文研究的重点是基于初中美术“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特殊性和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认知能力,研究如何合理科学地将生活化情境教学融入初中美术“设计·应用”课程中,在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发现生活和利用初中美术“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首先在实际调查中发现初中美术“设计·应用”学习领域课程的教学出现了学生兴趣度不高,师生缺少互动,作品原创性不足等教学现状,总结出生活化情境教学融入初中美术“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研究意义与必要性;阐述该研究对初中美术“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结合相关理论得出了生活化情境教学融入初中美术“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实施原则,即互动性原则、针对性原则、生活性原则、实用性原则。研究思考如何合理科学地将生活化情境教学融入初中美术“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中,提出了“关注身边事物,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创设生活化学习情境”、“学以致用,创设生活化体验情境”等具体实施办法,同时针对不同的课程内容附有不同的教学案例,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展有效的教学,最后根据设计好的教学策略进行了两次生活化情境教学实践,初次教学实践后得出完善对策,进行再次教学实践,两次教学实践均与传统教学进行效果的对比分析,从而验证出生活化情境教学融入初中美术“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这一项研究的效果显着,能有效地解决当前教学现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师生互动加强了,学生的设计作品富有原创性与思想感情。最后,总结出生活化情境教学在初中美术“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合理安排课时、教师要提高生活化素养、课程上要公平地邀请学生参与等问题后进行教学反思,得出结论与提出展望。(本文来源于《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李凯月[2](2019)在《基于创客理念的初中“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课程与教学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年来,“创客教育”、“创客理念”等新型词汇的出现,在教育界掀起了一股研究热潮,创客教育理念进入学校教育的案例数不胜数。现阶段的创客理念大多参照国外创客教育而来,“如何有效的将创客理念融入到各学科中?”这一直是诸多教育学者深刻思考的问题。因此,寻找适合我国学校教育体制的创客教育的途径与方法成为当前的关键任务。本文从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杜威“做中学”思想出发,以梳理创客理念相关课程案例及文件为基础,充分了解目前国内外创客理念研究现状,深挖创客理念内在精髓,论证创客理念与我国初中“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内在联系,探寻适合我国初中“设计·应用”学习领域课程与教学的创客教育的途径与方法。通过对中国知网、《中国美术教育》杂志、《世界华人美术教育大会论文集》、美术课程标准、中日美术教科书比较以及全国范围内的初中师生问卷调查的分析和总结,深入探究当前我国初中“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课程与教学的现状和问题。笔者提出基于创客理念的初中“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课程设计方案,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并实施了叁个项目式学习活动。笔者还对我国未来初中“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课程与教学做出了未来发展的展望。(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张衡,贺新升[3](2018)在《中职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课程模式论析——兼学习领域课程的具体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课程模式的选择是中职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而且对课程本质内涵的认知也一直处在探索的过程中。对课程的认识与实践,包括学科系统化模式、CBE模式、MES模式和双元制模式等。着力剖析双元制运行模式下的课程本质——学习领域课程,并依据该课程理念,设计一个中职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学习领域课程计划。(本文来源于《机械职业教育》期刊2018年10期)
李婧仿[4](2018)在《“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在人教版和岭南版美术教科书中的研究——以七年级上册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人教版和岭南版的教科书都是依据《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编写的,但是由于所依托的社会文化环境和经济环境的不同、使用地区和使用对象的不同、编者的不同等多种因素影响,有其各自的特色、优势与不足。本文致力于研究七年级上册人教版和岭南版美术教科书"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方面的内容。通过阐述人教版和岭南版美术教科书编写背景、共同特点,进而分析"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在人教版和岭南版七年级上册美术教科书中的不同。(本文来源于《艺术品鉴》期刊2018年27期)
许玲珍[5](2018)在《学以致用 体验快乐——美术“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教学经验点滴》一文中研究指出美术课堂特别是"设计·应用"课里确实最能落实"学以致用"这一理念,让学生感受到美术课上所学的知识技能是如此实用,可以让自己变身成为一名设计师、亲手美化自己的生活。"设计·应用"课最终是为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教师要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学习"设计·应用"的意义所在。(本文来源于《新课程(小学)》期刊2018年09期)
胡秋梅[6](2017)在《初中美术“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情境教学的实践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最新颁布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规定,可以看出美术课程越发凸显人文性、愉悦性的性质,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体验,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达成。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足以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美术学习的乐趣,使他们抱着积极主动的心态学习新的知识。因此,笔者结合传统的美术教学以及美术新课标的要求选择了已在语文学科中形成比较完整体系的、以激发学生情感为关键点的情境教学法为研究对象,通过在初中美术设计·应用领域中的实践,探索它在美术学科中的具体应用。本文首先依据建构主义与情境教学的理论,分析情境教学的含义与特点。然后再归纳传统设计·应用领域情境教学的弊端,总结情境教学在设计·应用领域的意义并研究思考如何更加有效地在设计·应用领域开展情境教学。再者,结合初中美术设计·应用领域情境教学的现状得出情境教学实施的有效解决策略。最后,结合理论与实践,开展设计·应用领域范围的有效情境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美术设计活动中。(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7-12-01)
金洁[7](2017)在《小学美术课程中“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运用——以苏教版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是美术学习的重要领域。该文通过调查研究、查阅资料、案例分析等方法对当前苏教版小学美术课程进行了界定和剖析,分析小学美术"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对学生健康成长和个性发展的重要意义,指出当前新课程背景下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教学策略,希望能够为苏教版小学美术课程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本文来源于《美术教育研究》期刊2017年16期)
湛娟娟[8](2017)在《“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中,儿童美术核心素养的提升》一文中研究指出《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从学生学习活动的不同方式考虑,结合学科的特点把美术课程划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其中"设计·应用"领域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作者就增强学生学习自信、探究设计方法、培养设计应用能力叁方面,阐述了自己在该学习领域中领会课标精神、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成长的一些做法。(本文来源于《教师》期刊2017年21期)
李世菊,李敏[9](2017)在《“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四个学段比较分析--以义务教育阶段人美版和人教版美术教材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中,"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以人民美术出版社和人民教育出版社美术教材这一学习领域的课程为例,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目标、学习活动建议、评价要点叁个组成部分入手,探究在同一学段"设计·应用"这一学习领域中的美术课程的相同点,以及四个学段各自的特点和差异,帮助美术教师在学习和教学过程中把握好各学段课程的尺度和深度,便于理解学习、更加科学高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本文来源于《现代中小学教育》期刊2017年07期)
王通[10](2017)在《初中美术“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对学生思维模式训练方法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初中美术“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发现了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初中美术课程在教学中忽视对学生思维模式的训练,主要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教学缺乏层次性,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教师专业能力不强与教学方式单一导致学生不能接受完整系统的该学习领域课程的学习;学校对美术课程相关的硬件设施配备不够完善,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将“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对思维模式训练方法作为简单的美术教学课程不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主要表现为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美术教学课堂缺乏开放性、忽视对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单一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等,这些都不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基于这些问题,本文提出初中美术“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对学生思维模式训练方法的探讨性策略,并从学校层面、教师层面、学生层面进行具体阐述,以其对初中美术教育教学的改进有所帮助。学校要提高对美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为“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课程提供广阔平台;美术教师要提升综合素质,对学生学习设计知识进行积极引导;增强学生思维模式的培养与训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习兴趣。通过本文的研究将有利于学生有意识的建立自己的思维模式,有利于丰富初中美术教育的教学方式与手段,这对于实现国家规定的新的教学大纲内容与目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论文主体内容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主要对论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进行论述,并且对论文相关的国内外文献综述进行说明。第二部分主要对初中美术“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中设计应用思维模式进行解析,并且对设计思维模式的含义以及该学习领域中培养学生设计应用思维模式具体涵义进行阐述。第叁部分主要对当前初中“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对学生思维模式训练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且指出该学习领域中思维模式训练方法的不足与缺陷。第四部分主要从学校、教师、学生等方面对初中美术“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提出可行性策略与方法。(本文来源于《长春师范大学》期刊2017-06-01)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几年来,“创客教育”、“创客理念”等新型词汇的出现,在教育界掀起了一股研究热潮,创客教育理念进入学校教育的案例数不胜数。现阶段的创客理念大多参照国外创客教育而来,“如何有效的将创客理念融入到各学科中?”这一直是诸多教育学者深刻思考的问题。因此,寻找适合我国学校教育体制的创客教育的途径与方法成为当前的关键任务。本文从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杜威“做中学”思想出发,以梳理创客理念相关课程案例及文件为基础,充分了解目前国内外创客理念研究现状,深挖创客理念内在精髓,论证创客理念与我国初中“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内在联系,探寻适合我国初中“设计·应用”学习领域课程与教学的创客教育的途径与方法。通过对中国知网、《中国美术教育》杂志、《世界华人美术教育大会论文集》、美术课程标准、中日美术教科书比较以及全国范围内的初中师生问卷调查的分析和总结,深入探究当前我国初中“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课程与教学的现状和问题。笔者提出基于创客理念的初中“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课程设计方案,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并实施了叁个项目式学习活动。笔者还对我国未来初中“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课程与教学做出了未来发展的展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论文参考文献
[1].梁雪莹.生活化情境教学融入初中美术“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研究[D].广东技术师范大学.2019
[2].李凯月.基于创客理念的初中“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课程与教学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9
[3].张衡,贺新升.中职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课程模式论析——兼学习领域课程的具体设计[J].机械职业教育.2018
[4].李婧仿.“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在人教版和岭南版美术教科书中的研究——以七年级上册为例[J].艺术品鉴.2018
[5].许玲珍.学以致用体验快乐——美术“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教学经验点滴[J].新课程(小学).2018
[6].胡秋梅.初中美术“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情境教学的实践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7
[7].金洁.小学美术课程中“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运用——以苏教版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17
[8].湛娟娟.“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中,儿童美术核心素养的提升[J].教师.2017
[9].李世菊,李敏.“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四个学段比较分析--以义务教育阶段人美版和人教版美术教材为例[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7
[10].王通.初中美术“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对学生思维模式训练方法的研究[D].长春师范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