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交流电阻与抗渗标号之间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梅军帅[1](2020)在《海砂海水对水泥砂浆性能的影响及微观机理分析》文中认为在岛礁和沿海地区,河砂、淡水资源匮乏、运输成本高,就地取材,利用海砂取代河砂、海水取代淡水配制水泥混凝土成为海洋建设工程的发展方向。然而,不同来源的海砂其组成、级配和性能的波动性较大,海砂和海水中的无机盐离子会对混凝土的耐久性造成不利影响,限制了其在海洋工程中的应用。针对上述问题,本论文研究了海砂对硅酸盐水泥砂浆性能的影响,并与硅酸盐水泥标准砂浆进行对比。由于硫铝酸盐水泥具有凝结时间短、早强高强、高抗渗、耐海水腐蚀性好等优点,本文采用硫铝酸盐水泥来拌制海砂,分析海水海砂对水泥凝胶材料的影响,并研究在不同的养护环境中,所制砂浆的体积稳定性和力学性能,最后并单独研究由海水拌合-海水养护对水泥浆体的力学强度以及体积稳定性的影响,并借助多种现代测试方法来阐明其中的内在机理。主要结论如下:(1)在淡水环境中,掺入粉煤灰和矿粉对海砂浆进行改性,增大了砂浆氯离子扩散阻力,使得改性的海砂浆固化氯离子的能力提高了15.8%;由于海砂表面凹凸不平,其与硬化水泥浆体之间可结合紧密,从而限制了水泥基体的收缩,使得海砂浆的体积稳定性优于标准砂浆;海砂浆的力学强度低于标准砂浆,通过掺入粉煤灰和矿粉后,改善水泥石基体及界面过渡区的微观结构,提高了海砂浆的力学性能,其28d抗压强度较标准砂浆提高2.08%。(2)在淡水环境中养护59天后,硫铝酸盐水泥砂浆的体积收缩要明显于高于硅酸盐水泥砂浆;无论是硅酸盐水泥或者是硫铝酸盐水泥,通过海砂复合的砂浆体积稳定性方面要好于标准砂复合的同类水泥砂浆;硫铝酸盐水泥标准砂浆在致密程度和生成水化产物的含量都要优于其他三组砂浆;在7天时,两种硅酸盐水泥砂浆的抗压强度弱于硫铝酸盐水泥标准砂浆,但强于硫铝酸盐水泥海砂浆,到了第28天,4组砂浆抗压强度接近。(3)在海水养护环境中,海砂拌合的砂浆体积稳定性方面要好于标准砂拌合的同类水泥砂浆;海水养护可以提高硫铝酸盐水泥海砂浆的致密程度,海水引入的无机盐离子,能促进水泥凝胶材料的早强。(4)掺入粉煤灰和矿粉极大地提升硅酸盐水泥浆体的力学强度,却使得硫铝酸盐水泥浆体的力学强度极大地降低;掺入微晶纤维素后,硫铝酸盐水泥浆体和硅酸盐水泥浆体的前期的体积膨胀值和后期的收缩值都减小,尤其是硫铝酸盐水泥。
张满园[2](2014)在《钢渣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的试验研究》文中认为混凝土凭借其抗压强度高、耐久性好、强度等级范围宽等优点,已经是目前建筑行业用量最大的建筑材料。但是,大部分的混凝土还是以传统的形式应用在建筑的主体部分。随着智能混凝土概念的提出,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对混凝土导电性能展开了研究。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混凝土的导电性能可用于电力行业接地装置以及结构的自我监控等领域。近年来,由于接地装置的腐蚀问题严重威胁着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使其倍受人们关注。引起接地事故及隐患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地下接地装置的腐蚀破坏。而且对埋入变电站正下方的接地装置进行维修和更换是相当麻烦的事情,其工作量以及花费的金额都是巨大的。因而,这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导电混凝土对接地电极的包裹可以起到有效的降阻防腐的效果。考虑到安全性和经济性,导电混凝土包裹在接地体的表面,以提高接地体的耐腐蚀性,这具有延长接地网使用寿命的重要意义。然而这一部分的研究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仍然是不完整的,所以很有必要对混凝土体积电阻率以及导电性进行系统的理解与研究。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并研究了钢渣混凝土作为一种新型的混凝土在接地网中的应用前景。本文针对钢渣的物理力学性能以及国内外专家学者对钢渣的研究现状,展开了钢渣混凝土的导电性能、力学性能以及抗渗防腐性能的试验研究,为接地装置防腐提供了理论和实验基础。文章主要研究了钢渣混凝土的抗压强度、电阻率、压敏性以及抗渗性能,同时分析了影响以上性能的各种内外因素。论文在阐述实验现象的同时,对钢渣混凝土的导电性、压敏性以及抗渗性能机理做出了简单分析,取得了如下研究成果:(1)以钢渣为骨料配制出的钢渣混凝土,在具有优秀工程力学性能的同时还兼具突出的导电性能,这对于控制导电混凝土的配制成本意义重大,而且还开辟了钢渣的一种全新的应用途径,具有显着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效益;(2)试验研究了不同钢渣掺量的混凝土的各项物理力学性能,结果表明钢渣与水泥的质量比在1-3范围内时,混凝土表现出了良好的综合性能;(3)试验考察了钢渣混凝土的导电性能及力学性能与钢渣掺量、养护龄期以及粉煤灰的掺入等因素之间存在的关系;(4)试验在对钢渣混凝土压敏性的研究过程中,指出了其体积电阻率与轴向压力之间的相互关系。试件在受压过程中,电阻率的变化呈现一种先减小后趋于平缓,最后迅速增大的趋势;(5)本文在研究钢渣混凝土压敏性能的同时,对影响钢渣混凝土压敏性能的各种影响因素做了相应的试验研究;(6)文章以空气渗透系数法对钢渣混凝土的抗渗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发现随着钢渣掺量的增加,钢渣混凝土的抗渗性能先增强后降低,在此基础之上,对钢渣混凝土抗渗性能造成影响的各项因素进行了试验分析。
刘曙光,郑德路,闫长旺,张菊,张华,王志伟[3](2013)在《恒电流下聚乙烯醇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钢筋锈蚀率的研究》文中提出湿通电法是加速聚乙烯醇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中钢筋锈蚀的一种有效方法。在本试验中将电流设定为一恒定值,测试在不同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简称PVA)纤维掺量下的闭合回路电阻;以及在NaCl溶液侵蚀下PVA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的钢筋锈蚀率。试验结果表明,恒电流条件下,PVA纤维掺量的增加能提高水泥基复合材料的抗渗性,但对钢筋锈蚀率影响不大。
李文武[4](2013)在《喷射混杂纤维混凝土隧道衬砌结构抗渗性能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混凝土隧道衬砌结构作为隧道整体支护体系中重要的一个部分,其工程质量必须得到保证,而作为基础材料的混凝土,其耐久性则直接会影响到衬砌结构的质量和使用寿命。影响混凝土耐久性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包括抗压强度、抗裂性能、抗渗性能以及抗冻融性能。目前工程界中发现纤维的掺加能有效改善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抗裂性能、以及渗透性能,但大部分工程应用都只是依据经验来确定纤维的掺量,纤维的抗渗防水机理研究不足,缺乏完整的定量分析数据和研究模型;另外单一纤维仅仅是从某些方面来改善混凝土的性能,无法从多层次多方位上改善混凝土性能。本文以十堰市谷城至竹溪高速公路白鹤段关键性控制工程白鹤隧道工程为依托,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喷射混杂纤维混凝土对隧道衬砌结构的抗渗、阻裂机理研究”,通过正交设计试验方法开展了混杂纤维混凝土的坍落度试验、立方体抗压强度试验、早期收缩抗裂试验、常规水压法抗渗试验以及混杂纤维混凝土隧道衬砌结构在荷载作用下的抗渗性能试验研究。主要得出了以下五个方面的结论:(1)在掺入不同掺量的混杂纤维后,混凝土的坍落度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是当钢纤维掺量低于1.0%、聚丙烯纤维掺量低于0.3%时,纤维对混凝土的坍落度影响不是很明显,能满足施工要求。(2)当钢纤维掺量不超过1.0%、聚丙烯纤维掺量不超过0.3%时,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有所改善;混杂纤维的掺加能改善混凝土的传统脆性破坏特征;若是单纯考虑增强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建议单掺钢纤维1.0%;若是同时考虑改善混凝土的其他性能时,建议掺加1.0%钢纤维与0.1%聚丙烯纤维混杂。(3)当钢纤维掺量在0.5%~1.5%、聚丙烯纤维掺量在0.1%~0.2%混杂时,能表现出良好的“正叠加效应”,提高了混凝土的抗裂性能,抑制了裂缝发展,细化了裂缝的致密性,推荐采用0.5%钢纤维、0.1%聚丙烯纤维混杂作为早期收缩抗裂性能的最佳体积掺量。(4)采用常规水压试验法,研究发现聚丙烯纤维和钢纤维均能改善混凝土的渗透性,但聚丙烯纤维对混凝土抗渗性能的影响较钢纤维更为显着,建议掺加0.5%钢纤维、0.3%聚丙烯纤维混杂作为抗渗性能最佳掺量。(5)自制了纤维混凝土隧道衬砌结构抗渗试验装置,研究发现,混杂纤维混凝土隧道衬砌结构在抗裂、抗渗性能方面均较素混凝土和单掺聚丙烯纤维混凝土优秀,混杂纤维混凝土衬砌试件表现出不渗水和无湿渍,无贯通裂缝,推荐0.5%钢纤维、0.3%聚丙烯纤维混杂作为混凝土隧道衬砌结构的最佳掺量。
杨丽君[5](2011)在《混凝土抗渗性能综述》文中提出1前言抗渗型混凝土是一种有着特殊性能的混凝土,除了具备一般混凝土的基本性能外,还能够形成具有较高密实度的结构,从而能够经受一定的水压力而具有较好的抗渗性。这种抗渗性混凝土已经在广大工程实践中得到
张雪峰[6](2011)在《碳—钢混杂纤维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压敏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机敏混凝土是将一些具有特殊功能的材料复合于混凝土当中,使得混凝土具有自监测,自诊断,自调节以及自我修复等新功能。用纤维材料作为机敏材料的一种加入混凝土当中,形成的纤维混凝土已经广泛应用于工程结构中。其中包括碳纤维混凝土和钢纤维混凝土。它们在增强力学性能和改善压敏性方面的有着不同的影响,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碳-钢混杂纤维混凝土,并且对不同配比的混杂纤维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压敏性进行了研究,分析影响抗折,抗压,压敏性的影响因素,并给出了一些探索性的研究结论。对于实际工程中的混凝土结构,时刻受着外部环境的影响,最为典型的就是水和空气。它们对于混凝土的耐久性和压敏性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本文研究了碳纤维混凝土的渗气性,通过不同配比的试件,综合分析影响碳纤维混凝土抗渗性的因素。另外,基于含水量对混杂纤维混凝土压敏性的影响也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性研究。(1)本文以钢纤维,碳纤维,以及混杂纤维混凝土试件为研究对象,根据大量研究成果所总结出的制作工艺、浇筑并测试了几种纤维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分析其影响因素,给出合理的配比。(2)本文通过分级荷载加载方式分别对碳纤维、混杂纤维混凝土的压敏性进行了综合对比分析,并给出影响因素以及合理配比。另外,通过循环荷载加载方式研究了含水量的不同对于混杂纤维混凝土压敏性的影响,并给出了探索性的结论。(3)由于渗透性是评价混凝土耐久性的重要指标之一,笔者对于碳纤维混凝土透气性的测试方法以及结果进行了研究,总结出几种影响混凝土透气性指标(API)的因素。
曹明莉,杨海成[7](2010)在《高性能混凝土氯离子渗透性的研究》文中认为本文采用交流电测量高性能混凝土的电阻来评价其氯离子渗透性。通过不同配合比,研究了高性能混凝土渗透性与水胶比、水泥强度等级、矿物掺合料掺量以及混凝土强度的关系。结果表明:高性能混凝土的渗透性随水胶比的减小而降低;水泥标号和混凝土渗透性并无直接关系,不能认为高水泥标号就一定能够配制出高抗渗性、高耐久性的混凝土;随着粉煤灰、硅灰掺量的增加,混凝土电测电阻不断增大,即混凝土抗渗性提高,并且硅灰效果更好,同时研究发现,电测电阻和掺合料的掺量有非常好的线性关系,为高性能混凝土抗渗性的定量化设计提供依据;和普通混凝土不同,高性能混凝土的强度和渗透性之间线性相关性并不理想。
温晓尉[8](2010)在《水环境下碳纤维混凝土渗透性和导电机理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碳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是在普通砂浆或混凝土中均匀加入一定形状、尺寸和掺量的碳纤维而构成的一种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和智能特性的复合材料。碳纤维具有高强、高弹模、耐腐蚀、导电、导热等性能,赋予传统水泥建材新的性能,是非常理想的建筑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一方面不仅可以提高混凝土的强度,还能提高其抗渗性能,使其更加适用于水下混凝土结构;另一方面碳纤维能显着提高混凝土的导电性能,根据其电阻的变化规律用于对结构的无损检测。但是,目前针对碳纤维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和抗渗性能、导电性能研究较少的现状,本文进行了下面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主要针对碳纤维混凝土(CFRC)的渗透性能和导电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和分析。通过与普通混凝土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了碳纤维混凝土在抗压强度和抗渗性能方面的优越性;碳纤维的掺量、纤维长度等因素对混凝土渗透性能的影响;以及在试件外部施加恒定荷载,荷载大小对混凝土渗透性能的影响。在碳纤维混凝土导电性方面,通过试验研究了混凝土龄期、碳纤维掺量、外界水压力和不同缺陷位置、面积及数量等因素对混凝土导电性能的影响,这些研究为以后碳纤维智能混凝土应用于水下混凝土工程结构监测提供了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碳纤维掺量的增加,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有一定程度的提高;适当质量百分比的碳纤维的加入能够较大幅度的提高混凝土的抗渗透能力。外部荷载作用下混凝土的渗透性高于卸载后的,这说明部分裂纹在卸载后有所闭合;混凝土中加入碳纤维能够增强混凝土的导电能力,能够用于工程实况中的结构监测。
孙盈[9](2010)在《水环境下碳纤维混凝土机敏性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混凝土材料科学的发展,混凝土材料越来越多的在大型结构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混凝土材料本身存在着固有的缺陷,如抗裂性差等问题。这些问题带来的危害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大型混凝土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因此进行重大工程结构设施的安全健康监测研究成为了一项涉及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科技问题。碳纤维混凝土在实现土木工程无损的、在线的监测和修复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在混凝土中加入碳纤维,一方面可以提高混凝土的强度,还能提高其抗渗性能,使之更加适用于水下混凝土结构;另一方面碳纤维能显着提高混凝土的导电性能,根据其电阻的变化规律用于对结构的无损检测。本文针对碳纤维混凝土(CFRC)的抗渗性能和导电性能进行试验分析,以及在水环境下碳纤维混凝土的裂缝诊断进行研究。通过与普通混凝土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了碳纤维混凝土在抗压强度和抗渗性能的优越性;以及碳纤维的掺量、纤维长度等因素对混凝土抗渗性能的影响。在碳纤维混凝土导电性方面,通过试验研究了混凝土龄期、碳纤维掺量、含水率和外界水压力等因素对混凝土导电性能的影响,并用绝缘材料模拟混凝土中的裂缝,通过其导电性的变化分析裂缝的大小等状况。这些研究为以后碳纤维智能混凝土应用于水环境下工程结构监测提供了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碳纤维混凝土在强度和抗渗性方面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加入适量碳纤维能显着提高混凝土强度和抗渗性能;碳纤维混凝土的抗渗性能主要取决于碳纤维的掺量和长度。混凝土的导电性随着碳纤维掺量增大而提高,当碳纤维体积分数达到渗流临界值后,继续增加碳纤维,混凝土导电性能不再发生明显提高;混凝土的含水率越大,其导电性能越好;绝缘片的面积大小是影响有缺陷碳纤维混凝土导电性能的最主要因素,绝缘片的位置和数量对其影响较小。
闫忠明[10](2010)在《碳纤维混凝土的抗渗性及导电特性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混凝土材料科学和结构科学的发展,混凝土材料在国内外的大型结构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混凝土材料本身存在的缺陷如抗裂性差等问题也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混凝土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因此进行有关重大土木基础设施的安全健康监测和自适应控制系统的探索和研究是一项涉及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科学技术问题。碳纤维混凝土在实现土木工程无损的、在线的监测和修复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日益为人们重视。在混凝土中加入碳纤维,一方面不仅可以提高混凝土的强度,还能提高其抗渗性能,使其更加适用于水下混凝土结构;另一方面碳纤维能显着提高混凝土的导电性能,根据其电阻的变化规律用于对结构的无损检测。本文主要针对碳纤维混凝土(CFRC)的抗渗性能和导电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和分析。通过与普通混凝土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了碳纤维混凝土在抗压强度和抗渗性能方面的优越性;以及碳纤维的掺量、纤维长度等因素对混凝土抗渗性能的影响。在碳纤维混凝土导电性方面,通过试验研究了混凝土龄期、碳纤维掺量、含水率和外界水压力等因素对混凝土导电性能的影响。这些研究为以后碳纤维智能混凝土应用于水下混凝土工程结构监测提供了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加入适量碳纤维能提高混凝土强度和抗渗性能,碳纤维混凝土的抗渗性能主要取决于碳纤维的掺量和纤维长度;混凝土的导电性随着碳纤维掺量增大而提高,当碳纤维体积分数达到渗流临界值后,继续增加碳纤维,混凝土导电性能不再发生明显提高;混凝土的含水率越大,其导电性能越好。
二、交流电阻与抗渗标号之间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交流电阻与抗渗标号之间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海砂海水对水泥砂浆性能的影响及微观机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2.1 海水海砂混凝土的研究现状 |
1.2.2 硫铝酸盐水泥在海工混凝土中的研究现状 |
1.2.3 有机外加剂在海工混凝土中的研究现状 |
1.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2 珊瑚砂硅酸盐水泥砂浆力学性能及微观机理分析 |
2.1 原材料 |
2.2 实验设备 |
2.3 试验方法 |
2.3.1 配合比及成型方法 |
2.3.2 力学性能测试 |
2.3.3 工作性能测定 |
2.3.4 砂浆电化学性能测试 |
2.3.5 砂浆膨胀率测定 |
2.3.6 砂浆中游离与固化氯离子含量的测定 |
2.3.7 微观测试 |
2.4 砂浆流动性能 |
2.5 砂浆体积稳定性分析 |
2.6 电化学阻抗分析 |
2.7 砂浆的力学性能 |
2.8 砂浆微观机理分析 |
2.8.1 砂浆氯离子含量检测结果与分析 |
2.8.2 SEM微观和EDS结果分析 |
2.8.3 XRD分析 |
2.8.4 砂浆红外光谱分析 |
2.9 本章小结 |
3 不同水泥对海砂浆性能的影响 |
3.1 原材料 |
3.2 实验方法 |
3.2.1 配合比及试样制备 |
3.2.2 砂浆电化学性能测试 |
3.2.3 力学性能测试 |
3.2.4 体积膨胀率测试 |
3.2.5 微观测试 |
3.3 砂浆的体积稳定性 |
3.4浆的电化学阻抗分析 |
3.5 砂浆的力学性能 |
3.6 砂浆微观机理分析 |
3.6.1 SEM微观结构分析 |
3.6.2 FTIR 光谱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4 海水拌养海砂水泥砂浆的性能研究 |
4.1 原材料 |
4.2 试验方法 |
4.2.1 配合比及样品制备 |
4.2.2 力学性能测试 |
4.2.3 砂浆电化学性能测试 |
4.2.4 体积膨胀率测试 |
4.2.5 微观测试 |
4.3 砂浆体积稳定性 |
4.4 电化学阻抗分析 |
4.5 力学性能测试 |
4.6 砂浆微观机理分析 |
4.6.1 SEM微观结果分析 |
4.6.2 砂浆红外光谱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5 聚合物及矿物掺合料对海水拌养水泥净浆性能的影响 |
5.1 原材料 |
5.2 试验过程 |
5.2.1 配合比及样品制备 |
5.2.2 力学性能测试 |
5.2.3 砂浆电化学性能测试 |
5.2.4 体积膨胀率测试 |
5.2.5 微观测试 |
5.3 水泥净浆体积稳定性分析 |
5.4 电化学阻抗分析 |
5.5 水泥净浆的力学性能测试 |
5.6 水泥净浆的微观机理分析 |
5.6.1 SEM微观结果分析 |
5.6.2 红外光谱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钢渣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1.3 国内外钢渣处理现状 |
1.3.1 国内钢渣处理利用的现状 |
1.3.2 国外钢渣处理利用现状 |
1.4 智能混凝土的研究概况 |
1.4.1 自调节智能混凝土 |
1.4.2 自感应智能混凝土 |
1.4.3 自修复智能混凝土 |
1.5 接地装置防腐蚀性能研究概况 |
1.6 导电混凝土的研究概况 |
1.6.1 导电混凝土的概念、分类与性能 |
1.6.2 导电混凝土的压敏性 |
1.7 混凝土抗渗性能研究概况 |
1.8 本文的研究内容 |
1.9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试验原材料及试验方案 |
2.1 钢渣的性质 |
2.1.1 钢渣的物理性质 |
2.1.2 钢渣的化学性质 |
2.1.3 钢渣的矿物组成 |
2.1.4 钢渣的体积稳定性 |
2.2 粉煤灰的性质 |
2.3 试验用原材料与试件制备 |
2.3.1 试验用原材料 |
2.3.2 试验用设备 |
2.3.3 试块的制备 |
2.3.4 电极的制作 |
2.3.5 电阻测试及压敏效应测试示意图 |
第三章 钢渣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试验 |
3.1 抗压强度试验 |
3.1.1 材料准备及试验方案 |
3.1.2 试验步骤 |
3.1.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2 抗压弹性模量试验 |
3.2.1 材料准备及试验方案 |
3.2.2 试验步骤 |
3.2.3 试验结果计算 |
3.2.4 试验结果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钢渣混凝土导电性能试验研究 |
4.1 钢渣作为导电相组分的可行性分析 |
4.2 混凝土的电学理论研究 |
4.2.1 电阻理论 |
4.2.2 构成因子理论 |
4.2.3 复合介质电阻理论 |
4.3 钢渣混凝土导电性能试验 |
4.3.1 材料准备及试验方案 |
4.3.2 钢渣掺量对混凝土电阻率的影响 |
4.3.3 养护龄期对电阻率的影响 |
4.3.4 粉煤灰对混凝土体积电阻率的影响 |
4.3.5 钢渣混凝土电阻率与抗压强度之间的关系 |
4.3.6 总结 |
4.4 钢渣混凝土压敏性试验研究 |
4.4.1 材料准备及试验方案 |
4.4.2 单轴受压状态下钢渣混凝土的压敏性 |
4.4.3 不同钢渣掺量对混凝土压敏性的影响 |
4.4.4 养护龄期对钢渣混凝土压敏性的影响 |
4.4.5 粉煤灰对钢渣混凝土压敏性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钢渣混凝土抗渗性能试验研究 |
5.1 混凝土渗透性和耐久性之间的关系研究 |
5.1.1 混凝土渗透性与耐磨性的关系 |
5.1.2 氯离子腐蚀与渗透性的关系 |
5.1.3 混凝土碳化与渗透性的关系 |
5.1.4 渗透性与抗冻性能的关系 |
5.1.5 化学侵蚀与渗透性的关系 |
5.2 空气渗透性试验方法介绍 |
5.2.1 实验设备及试验原理 |
5.2.2 试验材料准备 |
5.2.3 试验方法 |
5.2.4 试验可行性分析 |
5.3 钢渣掺量对混凝土空气渗透性能的影响 |
5.4 粉煤灰对钢渣混凝土空气渗透性能的影响 |
5.5 养护龄期对钢渣混凝土空气渗透性能的影响 |
5.6 钢渣混凝土空气渗透系数与抗压强度的关系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问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恒电流下聚乙烯醇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钢筋锈蚀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方案 |
1.1 试件设计 |
1.2 配合比设计 |
1.3 试验方法 |
2 结果分析 |
2.1 试验过程及现象分析 |
2.2 试验结果分析 |
3 结论 |
(4)喷射混杂纤维混凝土隧道衬砌结构抗渗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1.1.1 隧道防水现状及渗漏原因分析 |
1.1.2 隧道防水技术的发展 |
1.1.3 喷射混杂纤维混凝土用于隧道防水技术的提出 |
1.1.4 混杂纤维混凝土隧道抗渗防水研究存在的问题 |
1.2 单一及混杂纤维混凝土的研究现状 |
1.2.1 钢纤维混凝土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
1.2.2 合成纤维混凝土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
1.2.3 混杂纤维混凝土研究现状 |
1.3 隧道衬砌结构抗渗防水现状 |
1.3.1 纤维混凝土在衬砌结构中的应用 |
1.3.2 隧道渗水压力对衬砌结构的影响 |
1.4 本文研究意义和内容 |
1.4.1 本文研究意义 |
1.4.2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混杂纤维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
2.1 试验设计 |
2.2 试验原材料及制作 |
2.2.1 试验原材料 |
2.2.2 试验配合比设计 |
2.2.3 试验搅拌工艺 |
2.2.4 坍落度试验 |
2.3 立方体抗压强度试验 |
2.3.1 试验方法 |
2.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2.3.3 混杂效应分析 |
2.3.4 试件变形性能分析 |
2.4 早期收缩抗裂试验 |
2.4.1 平板约束法试验简介 |
2.4.2 裂缝评价方法 |
2.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2.4.4 纤维阻裂能效等级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混杂纤维混凝土抗渗性能试验研究 |
3.1 混杂纤维混凝土渗透性能研究现状 |
3.1.1 抗渗机理分析 |
3.1.2 抗渗试验方法简介 |
3.2 抗渗试验试件制作与养护 |
3.2.1 正交试验设计及配合比 |
3.2.2 混凝土试件制作与养护 |
3.3 抗渗标号法试验 |
3.3.1 抗渗标号法试验步骤 |
3.3.2 抗渗标号法试验结果与分析 |
3.4 渗透高度法试验 |
3.4.1 渗透高度法试验步骤 |
3.4.2 渗透高度法试验结果与分析 |
3.5 抗渗标号法与渗透高度法试验结果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混杂纤维混凝土隧道衬砌抗渗性能试验研究 |
4.1 概述 |
4.2 隧道衬砌结构抗渗性试验设计 |
4.2.1 隧道衬砌结构模型设计 |
4.2.2 试件配合比设计 |
4.2.3 试件制作与养护 |
4.2.4 隧道衬砌加载试验装置及加载方法 |
4.2.5 隧道衬砌抗渗性能评价标准 |
4.3 隧道衬砌试验结果与分析 |
4.3.1 衬砌结构应力应变分析 |
4.3.2 衬砌结构抗渗性能分析 |
4.3.3 纤维对衬砌结构抗渗性能机理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本文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5)混凝土抗渗性能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影响混凝土抗渗性能的因素以及改善抗渗性的措施 |
2.1 水灰比的影响及控制 |
2.2 水泥品种的影响及选择 |
2.3 水泥用量的影响及控制 |
2.4 细骨料的影响及最佳砂率的选择 |
2.5 粗骨料的影响和选择 |
2.6 选择合理的外加剂和塌落度 |
2.7 养护条件的影响和改善方法 |
3 混凝土抗渗性能的测验方法 |
3.1 水压力法 |
3.2 氯离子渗透试验法 |
4 结语 |
(6)碳—钢混杂纤维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压敏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概述 |
1.2 机敏混凝土的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的研究现状 |
1.3 几种常见的纤维材料的特点及应用 |
1.3.1 碳纤维 |
1.3.2 钢纤维 |
1.3.3 聚丙烯腈(PAN)纤维 |
1.3.4 聚乙烯醇(PVA)纤维 |
1.3.5 玻璃纤维 |
1.4 选题背景 |
1.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1.5.2 研究目的 |
第二章 钢纤维混凝土的力学性能研究 |
2.1 引言 |
2.2 试件制作与试验设备 |
2.2.1 试验材料 |
2.2.2 施工技术要求 |
2.2.3 试件设计与制作 |
2.2.4 试验设备和加载及采集数据 |
2.3 试验结果与讨论 |
2.3.1 抗压强度 |
2.3.2 抗折强度 |
2.4 小结 |
第三章 碳纤维混凝土的力学性能以及压敏性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试验设计 |
3.2.1 试验材料 |
3.2.2 试件设计与制作 |
3.2.3 试验设备及加载和数据采集 |
3.3 试验结果与讨论 |
3.3.1 抗压强度 |
3.3.2 抗折强度 |
3.3.3 压敏性试验 |
3.4 结论 |
第四章 碳-钢混杂纤维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及压敏性研究 |
4.1 引言 |
4.2 试验设计 |
4.2.1. 试验材料 |
4.2.2 试件设计与制作 |
4.2.3 试验设备以及加载和数据采集 |
4.3 试验结果与讨论 |
4.3.1 抗压强度 |
4.3.2 抗折强度 |
4.3.3 压敏性试验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碳纤维混凝土抗渗气性,含水量对碳-钢混杂纤维混凝土压敏性影响的研究 |
5.1 引言 |
5.2 碳纤维混凝土抗渗气性 |
5.2.1 混凝土渗透性与耐久性的关系 |
5.2.2 渗透性评定指标及测试方法 |
5.2.3 试验设备与操作 |
5.2.4 试验结果 |
5.2.5 试验分析 |
5.3 纤维混凝土含水量对其压敏性的影响 |
5.3.1 试件制作与实验方法 |
5.3.2 含水量为2.7% |
5.3.3 含水量为2.0% |
5.3.4 含水量为1.3% |
5.3.5 含水量为0.5% |
5.3.6 含水量为0.25% |
5.3.7 含水量为0%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对以后研究方向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水环境下碳纤维混凝土渗透性和导电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纤维混凝土的工程应用 |
1.2.1 增强结构抗裂能力 |
1.2.2 增强结构防水抗渗、抗腐蚀能力 |
1.2.3 增强结构耐磨与抗冲击能力 |
1.3 纤维混凝土的增强机理 |
1.3.1 复合材料力学理论 |
1.3.2 纤维间距理论 |
1.4 碳纤维混凝土的研究现状 |
1.4.1 碳纤维混凝土抗渗性的研究现状 |
1.4.2 荷载下纤维混凝土渗透性能的研究现状 |
1.4.3 碳纤维混凝土电学性能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 |
1.5.1 本文的主要工作 |
1.5.2 本论文拟解决的问题 |
1.5.3 特色与创新 |
第二章 碳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机敏性能概述 |
2.1 混凝土的渗透性 |
2.1.1 混凝土的渗透性能 |
2.1.2 混凝土的渗透性与耐久性的关系 |
2.2 混凝土渗透性的影响因素 |
2.2.1 水灰比对抗渗性的影响 |
2.2.2 集料最大粒径和级配对混凝土抗渗性的影响 |
2.2.3 水泥品种对混凝土抗渗性的影响 |
2.2.4 养护方法 |
2.2.5 外加剂 |
2.2.6 粉煤灰对于混凝土抗渗性的影响 |
2.2.7 混凝土制作工艺中影响渗透性的因素 |
2.3 荷载下混凝土渗透性能的影响 |
2.4 碳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导电机理 |
2.4.1 CFRC的导电行为 |
2.4.2 电导渗流理论 |
2.4.3 隧道电子跃迁理论 |
2.4.4 统一的CFRC导电机理 |
2.4.5 CFRC导电机理的电路模型 |
第三章 碳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渗透性能试验研究 |
3.1 混凝土渗透性的评定方法 |
3.1.1 水渗透法 |
3.1.2 氯离子渗透法(通电测电量法) |
3.1.3 气体渗透法 |
3.2 渗透试验研究 |
3.2.1 混凝土渗透性能试验 |
3.2.3 混凝土加载吸水试验 |
3.3 试验结果分析 |
3.3.1 渗透试验结果分析 |
3.3.2 混凝土加载吸水试验结果分析 |
3.4 碳纤维混凝土渗透计算模型的建立 |
3.5 碳纤维混凝土渗透计算模型的应用 |
3.6 结论 |
第四章 碳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导电性能试验研究 |
4.1 试验材料 |
4.2 主要实验仪器 |
4.3 主要实验方法 |
4.4 导电试验结果分析 |
4.5 结论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科研情况及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水环境下碳纤维混凝土机敏性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1.3.1 主要工作 |
1.3.2 主要技术路线 |
1.3.3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
1.4 特色与创新 |
第2章 碳纤维混凝土的抗渗性实验研究 |
2.1 混凝土渗透性概述 |
2.1.1 混凝土渗透性的含义 |
2.1.2 混凝土渗透性的影响因素 |
2.2 碳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的渗透性 |
2.3 碳纤维混凝土抗渗性的实验 |
2.3.1 实验方法 |
2.3.2 试件制作 |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4.1 碳纤维混凝土强度实验结果与分析 |
2.4.2 碳纤维长度对抗渗性能的影响 |
2.4.3 碳纤维掺量对抗渗性能的影响 |
2.5 碳纤维混凝土渗透计算模型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碳纤维混凝土导电性实验研究 |
3.1 导电混凝土概述 |
3.1.1 导电混凝土的含义 |
3.1.2 导电混凝土研究现状 |
3.2 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导电性能 |
3.2.1 电阻率的概念 |
3.2.2 体积电阻率与表面电阻率 |
3.3 碳纤维混凝土的导电机理 |
3.4 实验方法和过程 |
3.4.1 实验材料 |
3.4.2 实验操作过程 |
3.5 实验结果及分析 |
3.5.1 碳纤维掺量与导电性的关系 |
3.5.2 龄期与导电性的关系 |
3.5.3 含水率与导电性的关系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水环境下碳纤维混凝土裂缝诊断实验研究 |
4.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4.2 电阻测量方法 |
4.3 实验方案 |
4.4 实验过程 |
4.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5.1 绝缘面积对CFRC导电性能的影响 |
4.5.2 绝缘片数量和位置对CFRC导电性能的影响 |
4.5.3 水压力对CFRC导电性能的影响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10)碳纤维混凝土的抗渗性及导电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碳纤维混凝土抗渗性的研究现状 |
1.2.2 碳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导电性的研究现状 |
1.3 本论文研究内容 |
1.3.1 本项目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本项目的技术路线 |
1.3.3 拟解决的问题 |
1.4 特色与创新 |
1.5 预测效益和应用前景 |
第二章 碳纤维混凝土的抗渗性实验研究 |
2.1 国内外关于混凝土抗渗性能的研究现状 |
2.1.1 混凝土抗渗性概述 |
2.1.2 实验中混凝土各组分的研究现状 |
2.2 影响混凝土渗透性因素 |
2.2.1 混凝土渗透机理 |
2.2.2 影响混凝土渗透性的因素 |
2.3 碳纤维混凝土的抗渗实验设计 |
2.3.1 实验方法的选择 |
2.3.2 碳纤维混凝土的抗渗实验设计 |
2.4 实验结果分析 |
2.4.1 碳纤维混凝土强度实验结果与分析 |
2.4.2 不同碳纤维长度对抗渗性能的影响 |
2.4.3 素混凝土与碳纤维混凝土抗渗性能的比较 |
2.4.4 水灰比对碳纤维混凝土抗渗性能的影响 |
2.5 碳纤维混凝土渗透计算模型 |
2.6 本章结论 |
第三章 碳纤维混凝土的导电性实验研究 |
3.1 碳纤维混凝土的导电性能研究现状 |
3.1.1 碳纤维混凝土导电性能的研究现状 |
3.1.2 碳纤维混凝土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
3.2 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导电性能 |
3.2.1 电阻率的概念 |
3.2.2 体积电阻率与表面电阻率 |
3.2.3 碳纤维混凝土的导电机理 |
3.3 碳纤维混凝土的导电性实验方法 |
3.3.1 电阻率的测试方法 |
3.3.2 碳纤维混凝土导电性实验方案设计 |
3.3.3 数据拟合方式 |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4.1 碳纤维掺量与导电性的关系 |
3.4.2 龄期与导电性的关系 |
3.4.3 含水率与导电性的关系 |
3.5 本章结论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四、交流电阻与抗渗标号之间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海砂海水对水泥砂浆性能的影响及微观机理分析[D]. 梅军帅. 武汉纺织大学, 2020(02)
- [2]钢渣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的试验研究[D]. 张满园. 沈阳建筑大学, 2014(05)
- [3]恒电流下聚乙烯醇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钢筋锈蚀率的研究[J]. 刘曙光,郑德路,闫长旺,张菊,张华,王志伟. 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3)
- [4]喷射混杂纤维混凝土隧道衬砌结构抗渗性能试验研究[D]. 李文武. 武汉轻工大学, 2013(04)
- [5]混凝土抗渗性能综述[J]. 杨丽君. 广东建材, 2011(06)
- [6]碳—钢混杂纤维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压敏性研究[D]. 张雪峰. 汕头大学, 2011(01)
- [7]高性能混凝土氯离子渗透性的研究[A]. 曹明莉,杨海成. 高强与高性能混凝土及其应用——第七届全国高强与高性能混凝土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2010
- [8]水环境下碳纤维混凝土渗透性和导电机理的研究[D]. 温晓尉. 山东大学, 2010(08)
- [9]水环境下碳纤维混凝土机敏性的实验研究[D]. 孙盈. 山东大学, 2010(09)
- [10]碳纤维混凝土的抗渗性及导电特性研究[D]. 闫忠明. 山东大学, 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