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道情论文-刘彩平

洪洞道情论文-刘彩平

导读:本文包含了洪洞道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说唱音乐,道情,洪洞道情

洪洞道情论文文献综述

刘彩平[1](2019)在《洪洞道情的前世今生》一文中研究指出说唱是我国古老的曲艺艺术,道情是道家传道表情所使用的一种曲艺说唱形式。洪洞道情原为说唱艺术,后汲取当地民歌小调逐步发展成道情剧种,在漫长的文化过程中不断与眉户剧、蒲剧、晋南民间歌舞等高度融合,持续繁衍生息,走向新生。(本文来源于《中国民族博览》期刊2019年14期)

王艺雨[2](2019)在《洪洞道情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戏曲,我国文化艺术中的瑰宝,有着浓厚的历史底蕴,是一种集音乐、文学、美术、舞蹈、表演等多种技艺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随着历史的变迁,戏曲成为了我们窥视古人音乐成果的最好的途径,它的艺术成就不可估量,在历史的洪流中指引我们挖掘前人的音乐才智,是各时代文化特征的缩影。戏曲艺术是中华民族音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离不开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与创作,是凝聚了大众智慧的结晶,有着鲜明的地方性特色,是一片地域长久以来用文化积淀与审美情趣孕育而生的,具有浓厚的地域风情和人文风貌。洪洞道情,为山西省洪洞县地方小戏,属曲牌体音乐。作为明末清初时就已存在的剧种,经多年的文化沉淀与社会大环境的倾注,现阶段的洪洞道情较之以往有着很大的变化。除却舞台布景、演员妆容、角色演绎等因素外,在音乐即唱腔曲调、伴奏音乐及曲牌特征上也有着诸多现代元素。本文以民俗学文化为切入点,对洪洞道情的音乐本体、曲牌特色、民俗特征等方面进行详细论述,从而揭示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文章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第一章“洪洞道情概况”:该章节从洪洞道情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洪洞道情的历史起源与沿革以及其发展现状叁方面进行简要梳理,阐述了洪洞道情的形成条件、发展脉络及现阶段社会环境下的发展状态。第二章“洪洞道情音乐概述”:该章节主要以对洪洞道情的唱腔音乐、伴奏音乐、唱词语言与腔词关系四方面为研究要点,对洪洞道情的音乐本体进行梳理探讨。第叁章“洪洞道情曲牌特征”:该章节主要分析了洪洞道情中的常用曲牌以及代表性曲牌的音乐分析,并以传统剧目《龙虎山》与现代剧目《大桥下的妈妈》选段为例,对洪洞道情的曲牌音乐特征作进一步阐释。第四章“洪洞道情中的民俗特征”:该章节主要从洪洞道情中的语言民俗、民俗仪礼、节庆民俗以及洪洞道情的民俗特征四方面对洪洞道情与民俗学文化的相关内容进行归纳整理与分析。洪洞道情的发展,是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添入现代文化元素,具备浓郁的中华特色的同时,体现中华文化内涵,从而强有力地推动着洪洞道情这样的地方戏曲一代代传承与发展下去。(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9-06-01)

王艺雨[3](2018)在《洪洞道情之腔词关系研究——以《瓦盆告状》剧目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洪洞道情,原为道家传诵的道观之歌,起源于唐末元初,无论从曲牌、唱词,还是乐器、唱腔上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洪洞道情抒情性强,曲调婉转,属于曲牌体。本文通过资料分析及田野考察,对洪洞道情的唱腔旋律与唱词关系做简要分析与研究。(本文来源于《北方音乐》期刊2018年21期)

吉川[4](2017)在《山西洪洞道情的传承与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道情是诞生在中国大地上的一种古老的艺术,产生于唐,但名称是宋代出现的,是谁赋予了它这样一个称谓,无从可考。它原是道教的艺术,渊源于古代道观音乐,最初的道情称“道歌”,是传道者宣传教义及募捐化缘的工具。山西洪洞道情在当地被称为“道腔”,起源于当地的说唱音乐,吸收了民间小调,唱腔优美,质朴醇厚。后来戏剧家田汉根据“道家唱情,佛家唱性,儒家唱礼”的依据,建议把“道腔”这一称呼改为“道情”。洪洞道情属于道情艺术的一种,是在道情艺术的基础上结合本地的风俗民情发展而来的,在清朝中期盛极一时,并且在洪洞广为流传,并且涌现出了诸如尉广甲、师秉焱等有特长、有组织能力的老艺人。本文的考察和书写,立足民间乐种史志研究,通过对山西洪洞道情的分析,在经过收集资料的整理,田野考察的结果,运用音乐学理论、音乐分析的方法,并借鉴历史学的知识,对洪洞道情形成一个系统的阐述。全文分为引言、主体和结语叁大主要部分。引言主要阐述研究洪洞道情的目的、意义和学术前沿动态。主体部分包括六部分:第一,洪洞道情历史渊源小考,通过对前人考察结论产生疑问,进而从洪洞道情的生存环境、表现形态和音乐特点上考察其渊源和产生年代,从而对洪洞道情的渊源形成笔者的结论。第二,明清——建国前的洪洞道情戏,通过对明清——建国前洪洞道情的发展概况、洪洞道情成立的班社、传承人、传承谱系等方面梳理,试图全面揭示洪洞道情这一阶段的班社传承和发展。第叁,建国初期——1978年的洪洞道情,这一章主要关注的是洪洞道情在新中国成立以及伴随着新思想的产生在建国初期中所产生的新变化,其中笔者在这一章中把洪洞县青年道情剧团和代表性传承人的发展状况作为研究重点。第四,1978年至今的洪洞道情,主要关注改革开放以来洪洞道情发展的新气象和新成果,尤其是洪洞道情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之后,洪洞县对传统戏曲的发掘和对戏曲的再次创新和发展。第五,洪洞道情的艺术本体解读,这是对洪洞道情传统说唱的“本体”诠释,主要从词体、唱腔和曲牌叁方面进行分析。最后,第六是对洪洞道情的前景展望和改革建议,是本人对洪洞道情现状的分析以及对未来的展望。“结语”部分,是对主体部分的一个总结,并发表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总之,笔者将本着认真严谨的态度,力图勾勒出山西洪洞道情的传承与发展史,以期淘沙取金,继往开来,对洪洞道情的繁荣发展尽自己的最大的努力。(本文来源于《山西师范大学》期刊2017-06-06)

吉川[5](2016)在《浅谈洪洞道情的渊源与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道情的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道情的流传范围也很广,洪洞道情作为我国道情的一支,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这种风格的发展和形成,与其独特的发展环境和影响因素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戏剧之家》期刊2016年15期)

温洁[6](2013)在《浅析山西洪洞道情史略》一文中研究指出洪洞道情流传于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及陕西关中、河套等地,是我国传统戏剧百花苑中的一枝独秀。其独特的曲牌、唱词、唱腔及演奏乐器,具有典型的民族民间特点,体现了当地别具特色的民风民俗。本文从洪洞道情的起源、发展、曲牌、唱腔及使用乐器等方面进行论述,归纳、总结洪洞道情艺术的发展历史。(本文来源于《音乐大观》期刊2013年12期)

居惠侃[7](2013)在《洪洞道情戏》一文中研究指出洪洞道情,曾称洪赵道情,因现在的洪洞县由原洪洞县、赵城县合并而成;也叫洪洞道腔,因原为道教人所唱声腔,流行于洪洞县及其附近各县。洪洞道情,在明代正德、嘉靖年间(1506—1566年)已很盛行。其曲调,系由曲艺"道情"发展而成,在剧目和表演方面都受到蒲州(本文来源于《中国演员:2013年第5期 总第35期》期刊2013-09-25)

席庆华[8](2009)在《洪洞道情调查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洪洞道情是我国传统戏曲百花苑中的一枝奇葩,它诞生于洪洞,主要在洪洞及其周边县市活动,其演出范围遍布晋南,涉及河南北部、陕西关中、河套、晋北、内蒙古自治区等地。洪洞道情无论是从曲牌、唱词,还是从乐器、唱腔上都带有明显的地方特色,体现了洪洞的民风民俗以及洪洞人民的信仰爱好。洪洞道情从第一个职业班社产生到现在洪洞道情演出队和洪洞道情音乐团建立近二百年,就不断吸取兄弟剧种以及当地民歌的精华。在演唱、伴奏、表演等多方面都得到了提高臻于完善。洪洞道情音乐体制属曲牌体结构,唱腔优美、婉转动听,它的戏曲程式、服装、道具、舞台美术和演奏方法别具一格。其剧目多以神仙道化为主借以反映现实生活,教导人民,贴近人民群众故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洪洞道情的音乐分叁类,官调、平调、高调,为二十八调、十四个小调,主要剧目有,天仙配、龙虎山、断乌盆、重台、叁英卷、二度梅、现代戏、涧杆河边、彩礼等。洪洞道情的舞台美术与故事情节融为一体,并且有其独特的戏曲功夫与特技。正是这些独特的特征使洪洞道情有较大的研究价值。在新的历史时期,洪洞道情这一珍贵的剧种在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的支持下得以恢复,生产生存状态比较稳定,一经恢复,洪洞道情便承袭了其获奖的传统。创编农村题材小戏《探亲》参加市级会演获一等奖;道情小戏《苏叁女儿回洪洞》,在2005年“走进大戏台”擂主赛年度赛演出;创作道情音乐《根的呼唤》,获山西省第五届明星“琴行杯”群艺金奖。2006年经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努力,洪洞道情已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保护项目。2008年6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本文将通过收集材料和田野考察的方法,从戏曲史、戏曲文学、戏曲民俗、戏曲文物的角度,对洪洞道情发展演变、剧本剧目、音乐舞美、剧场观众、班社艺人、现状前景做详尽的介绍与分析,呈现出洪洞道情在艺术上的总体特征,在艺术发展中的独特性。本文主要从七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部分:介绍道情的历史渊源和洪洞道情的发展历程。第二部分:分叁节对剧本的的命运、保存现状,剧目的分类以及剧本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征进行详细的论述。第叁部分:通过采访老艺人,对洪洞道情的音乐和乐器加以呈现。第四部分:通过采访老艺人和实地考察的方法,详细记录洪洞道情的演出形式与舞台表演。第五部分:通过实地考察结合经济的发展,呈现剧场的发展演变和各类观众的心态。第六部分:系统论述了解放前后洪洞道情班社、剧团的发展状况以及艺人的生活经历和演员们的生活现状。第七部分:对洪洞道情现状和前景进行分析与展望,对洪洞道情的未来提出自己的看法与主张。总之,在文化部门的支持下,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动下,在文艺界同志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对洪洞道情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使洪洞道情这一珍贵的剧种得以恢复,笔者将本着认真严谨的态度,对洪洞道情的繁荣发展尽自己的最大的努力。(本文来源于《山西师范大学》期刊2009-04-10)

赵媛[9](2008)在《山西洪洞道情起源与发展历史考略》一文中研究指出道情是一种俗文学和戏曲的重要曲种,渊源久远,在山西的祁县、运城、永济、洪洞、浮山、离石、临县、右玉、大同、神池、阳城、陵川等县市都有传承。列入山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洪洞道情则是这些地区道情中颇具特色且最为重要的一种。本文在大量搜集资料的前提下对洪洞道情的起源及其发展进行考述。(本文来源于《沧桑》期刊2008年05期)

洪洞道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戏曲,我国文化艺术中的瑰宝,有着浓厚的历史底蕴,是一种集音乐、文学、美术、舞蹈、表演等多种技艺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随着历史的变迁,戏曲成为了我们窥视古人音乐成果的最好的途径,它的艺术成就不可估量,在历史的洪流中指引我们挖掘前人的音乐才智,是各时代文化特征的缩影。戏曲艺术是中华民族音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离不开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与创作,是凝聚了大众智慧的结晶,有着鲜明的地方性特色,是一片地域长久以来用文化积淀与审美情趣孕育而生的,具有浓厚的地域风情和人文风貌。洪洞道情,为山西省洪洞县地方小戏,属曲牌体音乐。作为明末清初时就已存在的剧种,经多年的文化沉淀与社会大环境的倾注,现阶段的洪洞道情较之以往有着很大的变化。除却舞台布景、演员妆容、角色演绎等因素外,在音乐即唱腔曲调、伴奏音乐及曲牌特征上也有着诸多现代元素。本文以民俗学文化为切入点,对洪洞道情的音乐本体、曲牌特色、民俗特征等方面进行详细论述,从而揭示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文章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第一章“洪洞道情概况”:该章节从洪洞道情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洪洞道情的历史起源与沿革以及其发展现状叁方面进行简要梳理,阐述了洪洞道情的形成条件、发展脉络及现阶段社会环境下的发展状态。第二章“洪洞道情音乐概述”:该章节主要以对洪洞道情的唱腔音乐、伴奏音乐、唱词语言与腔词关系四方面为研究要点,对洪洞道情的音乐本体进行梳理探讨。第叁章“洪洞道情曲牌特征”:该章节主要分析了洪洞道情中的常用曲牌以及代表性曲牌的音乐分析,并以传统剧目《龙虎山》与现代剧目《大桥下的妈妈》选段为例,对洪洞道情的曲牌音乐特征作进一步阐释。第四章“洪洞道情中的民俗特征”:该章节主要从洪洞道情中的语言民俗、民俗仪礼、节庆民俗以及洪洞道情的民俗特征四方面对洪洞道情与民俗学文化的相关内容进行归纳整理与分析。洪洞道情的发展,是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添入现代文化元素,具备浓郁的中华特色的同时,体现中华文化内涵,从而强有力地推动着洪洞道情这样的地方戏曲一代代传承与发展下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洪洞道情论文参考文献

[1].刘彩平.洪洞道情的前世今生[J].中国民族博览.2019

[2].王艺雨.洪洞道情研究[D].山西大学.2019

[3].王艺雨.洪洞道情之腔词关系研究——以《瓦盆告状》剧目为例[J].北方音乐.2018

[4].吉川.山西洪洞道情的传承与发展[D].山西师范大学.2017

[5].吉川.浅谈洪洞道情的渊源与发展[J].戏剧之家.2016

[6].温洁.浅析山西洪洞道情史略[J].音乐大观.2013

[7].居惠侃.洪洞道情戏[C].中国演员:2013年第5期总第35期.2013

[8].席庆华.洪洞道情调查与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09

[9].赵媛.山西洪洞道情起源与发展历史考略[J].沧桑.2008

标签:;  ;  ;  

洪洞道情论文-刘彩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