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氧驯化论文-黎雁泽,陈夏菁,张士昂,金欣,徐磊

耐氧驯化论文-黎雁泽,陈夏菁,张士昂,金欣,徐磊

导读:本文包含了耐氧驯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青春双歧杆菌,耐氧驯化,低聚糖

耐氧驯化论文文献综述

黎雁泽,陈夏菁,张士昂,金欣,徐磊[1](2019)在《青春双歧杆菌的耐氧驯化及不同低聚糖对其增殖效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改善青春双歧杆菌在发酵产品中活菌数低、菌种功效弱的情况,对厌氧青春双歧杆菌进行耐氧驯化,采用无氧有氧交替驯化法,在驯化过程中逐渐增加青春双歧杆菌培养液的氧分压,测定青春双歧杆菌驯化前后生理特性,并对比大豆低聚糖、低聚木糖、低聚麦芽糖对青春双歧杆菌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青春双歧杆菌在耐氧驯化后对氧气的敏感程度下降,有氧条件下生长能力达标,产酸能力得到提升,菌体驯化前后形态基本一致,耐氧青春双歧杆菌代谢产生的乙酸与乳酸比值较厌氧青春双歧杆菌更适宜发酵,在3种低聚糖中,低聚木糖对青春双歧杆菌增殖作用明显,可作为青春双歧杆菌良好的双歧因子。耐氧驯化后的青春双歧杆菌有着优良的生理特性,能够作为潜在的益生菌菌种深入研究其功能并可应用于发酵食品中。(本文来源于《食品与机械》期刊2019年10期)

王猛[2](2016)在《香猪源性双歧杆菌的耐氧驯化及高密度发酵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双歧杆菌已成为人类公认的一种益生菌,具有降胆固醇、改善机体肠道微生物的平衡,调节机体免疫反应等多项生理功能。本课题从贵州特色资源香猪肠道内溶物中筛选得到了一株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BZ11,并测定了其耐氧性、耐酸耐胆盐、降胆固醇率、抑菌性、粘附性等方面的生理性能;针对双歧杆菌专性厌氧特性采用叁种方法进行了耐氧驯化,并对驯化后的菌株分别进行了不同方式的分批培养和分批补料培养,根据菌株在培养过程中的生长曲线确定出最有效的高密度发酵方式。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菌株BZ11在有氧条件下培养24 h后活菌数可以达到3.80×108cfu/mL,即该菌株本身就具有较好的耐氧性能;菌株在pH 3条件下培养2 h存活率达到(98.65±0.11)%,在含0.3%胆盐浓度的培养基中培养24 h后存活率仍能达到80%以上,且均显着高于所选用的对照菌株动物双歧杆菌BZ25和金双歧,表明该株菌具有较好的耐酸、耐胆盐特性;能够粘附在Caco-2细胞表面,粘附细菌数为(6.66±0.32)cfu/cell。体外对胆固醇降解率达到(27.10±0.92)%;菌株BZ11对大部分抗生素较敏感;菌株BZ11的发酵液对六种病原菌具有不同的抑制效果,小鼠灌胃实验结果表明菌株BZ11无急性毒性。(2)为了提高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BZ11对有氧环境的耐受性,采用逐渐增加培养基中的氧分压和有氧、厌氧条件下交替培养两种方案对其进行了耐氧驯化,并通过化学诱变选育耐氧菌株。通过对驯化前后菌株的生长特性进行分析得出逐渐增加培养基中的氧分压的驯化方案取得了更好的效果。经最优方案驯化后的菌株在有氧条件下培养20 h后,活菌数可达到6.30×108 cfu/mL,是初始菌株的2.24倍。驯化后菌株的降胆固醇率为(27.31±0.80)%,与初始菌株相比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通过鉴定得出,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BZ11在耐氧驯化前后保持了相似的形态及生理生化特征。因此,驯化后的菌株有望作为一株潜在益生菌被开发利用。(3)采用了含有胡萝卜汁和卷心菜汁的优化的培养基对耐氧驯化后的菌株BZ11在5 L发酵罐分别进行了不同方式的分批培养和分批补料培养,最后得出当采用膜过滤—耦合分批补料培养方式对菌株培养72 h后,活菌数可达到2.29×1010 cfu/mL,是恒pH分批培养的9.8倍,是恒速分批补料培养的12.8倍,是重复分批补料培养的8.9倍,达到了人们将其进行食品或医药添加所需的活菌数要求。(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6-06-01)

王猛,熊江,张玲,李翠芹,何腊平[3](2016)在《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BZ11的耐氧驯化及降胆固醇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BZ11对有氧环境的耐受性,采用逐渐增加培养基中的氧分压和有氧、厌氧条件下交替培养两种方案对其进行了耐氧驯化。通过对驯化前后菌株的生长特性进行分析得出逐渐增加培养基中的氧分压的驯化方案取得了更好的效果。经最优方案驯化后的菌株在有氧条件下培养20 h后,活菌数可达到6.30×10~8CFU/m L,是初始菌株的2.24倍。驯化后菌株的降胆固醇率为27.31%±0.80%,与初始菌株相比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通过鉴定得出,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BZ11在耐氧驯化前后保持了相似的形态及生理生化特征。因此,驯化后的菌株有望作为1株潜在益生菌被开发利用。(本文来源于《食品与发酵工业》期刊2016年03期)

李转羽,宋静颐,刘松玲,葛绍阳,刘力[4](2015)在《长双歧杆菌BBMN68菌株的耐氧驯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双歧杆菌是一种经典的益生菌,其对人体健康的促进作用已得到了广泛的研究证明,在功能食品及药品中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目前成功应用的双歧杆菌多局限于耐氧能力较强的动物双歧杆菌。由于双歧杆菌对氧敏感的特点,大量性能优良菌株的应用受到了限制,而耐氧驯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通过逐步提高氧分压的方式对一株来自长寿老人肠道的双歧杆菌BBMN68进行耐氧驯化,成功分离到1株耐氧能力提高的菌株;通过16S r DNA测序确定驯化菌株具有稳定的遗传性;通过原始菌株及驯化菌株对酸及胆盐的耐受能力测定,确定驯化菌株具有稳定的耐受性能。(本文来源于《中国乳业》期刊2015年09期)

谢雁景[5](2015)在《5-羟基-雌马酚产生菌的分离、耐氧驯化及耐氧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豆异黄酮(Soy isoflavones)是大豆等豆科植物在其生长过程中生成的一类次生代谢产物,其中染料木素和黄豆苷原为大豆异黄酮的主要成分。大豆异黄酮化学结构与雌激素相似,能够与雌激素受体结合,因此被称为植物雌激素。大豆异黄酮具有抗癌、抗骨质疏松,治疗心血管疾病等多种生理功能。然而,目前大量研究证实,被摄入机体的大豆异黄酮可被寄居在胃肠道的微生物菌群降解为二氢黄豆苷原、四氢黄豆苷原、二氢染料木素、去氧甲基安哥拉紫檀素、雌马酚和4-乙基苯酚等不同代谢产物。本研究从公鸡新鲜粪样中分离得到一株能在厌氧条件下对染料木素有转化作用的短杆状严格厌氧细菌菌株AUH-JLC257。经16S r DNA序列分析,菌株AUH-JLC257与斯奈克氏菌Slackia equolifaciens DZE相似性为99.27%。利用紫外吸收光谱、ESI质谱以及核磁共振氢谱和碳谱等,将菌株AUH-JLC257代谢底物染料木素后生成的产物鉴定为5-羟基-雌马酚。通过手性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发现5-羟基-雌马酚只有一个物质峰,表明其对映体过量率为100%;通过旋光性测定发现,生成的5-羟基-雌马酚为左旋-5-羟基-雌马酚。通过对菌株转化能力测定,发现菌株AUH-JLC257能高效转化底物染料木素的最大浓度为0.6 mmol/L,平均转化率为83.05%。菌株AUH-JLC257除对染料木素具有转化能力外,还能将底物黄豆苷原转化为雌马酚。为提高菌株AUH-JLC257的耐氧能力,对其进行长期耐氧驯化尝试,最终获得一株在有氧条件下生长的耐氧突变株Aeroto-AUH-JLC2H-257。通过对比研究发现,与原出发菌株AUH-JLC257相比,耐氧突变株Aeroto-AUH-JLC2H-257在很多方面发生了改变。在菌体形态上,耐氧突变株Aeroto-AUH-JLC2H-257由原来的小短杆变为长丝;在生理生化特性上,耐氧突变株Aeroto-AUH-JLC2H-257增加了对葡萄糖、乳糖、蔗糖、麦芽糖、柳醇、纤维二糖、甘露糖、棉籽糖、海藻糖和七叶灵的利用能力。通过高效液相检测发现,耐氧突变株Aeroto-AUH-JLC2H-257在有氧条件下不能将底物染料木素和黄豆苷原转化为5-羟基-雌马酚和雌马酚,但可以将底物染料木素和黄豆苷原分别还原为二氢染料木素(DHG)和二氢黄豆苷原(DHD)。其中DHG和DHD分别为5-羟基-雌马酚和雌马酚生物合成的前体。此外,通过转化动态研究发现,在有空气氧的条件下,耐氧突变株Aeroto-AUH-JLC2H-257转化底物染料木素或黄豆苷原时,产物DHG和DHD均发生了回转现象,添加还原剂回转现象消失。另外,通过向培养基中添加还原剂可显着提高耐氧突变株的有氧转化能力。当向培养基中添加0.1%的抗坏血酸时,耐氧突变株Aeroto-AUH-JLC2H-257可转化染料木素和黄豆苷原的最大浓度分别为1.6 mmol/L和0.6 mmol/L,平均转化率分别为79.37%和82.67%。通过耐氧机制研究发现,耐氧突变株Aeroto-AUH-JLC2H-257耐受氧气的机制包括:通过产生NO气体和形成NADH氧化酶-NADH过氧化物酶体系主动耗氧,通过产生H_2外排氧气以及通过形成抗氧化“保护膜”结构防氧等。(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大学》期刊2015-05-30)

刘明月[6](2014)在《牛蒡苷元转化菌株的分离、转化特性及耐氧驯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牛蒡子为菊科草本植物牛蒡Arctium lappa L的干燥成熟果实,具有抗炎、抗癌、抗HIV、抗糖尿病等多种药理作用。其中牛蒡苷(Arctiin)和牛蒡苷元(Arctigenin,简称AG)是中药牛蒡子的主要活性成分,将中药牛蒡子甲醇提取物进行酸水解后即可得到牛蒡苷元。研究证实,牛蒡苷元可被小鼠和人肠道菌群转化为各种不同代谢产物。我们从人新鲜粪样中分离得到一株在厌氧条件下能将牛蒡苷元高效转化的细菌菌株AUH-JLD56。根据产物的质谱及核磁共振氢谱和碳谱等测定结果,将菌株转化牛蒡苷元所生成的产物鉴定为3’-去甲基-牛蒡苷元(3'-desmethylarctigenin,简称3'-DMAG)。通过BLAST比对,菌株AUH-JLD56与菌株Blautia wexlerae strain WAL14507(EF036467)亲缘关系最近,其16S rDNA序列相似性为99.2%,但是两株菌株在生理生化性质中又明显差异,因而将该转化菌株命名为Blautia sp. AUH-JLD56,并将其16S rDNA序列上交NCBI基因库,得到该菌株注册号(Accession Number)KF374935。将底物牛蒡苷元单一转化为产物3'-DMAG的菌株AUH-JLD56为国内外首次报道。经转化动态研究发现,底物加入12h后即有90.5%左右产物3'-DMAG被生成,继续培养16h后,所加入的底物牛蒡苷元有96.3%被转化为3'-DMAG,第24h产物量基本不再上升。当底物牛蒡苷元浓度低于0.6mmol/L时,菌株AUH-JLD56能将加入到培养基中的底物牛蒡苷元全部还原为产物3'-DMAG;当底物浓度为1.2mmol/L、2.4mmol/L和3.6mmol/L时,菌株AUH-JLD56对牛蒡苷元的平均转化率分别为97.4%、96.5%和90.5%;当所加入的底物浓度为4.0mmol/L时,菌株AUH-JLD56对底物牛蒡苷元粗品转化能力急剧下降,平均转化率降低为54.4%,因此菌株AUH-JLD56的最大转化浓度为3.6mmol/L。通过测定底物和产物对二苯代苦味酰基自由基(DPPH)体外清除能力发现,当检测浓度在0.025mmol/L到0.1mmol/L范围内时,相同浓度下产物3'-DMAG对DPPH的清除率均极显着高于底物AG(p<0.01);此外,还发现在该浓度范围内,相同浓度的底物牛蒡苷元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极显着高于具有较高抗氧化活性的雌马酚和具有较高雌激素活性的肠内酯(p<0.01)。相同浓度下产物3'-DMAG具有远高于底物牛蒡苷元、雌马酚以及肠内酯的抗氧化活性尚属国内外首次报道。通过对严格厌氧菌株AUH-JLD56进行耐氧驯化,成功得到该菌株的耐氧突变株,我们将其命名为Aeroto-AUH-JLD56。与原出发菌株AUH-JLD56相比,耐氧突变株Aeroto-AUH-JLD56在菌体形态(由椭球变为中长杆)、生理生化特性(脲酶反应由阴性变为阳性,不能利用的碳水化合物变得能利用)方面发生明显改变。此外,耐氧突变株Aeroto-AUH-JLD56在有空气氧条件下能高效转化底物牛蒡苷元的最大浓度为2.8mmol/L,平均转化率为89.2%。(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大学》期刊2014-06-02)

李慧[7](2013)在《大豆异黄酮转化菌株的分离、耐氧驯化及耐氧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豆异黄酮(soy isoflavones)是大豆在其生长过程中形成的次级代谢产物,主要由黄豆苷原(daidzein)、染料木素(genistein)和黄豆黄素(glycitein)组成,具有抗氧化、抗癌、降低血脂、预防骨质疏松和改善妇女更年期综合症等多种生理功能。大豆异黄酮被人或其他动物摄入到体内后,会被胃肠道微生物菌群降解为各种不同代谢产物,其中黄豆苷原将被代谢二氢黄豆苷原(dihydrodaidzein,简称DHD)、雌马酚(equol)和去氧甲基安哥拉紫檀素(O-desmethylangolensin,简称O-Dma)等不同代谢产物。通过本研究从人粪样中分离出一株对黄豆苷原具有转化作用的革兰氏阴性严格厌氧细菌菌株AUH-Julong365。经BLAST比对,该菌株与缓慢爱格士菌属菌株Eggerthella lenta ATCC25559(AF292375)相似性最高,相似性为98.6%。通过与标准品对比高效液相保留时间、紫外吸收谱,结合质谱和核磁共振氢谱等分析结果,将菌株AUH-Julong365转化大豆异黄酮黄豆苷原后的产物鉴定为雌马酚。通过手性柱检测发现,该菌株转化底物黄豆苷原后生成的雌马酚为100%S-雌马酚。该菌株能够转化底物黄豆苷原的最大浓度为0.6mmol/L。为提高菌株耐氧特性,本研究对严格厌氧细菌菌株AUH-Julong365进行了耐氧驯化,但最终并未得到能在有氧条件下生长且具有转化活性的耐氧突变株。细菌菌株Clostridium sp. AUH-JLC140是我们从公鸡新鲜粪样分离得到的革兰氏阳性严格厌氧梭菌属菌株,该菌株在厌氧条件下能将底物黄豆苷原高效转化为去氧甲基安哥拉紫檀素(O-Dma)。有关该菌株及其在合成O-Dma应用方面我们已于2011年11月申报国家发明专利,该专利于2012年10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专利号:ZL201110367963.1)。为提高梭菌属菌株AUH-JLC140的耐氧能力,对该菌株进行了耐氧驯化,最终成功得到了一株能在有空气氧条件下生长且能将黄豆苷原转化为O-Dma的耐氧突变株,我们将该耐氧突变株命名为Aeroto-AUH-JLC140。耐氧突变株Aeroto-AUH-JLC140与出发菌株AUH-JLC140相比较在很多方面存在不同,包括细胞形态(中长杆变为小短杆黏联、菌体外壁新形成一层抗氧化“保护膜”结构)、生理生化特性(吲哚试验从阴性变为阳性;淀粉水解酶活性从阳性变为阴性;H2S反应从阴性变为阳性。当底物黄豆苷原浓度不超过0.6mmol/L时,耐氧突变株Aeroto-AUH-JLC140在有氧条件下对底物黄豆苷原的平均转化率为81.9%;向培养基中加入0.05%(m/v)L-半胱氨酸可将平均转化率由原来的81.9%提高至94.3%。耐氧突变株Aeroto-AUH-JLC140能耐受氧气的机制体包括:产H2S能力;形成抗氧化“保护膜”结构,菌体形态改变以及菌体生长速度变快等。(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大学》期刊2013-06-03)

吴敏,胡颖,罗爱平,朱秋劲,何腊平[8](2012)在《婴儿双歧杆菌的耐氧驯化及应用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婴儿双歧杆菌的生长促进剂,并对活化菌种进行耐氧驯化培养,探讨婴儿双歧杆菌在搅拌花生酸奶加工中的应用。结果表明:酵母浸出液对婴儿双歧杆菌活化影响最大,酪蛋白胨次之,磷酸氢二钾最小,叁者最佳水平组合:酵母浸出液0.4%,酪蛋白胨0.2%,磷酸氢二钾0.1%。菌种被连续活化叁代后凝乳时间稳定至3.5h。通过对4种因素婴儿双歧杆菌生长的影响研究发现:鲜牛奶与花生乳配比的影响最大,其次是蔗糖,再次是接种量,最后是葡萄糖。当鲜牛奶与花生乳配比1∶1,蔗糖6%,葡萄糖2%,接种量5%,婴儿双歧杆菌达到最佳生长状态,活菌数达到2.5×109 CFU/mL。(本文来源于《食品与机械》期刊2012年02期)

张智,黄放,王闯,王振宇[9](2011)在《青春双歧杆菌耐氧驯化及培养条件的响应面法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一株青春双歧杆菌进行耐氧驯化,通过有氧、无氧交替驯化法对出发菌株进行耐氧驯化,得到耐氧能力较强的青春双歧杆菌菌株,在有氧静止培养条件下活菌数可达到4.31×1011cfu/mL。对该耐氧菌株通过响应面法进行培养条件优化,确定培养耐氧青春双歧杆菌的最佳条件:接种量5%,玉米糖化液浓度12.1°Bx,初始pH6.48,培养温度37℃,发酵时间24h。在此条件下菌液最大OD值为1.819,此条件下培养的活菌数为3.05×1012cfu/mL。(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科技》期刊2011年04期)

韩雪,冯镇,易华西,杜明,张兰威[10](2010)在《两株双歧杆菌的耐氧驯化及生长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含不同营养物的全脂奶粉,通过不同高度培养基溶氧量的不同,对双歧杆菌进行逐步有氧驯化,分析驯化后菌株的生长特性。最终确定经驯化后的两株双歧杆菌均可在兼性厌氧条件下生长,INF与PBA最适生长pH为6.85,在有氧条件下培养16 h菌数分别为1.07×109 cfu/mL与9.72×108 cfu/mL。符合活菌制剂的要求,为双歧杆菌生产提供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食品科技》期刊2010年09期)

耐氧驯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双歧杆菌已成为人类公认的一种益生菌,具有降胆固醇、改善机体肠道微生物的平衡,调节机体免疫反应等多项生理功能。本课题从贵州特色资源香猪肠道内溶物中筛选得到了一株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BZ11,并测定了其耐氧性、耐酸耐胆盐、降胆固醇率、抑菌性、粘附性等方面的生理性能;针对双歧杆菌专性厌氧特性采用叁种方法进行了耐氧驯化,并对驯化后的菌株分别进行了不同方式的分批培养和分批补料培养,根据菌株在培养过程中的生长曲线确定出最有效的高密度发酵方式。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菌株BZ11在有氧条件下培养24 h后活菌数可以达到3.80×108cfu/mL,即该菌株本身就具有较好的耐氧性能;菌株在pH 3条件下培养2 h存活率达到(98.65±0.11)%,在含0.3%胆盐浓度的培养基中培养24 h后存活率仍能达到80%以上,且均显着高于所选用的对照菌株动物双歧杆菌BZ25和金双歧,表明该株菌具有较好的耐酸、耐胆盐特性;能够粘附在Caco-2细胞表面,粘附细菌数为(6.66±0.32)cfu/cell。体外对胆固醇降解率达到(27.10±0.92)%;菌株BZ11对大部分抗生素较敏感;菌株BZ11的发酵液对六种病原菌具有不同的抑制效果,小鼠灌胃实验结果表明菌株BZ11无急性毒性。(2)为了提高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BZ11对有氧环境的耐受性,采用逐渐增加培养基中的氧分压和有氧、厌氧条件下交替培养两种方案对其进行了耐氧驯化,并通过化学诱变选育耐氧菌株。通过对驯化前后菌株的生长特性进行分析得出逐渐增加培养基中的氧分压的驯化方案取得了更好的效果。经最优方案驯化后的菌株在有氧条件下培养20 h后,活菌数可达到6.30×108 cfu/mL,是初始菌株的2.24倍。驯化后菌株的降胆固醇率为(27.31±0.80)%,与初始菌株相比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通过鉴定得出,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BZ11在耐氧驯化前后保持了相似的形态及生理生化特征。因此,驯化后的菌株有望作为一株潜在益生菌被开发利用。(3)采用了含有胡萝卜汁和卷心菜汁的优化的培养基对耐氧驯化后的菌株BZ11在5 L发酵罐分别进行了不同方式的分批培养和分批补料培养,最后得出当采用膜过滤—耦合分批补料培养方式对菌株培养72 h后,活菌数可达到2.29×1010 cfu/mL,是恒pH分批培养的9.8倍,是恒速分批补料培养的12.8倍,是重复分批补料培养的8.9倍,达到了人们将其进行食品或医药添加所需的活菌数要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耐氧驯化论文参考文献

[1].黎雁泽,陈夏菁,张士昂,金欣,徐磊.青春双歧杆菌的耐氧驯化及不同低聚糖对其增殖效果的影响[J].食品与机械.2019

[2].王猛.香猪源性双歧杆菌的耐氧驯化及高密度发酵的研究[D].贵州大学.2016

[3].王猛,熊江,张玲,李翠芹,何腊平.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BZ11的耐氧驯化及降胆固醇性能的研究[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6

[4].李转羽,宋静颐,刘松玲,葛绍阳,刘力.长双歧杆菌BBMN68菌株的耐氧驯化研究[J].中国乳业.2015

[5].谢雁景.5-羟基-雌马酚产生菌的分离、耐氧驯化及耐氧机制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5

[6].刘明月.牛蒡苷元转化菌株的分离、转化特性及耐氧驯化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4

[7].李慧.大豆异黄酮转化菌株的分离、耐氧驯化及耐氧机制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3

[8].吴敏,胡颖,罗爱平,朱秋劲,何腊平.婴儿双歧杆菌的耐氧驯化及应用特性研究[J].食品与机械.2012

[9].张智,黄放,王闯,王振宇.青春双歧杆菌耐氧驯化及培养条件的响应面法优化[J].食品工业科技.2011

[10].韩雪,冯镇,易华西,杜明,张兰威.两株双歧杆菌的耐氧驯化及生长特性研究[J].食品科技.2010

标签:;  ;  ;  

耐氧驯化论文-黎雁泽,陈夏菁,张士昂,金欣,徐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