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立象尽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象思维,隐性知识,知识共享,演化博弈
立象尽意论文文献综述
侯贵生,郭延禄,杨磊[1](2019)在《立象尽意:基于“象思维”视角的隐性知识共享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意义】"象思维"作为一种中国特色的思考和叙事方式,有着深刻的中国传统文化印记。而"言不尽意"和"意在言外"所揭示的语义表达的模糊性与艺术性和隐性知识的直觉性、难编码性等特征天然相通,这同时也是隐性知识共享的一大难点。"象思维"作为一种系统论和关系论的思考方式,对隐性知识共享有一定的思维启示。【方法/过程】结合"象思维"演进过程的"观物取象""、立象尽意""、得意忘象""、据象表达"四个层次构建演化博弈模型,并结合数值仿真模拟对不同阶段的转化效果进行分析。【结果/结论】与知识吸收者的"吸收能力"系数相比,回答者的"立象尽意"能力系数增加时,知识共享系统达到演化均衡点的速度更快。文末分别以2014年知乎排名前116个实名高赞回答进行文本特征解读。(本文来源于《情报科学》期刊2019年11期)
李凯[2](2019)在《浅论《文心雕龙》创作论的“立象尽意”与“天人合一”》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心雕龙》受《易》经的影响,《易》经中有"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刘协《文心雕龙》所产生的时代,正是"言意之辩"集中的魏晋时代,"立象尽意"对刘协的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在《文心雕龙》里表现为立物象以尽意、立人象以尽意两个方面。刘协的创作秉承《诗经》《楚辞》以来的比兴系统,并且深受"天人合一"的儒家思想,从而建构了一个"人"的整体全面的立象。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思潮对作家创作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戏剧之家》期刊2019年25期)
苏米尔[3](2019)在《立象尽意:21世纪蒙古族电影的审美之维》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是多民族统一的文化大国,蒙古族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千百年来滋养着草原儿女的精神世界。21世纪以来,蒙古族文化投射于银幕,在审美形态上发生着嬗变。立足今天,剖析利弊,是为了面向明天,建构宏图。(本文来源于《电影评介》期刊2019年02期)
马大康[4](2018)在《“立象尽意”与中华审美文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象""象罔"并无神秘,实即"非对象性"之状态。人与自然之间从"物我分裂"的对象性关系,经由模仿、想象而建构"物我合一"的非对象性关系,也就进入"大象"之境,由此而体道得意。"立象尽意"就是指由对象性之"象"转换为非对象性之"大象"而体道得意的过程。对"象"与"道"之关系的理解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实践。在文学艺术活动中则体现为"象"与"大象"互换互动互生互释,无论"意象""意境""境界"都同时包含着"象"与"大象",是双方共同构成的张力场,或曰"象—大象"。"象—大象"是中华审美文化的细胞,它生成了中华审美文化的独特品格,也决定着中国古典美学和古代文论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表述方式。(本文来源于《文艺理论研究》期刊2018年06期)
康宁[5](2018)在《“立象尽意”思维下的“兴必取象”与“歌诗必类”》一文中研究指出齐卢蒲癸用"娶同姓之妻"来比附"赋诗断章,余取所求",说明后者是一种违礼现象。但并非是说"赋诗断章",而是"余取所求"一语双关,意指那些"取象"出了问题的赋诗现象,正如他"取同姓之妻"一样,都是违礼的。春秋赋诗是用诗之"兴"法的体现,孔颖达云"兴必取象",赋诗"取象"要合于"歌诗必类"原则,"类"为"善"义。襄公二十八年"赋诗断章,余取所求"说法的出现,暗示出春秋末赋诗违礼现象已频频发生,礼崩乐坏即将到来。(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8年32期)
冀雪莹[6](2018)在《立象尽意——蔡智写意花鸟画艺术语言探源》一文中研究指出蔡智写意花鸟画艺术语言的形成,与其鲜明的漓江画派写意特征和自己对于花鸟画与生活间的自在领悟息息相关。特别是,其艺术语言形成的根源还与其本身所坚持的"立象尽意"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不能分割。凭借多样深厚的对于写意花鸟画及其艺术理论的深刻理解与准确研究,形成了蔡智写意花鸟画中意象美的艺术语言。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院长蔡智(号一泉,1963-),于2017年3月13日在中国国家画院成功举办了"立象(本文来源于《艺术家》期刊2018年08期)
石平林[7](2018)在《论立象尽意与文化内涵关联的重要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立象尽意是中国文论中写意美学的集中体现,它的提出,解决了言不尽意的局限。宋人梅尧臣言曰:"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1])这里他提出了"象"的尽意功能,"状难写之景",更说明了读者对"象"见于言外的不尽之意的回味。如果没有欣赏者的思维参与,那"象"一定是孤立的语言文字,也不可能成为一种意象。宗白华也对"象"与"意"的构建是这样论述的:"艺木家创造的形象是(本文来源于《语文教学与研究》期刊2018年14期)
何安平[8](2017)在《道心惟微,立象尽意——论《文心雕龙》中的比喻》一文中研究指出比喻在《文心雕龙》中广泛使用,其原因有叁。一,比喻重在阐明事理,切合刘勰论文的目的;二,《文心雕龙》有子书的特点,继承了先秦诸子比喻说理的传统;叁,以魏晋玄学为思想背景,刘勰使用比喻来立象尽意。通过对四部分的具体分析,可见第一部分前叁篇用了夸大的比喻,后两篇和第二部分类似,比喻的喻体多为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事物,第叁、四部分比喻密集,有助于阐明文理。与《文赋》《诗品》对照,见出使用比喻论文非刘勰专有,后代的文论话语深受影响,成为文士品评诗文的主要方式之一,形成了中国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传统。(本文来源于《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4期)
刘颖,胡扬[9](2016)在《读图时代与立象尽意》一文中研究指出"立象尽意"是中国传统的审美方式,除诗歌书画外,它在日常生活中也烙下了深刻的痕迹。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图像成为传播信息的重要工具,在多种因素的交织影响下,图像恐慌逐渐蔓延。"立象尽意"在读图时代的再阐释有助于缓解这一恐慌,通过图像来"立象尽意",重建图像与人之间的联系,也是对图像未来发展方向的一种探索。(本文来源于《中外文化与文论》期刊2016年04期)
骆冬青,唐闻君[10](2017)在《立象尽意:再论汉字的“图象先于声音”》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逻辑上,汉字图象先于声音,并且凭借字形来发挥其能产性。汉字在历经形体上的抽象后并没有削弱其作为图象的根本特质,而是凝结了想象力的核心,对对象进行了本质上的把握。在汉语语境下的思维方式以"字"为核心,语音的概念并不是我们所寻求的中心的内在体验,在命名之前,我们已经通过汉字图象找到了抵达对象的方式,完成了认知的事实。承认汉字图象的先在地位,则显示了开辟一条打破西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美学道路的可能性,实现中国美学的"汉字学转向"。(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3期)
立象尽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心雕龙》受《易》经的影响,《易》经中有"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刘协《文心雕龙》所产生的时代,正是"言意之辩"集中的魏晋时代,"立象尽意"对刘协的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在《文心雕龙》里表现为立物象以尽意、立人象以尽意两个方面。刘协的创作秉承《诗经》《楚辞》以来的比兴系统,并且深受"天人合一"的儒家思想,从而建构了一个"人"的整体全面的立象。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思潮对作家创作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立象尽意论文参考文献
[1].侯贵生,郭延禄,杨磊.立象尽意:基于“象思维”视角的隐性知识共享研究[J].情报科学.2019
[2].李凯.浅论《文心雕龙》创作论的“立象尽意”与“天人合一”[J].戏剧之家.2019
[3].苏米尔.立象尽意:21世纪蒙古族电影的审美之维[J].电影评介.2019
[4].马大康.“立象尽意”与中华审美文化[J].文艺理论研究.2018
[5].康宁.“立象尽意”思维下的“兴必取象”与“歌诗必类”[J].名作欣赏.2018
[6].冀雪莹.立象尽意——蔡智写意花鸟画艺术语言探源[J].艺术家.2018
[7].石平林.论立象尽意与文化内涵关联的重要性[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8
[8].何安平.道心惟微,立象尽意——论《文心雕龙》中的比喻[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9].刘颖,胡扬.读图时代与立象尽意[J].中外文化与文论.2016
[10].骆冬青,唐闻君.立象尽意:再论汉字的“图象先于声音”[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