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洪潮新昌县中医院(浙江新昌312500)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胃炎的中医治疗方法。
方法利用中医辨证论治,对慢性胃炎分型治疗(脾胃虚弱、肝胃不和、脾胃湿热、胃阴不足、胃络瘀血)的诊治方法。
结果大部分患者病情好转,症状明显减轻。结论在临床通过健脾和胃、清热和胃、降逆和胃、疏肝和胃、养阴益胃、活血化瘀等治法治疗慢性胃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慢性胃炎中医辩证分型
[中图分类号]R57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0-5734(2010)8-0099-01
慢性胃炎是慢性发作性疾病,临床以胃脘饱胀疼痛、纳差、嗳气、反酸、恶心呕吐、便秘或便溏为多见,属中医胃脘痛、疗效,现将个人的诊疗体会介绍如下。痞证、嘈杂等病范畴。慢性胃炎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若能遵循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结合胃镜等所见用中医治疗往往能好。
1病因病机
慢性胃炎的病因和病理机制迄今尚未完全清楚,取得较中医认为其病因病机主要为先天不足、脾胃虚弱或饮食、劳倦、七情损伤脾胃,以至胃纳失养,气血运行不畅,脾胃的运化腐熟功能失调,湿浊内生,气机阻滞遂成慢性胃炎,或病程缠绵日久,出现气滞血瘀,导致胃黏膜出现充血、水肿和糜烂等病理变化。
2辨证分型
2.1脾胃虚弱:本证是慢性胃炎的基本证型,以慢性浅表性胃炎及浅表萎缩性胃炎为多见。症见:胃脘隐痛,喜按喜暖,食后胃脘饱胀不适,常伴纳呆、食少便溏或腹泻,乏力或四肢酸楚,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或细弱。胃镜下可见胃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黏液稀薄而多,HP(+)。治疗宜补中益气,健脾养胃。方用香砂六君子加黄芪、黄连、蒲公英等。若虚寒明显者可加附子、肉桂、干姜以温阳和胃;若挟滞者可加神曲、鸡内金、谷芽;若脾虚盛者可选用参苓白术散。
2.2
肝胃不和:本证在临床上以胆汁返流性胃炎较多见。症见:胃脘胀痛或痛窜两胁,嗳气频作,嘈杂反酸,口苦或见呕恶,心烦易怒,舌质偏红,苔薄白,脉弦。胃镜下见胃黏膜呈急性活动性炎症,红白相间,以红为主。黏液较稠或见胆汁反流而混于其中。治宜疏肝解郁,健脾和胃。方用柴胡疏肝散合香砂六君子汤化裁。若反酸呕恶者可加煅瓦楞、海螵蛸制酸止痛;若痛甚者可酌加当归、郁金、乌药以增强其行气活血之力。
2.3
脾胃湿热:本证在临床上以糜烂性胃炎为多见。症见:胃脘灼热胀痛,口苦口臭,渴不欲饮,胃脘痞闷,纳呆,大便不畅,尿赤,舌质红,苔黄腻。胃镜下可见胃黏膜呈急性活动性炎症,充血糜烂明显,胃液较稠,胃酸偏高,HP(+)较多见。治宜清热化湿,理气和胃。方用清中汤加蒲公英、苍术、薏苡仁。若气滞腹胀者可加川朴花、大腹皮;若挟滞者可加神曲、鸡内金、谷芽;瘀血者可加当归、丹参、延胡索;若寒热互结、心下痞满者,可用半夏泻心汤。
2.4胃阴不足:本证在临床上以慢性萎缩性胃炎为多见。症见:胃脘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干舌燥,五心烦热,消瘦乏力,大便干结,舌淡红少津或有裂纹,脉细速或弦细。胃镜下可见胃黏膜红白相间,黏膜变薄,黏膜下透见血管,黏液较少,胃酸偏低。治宜养阴和胃。方用益胃汤加减(北沙参、麦冬、石斛、细生地、白芍、玉竹、太子参、甘草)。若痛甚者可加香橼、佛手理气止痛;胃酸缺乏者可加乌梅;若脘腹灼痛,嘈杂反酸者可酌加左金丸;若胃热偏盛可加石膏、知母、芦根清胃泻热。
2.5
胃络瘀血:本证多见于慢性萎缩性胃炎伴浅表溃疡或肠化生,是慢性胃炎病程较长的一种主要证型。症见:胃脘疼痛,痛处固定不移,拒按,胃痛日久不愈,大便潜血阳性或有黑便,舌质暗红或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胃镜下可见胃黏膜充血肿胀,伴瘀血或有出血点,可有HP(+)。此型是胃痛日久,由气及血,在气机阻滞的基础上出现瘀血留滞。故古人有“痛久入络”之说。治宜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和胃。方用失笑散合丹参饮。因气为血之帅,祛瘀药必佐理气之品,故常加木香、枳壳、佛手等理气药。
3讨论
慢性胃炎虽以上述五个证型最为常见,但在临证中尚可见到挟有热郁、血瘀、饮停、湿阻、食滞等不同兼证而成虚实兼挟、寒热错杂之证。在辨证用药时尚需注意以下几点:
3.1治疗慢性胃炎勿忘调节升降法则,补勿过腻,泻勿过峻,寒勿过偏,热勿过燥[1]。胃为精气升降之枢纽,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若以实证为主兼见虚象者,应治以通降为主,又须降中勿忘升,适当佐以健脾升清之品;若以虚为主而虚实挟杂者,治以补养脾胃升清为主,又须升中勿忘降[2]。
3.2
慢性胃炎胃本有病,用药宜“灵动”,“平和”。轻灵之品能鼓舞脾气,使胃纳渐增,生化之源渐充,同时也就增强了脾胃接受药物的能力,治虚时注意用平和之品,务使“补而勿滞,补不碍胃”。
3.3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若胃酸过多,可选用煅瓦楞、煅乌贼骨、海螵蛸以制酸;若胃酸减少或缺如,可选用生山楂、乌梅、木瓜等以助酸;若HP(+)者,可选用蒲公英、黄连等;胆汁返流性胃炎,可选用柴胡、郁金等以疏理肝胆;慢性萎缩性胃炎,如经病理学检查,见肠上皮化生,可以选用八月扎、生苡仁、莪术等以预防恶变。
参考文献
[1]陈泽霖、宋祖敬主编.名医特色经验精华.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87:9
[2]陈泽霖、宋祖敬主编.名医特色经验精华.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