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代的小说论文-黎巧利

哈代的小说论文-黎巧利

导读:本文包含了哈代的小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哈代,沈从文,乡土小说,悲剧意识

哈代的小说论文文献综述

黎巧利[1](2019)在《哈代和沈从文乡土小说的悲剧意识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读哈代与沈从文的作品,如同在历经书中描写的主人公那被悲剧命运笼罩的一生,而通过主人公不同的悲剧命运,两位作者又表达着对社会发展的思考和隐忧,以及对于故乡的热爱。边城的理想世界干净纯粹、充满诗意,威塞克斯也贴近自然,舒展人性,书中以湘西与威塞克斯的残酷世界悲剧宿命的无可奈何以及悲剧意蕴的生命美学,寄托着作者对于故乡的热爱,对于自然之美的歌颂。显示出作品在现代语境中的最根本意蕴——回归家园的意识和回归自然的理想。(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30期)

陈珍[2](2019)在《哈代小说的惊悚特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惊悚小说是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英国文坛出现的一股势头强劲的文学浪潮,哈代小说创作初期正值惊悚小说方兴未艾,在时代文化的大语境中,难免受到惊悚文学浪潮的冲击和影响,以1871年首次出版的《非常手段》为代表的哈代小说在文类风格、主题呈现、情节设置、人物塑造等方面表现出鲜明的惊悚特质,与惊悚小说形成了互文关系。本文以《非常手段》《卡斯特桥市长》《苔丝》等文本为中心,立足于文本建构,从文学内部研究的角度全面总结和梳理哈代小说的惊悚特质及其时代表征。(本文来源于《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荀青青[3](2019)在《托马斯·哈代“性格与环境小说”中乡村女性的生存空间》一文中研究指出托马斯·哈代(1840-1928)是英国维多利亚后期重要的现实主义小说家和诗人。转型社会中乡村女性的生存状态是哈代“性格与环境小说”中重要的探讨元素。当时工业革命的发展给乡村女性带来了相对宽松的生存环境,在物质维度和精神维度上拓展了乡村女性的生存空间。但是,乡村女性的生存空间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仍然严重地依附于男性。以《还乡》(1878)、《德伯家的苔丝》(1891)、《无名的裘德》(1895)为代表的“性格与环境小说”,大多情节比较复杂,而且时间跨度较大,较为完整地勾画出了工业化背景下英国乡村的社会风貌。根据爱德华·索亚的“第叁空间”理论,促使乡村女性就业的环境因素,可分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第二章通过分析乡村女性赖以生存的物质空间,包括家庭环境和社会就业环境,来揭示乡村女性在物质空间中的生存困境。第叁章从精神空间的角度分析她们为了逃离物质空间的生存困境所做的努力,以及因此带来的思维意识层面的改变。第四章是对乡村女性身份的探寻。工业化背景下的英国社会,铸就了乡村女性不同的空间身份:边缘空间的漫游者和封闭空间的挣扎者。尽管乡村女性仍然处在社会的边缘,身体活动受到物质空间的限制,思维活动遭到精神空间的压迫,但她们仍主动去寻求更宽容的生存空间。工业革命是把双刃剑,在对抗和对立,反抗与妥协的复杂两性关系中,妇女没有放弃过成长,而是在悲壮中踉跄前行。文学是对历史的反思,是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彰显着以历史为借鉴并与那个时代的紧密结合。哈代“性格与环境小说”代表作折射出工业革命后英国乡村妇女的生存境遇和精神状况。他的这一类小说有助于人们深入理解英国维多利亚后期妇女的生活状况。(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任璐[4](2019)在《哈代性格与环境小说中系列女性形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托马斯·哈代在“性格与环境小说”中描写了众多女性,之所以关注女性,并形成独特的女性观,与哈代本人的生活环境、身边的女性有很大的关系。他的经历使他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深受古希腊文化、基督教思想影响,充满着强烈的宿命论色彩。哈代笔下的女性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觉醒的反抗者,这些女性人物与传统的维多利亚女性有着本质的区别,她们充满热情,个性鲜明,有着自己理性的判断力,反抗男权社会,努力实现人生价值,追求自由幸福的理想生活。另外一种则是他所憎恶的女性,这类女性也透视着当时的文化社会。哈代之所以描写众多的女性,是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紧密相关。他亲眼目睹了乡村经济结构的解体,资本主义摧毁着传统的威塞克斯小镇,美好的田园生活被资本主义的大机器所代替,他无力保护心中的净土威塞克斯,他关注到女性面对工业文明的处境,众多女性无所适从,对女性的生存环境深切同情。通过对这些女性悲剧命运的描写,揭露了资产阶级的罪恶,以及资本主义与人之间的严重对立,反映了众多异彩纷呈的女性所蕴含的社会文化意义。论文总共分为五个部分:绪论包括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叁个部分。从不同角度整理了关于哈代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本论文的论题——哈代性格与环境小说中系列女性形象研究。第一章论述哈代的生平与女性观。生平与女性观,是哈代塑造“性格与环境小说”中系列女性形象的基础,他从小生活的环境,接触的思想,身边女性的影响,形成了他独特的女性观,这些都对他塑造一系列女性形象有着重要的作用。第二章论述“性格与环境小说”中女性形象的类型及其性格特征。主要分为两类,觉醒的新女性形象,传统的和沉沦的形象。新女性与维多亚时期女性有着本质的区别,她们学习文化知识,挑战男权社会,反叛社会,反抗命运,有着明确的自我意识和独立的人格精神,追求自由平等的婚恋观。传统的和沉沦的女性则与新女性相反。第叁章论述哈代塑造系列女性形象的动因。之所以描写这么多个性鲜明的女性,是与当时的环境和社会背景分不开的,社会变革,传统的宗法制被工业文明代替,乡村经济解体,资本主义的侵袭,都让哈代感到女性艰难的生存困境。而主观方面则是自然与女性的互动关系。哈代深受女性生态主义的影响,认为女性与自然有着密切的不可分割的联系。第四章论述哈代系列女性形象的悲剧美与社会文化意义。哈代作品中的女性都具有一种强烈的悲剧美。哈代通过一系列女性形象,深刻揭露维多利亚时期资产阶级的罪恶,真实地反映劳苦大众的处境,表现资本主义发展与人的对立关系,以及系列女性形象所透视的社会文化意义。(本文来源于《陕西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1)

罗杰鹦[5](2019)在《论哈代小说中人与动物的伦理叙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动物与人类的新关系改变了人类的道德观念,使哈代晚年的小说展现了伦理叙述的转向,体现了一种伦理叙述的新思考。审视其小说,尤其是分析《苔丝》受伦理驱动的动物再现的局限性,我们指出了维多利亚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动物描述所暗示的反人道主义思想,代表性作家哈代的创作亦由关注人类和动物的密切关系转向一种与人类自治、同情、责任相联系的叙述姿态,认为研究小说中同情与反人道主义的动物再现之间的关系具有重大意义。(本文来源于《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罗杰鹦[6](2019)在《论哈代小说的主观现实主义与光线隐喻》一文中研究指出托马斯·哈代小说中光线叙述是主观性再现的关键,是一种视觉现象学式思考的体现。文章从哈代情感小说《非常手段》中壮观雄伟的光线效果,到其反成长小说《无名的裘德》中对光明之城的徒劳追求,直至最后一部民俗小说《意中人》中转瞬即逝的烟火,以视觉现象学维度,审视哈代小说中光线的现象学特征,论证其小说中光所具有的双重通感之异质特征:视物再现性与替代媒介性。小说中的光是哈代表达主观现实主义思想的一种媒介,在照亮周围环境的同时,对视物造成阻碍,使人产生错觉,暗示小说主人公的悲剧人生;光线叙述反映了哈代的审美趣味,最终指向强调主体"我"思考的视觉哲学命题,其对语言描述的视觉艺术思想与画家特纳的主观真实殊途同归。(本文来源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张瀹[7](2019)在《女性的进步:哈代叁部小说中的新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旨在分析哈代叁部威塞克斯小说中的新女性形象,并证明她们所蕴含的新女性的特质。哈代塑造了许多经典人物,例如纯洁的苔丝、可悲的裘德、反叛的游苔莎。在哈代塑造的众多人物中,女性人物吸引了不少专家学者的目光。一些观点认为哈代是女性主义者,因为他给予作品中悲剧女性人物深深的同情;哈代也被认为是父权制的代言人,因为哈代在作品中讽刺了诸如阿拉贝拉之类的女性。通过赋予女性人物自我意识、新型婚恋观和话语权,哈代塑造了一系列新女性。新女性是《远离尘嚣》中的芭思希芭·埃弗汀,《还乡》中的游苔莎·维尔,和《无名的裘德》中的淑·布赖赫德。自我意识是新女性的首要特质,因为其将新女性与传统的顺从女性相区别。具体说来,自我意识包括宗教、性格以及家庭角色叁方面的醒悟和转变。首先,基督教确立女性的次等地位,《圣经》及基督教教义都对此有所体现。为了摆脱基督教的压迫,新女性选择了异教信仰。其次,父权制社会认为女性应当是柔弱且顺从的,勇敢、果决等男性气质不属于她们。因此,女性便心甘情愿地被家庭空间所禁锢。幸运的是,哈代的新女性意识到此无形压迫。于是,她们呈现女性气质的同时,也勇于展现男性气质。最后是家庭角色的转变。在这叁部小说中,通过安排父母和孩子的缺失、丈夫的精神或肉体死亡,哈代成功地将新女性从家庭的他者地位解救出来。其次是婚恋观。择偶标准,婚姻模式,和性观点是叁个关键词。关于择偶标准,新女性选择遵从内心,情感至上。在婚姻模式上,世俗婚姻将女性变成婚姻中的隐形人。众多女性深受世俗婚姻之苦。于是,哈代的新女性决定和另一半建立自然婚姻。最后是关于性观点。和传统女性相比,新女性的进步之处在于她们能够掌控自己的性欲。话语权是新女性的第叁个特质。话语权表现在叁方面:命名权,舆论控制权,和知识权。首先是命名权,新女性对人类或动物的命名展现出她们的权力。其次是舆论控制权。舆论总是被强者所控制利用。在这叁部小说中,新女性则相对强大,能部分控制舆论内容和舆论导向。最后是知识权。不同于无知的维多利亚女性,哈代的新女性都受过教育,而知识使她们能更大声地表达自我。总之,通过分析新女性的积极改变,本文将证明她们所蕴含的哈代新女性的特质。(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9-04-02)

林哲[8](2019)在《从威塞克斯小说的死亡情节看哈代的宿命观》一文中研究指出哈代的"威塞克斯小说"中具有大量的死亡情节,即小说中的人物常常因与命运斗争失败等原因痛苦绝望而死。这些死亡情节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哈代的宿命观思想。(本文来源于《海峡教育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邹越[9](2019)在《哈代小说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一文中研究指出哈代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后期最杰出的作家之一。处于传统维多利亚时期和二十世纪的过渡节点,他的作品不仅刻印着维多利亚时代社会文化观念的印记,同时也极具时代精神和现代性。他小说中的女性角色以其鲜明的人物特色和丰满的人物形象成为文学历史上的瑰宝,对研究哈代的创作思想有宝贵的参考价值。本文参照女性主义批评理论框架,基于前人对哈代女性形象的研究成果,梳理分析其小说作品中经典女性角色的形象发展过程,并挖掘引起这一变化过程的社会背景因素和作者个人思想因素,在此基础上归纳哈代的创作思想及女性主义思想。本文将哈代女性角色形象发展过程分为叁个阶段。第一阶段被遗弃女性的形象描写女性被爱人遗弃、被当作商品贩卖或为社会所不容,对这些在男权统治下逆来顺受的女性形象的描绘体现了哈代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深切同情及帮助受难女性摆脱社会桎梏的愿景。第二阶段反叛女性形象阐释了哈代受女性运动的影响而萌生的具有先进性的女性主义思想,她们开始有反叛性格,敢于与父权桎梏摇旗呐喊,分庭抗礼,追求自由平等,打破传统女性的刻板印象,是哈代作品中革命性的突破性的闪光点。第叁阶段被束缚女性形象通常因被哈代赋予一些致命的牵绊如女性天性的弱点与先定的命运而被制约,从而无法在作品中得到自由解放和圆满结局,即使她们再努力也无法摆脱年轻早逝或沦为男性统治下的顺从的“绵羊”的命运又遗憾地阐明哈代对维多利亚后期社会现实的深刻认识以及在哈代内心深处男权思想始终占据上风的现实。哈代作品中的女性角色大多丰富立体,同一个人物多因其经历的变化和情节发展表现出形象的阶段性变化和不同的形象特点迭加。这一转变虽然不尽相同,但大多遵循被遗弃-反叛-被束缚的变化趋势。这一变化过程不仅反映作品创作时期的社会现实,也对研究作者哈代的复杂而矛盾的创作思想提供了参考价值。向反叛女性形象的积极转变体现哈代渴望为女性发声的美好愿景和努力,而最终变为被束缚女性的结果又遗憾地表明哈代对维多利亚后期社会现实的深刻认识以及在哈代内心深处的男权思想始终占据上风。(本文来源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3-01)

林哲[10](2018)在《哈代小说《远离尘嚣》两种中译本的音乐性语言风格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远离尘嚣》是英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托马斯·哈代的长篇小说,其优美的环境描写和生动的民谣引用历来为人们称道。目前,该小说市面上的中译本很多,其中,傅趟寰、傅绚宁、佟天翔的合译本和张冲的中译本最受读者欢迎。本文从结构、声音、风格这叁个方面入手,对以上两个中译本的语言风格进行对比分析,并得出"翻译应切合源语言语境特点"的结论。(本文来源于《海峡教育研究》期刊2018年04期)

哈代的小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惊悚小说是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英国文坛出现的一股势头强劲的文学浪潮,哈代小说创作初期正值惊悚小说方兴未艾,在时代文化的大语境中,难免受到惊悚文学浪潮的冲击和影响,以1871年首次出版的《非常手段》为代表的哈代小说在文类风格、主题呈现、情节设置、人物塑造等方面表现出鲜明的惊悚特质,与惊悚小说形成了互文关系。本文以《非常手段》《卡斯特桥市长》《苔丝》等文本为中心,立足于文本建构,从文学内部研究的角度全面总结和梳理哈代小说的惊悚特质及其时代表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哈代的小说论文参考文献

[1].黎巧利.哈代和沈从文乡土小说的悲剧意识比较[J].青年文学家.2019

[2].陈珍.哈代小说的惊悚特质研究[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3].荀青青.托马斯·哈代“性格与环境小说”中乡村女性的生存空间[D].广西师范大学.2019

[4].任璐.哈代性格与环境小说中系列女性形象研究[D].陕西理工大学.2019

[5].罗杰鹦.论哈代小说中人与动物的伦理叙述[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6].罗杰鹦.论哈代小说的主观现实主义与光线隐喻[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7].张瀹.女性的进步:哈代叁部小说中的新女性[D].西南大学.2019

[8].林哲.从威塞克斯小说的死亡情节看哈代的宿命观[J].海峡教育研究.2019

[9].邹越.哈代小说作品中的女性形象[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9

[10].林哲.哈代小说《远离尘嚣》两种中译本的音乐性语言风格对比分析[J].海峡教育研究.2018

标签:;  ;  ;  ;  

哈代的小说论文-黎巧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