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累计最小阻力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生态廊道,城市生长模型,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城市扩张
累计最小阻力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李菁[1](2018)在《基于最小累计阻力模型的多巴新城可持续城市生长》一文中研究指出最小阻力模型(Minimum Cumulative Resistance,MCR)可以用来模拟水平生态过程。这个模型可以分析生物空间运动的潜在趋势,并根据本地生态情况推导出生态廊道和低影响的城市生长模型。本文利用最小累计阻力模型的原理,用linkage mapper工具计算出生物迁徙的最小阻力的捷径,模拟出生态廊道,从而构建合理的符合生态保护原则的生态廊道。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角度上讲,把重要的生物栖息地作为源,构建的生态廊道可以从空间上使栖息地取得联系,形成完整的、动态的生态安全格局。除此以外,本文提出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还可以用来模拟城市生态有机生长的过程,考虑城市生长的动力因子如交通、政策等和城市生长的阻力因子如生态敏感性等,模拟城市在需要发展时,符合城市发展规律的可持续的扩张轨迹,解决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本文来源于《2018城市发展与规划论文集》期刊2018-07-26)
位宏,徐丽萍,李晓蕾[2](2018)在《基于最小累计阻力面模型的博斯腾湖流域景观格局的分析与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景观格局优化是维持区域生态系统功能稳定的重要手段。以博斯腾湖流域为研究区,在RS和GIS的支持下对遥感影像进行解译判读,获得土地利用图,分析了景观格局演变特征,并运用最小累积阻力面模型对流域景观进行风险评价,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结果表明:(1)草地仍是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水域面积减少67.85%,未利用地、城镇用地和耕地大幅增加,林地增幅不明显;(2)流域整体景观破碎化程度下降,景观斑块趋于规则化;(3)流域景观安全水平以较低安全等级为主,中等安全等级分布比较零散,较高安全等级主要分布在环博斯腾湖附近,高安全等级主要分布在流域西南部和博斯腾湖附近。(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2期)
普鹍鹏,刘雪峰[3](2017)在《基于最小累计阻力模型的城市扩张空间布局优化及其生态效应——以武汉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城市绿色发展理念为立足点,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工具对武汉市2005年-2015年城市扩张空间布局进行优化,并定量分析城市扩张进程中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1空间布局方面,优化前武汉市城市扩张呈现出零散、无规律向外分散的趋势,优化后城市扩张空间布局紧凑、有规律;2生态效应方面,优化前武汉市2005年-2015年城市扩张克服的生态阻力为6.88*109,优化后克服的生态阻力为1.40*109,优化前后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有明显的差异,优化后城市扩张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远小于优化前。以上研究结果为土地利用实施调整,区域土地利用生态管理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与参考,对协调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现代商业》期刊2017年06期)
程迎轩,王红梅,刘光盛,郑标,王海云[4](2016)在《基于最小累计阻力模型的生态用地空间布局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综合分析生态用地保护重要性与建设用地扩张的经济潜力、耕地保护的政策约束,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运用景观安全格局分析方法,结合最小累计阻力模型,从水资源安全、生物多样性保护、灾害防护和景观游憩4个层面,采用累计修正求和的方式构成高明区重要生态用地空间。其次,以核心型生态用地为生态保护的源,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生态价值当量作为生态保护的阻力,以基本农田保护区作为来自农业生产的阻力,以建设用地开发经济适宜性作为来自建设用地扩张的阻力,综合考虑叁者间的平衡。结果表明,综合3种过程的生态重要性分区结果从数量上和空间分布上均与实际情况和规划目标吻合度较高,生态核心区和控制区为实施生态空间保护提供重要依据。(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6年16期)
张青萍,杨柳[5](2016)在《基于最小累计阻力模型的西南城市景观连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贵州省贵阳市为研究对象,从结构连通性、绿当量强度、功能连通性叁方面入手,采用绿当量计算阻力系数,并利用阻力因子的分级对MCR模型进行修正,模拟生态景观连通性优化廊道,对景观格局进行优化研究。结果显示,2001—2013年,研究区景观破碎度、人类干扰程度大幅增大,生物多样性有所提高,景观连通性、团聚性减弱,结构连通性总体呈下降趋势,威胁区域景观生态功能的流通;中心城区绿当量强度明显下降,3县1市地区的绿当量强度增加;阻力值分布呈4个阻力高值区,阻碍了生态流的流通,可构建2条优化主廊道及2条优化次廊道作为物种迁移和生态流空间扩散的通道。(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06期)
陈群弟[6](2016)在《基于最小累计阻力面模型的生态控制线划定方法研究——以深圳市宝安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面临土地资源越发紧缺与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形势,各大城市纷纷划定生态控制线并制定相应管制措施,以期促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本研究尝试运用景观生态学理论,通过构建最小累积阻力面模型,分析生态用地保护和城市用地扩张的需求,科学划定生态控制线。以深圳市宝安区为案例,进行模型测算,并与原先政府部门划定的基本生态控制线进行对比。研究表明:基于最小累积阻力面模型划定生态控制线的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和可行性,同时仍需要根据具体实际情况进一步调整,提高管控的可操作性。(本文来源于《广东土地科学》期刊2016年01期)
胡海[7](2013)在《基于最小累计阻力模型的土地整理规划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地资源承载着人类的一切活动,是不可代替的有限性资源。我国有着富饶的土地,但同时也有着超过13亿的人口,人均土地资源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提高,建设用地需求量逐年增多,大量优质耕地被占用,激化了我国的人地矛盾,对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无异于雪上加霜。为了解决我国发展的可持续问题,国家开始大力提倡土地开发整理。土地开发整理是一种综合的技术手段,是通过对区域内已有的景观、空间格局、土地及生物资源等的利用和分布,包括人类活动场地,进行重新组织与优化,达到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美化景观效果的活动。土地整理活动由来已久,在其发展过程中,我们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不合理的土地整理将会带来环境破坏,生态失衡的后果,因此,土地整理需要有理论研究的支持。景观生态学是一门新兴学科,融合了生态学、规划学、地理学等诸多学科的优点。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直接用于指导一个区域内部不同景观要素的现状分布评价、空间布局或者空间优化等。将景观生态学原理引入到土地整理研究中,对于土地整理规划设计和方案评价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以湖北省通山县余长畈村土地整理项目为例,采用最小累计阻力模型,分析出项目区的最佳生态路径,在此基础上完成对项目区沟路渠林的布局。最后利用景观指数中的廊道特征指数,对方案做出评价,结果表明:(1)余长畈村廊道主要包括沟、渠、路和防护林等类型,从景观生态分类上来讲均属于线性廊道。余长畈村原有廊道分布离散,不成体系,通过规划布局,区域内廊道长度大幅增加,形成互通体系。(2)规划方案中,廊道的平均宽度、密度、连接度、环通度、田块连接比例、生态连接比例均较现状有大幅提升,表明规划布局方案符合土地整理要求,同时对区域的整体生态水平有较大的提升作用,因此,基于景观生态影响评价的土地整理规划方法具有可行性。(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3-05-01)
尹发能,王学雷[8](2010)在《基于最小累计阻力模型的四湖流域景观生态规划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遥感和GIS技术对四湖流域景观空间格局特征及其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利用最小累计阻力模型对四湖流域进行景观生态规划,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中分别计算得到湖泊、人工水面和城镇的阻力面,从而对湖泊、人工水面、水田、旱地和城镇等景观要素的面积和具体分布做出相应规划。(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0年02期)
王瑶,宫辉力,李小娟[9](2007)在《基于最小累计阻力模型的景观通达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inimum cumulative resistance,简称MCR),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模块,以文化景观为源(source),土地利用、道路分布为模型参考阻力面,建立了文化景观可达性模型。根据可达性分级结果,结合野外调查,得出影响文化景观保护现状的主要因素,从而为管理部门制定保护措施提供有效的依据。(本文来源于《地理空间信息》期刊2007年04期)
累计最小阻力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景观格局优化是维持区域生态系统功能稳定的重要手段。以博斯腾湖流域为研究区,在RS和GIS的支持下对遥感影像进行解译判读,获得土地利用图,分析了景观格局演变特征,并运用最小累积阻力面模型对流域景观进行风险评价,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结果表明:(1)草地仍是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水域面积减少67.85%,未利用地、城镇用地和耕地大幅增加,林地增幅不明显;(2)流域整体景观破碎化程度下降,景观斑块趋于规则化;(3)流域景观安全水平以较低安全等级为主,中等安全等级分布比较零散,较高安全等级主要分布在环博斯腾湖附近,高安全等级主要分布在流域西南部和博斯腾湖附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累计最小阻力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李菁.基于最小累计阻力模型的多巴新城可持续城市生长[C].2018城市发展与规划论文集.2018
[2].位宏,徐丽萍,李晓蕾.基于最小累计阻力面模型的博斯腾湖流域景观格局的分析与优化[J].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3].普鹍鹏,刘雪峰.基于最小累计阻力模型的城市扩张空间布局优化及其生态效应——以武汉市为例[J].现代商业.2017
[4].程迎轩,王红梅,刘光盛,郑标,王海云.基于最小累计阻力模型的生态用地空间布局优化[J].农业工程学报.2016
[5].张青萍,杨柳.基于最小累计阻力模型的西南城市景观连通性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6
[6].陈群弟.基于最小累计阻力面模型的生态控制线划定方法研究——以深圳市宝安区为例[J].广东土地科学.2016
[7].胡海.基于最小累计阻力模型的土地整理规划方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8].尹发能,王学雷.基于最小累计阻力模型的四湖流域景观生态规划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0
[9].王瑶,宫辉力,李小娟.基于最小累计阻力模型的景观通达性分析[J].地理空间信息.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