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河岸植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荒漠植被,河岸带,植被盖度,土壤含水率
河岸植被论文文献综述
姜田亮,张恒嘉,纪永福,王璐,周晨莉[1](2019)在《荒漠河岸带植被盖度的空间变化与土壤因子关系的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影响植被分布状况的土壤环境,揭示荒漠河岸植被盖度空间变化规律与土壤因子的相关关系.【方法】以石羊河下游荒漠植被河岸带为研究对象,结合野外调查与数理统计的方法,考察了距河岸500 m范围内的植被盖度变化规律,并分析了土壤含水率、土壤养分与灌木、草本及总盖度之间的关系.【结果】石羊河下游河岸带荒漠植被中,河岸间距与植被总盖度、草本植被盖度呈负指数相关,与灌木呈二次函数相关;由于植被根系作用,土壤含水率是影响植被总盖度和草本盖度的主要因子,且与40 cm深的土壤含水率变化规律显着相关;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影响灌木盖度和长势的主要因子,其含量随河岸间距的增大而减小,在250 m处达到最大;土壤综合状况是影响植被丰富度的主要因子,250~300 m处土壤综合状况最佳,植被种类最多、长势最好.【结论】草本、木本植被盖度空间变化规律对土壤因子的响应不同,可为石羊河下游河岸带植被的重建和河岸生态系统的修复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彭孝飞[2](2019)在《山区河岸植被的水土保持效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山区河岸植生长现状,进行全面分析,并简要介绍研究山区河岸植被水土保持效益的重要价值,如减少山区河岸水土流失现象的发生,提高山区河岸的稳固性等,详细分析山区河岸植被水土保持效益,希望能够给相关工作人员提供良好借鉴。(本文来源于《居舍》期刊2019年21期)
曲晓涵,王雪岩[3](2019)在《大连市河岸带生态恢复与植被重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由于人类活动加剧了滨海湿地污染,使得湿地水质急剧下降,其中以河流最为严重。而河岸植被缓冲带作为河岸带功能的发挥者和维持者,对维护和恢复水体生态健康有重要意义。以大连市为例,探讨了河岸带生态恢复与植被重建过程中应关注的问题,并对该领域的研究尺度和研究方法的前景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科技经济导刊》期刊2019年20期)
朱晓成,吴永波,余昱莹,李文霞[4](2019)在《太湖乔木林河岸植被缓冲带截留氮素效率》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河岸植被缓冲带对氮素的截留效率,以太湖流域平缓坡地上人工林河岸缓冲带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河岸缓冲带宽度(5, 15, 30, 40 m),不同植物类型(‘南林95’杨Populus×euramericana ‘Nanlin 95’林、中山杉Taxodium hybrid ‘Zhongshanshan’林、南林杨95-中山杉混交林)对不同深度径流水及土壤中氮素的截留效果。结果表明:15 m宽的河岸缓冲带即能很好地截留各形态氮素, 40 m缓冲带对径流水中硝态氮、铵态氮、总氮的截留率分别达68.8%, 68.7%和66.0%;同一宽度条件下,缓冲带对40 cm深径流水中铵态氮、总氮的截留率较高,分别达71.4%和69.1%,对20 cm深径流水中硝态氮截留率较高,达70.6%;森林土壤对铵态氮和硝态氮的截留主要在中层土壤,对总氮截留主要在表层土壤;杨树林缓冲带对径流水中铵态氮和硝态氮的截留率较高(P<0.05),达77.4%和66.3%;杨树-中山杉混交林缓冲带对总氮的截留率较高(P<0.05),达73.0%;植物叶片(r=-0.53)全氮和土壤总氮(r=-0.59)均与径流水中总氮呈负相关关系。图8参26(本文来源于《浙江农林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何松[5](2019)在《嘉陵江中下游河岸植被及植物多样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嘉陵江发源于秦岭北麓,跨越陕西、甘肃、四川、重庆等省(直辖市),是长江流域八大支流之一,也是长江上游流域面积最大的支流。其河岸植被类型及其稳定状态直接影响流域生态环境。因此,研究流域河岸植被及植物多样性对流域生态保护与利用、恢复与重建、水土流失与生态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关于嘉陵江流域河岸植被及植物多样性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以嘉陵江流域中下游河岸植被及植物多样性为研究对象,于2017年7月至2018年10月进行野外调查,根据河岸地形及植被特点设置13条垂直于干流的样线,32个典型草本样地,70个典型样方。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资料,运用植物区系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植被生态学及生物入侵理论的方法,从植物物种组成与地理区系、植被组成与空间格局、物种多样性、关联性与生态位、群落聚类排序、入侵植物分布与风险评价等角度对河岸植物及植被进行全面系统综合分析,以期弄清河岸植物组成、植被与植物多样性变化规律、入侵植物特征等内容,为流域开发与保护、利用与生态环境修复提供有力的理论参考。通过研究结果如下:(1)样线样方调查统计得到中下游河岸共计维管植物113科332属510种,其中蕨类植物17科25属41种;裸子植物4科、8属、8种;被子植物92科、300属、461种,被子植物中双子叶植物80科、242属、367种,以菊科(Compositae)植物为主,单子叶植物12科、58属、94种,以禾本科(Gramineae)、莎草科(Cyperaceae)植物为优势类群。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所含种数分别占河岸维管植物种数的8.04%、1.57%、71.96%、18.43%。植物物种科、属区系分布类型具多样性,但以热带与温带分布型为主,分布类型与嘉陵江流域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相适应。(2)群落Ward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河岸植被由6个植被型,23个群丛组成。植被型为常绿针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竹林、灌丛、草丛;群丛为油松+马尾松群丛、马尾松群-黄荆+盐肤木群丛、柏木群丛、马尾松+四川山矾群丛、麻栎林-铁仔-丛毛羊胡子草群丛、桤木林-马桑-丝茅群丛、刺槐+构树-黄荆-丝茅群丛、响叶杨-构树-狗牙根群丛、构树-葎草群丛、白栎-黄荆-丝茅群丛、黄檀-盐肤木-丝茅群丛、慈竹群丛、黄荆+马桑群丛、盐肤木+化香树群丛、丝茅草丛+马兰群丛、狗牙根+空心莲子草群丛、丛毛羊胡子草群丛、酢浆草+牛筋草群丛、蒌蒿群丛、空心莲子草群丛、褐果苔草群丛、马兰+竹叶草群丛、狗牙根群丛等,其中柏木群丛、构树群丛、黄荆群丛、丝茅群丛、褐果苔草群丛、马兰群丛分布最广。植被空间分布格局分析表明:河岸植被在丘陵段垂直方向上,层次分明、季相显着,平坦地势以农业生态为主。CCA排序分析表明:海拔是引起河岸植物群落及物种组成差异的主要因素。(3)生态位分析结果表明:中下游15种优势木本植物与25种优势草本植物在不同研究区段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迭值差异显着。河岸木本植物生态位宽度最大为柏木、其次为黄荆、构树;山脊段前叁依次为柏木、黄荆、盐肤木,中坡为黄荆、柏木、马尾松,消落带为构树、刺槐、慈竹、黄荆,说明柏木分布面积最大,对环境适应能力较强。优势木本植物生态位重迭(NC)在不同研究区段变化为中坡<消落带<山脊。优势草本植物生态位宽度最大的为丝茅、褐果苔草、马兰,说明叁物种分布面积较广;山脊生态位宽度前叁为马兰、丝茅、褐果苔草,中坡为荩草、地果、褐果苔草,消落带为空心莲子草、狗牙根、葎草;不同研究段优势草本植物生态位重迭值变化为消落带<中坡<山脊。总之,不同研究区段优势植物生态位差异显着,生态位分析结果与河岸植被组成一致。(4)植物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中下游植物α多样性Margalef丰富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曲线总体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多样性指数随丰富度、均匀度的增加而增大;不同样地点间植物多样性差异显着,总体表现为中游段先增加后减少,下游逐渐增加。垂直方向上,随着海拔(距离)的增加,α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指数变化为消落带<中坡<山脊,丰富度指数为山脊<中坡<消落带;同一研究区段均匀度指数与多样性指数变化趋势相同,丰富度指数变化差异明显。β多样性随海拔的升高Cody物种替代速率逐渐降低,Jaccard相似性指数逐渐增大。(5)中下游消落带草本群落植物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Margalef丰富度指数变化范围在3.66-9.14,Pielou均匀度指数为8.31-9.51,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的变化趋势一致,其范围分别为2.12-3.78、0.871-0.974;四指数拟合曲线变化趋势相同,中游先减小后增加,下游变化较小,说明不同样地间物种组成差异较大,群落优势物种不明显,干扰强度不同。SPSS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消落带中游与下游物种多样性指数差异不显着(P>0.05);自然消落带与库区消落带间存在极显着差异(P<0.01),说明电站的建设运营水位上涨影响植物多样性。β多样性Jaccard物种相似度指数沿河岸呈“W”变化,中游为“U”型,下游“V”型,Cody物种替代速率指数呈现“M”,中下游与Jaccard指数相反,说明中游电站、采砂石场的修建对植物多样性造成较大干扰。通过优势草本植物空间分布格局和CCA环境因子排序分析表明:距下游终点距离不同是优势草本植物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海拔、速效磷、乔木覆盖率也是引起分布差异的重要因素。(6)消落带优势草本植物种间联结分析结果表明:优势草本植物间总体呈显着性正联结,卡方检验结果正关联与负关联大致相当,多数物种对未出现显着性;Ochai指数、Jaccard指数显示物种间关联性强度较低,说明消落带草本植物群落还处于演替的发展阶段,稳定性较弱。生态位分析表明:狗牙根、空心莲子草、蒌蒿生态位宽度较大,分布较多;优势草本植物间中等重迭及以上占58.31%,总体重迭值较大,说明消落带优势草本植物群落间存在较大的竞争。种间联结与生态位重迭值呈显着性相关性,表现为物种间正关联系数大,生态位重迭值越大;生态位宽度与物种重要值间联系密切,表现在生态位宽度越大,群落中物种重要值越大;生态位宽度与生态位重迭间不具有明显相关性。(7)入侵植物与风险评价分析结果表明:中下游河岸共有入侵植物43种,分布较广;其来源以热带美洲居多,占物种数的20.93%;生活型以草本植物为主,其中菊科12种,占物种数的27.91%。不同研究区段入侵植物种数及分布变化为山脊<中坡<消落带,其中山脊10种,中坡14种,消落带30种;消落带中游23种,下游17种,入侵植物种类多且分布广是引起消落带生态脆弱的重要原因之一。风险评价结果表明:高风险植物(大于40分)12种,主要分布于河岸消落带且菊科植物较多,常形成单优势群落;中等风险植物(32~40分)18种,低风险入侵植物(32分)13种。(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9-04-08)
刘赢男,杨帆,韩辉,曲艺[6](2018)在《阿什河流域河岸植被缓冲带宽度规划》一文中研究指出阿什河是松花江的一级支流。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导致其河岸植被缓冲带受到严重破坏,净化功能减弱或丧失,严重影响了流域的生态安全。因此,本文针对阿什河流域岸边植被缓冲带现状,建立缓冲带空间数据库,在GIS技术支持下,结合时间模型计算河岸植被缓冲带可变宽度。结果表明,阿什河流域河岸植被缓冲带最窄区域5m,最宽区域41m,宽度主要分布在5m-8m。阿什河流域还需划定2.21km的河岸带区域作为其河岸植被缓冲带。(本文来源于《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期刊2018年06期)
张志永[7](2018)在《叁峡水库消落区、河岸带土壤和植被特征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达到防洪、发电、灌溉和航运等目的,人们在河流上构筑了70000多座大坝。大坝对生境和生物多样性的累积影响逐渐凸显,受到广泛关注。叁峡水库2010年达到正常蓄水位175 m,在形成221.5亿m~3防洪库容的同时,在库周形成了面积为300余km~2消落区。与世界范围内众多河流上大坝一样,水库蓄水运行显着改变了河流的水文节律,对沉积物、土壤生境和植物群落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叁峡水库消落区土壤类型繁多,生境异质性高,沉积物复杂,人类活动影响大,全面掌握消落区土壤和沉积物理化特性的空间变化规律尚需更多的数据支撑,而且大多数文献仅仅研究沉积物,或者消落区,不同研究采用的测试方法和调查样点不同,其结果可比性差。本文将2009~2017年的野外调查分析和水淹-落干-再水淹原位试验结合,从横向(沉积物、消落区及邻近高程区域)和纵向(从回水末端至叁峡大坝)角度,研究叁峡工程周期性蓄水条件下,消落区与河岸带土壤生境差异、植被特征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土壤氮、磷和重金属形态及其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周期性水淹-出露改变了消落区与河岸带的土壤理化性质。2009~2017年间,高程150 m区域土壤pH均值变化不大,有机质和全氮、碱解氮和全磷含量下降,而有效磷含量呈增加趋势。高程170 m区域,土壤pH、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含量随年际变化呈下降趋势,但有效磷含量呈上升趋势。高程160 m区域土壤理化性质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消落区土壤pH低于河岸带土壤,而土壤容重、有效磷和有效钾含量均值大于河岸带。(2)周期性水淹-出露改变了消落区与河岸带植物群落组成、生活型、优势种分布特征。叁峡水库蓄水后,小江消落区有维管束植物146种,隶属于116属38科,其中菊科种类最多(占总物种数的17.12%),禾本科(16.43%)、豆科次之(6.85%),生活型以一年生草本为主(53.42%),多年生草本次之(38.36%),优势种主要有苍耳、香附子、狗牙根等,影响消落区植物重要值的主要环境因子为高程和土壤碱解氮。河岸带有维管束植物171种,隶属于155属、69科,其中禾本科种类最多(11.11%),菊科(9.36%)和蔷薇科次之(5.26%),生活型以多年生草本为主(42.69%),一年生草本次之(25.73%),优势种主要有金发草、枫杨、小梾木和苦楝等,影响河岸带植物重要值的环境因子主要是高程和土壤有机质。(3)水淹-落干-再水淹期间,消落区土壤氮形态及含量发生了显着变化。与未水淹处理的土壤相比,全氮和酸解全氮含量均值增加,而氨基糖态氮含量均值下降。随着水淹深度的增加,土壤全氮、酸解全氮含量呈增加趋势,氨基糖态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呈下降趋势。土壤脲酶与全氮、氨基酸态氮,酸解氨态氮,硝态氮显着正相关,与非酸解氮显着负相关。硝酸还原酶与全氮、酸解全氮显着负相关。亚硝酸还原酶活性与酸解全氮、氨基酸氮和酸解氨态氮显着正相关,羟胺还原酶活性与硝态氮显着正相关。(4)水淹-落干-再水淹,改变了消落区土壤磷形态及含量。与未水淹土壤相比,淹水处理的土壤TP、Ca_8-P含量下降,Ca_8-P占全磷的百分比均值下降了16.05%,但Ca_2-P,Fe-P占全磷的百分均值反而增加了3.91%和8.50%。无机磷形态占TP的百分比从大到下排序为Fe-P>Al-P>Ca_2-P>Ca_8-P。(5)从叁峡水库回水区末端至叁峡坝前,沉积物全磷(TP)、NaOH-P含量呈增加趋势,HCl-P呈下降趋势,而消落区土壤和邻近高程区域(180-200 m)土壤各形态磷含量没有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变化规律。沉积物中各种形态磷含量均值最高,消落区土壤次之,邻近高程区域土壤最低。沉积物、消落区土壤和邻近高程区域土壤中HCl-P是最主要的磷形态,占总磷的50.00%以上。邻近高程区域土壤各形态磷的变异系数最高,具有较高的空间异质性。(6)叁峡水库沉积物重金属沉积物金属Cd、Cu、Cr、Zn、As、Pb全量均值最高,分别为1.06±0.31、60.87±25.55、106.18±11.64、157.96±40.30、13.21±3.3、68.19±25.34 mg·kg~(-1)。从上游至下游,沉积物样品Cd、Cu全量呈增加-下降趋势,Zn全量呈增加趋势,Cd、Cu、Zn可氧化态含量呈下降趋势。消落区土壤和邻近高程区域土壤样品金属Cu和Zn全量呈下降趋势,Cd、Cu、Zn可氧化态含量呈下降趋势,Cr呈增加-下降趋势。从横向分布格局看,沉积物金属Cd、Cu、Cr、Zn全量均值最高,消落区次之,邻近高程最低,而可交换态、可还原态、可氧化态含量均表现出了相同的分布格局。风险评价结果表明金属Cd的潜在风险系数远大于其它金属。总之,本研究阐明了叁峡水库消落区、河岸带土壤生境及植被特征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揭示了消落区土壤、邻近高程区域土壤以及沉积物磷、重金属形态及其分布规律,为全面、客观评价叁峡水库消落区土壤及沉积物理化特性的演变趋势及其累积与释放风险,科学认知大型水库消落区的生态演变过程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8-12-01)
夏晓平,信忠保,赵云杰,孔庆仙[8](2018)在《北京山区河岸植被的水土保持效益》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野外简易径流小区的放水冲刷试验,研究北京山区河岸带不同植被类型水土保持效果差异。试验设计4,6,8L/min 3种上方来水流量以及6种植被类型小区坡面,冲刷历时31min,试验过程收集径流泥沙样,分析不同径流小区的产流产沙特征。结果表明:(1)各植被类型小区平均总产流产沙量(43.29L/m~2,0.71kg/m~2)均显着小于裸坡下平均总产流产沙量(65.86L/m~2,3.21kg/m~2)(p<0.05)。植被具有明显的减流减沙效益,且减沙效益(78.66%)大于减流效益(36.16%);(2)不同植被类型间减流减沙效果不同,随着放水流量的上升,坡面产流速率、产沙速率不断上升,其中以狗牙根小区平均产流速率(6.16L/min)、平均产沙速率(55.50g/min)最小,水土保持效益较好;(3)不同植被类型小区稳定入渗速率差异显着(p<0.05),均大于裸坡条件下的稳定入渗速率(42mm/h),其中以狗牙根小区坡面的径流稳定入渗速率最大(129.0mm/h)。综上所述,植被具有明显的蓄水保土效益,且不同的植被类型间减流减沙效果差异显着。研究结果为北京山区河岸带进行生态环境安全建设以及生态修复提供了基础理论依据,并且为河岸边坡的植被修复物种选择提供了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方晓,黄超,郭二辉,范贝贝,桑凯新[9](2018)在《郑州贾鲁河河岸植被缓冲带生态完整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河岸植被缓冲带完整性对维持河岸连通性、保持水土、提供生物栖息地等生态功能和保障区域生态安全起着重要作用。以贾鲁河郑州段的河岸植被缓冲带为对象,采用多指标评价分析法,建立河岸植被缓冲带完整性评价体系,并对贾鲁河河岸植被完整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贾鲁河50%的断面为次不完整,41.67%的断面为基本完整,不完整的为8.33%;按照不同类型河岸断面,将贾鲁河河岸带划分为:U形+较缓坡、U形+缓坡、U形+较陡坡、园林绿化带。4种河岸断面植被完整性评分顺序是:U形+较陡坡>U形+较缓坡>U形+缓坡>园林绿化带。(本文来源于《西北林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杨树青,白玉川,徐海珏,黄哲[10](2018)在《河岸植被覆盖影响下的河流演化动力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河岸植被对河道的水流运动、主槽稳定及河湾迁移等均有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在洪水期河流的演化过程中。为分析不同密度植被护岸对河流动力过程的影响响应,本文采用自然模型实验,通过改变河岸植被种植密度及单双岸布设方式,模拟河岸有无植被种植的河流演化过程。给定相同的造床流量、坡降、泥沙粒径等水沙边界条件,设定控制变量为河岸植被覆盖率,分别为0%,20%,40%,80%。实验结果表明:(1)单岸植被覆盖其主流稳定性较两岸植被覆盖为差;(2)河岸植被越密集,水流对河床的局部扰动越强烈,河演达到稳定状态周期越长;(3)两岸植被覆盖的蜿蜒河道其稳定曲率随植被覆盖率增大而减小,较大的水流剪切力会造成较大的河湾迁移。(本文来源于《水利学报》期刊2018年08期)
河岸植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山区河岸植生长现状,进行全面分析,并简要介绍研究山区河岸植被水土保持效益的重要价值,如减少山区河岸水土流失现象的发生,提高山区河岸的稳固性等,详细分析山区河岸植被水土保持效益,希望能够给相关工作人员提供良好借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河岸植被论文参考文献
[1].姜田亮,张恒嘉,纪永福,王璐,周晨莉.荒漠河岸带植被盖度的空间变化与土壤因子关系的探究[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19
[2].彭孝飞.山区河岸植被的水土保持效益研究[J].居舍.2019
[3].曲晓涵,王雪岩.大连市河岸带生态恢复与植被重建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9
[4].朱晓成,吴永波,余昱莹,李文霞.太湖乔木林河岸植被缓冲带截留氮素效率[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9
[5].何松.嘉陵江中下游河岸植被及植物多样性研究[D].西南大学.2019
[6].刘赢男,杨帆,韩辉,曲艺.阿什河流域河岸植被缓冲带宽度规划[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8
[7].张志永.叁峡水库消落区、河岸带土壤和植被特征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8
[8].夏晓平,信忠保,赵云杰,孔庆仙.北京山区河岸植被的水土保持效益[J].水土保持学报.2018
[9].方晓,黄超,郭二辉,范贝贝,桑凯新.郑州贾鲁河河岸植被缓冲带生态完整性评价[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8
[10].杨树青,白玉川,徐海珏,黄哲.河岸植被覆盖影响下的河流演化动力特性分析[J].水利学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