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教学,激活初中数学课堂

探究式教学,激活初中数学课堂

广西岑溪市三中邓萍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这个意义上,身为教师,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就显得任重道远。现笔者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特性

1.主体性。数学课堂教学必须改变由学生听、教师讲的格局,教师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亲自动手、动眼、动口、动脑,品尝获得知识的愉悦,成为认知的主体、学习的主人。主动投入,主动参与,获得主动发展。

在探究教学中,教师是引导者,一是引导学生去积极探求真理;二是要鼓励学生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三是欢迎学生发表新见解。

2.过程性。数学探究性教学更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而非结果,它强调尽可能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知识的发现、形成、应用和发展过程。在探究性教学中,学习数学概念要讲清来龙去脉,并分析先哲在创立这些概念的过程中所蕴含的思想精髓;学习数学定理时,让学生理解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数学结论是如何获得和应用的。在一个充满探索的过程中学习数学,让已经存在学生头脑中的那些非正规的数学知识和体验上升为科学结论,从中感受到数学发现的乐趣。

3.开放性。

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固定模式。探究式课堂教学设计在实施中需开放地纳入直接和弹性灵活的成分,教学目标必须潜在和开放地接纳始料未及的体验,对学生不同的观点,教师应持开放态度,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不同解释和观念,而且问题的结论也并不追求唯一性和标准性,容多纳异,促进学生标新立异,更有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求异思维的品质的培养。

二、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组织

1.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的养成

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创造一个宽松、民主的探究氛围。

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民主的探究氛围,让学生感到感到轻松自由、压力适中,能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不担心自己的回答遭到同学的嘲笑和教师的批评,同时,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微笑、眼神、会意等非正式评价来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对所学的知识感于批评,勇于质疑,不迷信书本和教师,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学生在心理才不会有包袱和顾虑,思维才会活跃,才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2)提供一定的探究时间。

探究式教学要求学生亲历学习过程,学生在探究中过程中所做的实验、观察、交流、实践活动等等都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做保障,学生需要时间对自己的思考进行验证,需要时间与同学交流经验,所以教师在运用探究的教学方法时,在保证必须传授内容的基础上,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探究。没有一定的时间做保障,探究教学就难以开展,勉强推行就会走向形式化。

(3)及时给学生的学习以成功的评定。

给学生学习的评定必须是一种为学生带来成功感觉的评定,因为每个学生的学习在教师的及时评定的督促下,持之以恒学习时,他便就会迅速发展。传统的教学评价强调的是常模参照评价,关注个体在整体中的位置,热衷于分数排队,比较强弱胜负。这种竞争性的评价是有局限性的,它把是否“成功”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叶圣陶曾经说过:“懒学生毕竟比我们想象的要少得多,只有在儿童遇到了力不胜任的学习任务时,他们才会变得懒惰起来。”

三、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基本流程。

探究式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通过经历探究知识或问题的过程,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从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1.提出问题。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有千万,起点是一问。”作为教师,正是通过问题来展现教学目标,呈现教学内容,激活教学对象,设计教学方法,活化教学过程,使得教学始终处在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状态中。

如我在一节平面几何引言课,针对初一学生的平面几何认知水平仍停留在低级的直观认知阶段,而课本的几何知识却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我设计了一串问题:“雪地上一串整齐的脚印象什么?”“自行车的轮子为什么一定是圆的?可以是三角形或正方形吗?”“杯子中装了一些水,想象一下,当你向杯子倒入一些油以后,在油与水之间是什么?”这些问题一方面使学生感受到几何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亲切感,形成较强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又不露痕迹地展示了抽象的点、线、面等概念的本质属性。

设计探究问题时,要注意:(1)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个性、不同的水平,针对性提出不同深度的问题。(2)探究的问题由浅入深,由简到繁。(3)问题的设计,应是一个有机整体,服务于整堂课,要围绕中心设问题,使各种问题相辅相成,融汇贯通。一节优秀的数学课,不能只是开头问题最后把问题解决了就达到目的,而应该是从头到尾都是问题离开课堂的时候要带出更多,更深层次的问题。

2.探索。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入手,结合阅读教材,开始进行观察、测量、比较、分类等活动,收集与问题有关的信息资料,在了解资料的基础上,形成一个猜想或设想,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由个人或小组共同讨论研究、实验验证。学生在获得生动、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思考,对所探究的问题尝试作出解答,获得初步的认识。教师应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探究方法,掌握技能和技巧。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注意启发和引导学生对已获得的感性认识进行认真地分析和归纳。

3.知识归纳、整理和系统化。

在学生进行探究后,要让学生发表他们探究的结果,在交流、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探究过程的学习知识结合教材内容加以归纳、整理,把零散的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对一些有争论的问题,可以讲出各人不同的意见,对有怀疑的地方可以提出质疑。通过交流、归纳、总结,活跃学生的思维,促使他们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教师在学生探究交流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学内容的关键处、及学生质疑的问题,进行重点点拔、解惑,特别是加强学法指导,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以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

4.学习效果的反馈。

教师可根据教学要求,按照“认识、理解、掌握、运用”的层次来设计题目,检测学生学会和会学的程度,并把问题的探索和发现解决的过程延续到课外和后继课程。作业设计可分几类:A类,不限定格式、方式的作业,如阅读课本的课外阅读材料,预习课本等;B类,有指定要求的常规书面作业;C类,选做的作业、探索性作业、微科研小课题等。

标签:;  ;  ;  

探究式教学,激活初中数学课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