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单模工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光纤光学,光纤放大器,模式不稳定,非线性效应
单模工作论文文献综述
罗雪雪,奚小明,史尘,王小林,张汉伟[1](2019)在《基于20/400μm增益光纤的3 kW近单模全光纤放大器及其长时工作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波长为976 nm的抽运源对基于纤芯/内包层直径为20/400μm的增益光纤放大器进行双向抽运,通过优化光纤弯曲半径,合理选择抽运方式并优化抽运功率配比,可有效抑制横向模式不稳定效应和受激拉曼散射,获得了输出功率大于3 kW的近单模全光纤放大器。光纤放大器的光-光转换效率约为73%,受激拉曼散射抑制比为20 dB,光束质量因子小于1.7,时/频域上没有出现模式不稳定现象。对该放大器进行10 h的连续测试,结果表明,该激光器性能稳定,有望用于工业加工等领域。(本文来源于《中国激光》期刊2019年02期)
葛廷武,陆丹,伍剑,徐坤,林金桐[2](2010)在《高功率隔离器单模与多模工作退偏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传统结构隔离器为模型,应用琼斯理论,比较分析了单模与多模激光入射时高功率隔离器热致退偏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高功率隔离器热致退偏可分为线性双折射致退偏与圆双折射致退偏;两种退偏均与入射激光功率的平方成正比;在光功率一定的条件下,线性双折射致退偏不随光斑半径的变化而变化,圆双折射致退偏随光斑半径的增大而减小;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条件下,多模光场能够有效地降低隔离器热致退偏,多模时线性双折射致退偏仅为单模时退偏的60%,圆双折射致退偏也比单模时要小,减小幅度随光斑半径的增加而增加。(本文来源于《强激光与粒子束》期刊2010年06期)
王建飞,王潇,罗洪,孟洲[3](2010)在《法拉第旋光镜旋转角和工作波长对单模光纤迈克耳孙干涉仪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偏振诱导信号衰落现象的抑制是干涉型光纤传感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针对法拉第旋光镜(FRM)法抑制偏振诱导信号衰落技术进行了具体深入的研究。使用琼斯矩阵法对FRM单模光纤迈克耳孙干涉仪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数值仿真,得出当FRM旋转角度偏差不大于6°时,可视度保持在0.9以上;分析了工作波长变化对FRM单模光纤迈克耳孙干涉仪干涉性能的影响,当入射光波长处于FRM中心波长±71 nm范围内时,光纤干涉仪可视度达到0.9以上。实验结果表明,当入射光波长处于1495.4~1606.7 nm范围内时,可得到可视度接近于1的稳定信号输出,干涉性能优良。(本文来源于《中国激光》期刊2010年04期)
韩威,张雅丽,张艳,任民,李亮[4](2008)在《注入锁定法布里-珀罗激光器的单模工作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分布式反馈(DFB)激光器对法布里-珀罗(F-P)激光器进行单模注入锁定。通过改变F-P激光器的偏置电流,DFB激光器的输出功率以及两激光器间的波长失谐量,对注入锁定F-P激光器的光谱特性、功率特性以及频率响应特性进行实验分析,找出影响注入锁定F-P激光器稳定性的因素,并测量注入锁定F-P激光器的稳定锁定区;通过优化注入条件实现F-P激光器的高边模抑制比(SMSR)输出,最高可达55 dB;通过与自由运转F-P激光器比较,发现注入锁定可以明显抑制半导体激光器在高频调制下光谱的展宽。注入锁定后F-P激光器的3 dB调制带宽接近14 GHz。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合理设计光注入条件,注入锁定技术可以明显改善F-P激光器的光谱特性以及高频响应特性,并在高速光纤通信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激光》期刊2008年09期)
蒋建,王执山,李晓芹,毛庆和[5](2006)在《工作波长失配对单模光纤模场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BeamMaster测量系统,实验研究了在1550nm和1065nm典型波长处,G652、HI-1060和HI-1060-FLEX叁种常用光纤的模场特性。结果表明,叁种光纤在1550nm与1065nm处均主要由单模形式传输,但G652型光纤在1065nm处存在着明显的高阶模成份;此外,通过对光纤远场功率分布的精确测量,我们还测定了叁种光纤在1550nm和1065nm处的模场直径,测量结果与厂家给定值基本一致。以上结果为评估叁种光纤在失配波长处的传输特性提供了参考数据。(本文来源于《光子科技创新与产业化——长叁角光子科技创新论坛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期刊2006-11-27)
张军,钟辉煌[6](2003)在《矩形波纹过模周期慢波结构色散特性及其单模工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数值模拟,给出了一种求解矩形波纹过模周期慢波结构TM0n模的色散关系的简便方法;研究了周期慢波系统平均半径、波纹周期、波纹幅度等结构参数对本征模式色散特性的影响;讨论了周期慢波系统中表面波与体积波的存在条件;分析了过模周期慢波系统仍能工作在单模状态下的原因。结果表明,过模周期慢波系统中,当结构参数满足一定条件,且与束电压、束半径匹配,使电子束与TM01模同步点位于π模附近,此时TM01模的总场是表面波,在两种选模机制作用下系统可实现TM01单模工作。(本文来源于《强激光与粒子束》期刊2003年05期)
厉群,刘小明,李佟,金韬,周炳琨[7](2001)在《单模光纤中声波传输的衰减及其对光纤声光滤波器工作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声波在光纤中的衰减对光纤声光滤波器性能的影响 ,提出了通过测量不同长度光纤的声光模式转换效率测量声波在光纤中传输衰减的新方法 ,指出声波的衰减造成声光耦合效率降低并使声光滤波器的带宽展宽和消光比变差 ,带宽展宽的大小近似与声波衰减系数的平方成正比(本文来源于《中国激光》期刊2001年05期)
吴正茂,夏光琼,陈建国,卢玉村[8](1995)在《端面反射率对半导体激光器单模工作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半导体激光器多模速率方程组的隐式解析解 ̄[1],从理论上研究了端面反射率对半导体激光器单模工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的输出功率下(mW量级),端面反射率越低,单模工作性能越差,与Ettenberg等人 ̄[2]通过实验研究所得的结论相同。(本文来源于《激光技术》期刊1995年06期)
黄卡玛,唐敬贤,刘永清,徐兰[9](1994)在《对称GTEMCell单模工作频率上限的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坐标变换将任意过渡对称千兆赫横电磁传输室(GTEMCell)的叁维本征值问题变换为二维本征值问题。再采用数值方法求解二阶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的本征值,得到对称GTEMcell单模工作频率的上限。理论计算值与实验值吻合较好。(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1994年03期)
张石桥,庄婉如,谭叔明[10](1990)在《耦合腔半导体激光器稳定单模工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散射矩阵法和两步等效反射率法,分别就强耦合和弱耦合情况分析了耦合腔激光器的单模工作机理,并给出数值计算结果。(本文来源于《中国激光》期刊1990年S1期)
单模工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传统结构隔离器为模型,应用琼斯理论,比较分析了单模与多模激光入射时高功率隔离器热致退偏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高功率隔离器热致退偏可分为线性双折射致退偏与圆双折射致退偏;两种退偏均与入射激光功率的平方成正比;在光功率一定的条件下,线性双折射致退偏不随光斑半径的变化而变化,圆双折射致退偏随光斑半径的增大而减小;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条件下,多模光场能够有效地降低隔离器热致退偏,多模时线性双折射致退偏仅为单模时退偏的60%,圆双折射致退偏也比单模时要小,减小幅度随光斑半径的增加而增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单模工作论文参考文献
[1].罗雪雪,奚小明,史尘,王小林,张汉伟.基于20/400μm增益光纤的3kW近单模全光纤放大器及其长时工作特性[J].中国激光.2019
[2].葛廷武,陆丹,伍剑,徐坤,林金桐.高功率隔离器单模与多模工作退偏特性[J].强激光与粒子束.2010
[3].王建飞,王潇,罗洪,孟洲.法拉第旋光镜旋转角和工作波长对单模光纤迈克耳孙干涉仪性能的影响[J].中国激光.2010
[4].韩威,张雅丽,张艳,任民,李亮.注入锁定法布里-珀罗激光器的单模工作特性[J].中国激光.2008
[5].蒋建,王执山,李晓芹,毛庆和.工作波长失配对单模光纤模场特性的影响[C].光子科技创新与产业化——长叁角光子科技创新论坛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2006
[6].张军,钟辉煌.矩形波纹过模周期慢波结构色散特性及其单模工作分析[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3
[7].厉群,刘小明,李佟,金韬,周炳琨.单模光纤中声波传输的衰减及其对光纤声光滤波器工作特性的影响[J].中国激光.2001
[8].吴正茂,夏光琼,陈建国,卢玉村.端面反射率对半导体激光器单模工作性能的影响[J].激光技术.1995
[9].黄卡玛,唐敬贤,刘永清,徐兰.对称GTEMCell单模工作频率上限的计算[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
[10].张石桥,庄婉如,谭叔明.耦合腔半导体激光器稳定单模工作分析[J].中国激光.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