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白腹短翅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羽毛延迟成熟,亚成体雄鸟,白腹短翅鸲
白腹短翅鸲论文文献综述
胡运彪,蒋迎昕,孙悦华[1](2013)在《白腹短翅鸲亚成体雄鸟羽毛延迟成熟的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羽毛延迟成熟(Delayed Plumage Maturation,DPM)是指鸟类在第一个繁殖季节无法获得和成年个体一样羽毛的现象,需要在第一个繁殖季完成后才能完全披上成体羽毛。狭义的DPM特指雀形目鸟类中雄鸟羽毛延迟成熟现象。我们以白腹短翅鸲(Hodgsoniusphaenicuroides)为研究对象,从到达时间、配对成功率、领域质量和标本实验四个方面对亚成体雄鸟的羽毛延迟成熟现象及其机制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白腹短翅鸲亚成体雄鸟通过晚到达繁殖地避免了和成体雄鸟的激烈竞争,暗淡的羽毛有利于其在第一个繁殖季在成体(本文来源于《第十二届全国鸟类学术研讨会暨第十届海峡两岸鸟类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3-11-08)
胡运彪,蒋迎昕,常海忠,王德君,孙悦华[2](2013)在《大杜鹃在白腹短翅鸲巢中寄生繁殖》一文中研究指出2009年至2012年期间,在甘肃莲花山自然保护区共发现91个白腹短翅鸲(Hodgsoniusphaenicuroides)巢,其中15巢被大杜鹃(Cuculus canorus)寄生,寄生率为16.48%。根据对13枚寄生的大杜鹃卵的观察,其中12枚卵色为浅蓝色,与白腹短翅鸲的深蓝绿色卵差异明显,仅1枚与白腹短翅鸲卵色一致。大杜鹃和白腹短翅鸲的卵重(t=11.208,df=38,P<0.001)和卵短径(t=0.970,df=38,P<0.001)差异极显着。白腹短翅鸲具有识别大杜鹃卵的能力,15巢中只有4巢接受寄生卵并继续孵化,7巢成功识别,剩余4巢无法确定是否识别。(本文来源于《第十二届全国鸟类学术研讨会暨第十届海峡两岸鸟类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3-11-08)
胡运彪,蒋迎昕,常海忠,王德君,孙悦华[3](2013)在《大杜鹃在白腹短翅鸲巢中寄生繁殖》一文中研究指出2009年至2012年期间,在甘肃莲花山自然保护区共发现91个白腹短翅鸲(Hodgsonius phaenicuroides)巢,其中15巢被大杜鹃(Cuculus canorus)寄生,寄生率为16.48%。根据对13枚寄生的大杜鹃卵的观察,其中12枚卵色为浅蓝色,与白腹短翅鸲的深蓝绿色卵差异明显,仅1枚与白腹短翅鸲卵色一致。大杜鹃与白腹短翅鸲的卵重(t=11.208,df=38,P<0.001)和卵短径(t=0.970,df=38,P<0.001)差异极显着。白腹短翅鸲具有识别大杜鹃卵的能力,15巢中只有4巢接受寄生卵并继续孵化,7巢成功识别,剩余4巢无法确定是否识别。白腹短翅鸲为雌鸟单独孵卵,推测识别大杜鹃卵可能只与雌鸟有关。(本文来源于《动物学杂志》期刊2013年05期)
刘宇翔[4](2009)在《白腹短翅鸲雄性羽毛延迟成熟适应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08年5月—6月在甘肃省莲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白腹短翅鸲雄鸟的羽毛延迟成熟现象进行了研究。通过对26个该物种的利用样方和11个对照样方的15个生境因子进行调查并做Mann-Whitney-U检验结果表明白腹短翅鸲的利用样方和对照样方之间在13个生境因子上存在显着的差异。该物种倾向于选择更高的坡位,离路距离和距水源距离较近,草本盖度高,苔藓盖度低,乔木数量和乔木种类较少,乔木平均高度较低,乔木平均胸径较小,灌丛数量和灌丛种类较多,灌丛平均高度较高的生境。将成体和亚成体栖息地中15个生境因子进行的Mann-Whitney-U检验。结果表明,他们仅仅在郁闭度这一个生境因子上差异显着,且成体较亚成体倾向于选择郁闭度较高的栖息地,其余的生境因子均无显着差异。这一结果支持FMH和SSH的推论。将利用样方和对照样方中存在显着差异的13个生境因子带入二项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13个生境因子全部被引入回归方程且差异明显。将13个差异显着的生境因子值代入此模型得到每个个体的栖息地质量,并将成体和亚成体的栖息地质量进行Mann-Whitney-U检验。结果表明,成体和亚成体在栖息地质量上无显着差异。将亚成体的栖息地质量与其3个羽色面积进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发现亚成体的栖息地质量与其成体羽色的面积比例不存在显着的共变关系。这一结果与CH,RIH和WAH的推论一致。对白腹短翅鸲领域的跟踪观察共获得领域中心点坐标47个。用Mann-Whitney-U分别对亚成体与其最近的成体之间的距离和亚成体与最近亚成体之间的距离,以及亚成体周围成体邻居数量与其周围亚成体邻居数量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亚成体与其最近的成体之间的距离比亚成体近,其周围的成体数目比亚成体多。这一结果支持FMH和SSH的推论。将亚成体3个羽色面积指标分别与其到最近的成体和亚成体的距离进行曲线估计(Curve Estimation)模拟,发现随着亚成体所具有的成体羽色比例越大,其与亚成体之间的领域距离越近。将亚成体的3个羽色面积指标分别与其周围的成体和亚成体的数量进行曲线估计(Curve Estimation)模拟,发现随着亚成体所具有的成体羽色比例越大,其周围成体的数量越多。这一结果支持FMH的推论,但是却与SSH的推论刚好相反。对9只成体、6只亚成体在13个鸣声参数上的统计分析表明,二者在所有的鸣声参数上差异均不显着。这一结果与CH,RIH和WAH的推论一致。综上所述,对白腹短翅鸲栖息地质量和领域分布的研究结果表明,FMH对本次的研究结果具有较好的预测性。因此,作者认为FMH理论及其推论至少可以较好地解释DPM物种栖息地质量和领域分布方面的适应性。(本文来源于《海南师范大学》期刊2009-04-01)
贾陈喜,孙悦华,毕中霖[5](2005)在《白腹短翅鸲雄鸟的羽毛延迟成熟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20 0 3年 6月 ,在甘肃省莲花山自然保护区观察到白腹短翅鸲 (Hodgsoniusphaenicuroides)雄鸟的羽毛延迟成熟现象。研究发现 ,亚成体雄鸟体羽暗淡 ,为似雌鸟样的褐色 ,但仍然可以繁殖。声谱分析表明 ,成体雄鸟与亚成体雄鸟的鸣声结构非常相似 ,而且两者在巢址、巢材、窝卵数、卵色、卵大小等巢卵特征上也非常一致。通过对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标本馆 1 1 7只白腹短翅鸲雄鸟标本的测量 ,发现成体雄鸟的翅长和尾长明显大于亚成体 (t 检验 ,P <0. 0 0 1 )。在 1 93 0年北平东陵同一繁殖季节采集的 1 0 8只雄鸟标本中 ,亚成体雄鸟所占的比例为 1 9%。(本文来源于《动物学杂志》期刊2005年02期)
白腹短翅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09年至2012年期间,在甘肃莲花山自然保护区共发现91个白腹短翅鸲(Hodgsoniusphaenicuroides)巢,其中15巢被大杜鹃(Cuculus canorus)寄生,寄生率为16.48%。根据对13枚寄生的大杜鹃卵的观察,其中12枚卵色为浅蓝色,与白腹短翅鸲的深蓝绿色卵差异明显,仅1枚与白腹短翅鸲卵色一致。大杜鹃和白腹短翅鸲的卵重(t=11.208,df=38,P<0.001)和卵短径(t=0.970,df=38,P<0.001)差异极显着。白腹短翅鸲具有识别大杜鹃卵的能力,15巢中只有4巢接受寄生卵并继续孵化,7巢成功识别,剩余4巢无法确定是否识别。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白腹短翅鸲论文参考文献
[1].胡运彪,蒋迎昕,孙悦华.白腹短翅鸲亚成体雄鸟羽毛延迟成熟的机制[C].第十二届全国鸟类学术研讨会暨第十届海峡两岸鸟类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3
[2].胡运彪,蒋迎昕,常海忠,王德君,孙悦华.大杜鹃在白腹短翅鸲巢中寄生繁殖[C].第十二届全国鸟类学术研讨会暨第十届海峡两岸鸟类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3
[3].胡运彪,蒋迎昕,常海忠,王德君,孙悦华.大杜鹃在白腹短翅鸲巢中寄生繁殖[J].动物学杂志.2013
[4].刘宇翔.白腹短翅鸲雄性羽毛延迟成熟适应性的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2009
[5].贾陈喜,孙悦华,毕中霖.白腹短翅鸲雄鸟的羽毛延迟成熟现象[J].动物学杂志.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