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谚语意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日语谚语,日本人,日本料理
谚语意识论文文献综述
柴宝华[1](2018)在《养生之道以及调和意识在日语谚语中体现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引言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各自不同的谚语,日本也不例外。「こと」是语言、「わざ」源于工作,意味着行为和功能。"语言的工作"就是日语谚语的本意。例如可以把用心做事,努力不失败说成「ころばぬさきのうえ」、发生事情之后补救规劝说成「盗人をとらえてなわをなう」等等。象这样的句子就叫做谚语。这些语言能够激励人们,给人带来勇气和力量。这些语言有时尖锐、有时柔和、有时直接、有时婉转,带有讽刺功能,所以我们有必要理解谚语的意义和用法。另(本文来源于《知识文库》期刊2018年05期)
陈蔓萍,李欣蓬[2](2016)在《从客家谚语看男女两性意识及其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客家谚语是客家人经过长期的生活实践总结而成的,内容极为丰富,是我们初步探索客家男女两性意识的重要窗口。文章从有关教育观念和婚恋婚俗的客家谚语中,探讨客家人因受重男轻女及传统社会风俗的影响,在对待男女两性的态度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本文来源于《文学教育(上)》期刊2016年07期)
贡贵训,于皓[3](2016)在《湘南谚语中的生态意识及当代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湘南地区地理位置特殊,自然生态较好。丰富的山水资源、儒家传统文化及少数民族生活习惯使得本地人形成了良好的生态意识,这在湘南谚语中有很好的反映。在人类面临严重生态危机的当下,这些谚语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教育人们爱护自然、在自然环境中规范自己的行为。(本文来源于《农业考古》期刊2016年01期)
李媛霞[4](2014)在《隐喻性谚语生成的动态意识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隐喻性谚语的源领域和目标领域有无"同一性",也就是在其现象特征和质地内容上有没有相同、相似、相应或相关的地方,从而使人在意识感受性方面对这两个领域产生不同程度的相像的感觉,是隐喻性谚语得以生成的基础。隐喻性谚语生成的意识活动分为叁个阶段:感觉意识阶段、意象意识阶段及语言意识阶段。(本文来源于《外文研究》期刊2014年04期)
罗志祥[5](2013)在《从意识形态符号学角度看社会谚语》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谚语包含了很多人生哲学和道德准则,像镜子一样,映射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谚语又是语言和文化的集合,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所以对社会谚语的研究大多是从文化的角度,前苏联着名语言学家巴赫金提出的意识形态符号学理论就是其中一种。巴赫金符号学理论将话语作为典型的意识形态符号,社会谚语是典型的话语,所以具有意识形态的功能。意识形态是自然和社会在人头脑中的反射和折射,受文化模式如世界观、价值观的影响。这些模式来自于文化的深层结构。意识形态符号又包含了文化深层结构的内容。从这点上理解,意识形态符号就是文化符号。文化深层结构以社会谚语作为表现形式,渗透到个人的意识中去。那么抽象的文化观念就变成了具体的感知和行为。所以文化能够长久。(本文来源于《怀化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12期)
胡月卿[6](2012)在《从谚语来看中日古代的男尊女卑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语言和文化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同时文化也需要通过语言来表达。而谚语作为语言的表现形式之一,其更是充分反映出文化的特征。谚语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劳动人民生活状态的真实反映,因此可从中窥见该民族固有的价值观、人生观及世界观。中日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因此在文化方面许多地方都非常相似。在封建社会,中日都是男尊女卑的社会,女性无论在经济、政治、家庭等其他方面都处于劣势,现实生活中的不平等自然会反映到语言层面上来。谚语作为语言的表现形式之一,男尊女卑意识自然也会反映到谚语中来。本文首先将收集到的中日谚语分为男女社会分工、智慧、男女地位以及红颜祸水四个方面。然后从这四个方面来研究中日男尊女卑意识的异同点。在男女社会分工方面、中日谚语都反映出“男主外,女主内”的现象,从活动范围来对女性加以限制,使女性在社会上无法发挥其才能,从而巩固男性的统治地位。在智慧方面,关于女子无能、女子头发长见识短等轻蔑女性才能的谚语比较多。同时,在中国古代,强烈倡导“女子无才便是德”从而剥夺女性受教育权利。在男女地位这一方面,主要论述了男女从出生到死亡时地位的不平等,女子一直处于劣势。而中国在女性成长过程中出现了缠足这一为满足男性审美而扭曲的现象。而日本则是把女性看作是罪恶之源,女性是肮脏的东西。在女性是祸水这一方面,中日都体现出对女性的不公,但是中国古代与日本古代相比更加严重。尤其是中国古代,男性的父母在选择未来儿媳时更倾向于选择容貌不出众的女子即是其表现之一。最后通过分析中日男尊女卑思想的发展历程,得出由于历史发展程度以及各自的文化思想发展程度的不同导致中日的男尊女卑发展程度和表现方式的不一样的结论。(本文来源于《外交学院》期刊2012-06-01)
杨鲁[7](2010)在《中韩谚语中反映的性别歧视意识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语言和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谚语是在语言习惯中最具代表性的语言表现形式之一,在谚语的众多素材中有许多涉及女性形象的内容,其中大部分都包含着对女性的歧视思想。本文从语言和文化相结合的角度,结合中韩两国的社会和文化背景,通过对中韩两国反映女性歧视谚语的比较研究,揭示两国女性谚语的共同点与不同点。本文共分五部分。第一章,绪论部分。说明研究目的,研究范围步骤和两国的研究现状。第二章,介绍了中韩谚语的定义和谚语的特征。第叁章,中韩有关女性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考察,探究两国对女性性别歧视的根源。第四章,对中韩有关女性的谚语进行详细分类并分析比较。首先是以社会对女性的认识而分类进行的中韩谚语比较。按照谚语内容的不同主要分为四大类:附属性存在,劣等性存在,审美性存在,工具性存在,分别举例并归纳特点;其次是以女性在家庭中的角色分类进行的中韩谚语比较。分析比较中韩两国的女性作为女儿、媳妇、妻子的家庭角色其地位和待遇的异同。第五章,结论部分。总结研究成果和观点,简要说明本文价值,并指出局限性和不足。(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10-06-01)
陈兰[8](2010)在《黎族民间谚语映射出的生态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指出民间谚语是人类智慧与经验的结晶,并通过解读黎族有关天文、气候、物候、时令及节气等民间谚语,论述其映射出的生态意识。(本文来源于《琼州学院学报》期刊2010年01期)
钟鸣[9](2008)在《中西方谚语对比研究中折射出的中西方文化异同(之二)——中西方意识形态在谚语中的体现》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作者延续了对语言中非常有文化特色的谚语(或习语)的研究,一方面对中西方的意识形态进行了简要的归纳和总结,另一方面则从各自的谚语中寻找到坚实的支持。最后成功地通过了中英文谚语的对比研究,对中西方意识形态的整体框架进行了加固,并证实了语言同文化的关系确是相辅相成。(本文来源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期刊2008年S2期)
谢正荣[10](2008)在《浅谈民族传统谚语中的男权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民族谚语丰富多彩,不少谚语从家庭关系、婚姻观念、话语权利、生产生活、女性禁忌等方面涉及到对女性角色的定位,绝大多数体现了强烈的男权意识。(本文来源于《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期刊2008年03期)
谚语意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客家谚语是客家人经过长期的生活实践总结而成的,内容极为丰富,是我们初步探索客家男女两性意识的重要窗口。文章从有关教育观念和婚恋婚俗的客家谚语中,探讨客家人因受重男轻女及传统社会风俗的影响,在对待男女两性的态度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谚语意识论文参考文献
[1].柴宝华.养生之道以及调和意识在日语谚语中体现的研究[J].知识文库.2018
[2].陈蔓萍,李欣蓬.从客家谚语看男女两性意识及其差异[J].文学教育(上).2016
[3].贡贵训,于皓.湘南谚语中的生态意识及当代价值[J].农业考古.2016
[4].李媛霞.隐喻性谚语生成的动态意识过程[J].外文研究.2014
[5].罗志祥.从意识形态符号学角度看社会谚语[J].怀化学院学报.2013
[6].胡月卿.从谚语来看中日古代的男尊女卑意识[D].外交学院.2012
[7].杨鲁.中韩谚语中反映的性别歧视意识考察[D].中国海洋大学.2010
[8].陈兰.黎族民间谚语映射出的生态意识[J].琼州学院学报.2010
[9].钟鸣.中西方谚语对比研究中折射出的中西方文化异同(之二)——中西方意识形态在谚语中的体现[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
[10].谢正荣.浅谈民族传统谚语中的男权意识[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