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论文-易龙,王皓宇,马炳

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论文-易龙,王皓宇,马炳

导读:本文包含了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股骨转子区骨折,侧卧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闭合复位

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论文文献综述

易龙,王皓宇,马炳[1](2019)在《侧卧位下人工牵引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区骨折的临床疗效》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侧卧位下人工牵引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区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某院66例因股骨转子区骨折行PFNA术患者临床资料,按复位方式分为侧卧位下人工牵引闭合复位组(A组)和平卧位牵引床下闭合复位组(B组),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及并发症发生率,采用改良Baumgaertner标准评估骨折复位效果,通过Harris评分进行髋关节临床功能学评价。结果:A组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均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侧卧位下人工牵引闭合复位PFNA治疗高龄股骨转子区骨折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可获得较好的复位效果和临床疗效。(本文来源于《淮海医药》期刊2019年06期)

张平方,王鑫,马蒲阳,张辉,何杨[2](2019)在《生物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对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的疗效及对骨密度水平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生物型加长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的效果及对患者骨密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98例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患者,其中49例采用骨水泥假体置换术(骨水泥组)、另外49例采用生物型假体置换术(生物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输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不同时间点的Harris功能评分、股骨假体周围骨密度(BDM)变化。结果骨髓泥组和生物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输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骨髓泥组的术后引流量低于生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术后12个月,骨髓泥组和生物组的髋关节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骨髓泥组的髋关节Harris评分高于生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术后1周、术后12个月,骨髓泥组和生物组的股骨假体周围Gruen 7个分区BDM测定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与本组术后1周比较,骨髓泥组和生物组患者股骨假体周围Gruen分区第1区、第6区、第7区的BDM值均显着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生物型加长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的效果与骨水泥假体相近,但是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稍慢,术后患者假体周围存在一定的骨密度丢失,这可能导致术后假体松动的发生。(本文来源于《四川医学》期刊2019年11期)

卢申童,冯宗权,邹勇根,刘伟明,潘耀成[3](2019)在《骨质疏松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患者人工股骨头置换的叁维有限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骨质疏松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患者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的应力变化情况。方法:随机选择在本院接受体检的健康老年男性40例,同期选择转子间骨折股骨头置换组40例,多排螺旋CT扫描左侧股骨,建立股骨假体及人体股骨叁维有限元模型。根据机体对楼梯攀爬情况进行模拟,建立叁维有限元模型,对假体周围骨性通道、假体、股骨体表等各项力学指标的应力分布状况赋值。结果:正常情况下股骨内外侧受力情况相似,由近端至远端受力逐渐增大是应力变化的结果,假体应力集中在中段部位。股骨整体应力分布不受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影响,根据由近端至远端逐渐增大情况,全长中段股骨部位是应力最大部位,重建后股骨距无应力显着集中情况;观察假体柄前内侧应力情况时发现,其与股骨内松质骨和相应假体应力分布情况变化趋势一致;人工股骨头置换后假体受力变化趋势与正常股骨组、转子间骨折股骨头置换组基本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整体应力分布不受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影响,根据由近端至远端逐渐增大情况,全长中段股骨部位是应力最大部位,重建后股骨距无应力显着集中情况。(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郭旭锋,王亚静,佘江,杜斌,刘勇军[4](2019)在《髓内固定术与倒置LISS术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髓内固定术与倒置微创内固定(LISS)术对不稳定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7年7月我院收治的98例不稳定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各49例。A组患者采用髓内固定术,B组患者采用倒置LISS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总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首次完全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1年Harri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结果:A组患者手术总出血量多于B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首次完全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B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1年Harris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稳定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取髓内固定术和倒置LISS术均可达到良好疗效,且安全性较高,术后髋关节恢复情况无差异,但髓内固定术可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且术后完全恢复更迅速。(本文来源于《河北医学》期刊2019年10期)

王志,康治林,李珂,马腾洋,齐宇新[5](2019)在《PFNA与FHR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成本效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和人工股骨头置换(FHR)治疗老年不稳定转子间骨折进行成本效益分析,为合理选择手术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6年1月~2018年4月收治的老年不稳定转子间骨折患者126例,按手术方式分为两组,PFNA组65例,FHR组61例,比较两组1年内骨折相关费用,采用髋部骨折功能恢复量表(FRS)评估手术疗效,并比较两组患者成本-效果比和增量成本-效果比。[结果]两组患者在术前等待时间、住院日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手术时间显着短于FHR组(P<0.05),PFNA组术中出血量显着少于FHR组(P<0.05)。术后3、6个月FHR组患者FRS评分均显着高于PFNA组(P<0.05)。1年内PFNA组治疗相关费用显着低于FHR组[(50 707.61±9 160.07)元vs (59 429.91±24 783.98)元,P<0.05],术后1年PFNA组FRS评分低于FHR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2.64±7.85) vs (75.01±6.25), P>0.05]。PFNA组和FHR组平均每获得1分FRS评分分别需花费698.07元和792.29元;FHR组与PFNA组相比评分每多出1分需多花费3 680.30元。[结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均可取得满意疗效,但PFNA成本更低,从卫生经济学角度考虑可能更具有经济学效益。(本文来源于《中国矫形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20期)

李张[6](2019)在《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半髋关节置换治疗的临床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半髋关节置换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在本院骨一科2015年6月~2018年6月期间诊治的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中选取90例作研究对象,均予以手术治疗:将采取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术治疗者设为对照组(n=45),将采取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者设为研究组(n=45),就两组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研究组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97.78%高于对照组的84.44%(X2=4.939,P=0.026);研究组术后内外科并发症发生率4.44%低于对照组的20.00%(X2=5.075,P=0.024)。结论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半髋关节置换治疗的临床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康复效果,并减少术后并发症,值得借鉴。(本文来源于《首都食品与医药》期刊2019年20期)

卜赞,陆博,王业华[7](2019)在《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应用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不同类型不稳定转子间骨折的疗效的区别,并分析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本院收治的行PFNA内固定治疗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42例。骨折按复位后股骨近端内外侧壁的完整性分组:A组,外侧壁损伤组;B组,内侧壁损伤组;C组,同时伴发内外侧壁损伤组;D组,内外侧壁支撑稳定组(对照组)。统计分析各组患者内固定失败率、骨折愈合率、1年内全因死亡率及髋关节功能评分等指标差异。结果最终142例患者得到随访(A组27人,B组43人,C组21人,D组51人),平均随访时间(16.3±3.7)个月。C组内固定失败病例数(5例)高于D组(1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其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骨折不愈合病例数(7例)高于D组(2例),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术后1年内死亡病例数(6例)高于D组(1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其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A组(82.84±4.89)分,B组(77.55±5.74)分,C组(74.23±6.35)分及D组(90.06±4.46)分,B组与C组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_(bc)=0.286),其余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FNA治疗不同类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有差异。外侧壁损伤及内侧壁损伤均可对转子间骨折愈合及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产生影响。同时合并外侧壁损伤及内侧壁损伤的患者疗效可能较差,经复位后内外侧壁支撑稳定的患者疗效普遍较好。(本文来源于《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刘军,刘峰,闫楚奇,朱耿耀,王海侠[8](2019)在《改良半髋关节置换术在老年单侧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在老年单侧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中改良半髋关节置换术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老年单侧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32例实施改良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为改良组;28例实施常规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为常规组。对比两组手术指标,包括手术耗时、出血量、引流量、切口长度,不同时刻髋关节功能评分,术后1年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术后1年内两组并发症情况。结果改良组手术耗时、出血量、引流量与常规组均相近(P>0.05),改良组切口长度明显短于常规组(P<0.05);Harris评分时间、组间、交互作用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不同时刻Harris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前(P<0.05),术后每2个时刻Harris评分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刻改良组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术后1年改良组与常规组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前者优良率明显高于后者(P<0.05);改良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与常规组相近(P>0.05)。结论对老年单侧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改良半髋关节置换术相较于常规半髋关节置换术能够减小手术切口,改善髋关节功能及其恢复情况,安全性与常规半髋关节置换术相近。(本文来源于《中国老年学杂志》期刊2019年19期)

卢炬锋[9](2019)在《PFNA与DHS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 rotation,PFNA)与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83例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分为采取PFNA治疗的45例与采取DHS治疗的38例。PFNA组中男24例,女21例;年龄82~94(88.35±6.12)岁;病程1.5~10(4.33±1.07) h;交通事故33例,高空坠落10例,跌倒伤2例;Evans-Jensen分型:ⅢA型21例,ⅢB型18例,Ⅳ型6例。DHS组中男20例,女18例;年龄83~95(88.77±5.52)岁;病程1~10(4.37±1.05) h;交通事故27例,高空坠落10例,跌倒伤1例;Evans-Jensen分型:ⅢA型18例,ⅢB型15例,Ⅳ型5例。观察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出院时并发症。利用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36-item Short Form Health Survey,SF-36)测定术前及术后12个月生活质量。采用Harris评分评价术后12个月髋关节功能。结果:PFN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DHS组(P<0.05);两组患者均获得12个月随访,期间无脱落,两组术后12个月Harris评分、SF-36评分均高于术前(P<0.05),PFNA组均明显高于DHS组(P<0.05);PFNA组优良率高于DHS组(P<0.05)。结论 :与DHS相比,PFNA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操作更为简便、创伤更小、并发症更少、短期优良率与患者生活质量更高,可作为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优选治疗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骨伤》期刊2019年09期)

吴容见[10](2019)在《老年人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股骨转子间骨折多由间接暴力或直接暴力作用引起,以老年低能量损伤最多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趋突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发生率也日渐增多,再加上老年人普遍有合并许多严重的内科疾病,故临床应尽量选择患者卧床时长相对较短、死亡率以及并发症率相对较低、恢复较快的治疗方式。在患者自身条件许可的前提下,应用内固定方式治疗无疑是一种最佳选择。动力髋螺钉(DHS)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是临床应用较多的两种内固定方式,治疗上都各具优劣,但相对而言,PFNA在某些方面更具优势。PFNA是该类骨折的重要术式,随着近年来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PFNA的技术得到了发展而日趋成熟,其在临床其以的防旋转、防切割、防塌陷、微创且手术耗时少、恢复快等优势而被广泛应用,尤其适用于不稳定型的该类骨折患者。本研究就该类骨折的原因及分型、患者的临床病症表现与PFNA临床应用价值及手术适应证等进行了综述,旨在为临床应用提供一定参考。(本文来源于《慢性病学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生物型加长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的效果及对患者骨密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98例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患者,其中49例采用骨水泥假体置换术(骨水泥组)、另外49例采用生物型假体置换术(生物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输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不同时间点的Harris功能评分、股骨假体周围骨密度(BDM)变化。结果骨髓泥组和生物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输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骨髓泥组的术后引流量低于生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术后12个月,骨髓泥组和生物组的髋关节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骨髓泥组的髋关节Harris评分高于生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术后1周、术后12个月,骨髓泥组和生物组的股骨假体周围Gruen 7个分区BDM测定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与本组术后1周比较,骨髓泥组和生物组患者股骨假体周围Gruen分区第1区、第6区、第7区的BDM值均显着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生物型加长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的效果与骨水泥假体相近,但是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稍慢,术后患者假体周围存在一定的骨密度丢失,这可能导致术后假体松动的发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论文参考文献

[1].易龙,王皓宇,马炳.侧卧位下人工牵引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区骨折的临床疗效[J].淮海医药.2019

[2].张平方,王鑫,马蒲阳,张辉,何杨.生物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对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的疗效及对骨密度水平的影响[J].四川医学.2019

[3].卢申童,冯宗权,邹勇根,刘伟明,潘耀成.骨质疏松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患者人工股骨头置换的叁维有限元分析[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9

[4].郭旭锋,王亚静,佘江,杜斌,刘勇军.髓内固定术与倒置LISS术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J].河北医学.2019

[5].王志,康治林,李珂,马腾洋,齐宇新.PFNA与FHR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成本效益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

[6].李张.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半髋关节置换治疗的临床效果[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

[7].卜赞,陆博,王业华.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观察[J].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2019

[8].刘军,刘峰,闫楚奇,朱耿耀,王海侠.改良半髋关节置换术在老年单侧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中的应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9

[9].卢炬锋.PFNA与DHS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比较[J].中国骨伤.2019

[10].吴容见.老年人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现状[J].慢性病学杂志.2019

标签:;  ;  ;  ;  

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论文-易龙,王皓宇,马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