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尺度分析论文-肖彦,朱嘉

跨尺度分析论文-肖彦,朱嘉

导读:本文包含了跨尺度分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汉堡港,空间逻辑,空间网络形态,跨尺度分析

跨尺度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肖彦,朱嘉[1](2019)在《港口城市空间网络形态的跨尺度分析——以德国汉堡港口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德国汉堡市为例,采取空间句法的定量分析技术,解读城市总体布局特征,对城市空间网络的拓扑性、集聚性,以及可达性展开跨尺度分析,总结城市空间形态的生成逻辑与演进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港口城市网络空间同其物质空间实体及其功能运行密切相关。研究汉堡港城市空间形态与布局变化趋势,能够为我国港口城市的设计规划提供实证研究依据和经验参考。(本文来源于《华中建筑》期刊2019年05期)

常鑫,任明法,张笑闻,郭旭[2](2017)在《低温下复合材料压力容器跨尺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低温服役环境既是某些航空航天运载器的要求,也能够确保较高的贮能密度。在低温下,复合材料组分相间会由于热膨胀系数不匹配,而产生热应力,传统的宏观分析难以反映。基于六边形单胞,建立了复合材料压力容器的跨尺度分析方法;基于Puck提出的失效平面概念,提出了一种跨尺度的基体失效准则;采用跨尺度分析方法获得的细观应力场,和相应的失效准则,对某压力容器进行了失效分析,结果显示:由于低温引起的细观应力场对压力容器的失效行为有显着影响,采用宏观准则会高估压力容器的承载能力。(本文来源于《第叁届中国国际复合材料科技大会摘要集-分会场51-56》期刊2017-10-21)

王梦阳[3](2017)在《泡沫金属力学性能的跨尺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泡沫金属等多孔材料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其特殊的细观结构特点对其跨尺度力学性能有重要影响。为了能更全面地阐释泡沫金属力学行为,本文采用梁链网模型作为泡沫金属的细观力学模型,并且结合应变梯度弹性理论的解析解给出泡沫金属宏观响应与细观参数的关系,最后研究了基体材料粘/超弹性和细观胞壁排布方式对材料力学响应的影响。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借助有限元软件ANSYS构建梁链网模型来等效泡沫金属的各种细观结构,如胞孔形状为正叁角形、正方形和正六边形的周期性规则模型,胞孔形状不规则的Voronoi模型(二维)和以六方最密堆积为基础的叁维模型。采用应变能等效原理对二维的周期性模型做了宏观材料参数的标定,建立了基于应变梯度弹性理论的广义连续体和基体金属材料弹性参数与胞元尺寸和排布方式之间的关系。(2)泡沫金属的力学性能强烈依赖于内部结构。当构件特征尺寸与胞孔特征尺寸d处于相同数量级时,表现出明显的尺度效应。为了揭示这种尺度效应的力学机理,本文研究了泡沫金属试件的剪切、纯弯曲和单轴压缩试验。一方面,利用应变梯度弹性理论给出剪切和纯弯曲的解析解,其中包含了材料内禀尺寸lc这一关键模型参数。另一方面,选用正六边形梁链网模型模拟弯曲和剪切试验,选用叁维梁链网模型模拟单轴压缩试验。发现材料内禀尺寸lc强烈相关于胞孔特征尺寸d,宏观力学响应随着样品特征尺寸与胞孔特征尺寸d的相对比值而改变。分析结果表明:剪切和纯弯曲试验中都表现出显着的尺度效应,即材料力学性能明显相关于样品尺寸。当样品尺寸与胞孔尺寸之比越小,尺度依赖性越强烈。并且,边界层的约束条件对泡沫金属的力学响应有重要影响。弯曲问题中,只有对离散模型上下表面施加恰当的附加转角约束后,应变梯度理论解与链网模型数值解才能够吻合。这为理解应变梯度理论中的非传统边界条件提供了一个直观的实例。通过数据拟合,得到了内禀尺寸lc与胞孔特征尺寸d之间的关系,与文献结论相符。单轴压缩的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比较后发现,泡沫金属材料的杨氏模量表现出明显的尺度依赖性,随着样品尺寸的减小而减小,但压缩强度与样品尺寸无关。(3)研究了泡沫金属基体材料的粘弹性和超弹性对泡沫材料宏观力学响应的影响。另外,探讨了几种形式的非局部化链网,即相互作用不仅存在于最近邻节点之间,还存在于次近邻甚至次次近邻节点之间。该类链网模型本质上与近场动力学模型十分相似。链网模型的模拟结果表明,该材料具有比普通蜂窝材料更高的弹性模量和比刚度,且可以实现更多优异的复合性能。(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期刊2017-04-01)

邓杰勇[4](2017)在《基于跨尺度分析的铣刀磨损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现代的制造业正走向绿色、高效、智能、柔性制造。铣削作为机械加工的主要方法之一,在切削材料时,刀具的磨损对加工精度带来较大的影响,所以研究刀具在切削时的磨损机理,并建立相应的刀具磨损模型是十分有必要的。材料除了静强度破坏作用,大多数磨损中磨屑形成的共性特征是材料的疲劳作用。所以,疲劳机制可以视为各种磨损研究的基础。本课题就是基于摩擦疲劳作用机制来推导建立铣刀后刀面的磨损模型,分析刀具的磨损机理,提升工件的加工质量以及如何延长刀具寿命。本文的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首先,在微观尺度上,对铣刀后刀面与工件待加工表面接触进行分析,根据数理统计学原理,建立后刀面与待加工表面微凸体的接触模型,经过对表面微凸体接触模型进行相应的等价处理,构建出接触表面微凸体的动态接触模用来推导接触表面微凸体在相对运动的情况下的接触次数。(2)基于摩擦疲劳学的基本理论分析表面微凸体在相互摩擦时疲劳破坏的特征,通过建立接触表面微凸体的疲劳破坏模型来计算铣刀后刀面微凸体在动态接触作用下的疲劳破坏表达式,即建立了刀具表面微观疲劳磨损模型。设计并制备YG8硬质合金材料和6061铝合金的配对试样进行表面摩擦疲劳的试验研究,用以分析YG8硬质合金刀具与6061铝合金的疲劳磨损性能并求得刀具与工件接触表面的摩擦疲劳指数。(3)在上面的研究基础上,对刀具表面微观疲劳磨损模型进行跨尺度计算,得出刀具表面宏观疲劳磨损模型,并得出该模型的解析计算公式。进行铣削铝合金试验,测出铣刀的磨损来验证本文推导的磨损模型的正确性以及预测精度。(本文来源于《天津理工大学》期刊2017-01-01)

徐亮[5](2015)在《多传感器运动图像的跨尺度分析与融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外界环境复杂多变,在运动图像捕获过程中经常遇到光照变化、遮挡及噪声干扰等因素,采用单个传感器往往不能获取目标场景的清晰完整信息,严重影响到视觉导航和目标识别的准确性。由于运动图像的动态变化特性,使得对运动图像的分析成为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因此需要研究多传感器运动图像的跨尺度分析和融合方法,获取完整清晰的目标场景图像。尽管现有的图像分析和融合技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在运动图像跨尺度分析与融合处理方面仍然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本文从多传感器运动图像的时空尺度、频率尺度、传感器尺度和光照尺度出发,深入研究多传感器运动图像的跨尺度分析和融合方法。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和创新性研究成果如下:(1)针对已有的运动图像分析方法不能充分抽取运动图像序列的运动信息所导致的时空分析能力的不足,提出了运动图像跨尺度分析算法(MCTA),构建了从时间、空间和频率尺度分析运动图像的框架。MCTA算法提供了对运动图像序列中运动特征的抽取能力,能估计出运动向量,从而实现运动补偿,并增强了图像帧之间的相关性。将运动图像的分析转换为在不同尺度、不同频率空间的信号,有效地刻画了图像的结构、细节卡u纹理特征。对运动补偿后的相邻图像帧进行多尺度几何分析,增强了相邻帧对应系数之间的关系,提高了运动图像分析的精度。实验结果表明,与基于3D-DWT、3D-DTCWT两种叁维多尺度几何分析的融合结果相比,MCTA算法在运动图像序列融合中能够更加准确地表达边缘纹理和运动细节,提高融合结果性能,在客观量化指标上也有较大提升。(2)针对已有的图像融合方法进行运动图像融合时在保持融合序列间稳定性和一致性方面的不足,以及融合过程中不能准确区分不同模态多传感器运动图像间的互补和冗余信息的问题,提出了基于特征相似性的多传感器运动图像融合算法(FSIMF)。FSIMF算法将待融合原图像序列分解为组合的高频和低频子带系数,充分利用从前一帧到下一帧的时间运信息和空间几何信息,确保了融合图像序列的时间稳定性和一致性。为了充分利用跨尺度系数,提出了基于特征相似性的时空融合策略用于获取合系数,可以准确地抽取相邻帧对应子带的时空相关信息,区分互补与余信息,融合图像保留了丰富的场景细节,消除了冗余信息。实验结果表明,FSIMF算法不仅保证了图像的融合质量,有效地融合了原图像中的重要信息,消除了冗余,同时也保持了图像序列的时间稳定性和一致性,避免了序列间的抖动现象。(3)针对已有的运动图像融合方法在保持重点目标区域质量方面的不足,以及缺少对噪声处理的有效机制方面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叁维shearlet变换的多传感器运动图像序列融合与降噪算法(SIFD)。SIFD算法利用叁维shearlet变换的跨尺度几何分析特性,结合显着性特征,有效地描述运动图像的边缘和纹理细节,实现了从时空尺度和频率尺度进行融合与降噪。提出了基于3D PCNN的高频系数融合策略和基于显着性3DPCNN的低频系数融合策略,提高了系数融合的准确性,保证了显着目标区域的完整性和清晰度。实验结果表明,针对无噪声图像序列,与3D-DWT、3D-DTCWT和3D-UDCT-salience融合算法相比,SIFD算法不仅保证了图像整体融合质量,也保持了显着目标区域的完整性,视觉效果及客观评价值都有明显改善。针对有噪声图像序列,与3DDTCWT-FD和3DUDCT-FD算法相比,SIFD算法性能最佳,互信息、梯度保持度、时空梯度保持度、帧间差互信息、峰值信噪比、均方根误差各项量化指标都取得了较好的结果。(4)针对已有的多曝光图像序列处理方法对不同环境下图像处理能力的不足,以及不能有效处理动态场景融合的缺陷,提出了基于特征的多曝光运动图像序列融合算法(FMIF)、解决了由于光照变化导致的场景捕获不完整、细节不清晰的问题。提出了基于特征的权重估计方法,集成相位一致性、局部对比度和颜色饱和度叁种图像特征,准确地度量了像素的质量,提升了权重图的准确性。采用基于一致性敏感哈希的块匹配图像对齐方法,解决了目标运动造成的融合图像运动模糊和虚影问题,提升了融合结果的质量。实验结果表明,对于不同环境下的多曝光图像序列,包括标准多曝光序列和我们拍摄的机器人多曝光序列,FMIF算法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具有高动态范围的、光照良好的完整清晰的场景图像。(5)基于提出的MCTA、FSIMF、SIFD、FMIF算法,设计实现了多传感器运动图像的跨尺度分析与融合系统(MTAFS)。MTAFS系统分为数据层、逻辑层和用户层叁个层次。逻辑层包括跨尺度分析、多传感器融合、融合与降噪、多曝光融合四个模块,实现了多传感器运动图像跨尺度分析、不同模态的多传感器运动图像序列精确融合、带有噪声的运动图像序列的同时融合与降噪、不同曝光尺度图像序列的融合功能。运行结果表明,MTAFS系统在多传感器运动图像跨尺度分析与融合中取得了较好的性能,提升了运动图像的场景表示能力,可为视觉导航系统提供完整、清晰、连贯和稳定的场景运动图像,也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算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5-05-14)

胡前[6](2014)在《空间运动图像序列的跨尺度分析与融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空间图像具有背景单一、目标远近不一、高曝光和低曝光等特征。现有的图像融合算法难以满足空间背景下的图像融合问题。本文通过对现有融合算法进行研究,针对空间背景下的图像融合问题,完成了空间运动图像序列的跨尺度分析与融合研究,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如下:(1)提出了基于SCDPT变换与结构相似性的多源图像融合算法。通过对图像进行SCDPT分解后,对于低频子带系数采取结构相似性和区域能量、相结合的融合规则,对于高频子带系数采取基于结构相似性和区域方差相结合的融合规则。与其它融合算法相比,本文提出的融合算法能够充分提取图像特征。实验表明本文方法在各项客观评价指标上有较好表现。(2)提出了基于显着性目标区域的图像融合算法。为了解决空间图像目标大小不一、远近不一的图像快速融合问题,本文通过将图像进行显着性分割,得到了显着性区域和非显着性区域。对显着性区域采取了复杂融合策略,对非显着性区域采取了简单融合策略,缩短了融合时间,且重要区域也不会丢失信息。实验表明本文算法能实现精确融合,融合时间远远低于UDCT、NSCT等多尺度融合算法。(3)提出了基于前背景分离的快速图像融合算法。针对空间图像背景单一的特点,为了解决图像实时融合的问题,本文采用自适应阈值的滤波器的方法将原始图像分离成前景和背景信息。对于背景和前景采取不同的融合策略,采用标准融合图像进行实验,本文算法能在保证融合质量的前提下,缩短了融合时间,提高了融合效率。(4)设计和实现了多源图像融合工具。该工具从功能、性能、扩展性以及使用环境和用户交互体验等方面满足了空间对接场景下的图像融合问题。(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4-03-03)

孙向达[7](2013)在《运动图像增强与网络环境下图像信息跨尺度分析与融合》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运动图像增强与网络环境下图像信息跨尺度分析与融合进行了研究。图像增强是指根据特定的需要突出图像中的重要信息,同时减弱以及去除不需要的信息。网络环境下图像信息融合将多个成像传感器同一时间或同一成像传感器不同时间对同一场景采集的多幅图像融合成一幅更精确、更可靠的图像。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如下:(1)研究基于空域的运动图像增强。提出运动图像LOG算子锐化增强方法,采用LOG算子预提取图像的边缘信息,将边缘信息与原图像结合获取增强图像,实验结果表明采用LOG算子锐化增强后的图像在信息熵、平均梯度、边缘强度等客观评价指标上都有了一定的提高。(2)研究基于频域的运动图像增强。提出了一种基于NSCT的自适应阈值去噪方法,阈值计算不仅与噪音方差相关还与系数的本地变化相关,针对不同系数采用不同的增强算子。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能够有效地去除图像中的噪音,还能保存并有效地增强图像中的边缘信息,图像的PSNR值有了一定的提高。开发了一套图像去噪工具,实现了图像输入、图像多种方法去噪、图像客观质量评价以及图像输出展示等功能。(3)研究了网络环境下的图像信息跨尺度分析与融合。研究了图像跨尺度融合的低频以及高频系数融合规则,提出了一种基于NSCT的图像信息融合方法。低频系数采用改进能量对比度的融合规则,不但考虑到了系数的能量与其周围能量的对比,还考虑了系数周围能量的分布;高频系数采用了Context的融合规则。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融合后的图像更清晰,且在平均交互熵、平均梯度、信息熵、互信息、QABF等客观评价指标上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将改进的算法分别应用在了空间图像和标准库图像上进行了验证,证明了算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3-01-07)

王依[8](2013)在《工程机械焊接结构跨尺度分析及其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焊接结构强度对焊件的整体性能、使用寿命、工作可靠性与安全性等有重要的影响,建立有效的焊接结构分析方法是保证结构使用性能的关键条件。本文基于焊接结构整体性与不完整性提出了跨尺度分析新思想,将结构分析划分为整体与局部两个层次,建立了焊接结构整体-局部跨尺度分析流程,并结合国内某工程机械有限公司的推耙机关键部件分析设计项目进行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建立整体尺度的静载强度分析模型,校核结构的整体强度,通过与应力试验测试结果的比较,验证整体模型的有效性;然后基于断裂力学理论建立考虑焊缝特征的局部模型,以扩展有限单元法为局部模型的计算手段,将应力场作为整体与局部的联系环节,从整体模型中提取出应力场作为局部模型的载荷边界,分别建立焊接结构断裂强度与疲劳性能分析局部模型,应用结构完整性评定与损伤累积理论,校核焊接结构的断裂强度,估计结构的疲劳寿命,仿真含裂纹结构的扩展过程,提出抗疲劳断裂的结构设计与工艺措施方案。工程机械推耙机的实例应用表明,本文提出的跨尺度分析法可多方面评定焊接结构的强度,为焊接结构设计提供了更为可靠的定量依据。(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3-01-01)

汤轶群,李兆霞[9](2012)在《强载荷下结构动力响应与损伤的跨尺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结构多尺度有限元模拟是考虑结构易损部位损伤演化进行大型结构失效过程分析的有效方法。如何方便、准确地建立有限元大尺度与小尺度模型的跨尺度界面连接是多尺度有限元模拟中的关键。根据损伤多尺度分析的需求,研究了两种跨尺度界面连接方法及其实施过程,并对计算方法的精度进行了比较和验证;将塑性损伤演化本构关系通过ABAQUS提供的UMAT子程序写入,考察狗骨式刚节点在强动载荷作用下其薄弱区域的损伤演化特性,结合跨尺度界面连接方法初步实现了强载荷下结构损伤的跨尺度分析;针对某大跨悬索桥钢箱梁纵向加劲钢桁架结构,采用所建立的跨尺度分析方法研究了强载荷作用下结构中的损伤演化过程。研究结果为揭示结构在强载荷作用下的损伤破坏机理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12年23期)

唐雪松,赵小鹏[10](2012)在《疲劳裂纹扩展行为的跨尺度分析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以跨尺度应变能密度因子作为裂纹扩展的控制参量,建立了跨尺度疲劳裂纹扩展模型。疲劳破坏全过程可用该模型进行统一描述,而不必划分成疲劳裂纹形成与扩展两个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理论分别进行分析。以LY12铝合金板为例,采用上述模型,精确拟合出不同循环特征下的S-N试验曲线。当考虑材料微结构的影响时,疲劳试验数据的发散性也可拟合出来。研究表明:材料初始缺陷及微结构在疲劳过程中的演化特性,对于构件的疲劳寿命有显着影响,是疲劳试验数据发散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工程力学》期刊2012年10期)

跨尺度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低温服役环境既是某些航空航天运载器的要求,也能够确保较高的贮能密度。在低温下,复合材料组分相间会由于热膨胀系数不匹配,而产生热应力,传统的宏观分析难以反映。基于六边形单胞,建立了复合材料压力容器的跨尺度分析方法;基于Puck提出的失效平面概念,提出了一种跨尺度的基体失效准则;采用跨尺度分析方法获得的细观应力场,和相应的失效准则,对某压力容器进行了失效分析,结果显示:由于低温引起的细观应力场对压力容器的失效行为有显着影响,采用宏观准则会高估压力容器的承载能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跨尺度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1].肖彦,朱嘉.港口城市空间网络形态的跨尺度分析——以德国汉堡港口为例[J].华中建筑.2019

[2].常鑫,任明法,张笑闻,郭旭.低温下复合材料压力容器跨尺度分析[C].第叁届中国国际复合材料科技大会摘要集-分会场51-56.2017

[3].王梦阳.泡沫金属力学性能的跨尺度分析[D].江苏大学.2017

[4].邓杰勇.基于跨尺度分析的铣刀磨损模型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7

[5].徐亮.多传感器运动图像的跨尺度分析与融合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5

[6].胡前.空间运动图像序列的跨尺度分析与融合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4

[7].孙向达.运动图像增强与网络环境下图像信息跨尺度分析与融合[D].北京邮电大学.2013

[8].王依.工程机械焊接结构跨尺度分析及其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3

[9].汤轶群,李兆霞.强载荷下结构动力响应与损伤的跨尺度分析[J].振动与冲击.2012

[10].唐雪松,赵小鹏.疲劳裂纹扩展行为的跨尺度分析方法[J].工程力学.2012

标签:;  ;  ;  ;  

跨尺度分析论文-肖彦,朱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