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国石油供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天然气产业,天然气供需,中国石油,天然气消费,调峰能力,国家战略储备,峰谷差,王宜,天然气需求量,天然气储运
中国石油供需论文文献综述
吴昊[1](2018)在《补齐短板 促进天然气产业健康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2017年,中国收获了更多蓝天。数据显示,全国31个省会级城市2017年共收获5634个蓝天,比2016年多206天。拿北京为例,2017年前11个月的PM2.5平均水平下降到58μg/m~(3),低于《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年均60μg/(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报》期刊2018-03-09)
杨鑫,史文钊,屈慰双[2](2015)在《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中国石油供需预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石油作为经济社会重要的战略物资,对国家安全与国民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石油需求的变化影响着我国相关石油政策的制定,因此有必要对石油需求进行预测。本文基于系统学力学理论,综合考虑经济、环境、人口、交通、技术等因素,构建了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石油供需预测模型。结果表明,模型的预测效果良好,1990~2012年间,石油消费量年平均误差仅为3.71%,石油产量年平均误差仅为1.52%,可用于未来我国石油供需的预测。对2013~2030年的预测结果表明,石油消费量将会以年均3%的速度增长,石油生产量将会以年均1%的速度增长,石油对外依存度在2030年将达到73.2%;石油消费需求的强劲增长主要来自于交通运输及工业对石油的需求。本文就此提出了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交通新能源的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中国能源》期刊2015年02期)
[3](2014)在《中国石油石化技术创新与物资供需研讨会议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石化技术创新与物资供需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4-08-29)
[4](2012)在《安迅思息旺能源预测:2012年中国石油消费量预计增长5% 供需结构仍然偏紧移动应用终端应战能源危机》一文中研究指出最近,中国首家独立能源市场报价和分析专业机构安迅思息旺能源于青岛香格里拉大酒店举行"ICIS安迅思HD"iPAD移动客户端发布会。新版的客户端将为客户实时提供石油、天然气、煤炭、其他(本文来源于《上海化工》期刊2012年01期)
张夫灿[5](2011)在《借鉴日本经验优化中国石油安全供需战略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10年在世界各国能源总体消费下滑的形势下,只有中国和印度的一次能源消费量不降反增,而世界上大多数的石油生产国受经济衰退的影响,开始减少石油的生产。中国要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就要在持续高价的石油能源上保持稳定的供应和高效的使用,因此,本文主要针对中国石油能源的安全战略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日本的能源消费与供给结构经过多年来对能源安全问题的关注及相关有效措施的实施得到了很大改善,特别是在石油的稳定供给和使用方面明显走在中国的前面。因此,借鉴日本的成功经验,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优化发展中国的石油安全战略是解决中国所面临的石油安全危机的重要途径。本文从石油供应与需求角度,以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为基础,结合最新数据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日本保障石油供应体现在石油储备体系的构建、进口多元化及海外自主开发叁个方面,而石油需求安全战略则侧重于节能与开发石油替代能源方面,中国在这些安全战略的具体实施上存在法律体系不完善、缺乏严密的管理层次和职责分明的管理制度、进口多元化程度不足、节能意识与技术相对落后以及缺乏相应的金融、技术支持等问题。中国应该借鉴日本经验逐步完善本国的石油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并以保障石油的安全供应与提高石油的能源利用效率为目标,通过构建两级石油储备体系、扩展进口渠道、加强对外能源合作、加大现有能源的节能技术以及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研发投入等手段,优化中国的石油安全供需战略。(本文来源于《青岛大学》期刊2011-06-09)
王光伟[6](2009)在《基于联立方程模型的中国石油供需分析与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能源,尤其是石油资源是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现代文明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资源,是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和国防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和发展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首先分析中国能源尤其是石油行业的消费供给状况及政府规制沿革的基础上,从现实出发,提炼影响中国石油消费与供给的主要因素,特别分析政府对市场进行的规制及行业结构重组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构建联立方程形式的中国石油供需模型,并使用叁阶段最小二乘估计给出模型结果。通过对模型的实证结果进行分析,定量分析石油需求的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石油供给的特性,国际价格传导机制,以及政府规制政策所产生的影响。对石油快速增长的需求关系到经济的稳定发展,必然会引发石油安全问题。本文介绍石油安全问题,并引出石油储备应急天数、进口集中度和对外依存度分别作为衡量石油安全问题的指标。前两个指标显示石油安全问题略有缓解,但是通过并对中国未来的石油需求和供给分析与预测,发现石油对外依存度一直上升,石油安全问题日趋严峻。并通过不同假设的情形模拟,发现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关于GDP增长速度并不敏感,但关于国际油价的变化相当敏感。基于上述发现,本文对事关中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及石油资源安全性的政策提出进一步促进石油价格接轨和完善石油战略储备等建议。(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09-05-19)
程建林,艾春玲[7](2008)在《中国石油供需缺口与进口规模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运用时间序列模型对我国石油未来的需求与产量作出预测,以确定未来我国石油进口规模。(本文来源于《化学工程与装备》期刊2008年11期)
陈秀芝[8](2008)在《2007年中国石油产品市场供需形势分析与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2007年,中国石油产品市场经历了由上半年的供需基本平衡、价格持续平稳,到下半年价格在高位平稳中不断小幅向上推进,同时,(本文来源于《中国物流与采购》期刊2008年05期)
陈秀芝[9](2008)在《2007年中国石油产品市场供需形势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2007年,中国石油产品市场经历了由上半年的供需基本平衡、价格持续平稳,到下半年价格在高位平稳中不断小幅向上推进,同时,汽油、柴油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资源趋紧的变化。尤其是11月份,随着上调价格政策的实施,成品油价格涨幅超过(本文来源于《中国能源》期刊2008年02期)
郭焦锋[10](2007)在《中国石油供需形势及石油安全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目前至2020年中国石油(成品油)供需形势(一)2007~2020年石油(成品油)需求量预测预计到2010年和2020年,中国石油消费需求将分别达到(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和化工经济分析》期刊2007年23期)
中国石油供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石油作为经济社会重要的战略物资,对国家安全与国民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石油需求的变化影响着我国相关石油政策的制定,因此有必要对石油需求进行预测。本文基于系统学力学理论,综合考虑经济、环境、人口、交通、技术等因素,构建了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石油供需预测模型。结果表明,模型的预测效果良好,1990~2012年间,石油消费量年平均误差仅为3.71%,石油产量年平均误差仅为1.52%,可用于未来我国石油供需的预测。对2013~2030年的预测结果表明,石油消费量将会以年均3%的速度增长,石油生产量将会以年均1%的速度增长,石油对外依存度在2030年将达到73.2%;石油消费需求的强劲增长主要来自于交通运输及工业对石油的需求。本文就此提出了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交通新能源的政策建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国石油供需论文参考文献
[1].吴昊.补齐短板促进天然气产业健康发展[N].中国矿业报.2018
[2].杨鑫,史文钊,屈慰双.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中国石油供需预测分析[J].中国能源.2015
[3]..中国石油石化技术创新与物资供需研讨会议程[C].中国石油石化技术创新与物资供需研讨会论文集.2014
[4]..安迅思息旺能源预测:2012年中国石油消费量预计增长5%供需结构仍然偏紧移动应用终端应战能源危机[J].上海化工.2012
[5].张夫灿.借鉴日本经验优化中国石油安全供需战略的研究[D].青岛大学.2011
[6].王光伟.基于联立方程模型的中国石油供需分析与预测[D].复旦大学.2009
[7].程建林,艾春玲.中国石油供需缺口与进口规模预测[J].化学工程与装备.2008
[8].陈秀芝.2007年中国石油产品市场供需形势分析与展望[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8
[9].陈秀芝.2007年中国石油产品市场供需形势分析[J].中国能源.2008
[10].郭焦锋.中国石油供需形势及石油安全对策[J].中国石油和化工经济分析.2007
标签:天然气产业; 天然气供需; 中国石油; 天然气消费; 调峰能力; 国家战略储备; 峰谷差; 王宜; 天然气需求量; 天然气储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