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自然通风逆流湿式冷却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湿式冷却塔,雨区,水滴粒径分布,雨区阻力
自然通风逆流湿式冷却塔论文文献综述
孙文帅[1](2019)在《自然通风逆流湿式冷却塔雨区水滴粒径分布及阻力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冷却塔雨区作为重要的传热区域,其自身冷却效率的提升对于电厂整体换热效率的提升以及标准煤耗率的降低都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国内外对冷却塔雨区的研究并未全面铺展开来,雨区水滴粒径局限于用当量直径来概括描述,雨区进出口阻力局限于用含无量纲修正系数的经验公式来粗略计算,这都源于雨区内部环境的复杂性以及空间过大。雨区水滴研究中的粗略化描述和计算必然给雨区整体的计算带来较大的误差,因而对雨区水滴粒径的精准描述很有必要。因此,本文将自然通风逆流湿式冷却塔雨区水滴粒径和雨区进出口阻力作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现场试验与中试冷却塔实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首先对常规塔雨区的水滴粒径展开现场测试,利用OTT Parsive12水滴谱仪采集分析雨区内水滴速度、粒径、数目等,并针对不同机组的冷却塔进行横向对比分析,进一步分析水滴粒径分布规律;其次研究气水比对水滴粒径的影响,在高位中试冷却塔上研究不同气水比下高位中试冷却塔雨区水滴粒径分布情况。本文最后对高位中试冷却塔小雨区进出口阻力进行现场实测,分析高位中试冷却塔小雨区阻力占比,进一步完善相应的阻力性能研究。通过以上分析,本文进行了如下研究:(1)常规塔不同机组水滴粒径的比较:对于335MW、635MW、1000MW的机组,其整体粒径累计占比走势图较为一致,即绝大多数水滴的粒径大小处于0~8mm,占比达到85%以上,在0~5mm范围内粒径累积占比接近一条直线,之后粒径占比增长趋势放缓,在10mm以后接近1 00%,即水滴粒径基本均处于10mm以下。区别在于,随着机组从335MW增大至635MW,小粒径数目在增加但是相对占比在降低,中粒径和大粒径占比有所提升。而当机组功率从635MW继续增大至1000MW时,小粒径数目随着功率的增大而逐渐增加,小粒径占比随着功率的增大先减小后显着增大,中粒径和大粒径数目随着功率增大变化不是十分明显,但是占比随着功率增大而相对降低。(2)高位中试冷却塔变气水比情况下水滴粒径分布情况的对比:研究了定水变风(反映环境侧风的影响)和定风变水(反映循环水泵运行方式的影响)两种气水比的调节方式,这两种方式都会对水滴粒径分布造成影响,而他们的影响也略有不同。定水变风时,随着气水比的增大,在一定范围内,由于风吹使得小粒径占比增大,而超过这一范围后,较大的通风阻力又使大粒径的占比重新升高;定风变水时,随着气水比的减小,一定范围内,小粒径数目增大,占比也在增大,超过一定范围后,由于淋水量过大,又使得位于初始粒径范围的大粒径占比提升。(3)高位中试冷却塔雨区进出口压力差的测试,以及雨区粒径分布与压差之间的关系:在定水变风工况下,随着进塔风量的的增大,高位塔小雨区集水装置的压降逐渐增大,但是压降占比也从整塔压降的12.2%逐渐下降至1 0.5%。结合粒径分布情况,当风机转速从600 r/h增加至900 r/h时,水滴总体数目在增加,小粒径的占比提升大粒径占比显着降低。这是因为水滴在风吹作用下破碎成更为细小的水滴,增大了气水接触阻力,但是进风量的增大对填料区压降提升作用更为明显从而使集水装置这部分的压降降低;而当风机转速继续增加至1300 r/h时,水滴总体数目逐渐减小,大粒径占比也重新提高,整个粒径占比分布较之前更为均匀。这是因为此时风速较高,较多的水滴在风吹作用下被裹挟成大粒径水滴,而较高的风速也一定程度增大了集水装置部分的压降。在定风变水工况下,随着进塔水量的的增大,高位塔小雨区集水装置的压降明显升高,压降占比也从整塔压降的11.14%逐渐升高至16.89%。结合这部分粒径分布情况,当进塔水量从500 m3/h增大至700 m3/h时,水滴总体数目在减小,大粒径水滴占比明显降低,这是由于水量的增大造成水滴下落过程中有更多的水滴运动形式的发生,造成大粒径占比的减小,而进塔水量的增加也很大程度上增大了气水流动阻力.造成集水装置部分压降显着的提升。对比定水变风调节气水比可以看出,定风变水调节气水比对高位塔小雨区集水装置处阻力的变化影响更为明显,淋水量的增大可以较为明显的提升集水装置压降占比。而定水变风的气水比调节方式,各区域压降变动幅度相对较小,较为稳定。(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4-01)
宋嘉梁,阮圣奇,陈永东,吴晓红,李翔[2](2019)在《基于神经网络模型的自然通风逆流湿式冷却塔热力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冷却塔是热力发电厂中重要的冷端设备。人工神经网络是研究冷却塔热力性能的一个重要方法,然而目前关于自然通风逆流湿式冷却塔热力特性的神经网络相关研究还不够充分。本文基于电厂领域36座自然通风逆流湿式冷却塔的实测热力数据,使用BP神经网络模型,对冷却塔的出塔水温、冷却数、蒸发损失水率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利用BP神经网络可以对冷却塔的热力性能进行较好的预测,出塔水温、冷却数、蒸发损失水率的预测均方误差以及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0.278、0.076、0.003和1.565%、18.153%、3.599%。研究结果对电厂冷却塔的热力设计及运行监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流体机械》期刊2019年03期)
马利斌[3](2019)在《环境侧风对自然通风逆流湿式高位收水冷却塔冷却性能的影响与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直以来,人们在谈及火力发电厂的能源利用率时,往往会因为循环冷却水中蕴含的是属于低品位热能而被忽略。众所周知,凝汽器的背压与机组循环热效率有着密切的联系,而背压又与进入凝汽器的循环冷却水的温度密切相关,即循环冷却水水温每下降1℃,其相对应的中压机组以及高压机组的效率分别将提升0.47%和0.35%。此外,自从2013年火电厂运行小时数连续下降以来,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单位发电能耗显得刻不容缓。冷却塔作为火力发电厂重要的冷却设备之一,其冷却性能的好坏决定了凝汽器的循环冷却水的进口水温,因此本文通过数值模拟的方式对其模拟计算,根据对模拟结果的分析研究,得出提高冷却塔冷却性能优化方案,从而达到进一步降低循环水出塔水温的要求。本文首先对冷却塔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进行了阐述,研究分析了自然通风逆流湿式冷却塔(常规冷却塔)以及自然通风逆流湿式高位收水冷却塔(高位冷却塔)的发展现状以及高位冷却塔的现状与发展。根据高位冷却塔的工作原理和相关理论,对高位冷却塔塔内气-水间的传热传质过程进行了理论分析。以1000 MW燃煤火电机组循环冷却系统为对象,建立了1000 MW火电机组循环冷却系统中高位冷却塔的叁维模型。根据模拟计算结果可知,数值计算得到的循环冷却水出塔水温与实际循环冷却水出塔水温相差为0.35℃,相对于总温降的误差率为3.4%,可认为数值模拟结果可靠。研究环境侧风对自然通风逆流湿式高位收水冷却塔冷却性能的影响,分别对环境侧风风速为2 m/s、4 m/s、6 m/s、8 m/s时高位冷却塔塔内空气速度场、温度场进行了计算模拟。根据模拟计算结果,比较分析了不同侧风风速对高位冷却塔冷却效率的影响,并且指出侧风风速到达8m/s时,高位冷却塔冷却效率最低,且循环冷却水出塔水温比无侧风时升高了1.12℃。最后对高位冷却塔结构进行了优化分析,常规布置的高位冷却塔塔内气流分布并不均匀。本文认为可从分区配水、不等高不等间距填料布置以及进风口优化布置叁个方面来提高冷却塔冷却性能。提出采用分区配水的方式提高冷却塔冷却性能,即将配水喷淋层分为内外两个区域,并设置不同的淋水密度。分析模拟计算结果得出,当内部区域(Ⅰ)区面积占比增大并且淋水密度的增大时,冷却塔出塔水温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规律。结果表明,采用分区配水后,塔内温度场、速度场分布趋于合理。此外在最优分区配水下依次改变空气干球温度、相对湿度、循环水进塔水温、循环水流量等运行条件,在不同运行工况下研究各因素对高位冷却塔冷却性能的影响规律。(本文来源于《上海电力大学》期刊2019-03-01)
孟献兵[4](2016)在《0m~2自然通风逆流式冷却塔改造经济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滕州热电自然通风逆流式冷却塔虹吸不能正常建立、冷却塔配水不均、冷却效率下降的问题,分析原因,并对该冷却塔采取虹吸装置改造等措施。通过改造前后性能对比,可知改造后冷却能力提升,机组经济性提高。(本文来源于《山东工业技术》期刊2016年17期)
张磊[5](2016)在《自然通风逆流湿式冷却塔叁维热力性能测试方法与评价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冷却塔作为工业中一种普遍使用的换热设备,其热为性能的好坏对于热为系统中能量利用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其中,自然通风逆流湿式冷却塔是目前我国电力行业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冷却塔型式。但是实践中人们发现这种冷却塔的冷却效率并不高,仅有50%~60%,这其中有疏于维护的原因,但是从根本上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设计中未考虑环境侧风的影响。事实上,由于环境侧风对空气动力场的影响,塔内气水换热情况已发生了显着变化,按静风状态计算和评价冷却塔的热力性能已不足以反应实际情况,尤其随着塔型的不断増大,这种矛盾将更加突出。对于自然通风逆流湿式冷却塔,其气水换热特性与空气动力特性是相互赖合的,侧风破坏了塔内气水换热的轴对称性而使其在塔内的巨大空间内具有复杂的叁维分布特性,再迭加淋水密度、进塔水温、环境气温等变工况因素的影响,使冷却塔的热力性能变化规律更加复杂。但是目前在送方面的研巧还十分有限,碍于自然通风冷却塔的巨大体积和复杂结构,关于其叁维热力性能的实测资料十分缺乏;室内的模型试验往往结构比较简单,研究的内容难化深入;对冷却塔叁维热为性能评价模型的研究尚未见报道;尽管通过数值模拟,形式上实现了对冷却塔叁维热力性能的部分预测和分析,但是其应用过程十分繁琐,计算成本较高,模型和结论也需经过实测数据的检验。鉴于此,本文从现场测试、热态模型试验、理论分析与建模、先进测试技术的开发等几个方面入手,改进了目前的试验方法和测试方法,研究了侧风下冷却塔叁维热为性能的变化规律,提出了己有性能优化措施的指导原则和新的优化措施,建立了冷却塔叁维热力性能测试方法和评价的理论基础。本文进行的主要工作如下;1.提出了自然通风逆流湿式冷却塔叁维热力性能的测试方法。通过对冷却塔进行现场测试和进风示踪试验,研巧了侧风对冷却塔进风的影响;通过对塔内风速和气温的测量,得到了不同侧风风速下塔内空气动为场和温度场的变化情况,并引用定义的均匀性评价指标,分别对侧风下塔内风速和气温分布的均匀性进行了评化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侧风对冷却塔热力性能的影响机理,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静风时进风口气流倾斜向下自然流入塔内,在侧风风速较小时,气流由远及近加速流入塔内,但是在高速侧风下,进风恶化严重,其中尤以侧后方的13沪区域为甚,并且进风日中部区域比底部区域更为严重,整体上,随着侧风风速的增加,进风均匀性不断降低。(2)受侧风影响,迎风侧上升气流速度逐渐降低,而背风侧上升气流速度逐渐升高,塔内通风越来越偏离无侧风时的状态,使周向通风均匀性不断降低,但是气流的横向穿透性增强,使径向通风均匀性有所提高,整体上,冷却塔的通风均匀性还是不断降低的。(3)冷却塔外围0~1/3半径区域的气温受侧风影响变化最大,表明该区域是侧风影响的敏感区域,工程上应重视改善该区域的气水换热情况。(4)侧风风速从Vc/v0=1.0增加至Vc/v0=4.9时,纵向通风阻力系数增长了约57%;冷却效率由63%下降至46%,但是在风速进一步增大时,横向通风量对换热的强化作用不可忽视。2.基于冷却塔的实际运行工况,建立了无侧风假定下冷却塔热力性能的数学模型,通过与实测性能数据的比较,实现了对侧风影响的特异性评价;通过定义不同的边界条件,实现了侧风风速改变时冷却塔热力性能的动态特性分析;最后通过实际工程案例,提出了对冷却塔通风导流改造措施成效进行评价的方法,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以4座淋水面积为3500m~2~12000m~2冷却塔的设计工况进行验证,表明建立的无侧风假定计算模型是有效的。(2)侧风对冷却塔热力性能的影响是十分显着的,改善侧风影响能够使冷却塔释放很大的节能潜力(3)在侧风风速改变时,出水温度能够迅速变化并达到稳定状态,而进水温度则需经过相对较慢的系统平衡过程才能稳定下来;当侧风风速减小时,通风量和冷却数都是先增大后减小,其稳态水平会高于风速变化前;对冷却数的分析表明,侧风对冷却塔热力性能的影响与环境气候条件、进水温度和循环水量等变工况因素有关。(4)采用通风导流改造措施后,冷却塔的性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提出的评价方法适合于对各种针对侧风影响的通风导流改造措施的成效进行评价。3.对热态模型试验台进行了改造、设计,将模型塔塔筒做成了与实型塔一致的双曲线型,将配水系统设计为支管、母管可灵活组合的四分扇面形式,对每个扇面独立供水,大大改善了配水的均匀性,提高了配水方式的灵活性,另外还使用了便于裁剪和热力性能优良的填料材质,测试表明该热态模型试验系统可以准确的模拟侧风下实际冷却塔的叁维热力性能。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模型塔内测点的合理布置和测试技术的改进,实现了对冷却塔叁维热为性能的测试和分析。4.利用热态模型试验系统对侧风下冷却塔出口气流进行了研究,并提出在塔顶覆盖丝网的方法以改善侧风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侧风风速的提高,侧风会对出口气流分别产生侵入、排挤、封盖和引射作用,并在侧风风速达到0.2m/s(相当于实际风速2m/s)时,冷空气的侵入份额达到最大。提高进水温度和增加循环水量均能降低冷空气的侵入份额。由于侧风对出口气流的影响,水温差普遍减小2%~3%,最多减小约4%。(2)随着侧风风速的提高,出口侧风使冷却塔通风阻力系数先増加后减小,最大增加25%~35%。(3)在塔出口覆盖丝网能够有效减小冷空气侵入,同时减轻侧风下塔筒内气流的偏斜程度,但是丝网的孔隙率应该合理选择,避免过小而使通风阻力増加太多,试验中效果较好的丝网孔隙率为0.857。5.利用定义的气温和水温分布均匀性指标,对侧风下塔内气水换热的均匀性进行了分析,讨论了其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对填料非等高布置的影响机理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工程指导原则;并提出了加长导风板的优化措施,以提高塔内更大范围内气水换热的均匀性。研巧结果表明:(1)无侧风时化707R~0.837民的环形区域是塔内部髙温区和外围低温区之间的过渡区,侧风下包括该环形区域的0.707R~0.949R区域气温变化最为剧烈,同时水池内化707民处水温受侧风的影响也最大。(2)侧风下,径向气温均匀系数ψθr不断増大,而周向气温均匀系数ψθc:先减小后增大,侧风对周向气水换热均匀性的影响大于径向。(3)提高进水温度和増大淋水密度均有利于提升塔内气水换热的均匀性,但是提高进水温度的边际效果是递减的,而增大淋水密度的边际效果是递增的。另外,环境温度的升髙会使侧风下塔内气水换热的均匀性降低。(4)在不增加总体积的前提下,填料的不等高布置可以使塔内气温分布更加均匀,冷却性能得到提高,分叁区布置时增加中间区的范围有利于提高侧风下周向气温均匀性,但不利于提商径向气温均匀性,因此中间区外延的合理值为0.71R。(5)加长导风板可以有效提高塔内更大范围内气温分布的周向均匀性,同时提高中也区域的气温,使侧风下冷却塔的通风量提高,从而使其整体上对热力性能的改善效果优于普通导风板。6.提出了纵向通风量和横向通风量的计算方法,并由此将侧风下冷却塔的冷却效果分为自然通风冷效和强制通风冷效,进一步建立了侧风下冷却塔冷却数的计算模型,定义了侧风敏感度系数a3、a4,并通过热态模型试验研究了淋水密度、进水温度、环境气温、塔内空气流速等变工况因素对a3、a4的影响规律,分别得到了关于常数K_3、K_4的画数关系式,建立了普适性的变工况条件下冷却塔叁维热力性能的预测模型,并给出了预测方法。过程中得到了以下结论:(1)侧风下,按等面积环法在模型塔喉部测量了冷却塔的纵向通风量,结果表明其变化规律与本文所建的纵向通风量预测模型相符,证明了该模型的正确性。(2)淋水密度越小,进水温度越低,环境气温越高,塔内空气流速越高,冷却塔的侧风敏感度系数越大。(3)对模型中常数K_3、K_4进行辨识时使用的工况数据应大于4组,至少为5组。(4)通过使用课题组开发的,经过长期验证的叁维数值计算模型,对上文实测过的某自然通风冷却塔进行建模,并将计算结果与本文的理论模型预测结果进行比较,表明本文理论模型基本正确反映了侧风下冷却塔冷却数的变化规律。7.基于ZigBee技术,设计了冷却塔兰维热力性能无线数据采集系统,并以某9000m~2自然通风逆流湿式冷却塔为例,介绍了测点的布置和安装方案。使用该系统可以对塔内热为参数在叁维空间的分布进巧同时采集,实现对冷却塔叁维热为性能的整体分析和评价;并大大提高数据的采集效率,使大量数据的长期采集经济可行;通过上位机软件将采集到的数据以画面和动画的形式形象而有条理的显示出来,方便的实现了对测点状态的监控和对历史数据的保存、查询、管理和分析。通过以上研究,建立了侧风下冷却塔叁维热力性能评价的理论模型,形成了侧风下冷却塔叁维热为性能的试验方法、测试方法和评价方法,提出了侧风下提高冷却塔性能的优化措施,所得结论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工程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6-04-06)
高如云,贠念增,李雨薇,曹旸,何伯述[6](2015)在《自然通风逆流湿式冷却塔蒸发水损失的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某自然通风湿式冷却塔为研究对象,基于Fluent计算软件建立了包括填料阻力、收水器阻力、填料传热传质等在内的冷却塔叁维数值模型,并通过运行数据和经验公式,对所建立的模型进行了验证分析。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叁维数值计算模型,适合冷却塔流动及传热传质计算。基于所建立的模型对循环冷却塔内的流场特征进行分析,并对蒸发水损失的影响因素进行损失量和温降的计算分析。结果表明,雨滴当量直径减小时,冷却效果增强,出口水温下降,蒸发损失增加;随着循环水量的增加或者进塔水温的升高,蒸发损失增加。因此,减少进塔循环水热量是减少蒸发损失的有效途径。(本文来源于《神华科技》期刊2015年04期)
魏明阳[7](2014)在《自然通风逆流湿式冷却塔结构优化方案的数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冷却塔传热传质相关理论为基础,应用数值模拟软件FLUENT建立了某1000MW机组自然通风湿式冷却塔叁维数值计算模型。应用了DPM离散相模型对雨区和喷淋区内的传热传质进行模拟计算;以Poppe模型为基础,应用了自定义函数添加源项的方法来计算填料区内的气水间的传热传质。为了改善冷却塔中心区域的换热条件,降低出塔水温,首次提出了通过集水盘分割雨区,使空气分层进入的分层进风优化方案,使部分空气可不经历雨区外围的换热直接进入冷却塔中心区。根据集水盘安装高度及内径取值的不同,提出了多种集水盘安装方案,在集水盘内径为40m,安装高度距水池面3.5m时,可以得到最低的出塔水温,平均降幅为0.91℃。提出了集水盘环面倾斜向上的导流改进,以提高空气垂直方向的速度分量,强化换热,模拟显示倾斜角度为5°时效果最优。结合分层进风方案,对于新建机组冷却塔的进风口高度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进风口高度增量为0.7m时最为合理。提出了雨区加装导风通道的方案,使部分环境空气直接进入雨区中心,改善了塔中心区的换热条件。对导风通道内径及长度进行了优化,得出最低出塔水温,降幅约为0.36℃。(本文来源于《华北电力大学》期刊2014-12-01)
李雨薇[8](2014)在《自然通风逆流湿式冷却塔流动传热及水损失规律的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然通风逆流湿式冷却塔作为有效的一种冷却装备,在工业生产,特别是电站热力系统循环水的冷却中广泛使用。冷却塔是电厂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装置,对凝汽器的真空度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自然通风逆流湿式冷却塔的耗水量是相当惊人的,这不仅会给火电厂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在塔顶的“白烟”也会污染周围环境。因此,对冷却塔内的流动传热传质过程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实用价值。为了研究自然通风逆流湿式冷却塔内的流动、换热与传质特征,本文建立了自然通风湿式冷却塔的叁维数值模型,并计算分析了各运行参数、配水情况及收水器布置变化对流场、水损失及冷却效果的影响,为冷却塔运行节能、节水改造提供了参考依据。完成的主要研究工作有:(1)考虑了填料阻力、收水器阻力、填料传热传质等因素,建立了冷却塔的叁维数值计算模型,对冷却塔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对填料区传热传质的计算采用了添加体积力的方法,并通过运行数据和经验公式对所建立的模型进行了验证分析,结果表明所开发的叁维数值计算模型适合冷却塔流动及传热传质计算,可以用来研究自然通风逆流湿式冷却塔内的流动、换热与传质特征。(2)对雨滴当量直径、循环水量、进塔水温以及分区配水对冷却塔性能及蒸发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当雨滴当量直径减小时,冷却效果增强,出口水温下降,蒸发损失增加。随着循环水量的增加或者进塔水温的升高,蒸发损失逐渐增加,也可归结为进塔循环水热量的升高,则蒸发损失增加。因此,减少进塔循环水热量是减少蒸发损失的有效途径,为日后寻找更为有效的节水方法指明了方向。通过分区配水,充分利用冷却塔外区的冷却能力,可降低出塔水温,也就相应降低了进塔水热量,但由于换热效果的加强,分区配水使出塔水温降低,蒸发损失总量的变化并不明显。(3)对入口风速和液滴直径对收水器的阻力特性和收水效率的影响进行的分析指出,均匀流场是提高收水效率的有效途径。提出了四种均匀流场的收水器布置方案以减少冷却塔风吹损失,并进行了流场分布和冷却效果的分析比较,提出了建议方案,为工程实践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4-03-01)
胡丹梅,宗涛,张志超,张建平[9](2013)在《自然通风逆流湿式冷却塔进风口导叶板结构参数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冷却塔作为火电厂冷端系统中重要的冷却设备之一,其冷却性能将直接影响电厂运行的安全稳定性和经济性。环境侧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冷却塔的冷却性能,文中采取在冷却塔进风口处安装导叶板的措施予以改善。针对某自备电厂300MW机组的自然通风湿式冷却塔,采用CFD软件Fluent,对进风口处安装导叶板的冷却塔进行塔内流动和传热特性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导叶板能够增加塔内中心区域的空气上升速度和扰动,加强传热,改善冷却塔冷却性能。导叶板相对最佳的安装角度为45°,导叶板相对最佳的长度和安装数量分别为6 m和40块,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A型导叶板较方形导叶板有0.0546℃的降温,B、C型导叶板的降温效果不及方形导叶板。(本文来源于《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期刊2013年11期)
龙国庆,赵元宾,杨志,高明,孙奉仲[10](2013)在《山体对自然通风逆流湿式冷却塔冷却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某大风地区火电站,为分析山体对电站冷却塔冷却性能的影响及其机理,基于CFD软件Fluent建立了该机组冷却塔塔群的叁维数值计算模型。同容量机组大型冷却塔实测工况及该塔年平均设计工况的相关计算验证了所建模型的正确性和适用性。计算分析表明,山体对冷却塔近山体侧进风口进风起到阻挡的不利作用;而年主导风向下,山体同时也可降低侧风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无侧风时,山体对近山侧#2塔的不利影响较大;但N向年平均主导自然风下,自然风对#2塔冷却性能的不利影响相对较小。计算结果明确了塔周山体的影响机理,为相似环境下冷却塔优化布置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电站系统工程》期刊2013年02期)
自然通风逆流湿式冷却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冷却塔是热力发电厂中重要的冷端设备。人工神经网络是研究冷却塔热力性能的一个重要方法,然而目前关于自然通风逆流湿式冷却塔热力特性的神经网络相关研究还不够充分。本文基于电厂领域36座自然通风逆流湿式冷却塔的实测热力数据,使用BP神经网络模型,对冷却塔的出塔水温、冷却数、蒸发损失水率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利用BP神经网络可以对冷却塔的热力性能进行较好的预测,出塔水温、冷却数、蒸发损失水率的预测均方误差以及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0.278、0.076、0.003和1.565%、18.153%、3.599%。研究结果对电厂冷却塔的热力设计及运行监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自然通风逆流湿式冷却塔论文参考文献
[1].孙文帅.自然通风逆流湿式冷却塔雨区水滴粒径分布及阻力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9
[2].宋嘉梁,阮圣奇,陈永东,吴晓红,李翔.基于神经网络模型的自然通风逆流湿式冷却塔热力性能研究[J].流体机械.2019
[3].马利斌.环境侧风对自然通风逆流湿式高位收水冷却塔冷却性能的影响与模拟[D].上海电力大学.2019
[4].孟献兵.0m~2自然通风逆流式冷却塔改造经济性研究[J].山东工业技术.2016
[5].张磊.自然通风逆流湿式冷却塔叁维热力性能测试方法与评价模型研究[D].山东大学.2016
[6].高如云,贠念增,李雨薇,曹旸,何伯述.自然通风逆流湿式冷却塔蒸发水损失的数值模拟研究[J].神华科技.2015
[7].魏明阳.自然通风逆流湿式冷却塔结构优化方案的数值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4
[8].李雨薇.自然通风逆流湿式冷却塔流动传热及水损失规律的数值模拟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
[9].胡丹梅,宗涛,张志超,张建平.自然通风逆流湿式冷却塔进风口导叶板结构参数优化[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3
[10].龙国庆,赵元宾,杨志,高明,孙奉仲.山体对自然通风逆流湿式冷却塔冷却性能的影响[J].电站系统工程.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