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玉米种质资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爆裂玉米,果穗性状,膨爆倍数,膨爆率
玉米种质资源论文文献综述
王慧,于典司,关媛,卫季辉,孙萍东[1](2019)在《爆裂玉米种质资源的果穗性状和膨爆特性多样性及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分析50份不同爆裂玉米种质材料的果穗性状及其膨爆特性。结果表明,果穗性状中秃尖长的变异系数为68.88%;果穗穗长、行数、行粒数、穗粗、百粒重呈正态分布,果穗秃尖长呈偏态分布。膨爆特性中膨爆倍数的变异系数为32.86%,膨爆倍数呈正态分布,膨爆率呈偏态分布,表明爆裂玉米种质材料间主要性状具有较为丰富的多样性。膨爆特性、果穗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膨爆倍数与膨爆率呈显着正相关;膨爆倍数与穗长、穗行数、行粒数、穗粗呈正相关,与秃尖长、百粒重呈负相关;膨爆率与行粒数、穗粗呈显着正相关,与穗长、秃尖长、行数、百粒重呈正相关。(本文来源于《玉米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隆文杰,武晓阳,周国雁,陈丹,伍少云[2](2019)在《云南省不同生态区糯玉米种质资源数量性状变化与多样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云南省糯玉米地方种质资源数量性状在滇中温暖、滇西北冷凉、滇南暖热和滇东北温凉4个生态区之间的变化与多样性差异,采用SPSS 22.0分析了物候性状、株高及穗位高、子粒产量性状及品质性状等共16个性状的变异系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在4个生态区之间的差异,并对参试材料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滇东北生态区的株高及穗位高的变异系数显着高于其他3个生态区,滇中生态区玉米穗粗、轴粗、千粒重、穗行数和含油量的变异系数显着高于滇东北生态区。株高、穗位高、穗长和轴粗的多样性指数在4个生态区之间有显着差异,且滇南生态区的最大,滇中生态区的次之,滇东北生态区的最小;其余12个性状在滇南生态区的多样性指数虽然多数较滇中生态区的更高,但差异不显着;除抽雄至散粉时间、散粉至吐丝时间和全生育期3个性状外,另外9个性状的多样性指数在滇东北与滇西北生态区之间的差异也显着不同,且为滇西北生态区高于滇东北生态区。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参试材料能被划分为2个类群,第Ⅰ类群包括了43份材料,第Ⅱ类群只有5份材料。(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21期)
渠清,李丽娜,刘俊,王绍新,曹志艳[3](2019)在《我国部分常用玉米种质资源对镰孢菌病害的抗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玉米穗腐病、茎腐病和鞘腐病是我国玉米产区普遍发生的叁大镰孢菌(Fusarium spp.)病害,近年来有严重混和发生的趋势,叁大病害主要致病菌分别为拟轮枝镰孢(F. verticillioides)、禾谷镰孢(F.graminearum)和层出镰孢(F. proliferatum)。种植抗病品种是控制该类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本研究旨在筛选出单抗或兼抗穗腐病、茎腐病和鞘腐病的玉米种质,为玉米品种的科学选育和合理布局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国玉米种质B73、B37、郑58、昌7-2、齐319等16个常用育种自交系,将玉米穗腐病主要病原菌拟轮枝镰孢、茎腐病主要病原菌禾谷镰孢及鞘腐病主要病原菌层出镰孢分别接种于玉米果穗、茎秆及叶鞘,具体方法为待整株长到吐丝期用连动注射器将拟轮枝镰孢孢子悬浮液沿花丝通道注射到健康玉米果穗;将健康玉米地上第一节的茎部用针扎孔后向其中注射禾谷镰孢孢子悬浮液;将层出镰孢孢子悬浮液沿健康玉米植株叶基部接种到地上2—5节间的叶鞘内。以上各种接种方式均使用无菌水作为对照。在2016年和2018年度进行人工田间接种试验,通过评价穗腐病、鞘腐病的病情指数以及茎腐病发病面积,评估所选自交系对以上镰孢菌引起的穗腐病、茎腐病和鞘腐病的抗性级别。【结果】供试自交系中吉853、OH43和X178对穗腐病表现为中抗,B73、B37、PH6WC、掖478、郑58、9058、昌7-2、浚928、Mo17、A619、PH4CV、齐319和13-1077共13份材料为感病或高感;齐319、PH4CV、Mo17、9058、B37、B73、昌7-2和13-1077共8份材料对茎腐病表现为中抗或高抗,郑58、掖478、PH6WC、浚928、吉853、A619和OH43共7份材料表现为感病或高感;B73、B37、郑58、掖478、PH6WC、9058、昌7-2、吉853、浚928、Mo17、A619、PH4CV、OH43、齐319和13-1077共15份材料对鞘腐病表现为中抗或抗病。从16个自交系所在种群来看,瑞德群对穗腐病表现为感病,兰卡斯特群和唐四平头群对鞘腐病表现为抗病,其他群对3种镰孢菌病害抗性水平的离散程度较大,无明显规律。【结论】供试自交系吉853和OH43对鞘腐病和穗腐病表现为中抗或抗性,齐319、PH4CV、Mo17、9058、B37、B73、昌7-2和13-1077共8份材料对鞘腐病和茎腐病表现为中抗、抗性或高抗,但尚未筛选到对3种病害均有较好抗性的材料,有待于进一步筛选其他种质资源。(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7期)
李勤,张选明,李航兵,李培江,张秀英[4](2019)在《秦巴山地玉米种质资源的SSR标记遗传多样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明确秦巴山地玉米自交系的亲缘关系,采用SSR分子标记方法对26份玉米自交系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以遗传相似系数0.624 5为标准,将自交系分为5个类群,初步确定其遗传关系。结果表明:在供试材料中共检测到212个等位基因变异,平均每对引物检测到的等位基因变异为8.83个,变异为4~11个,平均多态性信息量PIC值为0.75,变化范围为0.31~0.93;自交系HSZ-3R被划分到第Ⅲ类群里,与其他25份材料的遗传相似系数范围在0.407 9~0.671 1之间,HSZ-3R与其他4个类群的玉米自交系配置组合具有一定的杂种优势;自交系HB41065被划分到第Ⅴ类群,与其余25份参试自交系材料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402 5~0.600 0,遗传距离较远,杂种优势较强,在秦巴玉米组合选配中可作为重点材料加以利用。(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郑云霄,刘文斯,赵永锋,贾晓艳,祝丽英[5](2019)在《玉米种质资源的抗倒伏性评价及鉴定指标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倒伏是影响玉米高产稳产的主要问题之一。本研究以181份玉米自交系为试验材料,对22个与抗倒伏性紧密相关的性状进行测定,采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逐步判别分析和岭回归分析等方法,综合评价玉米自交系的抗倒伏性。相关性分析的结果表明,22个性状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主成分分析的结果表明,前7个主成分代表了181份玉米自交系的22个性状74.460%的信息,其贡献率分别为25.700%、12.369%、9.782%、8.159%、7.782%、5.490%和5.177%。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当遗传距离为3.5时,181份玉米自交系被聚为4大类,第Ⅰ类群有35份自交系、第Ⅱ类群有47份自交系、第Ⅲ类群有49份自交系、第Ⅳ类群有50份自交系。逐步判别分析的结果表明,175份玉米自交系被正确判别,判对概率为96.69%;6份玉米自交系被误判,误判率为3.31%,这说明聚类分析的结果是准确可靠的。进一步利用岭回归方法筛选出半纤维素含量、穿刺强度、第3节间长度、第3节间直径、穗位高和维管束总面积6个性状,建立了可靠的玉米自交系抗倒伏性评价回归模型。在181份玉米自交系中,以AHU24、e220、7026B等35份自交系的抗倒伏能力最强。本研究结果为玉米抗倒伏种质资源的遗传改良和组配抗倒伏杂交种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植物遗传资源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单齐冀[6](2019)在《糯玉米种质资源评价及籽粒发育过程叶酸合成代谢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鲜食糯玉米是果蔬粮产业重要的粮食作物,可通过对其天然叶酸水平进行强化达到提高人体叶酸摄入的目的。本研究对不同种植环境下糯玉米种质资源的叶酸含量进行评价,研究糯玉米籽粒发育过程叶酸含量及合成途径关键基因的变化规律,综合数字基因表达谱和转录组学分析影响糯玉米叶酸水平的候选基因及其分子机制。结果表明:(1)224份糯玉米种质资源叶酸含量波动较大,广州种植条件下叶酸含量的变幅为24.71μg/100 g干重到783.92μg/100 g干重,邯郸种植条件下叶酸含量的变幅为33.54μg/100 g干重到339.25μg/100 g干重,且叶酸含量受到种植环境的影响,在不同种植环境下叶酸含量均较高的糯玉米资源有5个。(2)选取高、中、低叶酸水平的糯玉米资源,发现其叶酸和维生素C含量在籽粒发育过程中呈下降趋势,授粉后20-25天阶段能够采收到叶酸和维生素C含量相对较高的鲜食糯玉米;不同籽粒颜色糯玉米中叶酸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存在差异,且受到不同季节气候差异的影响。(3)转录组学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颜色糯玉米成熟籽粒中注释叶酸途径的差异基因不同,初步筛选发现DHNA为叶酸合成相关关键基因,FBT1与YMR166为叶酸转运相关关键基因,SHMT为叶酸转化相关关键基因;差异基因的表达模式也存在差异,白糯玉米和黄糯玉米叶酸合成相关基因下调,转运与转化相关基因上调,紫糯玉米与之相反,叶酸合成、转运和转化过程相关基因通过共同作用达到影响叶酸水平的目的。(4)对本论文选取的紫糯玉米资源进行数字基因表达谱分析,初步验证发现籽粒发育不同阶段叶酸相关差异基因存在差异,但叶酸合成、转运和转化过程相关基因表达整体上调,通过共同作用影响叶酸水平的变化;5FCL在籽粒发育全过程高表达以维持叶酸代谢活跃,在籽粒发育过程中持续转化为其他重要生物大分子从而在细胞和组织中执行重要的生物学功能;籽粒发育初期MTHFR基因活跃表达,通过叶酸的转化过程间接对参与一碳代谢的叶酸的积累产生影响;籽粒发育末期GTPCH基因与DHFS基因的共同作用模式可能为该时期叶酸和维生素C含量较低的原因。(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4-20)
王欢,李淑芳,张春宵,李万军,杨德光[7](2018)在《玉米种质资源子粒自然脱水速率的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以132份玉米自交系为试材,测定生理成熟期和收获期的子粒含水量,计算生理成熟后子粒脱水速率。结果表明,玉米自交系的起始鉴定时间是授粉后35 d,在生理成熟期和收获期,早熟自交系的子粒含水量变幅分别为21.15%~43.24%和7.27%~29.08%;晚熟自交系的子粒含水量变幅分别为23.67%~42.48%和14.72%~37.87%。玉米自交系间子粒自然脱水速率差异显着,早熟、晚熟自交系的脱水速率变幅分别为0.28%/d~2.82%/d和0.11%/d~3.00%/d。在132份自交系中,脱水快、中、慢的自交系分别有31、70和31份。玉米主推品种的部分亲本和一些老的骨干系,在育种中可作为脱水快的材料加以利用。(本文来源于《玉米科学》期刊2018年06期)
冯健英,许洛,李中建,王绍新[8](2018)在《宜机收玉米种质资源的创新与利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先锋、孟山都和德国KWS公司拥有较为广泛的早熟、脱水快及耐密抗倒玉米材料,通过利用这些外引种质资源和当地核心骨干系有机融合,进行种质创新是目前国内玉米育种的有效途径。把脱水快、早熟、抗倒及耐密等性状作为宜机收种质创新和利用的重点。采用常规技术和生物技术相结合的育种方法,选育出脱水快、早熟耐密的高配合力自交系5份,为我国玉米育种提供了宜机收的种质资源。(本文来源于《中国种业》期刊2018年12期)
曾艳华,谢和霞,程伟东,江禹奉,周锦国[9](2019)在《广西玉米种质资源系统调查与收集》一文中研究指出"第叁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广西项目组从2015年11月至2018年7月,采用访问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广西53个县(区)、71个乡(镇)、190个村(屯)的农作物种质资源现状及利用情况进行了系统调查,并对种质资源进行了收集,共收集和征集玉米地方品种资源308份,鉴定评价玉米资源270份。对收集的玉米资源分布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广西玉米地方品种主要分布于桂西北和桂北地区,桂东和桂东南分布较少。凌云、乐业、田林、凤山、东兰5县最集中。垂直分布结果显示:玉米地方品种分布最集中的区域为海拔400~800 m的中高海拔山区,占收集总数的39.6%。农艺性状初步鉴定结果:收集的玉米资源数量最多的是糯玉米,籽粒颜色最多的是白粒。鉴定评价获得墨白玉米、九节黄、珍珠糯玉米、忻城白糯、隆安爆玉米和天等爆玉米等6份玉米资源,分别在抗病虫、抗逆、品质等方面有优良的表现,对种质改良,选育高产、优质、广适的新品种有较高的利用价值。本文对收集到的玉米资源种类及利用价值进行了评价,对调查地区玉米地方品种现状、消长情况及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广西玉米地方品种保护和开发利用进行了讨论,为广西玉米种质资源的发掘和创新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植物遗传资源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骆乐谈,赵琳,詹生华[10](2018)在《甜玉米种质资源的引进与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2018年共引进甜玉米品种(系)9个,以‘超甜4号’为对照,重点分析各品种(系)的田间农艺性状,尤其是产量性状,以判断其是否适合在杭州地区种植。结果表明:‘黄甜脆1766’、‘黄甜脆1756’和‘黄甜脆1768’各主要农艺性状表现优良,适应性强,可用于今后组合材料的配制,其它品种(系)有待进一步试验观察。(本文来源于《杭州农业与科技》期刊2018年05期)
玉米种质资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解云南省糯玉米地方种质资源数量性状在滇中温暖、滇西北冷凉、滇南暖热和滇东北温凉4个生态区之间的变化与多样性差异,采用SPSS 22.0分析了物候性状、株高及穗位高、子粒产量性状及品质性状等共16个性状的变异系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在4个生态区之间的差异,并对参试材料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滇东北生态区的株高及穗位高的变异系数显着高于其他3个生态区,滇中生态区玉米穗粗、轴粗、千粒重、穗行数和含油量的变异系数显着高于滇东北生态区。株高、穗位高、穗长和轴粗的多样性指数在4个生态区之间有显着差异,且滇南生态区的最大,滇中生态区的次之,滇东北生态区的最小;其余12个性状在滇南生态区的多样性指数虽然多数较滇中生态区的更高,但差异不显着;除抽雄至散粉时间、散粉至吐丝时间和全生育期3个性状外,另外9个性状的多样性指数在滇东北与滇西北生态区之间的差异也显着不同,且为滇西北生态区高于滇东北生态区。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参试材料能被划分为2个类群,第Ⅰ类群包括了43份材料,第Ⅱ类群只有5份材料。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玉米种质资源论文参考文献
[1].王慧,于典司,关媛,卫季辉,孙萍东.爆裂玉米种质资源的果穗性状和膨爆特性多样性及相关性分析[J].玉米科学.2019
[2].隆文杰,武晓阳,周国雁,陈丹,伍少云.云南省不同生态区糯玉米种质资源数量性状变化与多样性[J].湖北农业科学.2019
[3].渠清,李丽娜,刘俊,王绍新,曹志艳.我国部分常用玉米种质资源对镰孢菌病害的抗性评价[J].中国农业科学.2019
[4].李勤,张选明,李航兵,李培江,张秀英.秦巴山地玉米种质资源的SSR标记遗传多样性分析[J].湖南农业科学.2019
[5].郑云霄,刘文斯,赵永锋,贾晓艳,祝丽英.玉米种质资源的抗倒伏性评价及鉴定指标筛选[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9
[6].单齐冀.糯玉米种质资源评价及籽粒发育过程叶酸合成代谢规律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
[7].王欢,李淑芳,张春宵,李万军,杨德光.玉米种质资源子粒自然脱水速率的测定[J].玉米科学.2018
[8].冯健英,许洛,李中建,王绍新.宜机收玉米种质资源的创新与利用[J].中国种业.2018
[9].曾艳华,谢和霞,程伟东,江禹奉,周锦国.广西玉米种质资源系统调查与收集[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9
[10].骆乐谈,赵琳,詹生华.甜玉米种质资源的引进与筛选[J].杭州农业与科技.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