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理想角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大学生,理想角色,角色,建构
理想角色论文文献综述
李晓[1](2017)在《大学生理想角色建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斯·范梅南(Maxvan Manen)说过"教育学是迷恋他人成长的学问"。"成长"意味着人格发展与社会化,是个体获得社会角色并发展个性的过程。社会化理论认为,大学期间的社会化是以"预期社会化"为主的,"预期社会化"的含义是:个体学习今后要扮演的角色,而不是在这段学习期间所要扮演的角色。但本研究认为,大学生社会化的前提是先按照社会期望的要求扮演好"大学生角色",然后才能更好地实现个体的社会化,进而成为适应、推动甚至引领社会发展的"社会人"。"理想大学生"(Ideal college students)是大学生角色的应然状态,是一种理想角色。为了探索不同群体对大学生理想角色的期望及其冲突,进而对大学生理想角色的塑造以及冲突的化解提出了建议。本研究以社会角色理论、人格理论为框架,展现了"自我—学校—国家"叁个不同期望系统对大学生理想角色之建构。研究主要采取以质性研究为主的混合研究策略。通过研究发现,大学生心目中的"理想大学生"的人格特质依据重要程度排序依次是友善助人、认真尽责、乐观进取、诚实守信、好学善学、有道德和价值观正确、责任担当、独立自主、自律克己、爱国守法、目标管理、创新创造等,运用社会角色理论和人格理论对上述结果进行进一步归纳分析后又发现,被调查对象心目中大学生理想人格形象是以公民人格为核心的现代人格,以利他人格为核心的道德人格和以积极人格为核心的健康人格,大学生认同的自身理想角色形象分别是公民角色、勤学善学者角色、成年人角色和好人角色。研究发现,大学生理想角色的自我期待所蕴含价值观是积极向上的,他们对自身角色形象的期望符合个体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也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价值,兼具传统性和现代性双重特点,但是发现了大学生自我对大学生理想角色认识上存在的不足。采取质性取向的内容分析法对优秀大学生事迹材料进行分析后发现,学校视角下"理想大学生"的角色成长主要有以下五种类型:优势迁移式成长、非连续式成长、自我创造式成长、平衡发展式成长以及社会关注式成长,这五种类型的成长并非依据同一标准划定的,是互相交织、互为支撑共同存在于学校视角下"理想大学生"角色行为中的一个递进式螺旋结构。研究还从政策和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视角对国家视角下大学生理想角色形象进行了梳理。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本研究发展了"理想大学生"角色成长的核心概念,即"超越理性的自我决定式成长",建构了"大学学习生活场域中的理性实践者"这一大学生理想角色。本研究发展了命名为"角色成长中的自我妨碍"这一核心范畴,分析了 "迷茫""自信" "内向"等本土概念,从"自我"的角度诠释了大学生角色成长的障碍性因素。总体而言,"自我—学校—国家"关于大学生的理想角色的建构总体上是一致的,只是采用了不同的话语表达方式,其冲突主要在个体角色实践之中,应该在角色自我教育以及角色实践中得以协同统一。与家庭、学校、社会文化等社会化因素相比,"自我"在人格发展与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大学生的自我角色意识、自我角色定位及其反映出来的大学生价值观是积极正确的,但是在达成理想角色的过程中由于自我调节的动力不足、策略缺乏等原因使得大学生角色的自我成长受阻,形成了大学生角色失范、大学生角色转移障碍等现象。本研究从学校和学生两个方面对大学生角色建设提出了一定建议。学校层面应把握大学生角色扮演的社会"舞台"的特征,以"学生中心"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导,变外在的角色塑造为大学生内生的角色创造需求,以大学生角色建设统合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教育活动,从各个环节强化大学生角色意识,并建立起大学生角色建设的机制,在教育内容上应该强化以独立人格培养为核心的公民教育,积极开展以人生观为核心的角色辅导教育,塑造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当代大学生理想角色;学生方面,应该通过自我教育实现理想角色的达成,重在提高自身对理想角色的认知与了解,增强角色意识和角色使命感、责任感,提高角色承担的勇气。(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7-03-01)
关健[2](2017)在《谷歌应用商店入华传闻再起 网易成理想角色》一文中研究指出阔别中国内地市场7年之久的谷歌近日被传出正在与网易谈合作,希望把应用商店Play Store开在中国。但双方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均不置可否的态度又给这次令外界兴奋的猜想打上一个问号。作为一个应用分发平台,与苹果App Store相比,处于弱(本文来源于《第一财经日报》期刊2017-02-09)
钱春梅[3](2016)在《政府在中外合作办学中的理想角色及其扮演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外合作办学提高了我国的教育国际化水平和竞争力,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创造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当下我国的中外合作办学形式呈现多样化、规模化、规范化等特点,伴随着其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外合作办学的声誉和发展,甚至存在有悖办学宗旨的事件出现,遭受了社会相关方的质疑,同时扰乱了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与市场秩序。我国政府角色定位对当前的中外合作办学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政府从主动介入到从旁指导,从引领者向支持者的角色转变,为我国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良好发展提供了保障。本文回顾了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历程,对中外合作办学的成绩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过程中政府角色定位应当如何转变,及转变的具体方向。(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6-03-01)
熊荣元[4](2015)在《论大学教师的理想角色与精神特质》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学是教育机构与学术机构的有机合一体,其本性是为承担社会责任而执着于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活动,充当社会发展的文化先导。大学教师是大学的核心,他们的知识、能力、学术、素养等决定了大学人才培养的质量、学识水平的高低以及对社会贡献的大小。可以说,在大学里教师的水平直接代表和反映了大学的水平。因此,研究大学教师所应涵养的综合素质,所应担当的理想角色以及所应具备的精神特质,之于促进大学的建设发展,提升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作用和重大的启迪意义。(本文来源于《文山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陈燃进[5](2015)在《现代大学校长的现实困境与理想角色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现代大学校长面临的现实困境出发,分析理想的大学校长角色应具备综合的素质和能力,实现教育家、战略家、实干家等多重角色的整合,并探究从现实困境突破,实现理想角色的制度路径。(本文来源于《高教探索》期刊2015年05期)
褚馨宇[6](2015)在《行政型·学者型·教育家型——论校长理想角色的转变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同类型的校长对学校的发展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行政型"校长在面临着教育专业的知识的缺失以及官僚主义的作风的加剧,"学者型"校长不善于将外界条件转化为有利于学校等问题,而"教育家型"校长的养成既有校长所处外部环境与校长个人意愿相互作用的内在机理,也有其实现路径:"教育家型"校长通过外部环境和内在驱动实现质的转变。(本文来源于《商》期刊2015年01期)
鲁统彦[7](2014)在《唐朝僧尼理想角色演变略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唐中期之前大多数僧尼能奉持戒行,而戒行高洁的僧尼也为广大僧尼所崇奉。但随着社会习俗的变化,理想的僧尼角色逐渐发生演变,这在僧尼与世俗家庭的关系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唐朝僧尼理想角色的不断演变,是中国佛教发展的必然结果。(本文来源于《齐鲁学刊》期刊2014年03期)
金敏[8](2014)在《新课改下科学教师理想角色刍议》一文中研究指出科学教学是探索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小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历都十分肤浅,如果强加给他们知识,他们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学习起来就会索然无味。只有让学生亲手实验、亲身感受,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学起来才会轻松愉快,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新课改背景下,科学教师在科学教学中扮演的理想角色,应该是学生科学兴趣的点燃者、科学问题情境的创设者、探究活动的促进者、幽默亲密的知心者、发明创造的引领者。(本文来源于《创新人才教育》期刊2014年01期)
沈梦怡[9](2012)在《体验教学——教师理想角色扮演的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注重体验"是《语文新课程标准》重要的教育理念之一,它不仅是语文教育的特色,而且是语文教育的目标,是语文教育的方法。笔者通过情境创设、角色互换等手段,让孩子将内部积累与新的学习内容发生联系,经过加工、创造,从而形成新的体验。(本文来源于《科学大众(科学教育)》期刊2012年05期)
周建国,金敏[10](2010)在《《科学教师理想角色的定位》方案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一、课题的提出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科技日益进步,势必要求教育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作为教育的基础阶段,小学教育不容忽视。作为科学教师,我深知科技在本世纪所处的地位,也深感肩上的任务重大,因此,当前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定位21世纪科学教师理想角色?这也是课改要求我们对自身的全新认识。(本文来源于《考试周刊》期刊2010年51期)
理想角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阔别中国内地市场7年之久的谷歌近日被传出正在与网易谈合作,希望把应用商店Play Store开在中国。但双方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均不置可否的态度又给这次令外界兴奋的猜想打上一个问号。作为一个应用分发平台,与苹果App Store相比,处于弱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理想角色论文参考文献
[1].李晓.大学生理想角色建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7
[2].关健.谷歌应用商店入华传闻再起网易成理想角色[N].第一财经日报.2017
[3].钱春梅.政府在中外合作办学中的理想角色及其扮演对策[D].苏州大学.2016
[4].熊荣元.论大学教师的理想角色与精神特质[J].文山学院学报.2015
[5].陈燃进.现代大学校长的现实困境与理想角色探究[J].高教探索.2015
[6].褚馨宇.行政型·学者型·教育家型——论校长理想角色的转变路径[J].商.2015
[7].鲁统彦.唐朝僧尼理想角色演变略析[J].齐鲁学刊.2014
[8].金敏.新课改下科学教师理想角色刍议[J].创新人才教育.2014
[9].沈梦怡.体验教学——教师理想角色扮演的策略[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
[10].周建国,金敏.《科学教师理想角色的定位》方案设计[J].考试周刊.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