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行动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论文文献综述)
吕延帅[1](2021)在《基于原创绘本开展大班幼儿阅读教学的行动研究 ——以济南市C幼儿园为例》文中认为提到“绘本”,我们并不陌生,这是幼儿最喜闻乐见的阅读载体,也是陪伴幼儿最久的阅读伙伴。而中国原创绘本的出现,更是拉近了幼儿与传统文化的距离,提升了幼儿对于传统艺术元素的审美认知,也促进了幼儿创造能力的发展。本研究通过访谈和观察法对济南市C幼儿园的绘本阅读教学现状进行调研,发现C幼儿园绘本阅读教学存在以下问题:绘本及原创绘本认知理论与实践层面脱节、绘本活动目标偏重能力掌握、绘本活动内容选择忽略内容解读及潜在的教育价值、绘本组织实施方式沿用传统模式以及绘本活动教学评价主体单一化等。针对存在的问题采用行动研究法,基于原创绘本以C幼儿园大二班31名幼儿为主要研究对象,将其分为A和B两组分别在原创绘本的“生活礼仪”“亲情与爱”和“民俗文化”三个主题系列下进行两轮的行动研究。在行动研究的每个主题或者每一轮阅读教学结束后,研究者与合作教师进行反思研讨,为下一主题或者下一轮的阅读教学做准备。三个主题的行动研究结束后,从对幼儿教师影响、家长影响及幼儿影响等三方面对其进行了效果分析,最后提出:从幼儿园角度,要开发多种渠道、扩充优秀原创绘本在园数量;创新培训途径、定期对教师进行原创绘本阅读教学培训;加强家园共育、提升原创绘本阅读的宣传力度。从幼儿教师角度,要提高教师的绘本文学素养、加强教师筛选优秀原创绘本能力;培养教师教学实践能力、提升原创绘本阅读教学活动质量。从幼儿家长角度,要丰富优秀原创绘本的储备、进行有效亲子阅读;积极配合家园共育工作、提升幼儿原创绘本阅读兴趣。同时倡议原创绘本创作者要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审美趣味进行创作,让更多富含教育性和可操作性、突破“中国味道”束缚、主题多样化的原创作品产生等教育建议。多措并举,促进基于原创绘本开展幼儿阅读教学的更好发展。
范罗丹[2](2021)在《基于校-院合作构建《护理心理学》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行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 的]构建并持续完善基于校-院合作的《护理心理学》混合式教学模式。[方 法]本研究分四阶段进行,即现状调查阶段、行动准备阶段、行动阶段、反思总结阶段。1.现状调查阶段应用文献回顾法、参与式观察法、团体访谈法(资料分析用Colaizi的描述性现象学七步分析法)、自主学习能力量表(Self-Directed Learning,SDL)对已完整参与《护理心理学》课程学习的2016级本科护生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调查分析。2.行动准备阶段成立行动研究小组,初步制定解决方案。3.行动阶段通过计划-行动-观察/评价-反思的三轮教学行动:第一轮教学行动对象为2017级本科护生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资料分析用Nvivol 1.0软件)分析其对混合式教学的需求采用SDL进一步明确护生自主学习能力情况,按初步制定的教学模式展开教学行动,应用半结构式访谈法、证物法及SDL对教学行动效果进行观察/评价,反思教学运行过程中存在问题。第二轮行动教学对象为2018级专科及助产班护生,基于第一轮行动反思对认知工具进行调整,采用团体焦点小组访谈法、满意度问卷调查法观察/评价其学习体验及课程满意度,反思本轮和第一轮教学行动中待解决的问题。第三轮教学行动对象为2018级本科护生,在行动中强化校-院合作,组织心理护理教学查房,改良教学模式,采用半结构化访谈、证物法、SDL观察/评价教学行动效果,反思本轮教学行动。4.反思总结阶段,应用归纳总结法,总结三轮教学行动,得出本研究结论。[结 果]本研究构建形成了基于校-院合作的《护理心理学》混合式教学模式。1.现状调查阶段:(1)文献回顾法与参与式观察法结果显示,该课程采用传统课堂+多媒体的教学模式,教法单一、护生呈被动接受教师上课传授知识的状态。(2)分析护生对《护理心理学》学习体验的访谈资料得到2个核心范畴:学习感受、学习状态;4个主题群:课堂学习感受、课下学习感受、学习态度、学习效果;8个主题:教学互动局限、教学活动单一、学习工具传统、教学资源不够丰富、学习积极性不足、学习时间分配不均匀、评价方式单一、与临床联系不紧密。(3)自主学习能力量表调查结果显示2016级护生自主学习能力有待提高,护生SDL总分和除学习动机外的各维度得分显着低于国内常模(p<0.01)。(4)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教学模式传统单一,信息化学习资源缺乏;理论与实践脱节,临床联系不紧密;护生学习状态、效果及自主学习能力有待提高。2.行动准备阶段:成立行动研究小组,据存在问题初步制定基于校-院合作的《护理心理学》混合式教学模式。3.行动阶段:(1)第一轮行动研究:①第一轮行动教学对护生混合式教学需求访谈数据分析显示有3个一级编码:混合式教学设计、混合式教学情景及情感态度;9个二级编码:教学安排、教学策略、教学内容、教学评价、教学资源、认知工具、积极态度、混合态度及消极态度;11个三级编码:引导督促式学习、协作探索式学习、情景式学习、自主式学习、评价途径、评价方式、基础资源、辅助资源、情感反应、加强能力及提升专业。②对护生基于校-院合作的混合式教学学习体验分析结果显示有3个一级编码:主体性体验、实践性体验及情感性体验;9个二级编码:学习效果评价、学习建议、教学安排、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评价、教学策略、认知工具及专业情感反应与感知;13个三级编码:心理护理技能的熟练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深入内化、线上、线下学习任务适量整合、临床情景内容进一步更新丰富、学习任务增加,课程负担加重(负性体验)、线上学习不够深入资源未充分利用(负性体验)、线上教学平台的使用不便利(负性体验)学习内容联系临床实践(积极体验)、评价方式丰富,有利用课堂参与(积极体验)、学习策略多样化,课堂互动多元(积极体验)、培养临床思维,憧憬临床实习、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人文关怀及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自主性。③护生在教学行动前,SDL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低于常模(p<0.01),教学行动后,除自我管理维度,其余维度SDL得分和总分高于国内常模(p<0.01),行动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课程满意度得分为36.60±11.12分。④反思教学行动中认知工具存在问题,在第二轮教学行动中调整认知工具为学习通。(2)第二轮行动研究:①基于学习通开展《护理心理学》混合式教学的学习体验团体访谈分析显示有2个核心范畴主题群:积极体验与负性体验;8个主题:丰富多样的课堂互动功能,提高课堂效率、伴随式的学习评价,动态掌握自主学习情况、简单便捷的使用感,帮助树立学习信心、优化学习方式,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平台有效融合课程,缓解在家上课的焦虑、网络条件影响,有卡顿现象及娱乐APP的使用频率增加,注意力分散。②应用于《护理心理学》课程的满意度调查显示护生对学习通平台的使用表现出接纳态度,各条目满意度均大于80%。③反思教学行动在本轮和第一轮中未解决的教学问题,改良教学模式,深化校-院合作。(3)第三轮教学行动研究:①基于校-院合作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学习体验访谈材料分析得3个一级编码、9个二级编码与第一轮行动研究结果一致,13个三级编码:有效迁移利用心理护理技能、积极展开专业理论知识探究、持续更新实时专业学习资源、拓宽校-院合作途径、学习任务安排合理,课堂氛围愉快、学习资源丰富,利于拓展巩固学习、学习内容切合临床真实情景、评价方式多元且具有连续性、教学互动密度大,课堂参与感加强、使用便捷,符合学习习惯、提高学习积极主动性,理解人文关怀、培养临床思维,增强职业认同感及憧憬临床实习,自我效能感提升。②2018级护生教学行动前SDL总分与除沟通交流维度的各维度得分均低于常模(p<0.01),行动后除自我管理维度,其余各维度及总分与常模比较均高于常模(p<0.01),行动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显示行动后护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升。③课程满意度得分为42.1 ±8.63分,对比第一轮行动护生对该课程的课程满意度有效提高(p<0.01)。4.反思总结阶段:(1)总结归纳法从有效教学模式运行和丰富教学资源方面对三轮教学行动取得成果进行归纳;(2)分析混合式教学实践的活动功能具有培养护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习动机,深化校-院合作机制三方面主要功能(3)反思混合式存在问题及展望。[结 论]基于校-院合作的《护理心理学》混合式教学优化了护生的学习体验,提升了护生的学习效果,激发其学习兴趣且有利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促进护生理论联系临床实践,增强其职业认同感,有效提高了护生对该课程的满意度。
冯春艳[3](2021)在《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行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当今时代的科学教育也越来越强调实效性,科学教育的目标由只关注知识的获得转向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观念性思考在聚合碎片化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形成科学素养的过程中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高阶思维。《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了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这四个学科核心素养,其中“生命观念”置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首位,生命观念最具学科特色属性,是这四个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标志和关键。然而,教师们仍未真正进入教学改革的浪潮之中,他们的教学仍旧停留于传统概念教学范式之内:重内涵轻外延、重结果轻过程、重传授轻探查、重表象轻深度。在培养学生形成核心素养的时代,高中生物碎片化教学必须要改革,传统概念教学必须要转型,那么,为落实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概念教学将是一个必然的选择,通过生命观念这样一个概念聚合器将相关概念关联起来,交织成概念网络,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内容的深度理解。本研究聚焦于生命观念,依据概念转变理论、知识结构理论以及逆向教学设计理论构建出生命观念的认知路径和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在实际教学中进行了三轮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行动研究,并证明了利用“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是可行的。首先,本研究利用文献法梳理了与学科观念、生命观念、概念教学相关的研究,并对观念、生命观念、概念教学进行概念界定,明确指出生命观念是对生命现象和生命本质的纵观性认识和理解,是在生物学事实、概念基础之上对概念之间关系的高度概括或对核心概念的概括性表述和系统阐释。其次,本研究以S学校为个案,通过访谈法、课堂观察法对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进行问题诊断,分析、概括出一线生物学教师们在落实“生命观念”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理解上,一线生物学教师对生命观念的内涵认识模糊;在实践上,教师们滞于传统的概念教学范畴之内:缺少促进学生自我构建观念的教学过程,缺乏对概念关系的抽象概括,探查生命观念的过程仍存在不足。再次,本研究基于对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问题诊断的深入思考,构建出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路径,包括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价值意蕴、目标定位、内容分析,并基于与学科观念相关的理论、逆向教学设计理论,构建出生命观念形成的认知路径和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最后,本研究在S学校的高一年级的X班级,利用“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教学实施流程”进行了三轮行动研究,通过“确定问题——制定计划——行动实施——效果检测——总结反思”的步骤程序,不断改进和完善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培养学生形成“系统观”、“结构与功能观”等生命观念。通过对整个研究过程的深入总结、反思,本研究得出这样五条结论:生命观念是集知识、思想与意识为一体的结构化认识体系、生命观念是以生物学事实和概念为基础经由图式构建形成、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生命观念需激发学生的主动认知、学生形成生命观念最终表现为基于概念性理解的表达与应用、在概念教学中渗透生命观念能够促进教师对教学设计的重构。提出这样四条建议:《课标》应进一步明确生命观念的基本内涵及具体内容、生物学科的师范教育应关注对师范生的生命观念的培养、学校应为教师开展生命观念素养的评价提供一定的空间、高中生物学教师应在概念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生命观念。
姜俊霞[4](2021)在《小学五年级群文阅读教学的行动研究 ——以G小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阅读不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而且在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培养爱国主义方面也占据着重要地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的要求,单篇阅读教学很难满足学生阅读量的需求,阅读速度受阅读量的影响。因此,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也受到一定阻碍。群文阅读是语文课程改革的创新,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阅读教学形式。群文阅读的特征符合当前的阅读教学,可以满足语文新课改的要求。群文阅读教学作为单篇阅读教学的补充,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其不足,受到了众多一线教师的青睐并开始广泛应用。本研究通过梳理总结文献内容,笔者发现一些教育工作者和研究人员探索了群文阅读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取得了相应的成果。由于群文阅读教学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理论与实践脱节、没有合理运用群文阅读教学相关理论与方法导致教学效果不佳等。本研究基于群文阅读教学理论,依据部编版语文教材,结合精心挑选的课外文本进行群文阅读教学实践。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文章研究思路,通过访谈了解G小学五年级群文阅读教学现状,分析问题所在,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计划,设计教学。依据凯米斯的行动研究模式,在小学五年级B班开展两轮群文阅读教学行动研究。通过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观察及行动反思四个环节进行两轮行动研究,在研究中反思并改进教学。通过不断努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展现了群文阅读教学的优势。针对部分不足,如:制定目标困难、文本选择困难等,提出优化策略:科学制定教学目标、合理设计教学议题、丰富文本内容的选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科学制定教学评价。为一线教师及新入职教师进行相关活动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高静[5](2020)在《教师教学实践理性研究》文中提出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教学研究开始从一般教学理论的建构转向对教学实践的探索,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逐渐成为关注的焦点。教师是教学实践改造与变革的实施者与推动者,教师以符合教学需要的教学实践理性指导并参与教学实践,从而实现对教学实践的改造与变革。教师教学实践理性是教师教学的内在依据,是引导和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且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与质量。理想教学的实现,首先需要理想的教师教学实践理性,由此才能进一步将理想的教学转化为现实的教学,实现对教学的应然改造与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然而,在当前社会历史阶段需要怎样的教师教学实践理性?包括其目标向度是怎样的?有哪些基本维度?在教学实践中是如何实现的或其指导下的教学实践应该是怎样的?这些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面临的困扰与难题,对其的认识模糊与定位不准,使教师教学实践迷失方向与教学行动的意志力不足,导致教师教学实践的偏离,进而影响教学的质量。基于此,本研究以教师教学实践理性的应然理论体系建构为着重点,尝试性地对这一现实问题进行理论应答。本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为理论指导,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方法论武器,以“人是目的”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立德树人”根本教育宗旨下的教学需求以及教学深化改革为契机,运用文献法、比较法、历史研究法和逻辑分析法等来探讨教师教学实践理性。具体对教师教学实践理性的内涵、基本特征及价值意蕴进行理论阐释,并在对其历史形态及其演变进行考察与审视,以及对“立德树人”背景下的教学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推演并建构教师教学实践理性的应然理论体系,包括应然追寻、理论架构与实现路向。总体而言,本研究主要围绕本体论、认识论与价值论三个层面,遵循“是什么——怎么样——应如何”的研究思路,具体表现为“理论阐释(第一章)——历时审视(第二章)——理论建构(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在“是什么”的本体论层面,基于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对实践、理性、实践理性与教学实践进行了概念界定,并在此基础上揭示并阐释了教师教学实践理性的内涵。我们认为教师教学实践理性是指作为教学实践主体的教师,在特定社会历史背景与主流价值取向下,遵循教学的普遍价值原则、教学过程规律与教学规范,借助一定的方法工具进行教学实践活动即将应然教学转化为实然教学的意志性能力。这种意志性能力是一种相对于认识能力而言的现实行动能力,即在认识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指导并转化为教师的教学实践行动,其实质是教师将观念中的理想教学转化为现实教学的行动能力,否则教师教学实践理性就会因仅停留在意识或观念层面无法“变现”而失去现实效力。为进一步明确教师教学实践理性的概念及其论域,在对其相关概念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教师教学实践理性并不消除教师教学实践感性、并非拒斥教师教学理论理性、并非等同于教师教学实践逻辑、非片面追求教学的有效性,也不即是教师教学的合理性,其基本特点表现为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历史性与现实性的统一、内隐性与外化性的统一、无限性与有限性的统一、具身性与离身性的统一。教师教学实践理性的价值意蕴具体表现为教学实践理性之于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渗透、是教师教学的内生根据与内在吁求、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自然展现。在“怎么样”的认识论层面,基于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对人类历史分期的划分,追溯、梳理并归纳了教师教学实践理性的历史形态及其演变。教师教学实践理性大致经历了四个历史发展阶段,原始社会时期是“自然朴素”的教师教学实践理性,奴隶与封建社会时期为“经验伦理”的教师教学实践理性,近代时期是“理性启蒙”的教师教学实践理性,现代时期表现为“工具效用”的教师教学实践理性。不同社会历史时期教师教学实践理性呈现出不同的历史形态,且分别对教学实践活动产生不同的功能作用,即在教师教学实践理性的内容要素如教师主体意识、教学价值取向、教学过程规范与教学实现方式四个方面共同展现出不同历史阶段的教学实践理性样态,并在整体上呈现一种历史性的演变过程。综观教师教学实践理性的整个历史形态及其演变过程,首先在纵向层面总体上呈现为不断向复杂性与高层次演化与发展的趋势;横向层面表现为不同社会历史时期及其特定需要,作为完整意义的教师教学实践理性凸出的重心不同或某一侧面备受推崇。其次,教师教学实践理性具有“传统性”,传统是从过去流传下来并进入到现在且关乎着未来,不断地选择性地以不同形式延续着,生存于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并与特定社会相互作用而以新的符合需要的形式展现着并发挥作用。此外,由于社会实践自身的历史局限,教师教学实践理性的低层次与片面化具有历史必然性,但这只是其存在与发展过程中的短暂阶段,在未来的自由王国里必将实现其自身的和谐与自觉。在“应如何”的价值论层面,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和谐理性”建构了教师教学实践理性的应然理论体系。首先,在宏观层面根据教师教学实践理性的历史发展过程及趋势,以及“立德树人”时代背景下的教学需求,推演出教师教学实践理性应走向多向和谐与自律自觉这一应然向度,其本质内涵为建构教师与学生的完整性以及教学世界的完整性。这一理想的教师教学实践理性的实现需要一定的前提与条件,即在意识层面对教师进行教学实践理性的双重启蒙,在制度层面为教师教学行动自由提供制度保障,在自我养成层面教师应进行教学的自我反思以及教学的德性自律。其次,在中观层面根据教师教学实践理性的应然向度,对教师教学实践理性进行理论架构,包括合理定位教学“人是目的”的根本基点、真实反映教学主体的内在尺度、科学把握教学客体的基本规律、自觉遵循教学正义的伦理原则以及善于运用教学推理的思维方法。最后,以教师教学实践理性的应然追寻与理论架构为价值导向与理论支撑,提出具体的教学实现路向。立足于微观的课堂教学实践,并遵循先指出教学实践状态应该是怎样的,后阐述教师应该如何建构或实现应然的教学状态的逻辑思路,提出教师教学实践理性的应然实现路向,包括自觉建构“可能”的自足型教学价值取向、综合考量多元性与动态生成的教学目标、有效组织教学内容和优化教学内容结构、自主建立“他者”关照的师生主体间关系、灵活选用学生发展指向的智慧性教学方法,以及立足于“为教学的评价”的差异教学评价。本研究的创新之处表现在:第一,研究视角新。本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为理论指导,对教师教学实践理性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同时以“和谐理性”为具体的理论指引,建构了教师教学实践理性的应然理论体系。第二,研究观点新。本研究认为教师教学实践理性更关注的是教师如何将观念建构的理想状态的教学有效且合理地转化为现实教学的过程,包括教师如何促进教学由低效走向高效,教师教学如何由自发走向自觉的过程。此外,还指出教师教学实践理性应走向多向和谐与自律自觉的状态,旨在建构师生与教学世界的完整性。
邓忠琴[6](2020)在《上海市杨浦区高中阶段体能练习实施现状及模块教学行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体能是我们日常生活劳动的动力来源,承载着人类的生命活动,近些年来随着体能的发展在社会上受到了高度关注,然而在学校体育中体能的发展则比较缓慢,长期处于一个说而不做的状态,体育课频繁出现运动强度低和运动密度小的情况,从而导致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没有得到很好的转变。高中阶段的体能发展是每一个学生个体终生体能锻炼的关键时期,起着引导和决定的重要作用,因此为改善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的趋势,2017年版《普通高中体育课程标准》将体能状况作为运动能力重要的参考指标和表现形式,在课程分目标中将体能作为高中学生运动能力发展的重点之一。那么体育课教学如何做到提高学生体能水平、增进健康,如何进一步推进体能练习模块教学的实施至关重要,需要我们进一步展开研究。本论文采用了文献资料法、调查法、观察法对上海市杨浦区高中阶段体能练习的实施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同时运用行动研究法验证体能练习模块教学的可行性与效果。研究结论如下:1、在体能和发展体能的认知中,七到八层以上的教师和学生对体能的了解程度较高,并且能够认知到体能对身体健康和运动能力的重要性。但是对高中阶段学生体能的具体定义还是比较模糊和混乱,其中70%以上的教师对体育课程标准中将体能练习设为必修必学模块的认知呈现出不明确的态度,这也反映出了学校方面忽视了对体育教师进行新课标的学习。2、在开设体能练习模块教学的规划方面,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杨浦区75%以上的教师表示学校没有开设体能练习模块教学,其中85%以上的学生也选择否和不清楚。同时对15所高中体能练习课前准备的观察情况显示,除复旦附中和杨浦高级中学外所有学校在体能练习学期计划和单元教学计划的观察指标上没有制定明确的计划,但是都有在体育课基本部分末安排以素质练习为主的“课课练”。3、体能练习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如:练习开展的形式单一,主要以在体育课基本部分末安排课课练为主;体能练习内容的选择上普遍存在以运动技能的学习代替体能练习,以体质健康测试项目为体能练习内容的应试现象,然而真正关乎学生体质健康提升的一般体能练习和提高体能锻炼能力的内容则较少,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和趣味性;教学法的运用和教学组织不能较好的吸引学生参与学练;体能练习的运动负荷安排上,出现练习时间短、练习频率低、练习强度处于中等偏下的强度;课堂教学效果一般,师生满意度不高等问题。4、体能练习物质条件不能很好的保障练习的实施,出现了场地器材的提供比较单一、体育教师的体能专业程度有待提高、忽视体能锻炼文化宣传和发展工作等问题。5、师生对体能练习实施情况的满意度较低。教师问卷中各个满意度指标的均值都在2.50——3.00之间,更偏向于“一般满意”,学生问卷中各个满意度指标的均值都在3.00——3.50之间,更偏向于“不太满意”,总体上呈现出对体能练习的体验感略差的情况。6、通过行动研究的实践教学和调查结果显示出,体能练习模块教学在实际教学环境中具有可行性,体能练习系统知识的教授能够培养学生体能锻炼意识和能力、趣味化的体能练习课堂能够吸引学生参与学练、高效的课堂组织和练习方法能够增加练习密度,从而提高课堂的运动负荷。7、提出推动体能练习进一步实施的建议。丰富体能练习开展方式、开展体能练习模块教学、借鉴现代体能训练学,丰富体能练习的内容和锻炼手段、调整上课模式,提高课堂运动密度,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因地制宜的创造保障体能练习实施的外部条件。
庞玉玲[7](2020)在《新教育实验视域下教学行动管理研究 ——以通辽市A小学为例》文中提出目前国内实行新教育实验的学校逐渐增多,朱永新教授新教育实验视域下教学行动管理的重要概念与理论的核心思想对学校教学行动管理意义重大。截至2019年7月,新教育实验已经惠及560多万的师生。学校师生的共同成长及学校的发展趋势用实力证明了新教育实验视域下教学行动管理研究的重要性。新教育实验十大行动涵盖:“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筑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育,”其中以“营造书香校园”、“研发卓越课程”、“缔造完美教室”为先锋,对国家新时代教育改革意义重大。新教育实验视域下的教育思想具有时代性、改革性、先进性、行动性,符合新时代教师和学生健康成长的规律。在教学行动中注重以学校、教师、学生的发展为起点,掀起营造“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标的新教育变革的旋风。然而任何教育实验变革都不会一帆风顺,在实验过程中提出合理化管理对策,发挥领导管理优势,促进行动管理进展十分必要。本研究以此为切入点,深入地方学校进行个案研究,通过分析问题及原因,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总结优秀成果归因,取其精华,贡献新教育实验视域下教学行动管理的个案研究成果,分享行动管理的宝贵经验,探究行动管理中三层管理者的力量。希望与通辽市各小学共享榜样力量,迅速惠及通辽市广大中小学师生。以地方榜样带动地方教育,实现中小学教育管理中学校管理的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精细做好真正接地气的地方教育事业。
杨嘉慧[8](2020)在《利用绘本在小学开展阅读教学的行动研究 ——以部编版二年级语文“我爱阅读”模块为载体》文中指出绘本作为最适合儿童阅读的读物,也是语文教学课程资源的一部分。利用绘本开展“我爱阅读”教学,打破了传统阅读教学的方式,在原有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添加绘本内容,为教材内容增添色彩,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本论文主要运用行动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笔者选择二年级一个班级,开展两轮“我爱阅读”教学的行动研究,精心选择绘本,将绘本运用到“我爱阅读”模块,设计两节“我爱阅读”课。笔者以教材为主,绘本为辅,将教学内容重组,以此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拓宽教学空间,开拓学生视野。笔者根据第一轮教学实施进行反思,发现教学中不足之处,不足之处包括课堂参与度较低、课程资源运用不合理、课堂秩序混乱、时间分配不合理、教学目标达成度较低。针对存在的问题笔者进行反思和调整,进而开展第二轮行动研究。两轮行动研究证明利用绘本开展“我爱阅读”教学具有可行性和操作性并得出利用绘本开展“我爱阅读”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结论。简言之,利用绘本开展“我爱阅读”开启阅读教学的新形式,探索阅读教学新途径,力求达到理想的阅读效果。
周婧[9](2020)在《一位小学特级教师专业成长的叙事研究》文中提出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对于基础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是提升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特级教师群体是中小学教师队伍中的领军人物,教学水平高超,教学理念先进,教学风格突出,是普通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标杆。小学阶段的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个体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小学教师素质的提高对于小学阶段教育质量的提高以及学生的成长都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小学特级教师的专业成长能够发现其成长过程中的可借鉴之处,有助于为普通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启示,有助于推进高素质小学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升国家小学阶段的教育质量,进而有利于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本研究选取G省L市G小学的语文特级教师X老师为研究对象,采用叙事研究方法。基于信任与尊重,研究者主要通过对研究对象的观察和半开放式访谈,以及对其同事和所教学生的半开放式访谈,收集研究对象专业成长的相关资料。基于收集的各类资料,本研究首先对研究对象任职学校的基本情况以及X老师的基本情况进行介绍;其次对X老师的专业成长故事进行叙事,揭示X老师专业成长的历程。结合X老师专业成长历程,研究者进而剖析其专业成长过程中凸显的个体特征,分析X老师专业成长中的内外部影响因素所发挥的作用。基于以上分析,结合结构化理论以X老师作为行动者的行动为起点,对X老师行动过程中涉及的结构、所处的时空情境、X老师的权力以及成长的二重性进行分析,并建构出X老师专业成长的模型,显示X老师在内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其专业成长过程中个体行动与所涉及结构在相应时空情境下不断互构,实现个体专业成长。结合X老师的专业成长得出结论,批判性反思为X老师的专业成长过程中其他特征的发挥与专业成长的发生提供阶梯;外部因素为X老师专业成长过程中的相应行动提供媒介;时空情境是X老师专业成长过程中活动的土壤;X老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借助于内外部因素的交互而不断实现权力的扩张,为其专业成长提供资本;内外部因素的联结使X老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获得持续成长的保障。根据X老师专业成长,本研究对于教师专业成长得出相关启示:批判性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基础阶梯、外部因素是教师成长的主要媒介、时空情境是教师成长的关键土壤、权力是教师成长的核心要素、内外部因素联结是教师成长的重要保障。
敬丹[10](2020)在《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行动研究 ——基于对S市第一小学四年级7班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语文学科在众多学科中被重视的程度逐渐加深,语文学科的教学问题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诸多关注。小学阶段对学生阅读量增加、阅读水平提升、阅读范围扩大等一系列的要求引发了许多新的语文阅读课程改革,群文阅读教学即是在这一背景之下的创新。群文阅读的特征符合当前的阅读教学和学习需求,有一些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已经开始相关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但群文阅读教学在应用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对教师的专业水平要求更高,教师不愿意花费时间去准备群文阅读教学课,或者不明其理就开始实施,导致教学效果难以达到预期设想。本研究以小学语文教材单元设置为线索,设计群文阅读教学课程,在多次教学实践中开展教育行动研究,分析群文阅读教学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课程与教学相关理论,不断改进教学实践。本研究首先对群文阅读的概念进行了梳理和厘清;其次,对S市第一小学四年级7班概况和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实践背景进行介绍,在分析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教材单元编排特点及编者的教材使用建议,设计出八个单元对应的群文阅读教学计划,做好研究前的准备工作。群文阅读实践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设计、实施和改进都建立在理论基础之上。研究运用行动研究对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进行不断实践、评价反思、改进,完善群文阅读教学过程;最后从学生自评和教师反思两个角度对群文阅读教学行动研究的效果进行评估。学生自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群文阅读的喜爱程度较高,对于群文阅读议题比较感兴趣;大部分学生希望老师经常进行群文阅读,希望老师在群文阅读设计时根据学生的兴趣确定议题;大部分学生认为群文阅读跟单篇阅读有区别,加深对议题认识是群文阅读课堂上最困难的环节;大部分学生能读完老师提供的文本,阅读速度完全跟得上群文阅读课的多文本教学。教师从课堂实践中观察到:群文阅读提升了学生的阅读速度,学生的阅读量增加了;群文阅读效果显着,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大大提升,学生在自主建构和思辩能力上有所提升。本研究的启示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群文阅读议题应切合学生实际,并与教材的教学目标保持一致,目标精细化;注重文本结构性,组织多元形态的文本,重视教材内文本的整合;加强集体建构过程,发挥教学活动组织多元性,练习阅读策略,巧妙设问,促进学生真阅读;组织多元有效的评价机制;加强多方支持。
二、教学行动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教学行动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原创绘本开展大班幼儿阅读教学的行动研究 ——以济南市C幼儿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一、培养幼儿阅读能力的必要性 |
二、原创绘本具有独特优势可以提升相关阅读主体认知 |
三、目前幼儿园鲜少运用原创绘本开展幼儿阅读教学 |
四、个人研究兴趣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一)理论目的 |
(二)实践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概念界定 |
一、绘本 |
二、原创绘本 |
三、幼儿绘本阅读教学 |
第四节 文献综述 |
一、绘本及原创绘本相关研究 |
(一)绘本相关研究 |
(二)原创绘本相关研究 |
二、幼儿园阅读教学相关研究 |
(一)幼儿园阅读教学本体相关研究 |
(二)幼儿园阅读教学现状相关研究 |
三、幼儿园绘本阅读教学相关研究 |
(一)幼儿园绘本阅读教学中绘本选择相关研究 |
(二)幼儿园绘本阅读教学中现状与对策相关研究 |
(三)幼儿园绘本阅读教学应用趋势研究 |
四、对已有研究的综述 |
第五节 理论基础 |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
二、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 |
三、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 |
四、泰勒原理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参与者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参与者 |
第二节 研究内容及思路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思路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一、行动研究法 |
二、文献法 |
三、观察法 |
四、访谈法 |
第四节 资料编码 |
第五节 研究流程 |
一、研究的准备阶段 |
二、研究的实施阶段 |
三、研究的总结阶段 |
第三章 现状问题诊断分析及具体行动方案设计 |
第一节 现状问题诊断分析 |
一、现状分析 |
二、问题诊断 |
第二节 基于原创绘本开展大班幼儿阅读教学行动研究的方案设计 |
一、行动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
二、行动研究设计方案的确立 |
第四章 原创绘本阅读教学行动研究方案的具体实施 |
第一节 “生活礼仪”主题活动方案的实施 |
一、行动的初次实施《公主怎么挖鼻屎》活动 |
二、行动的再次实施《屎壳郎的生日礼物》活动 |
第二节 “亲情与爱”主题活动方案的实施 |
一、行动的初次实施《那只深蓝色的鸟是我爸爸》活动 |
二、行动的再次实施《团圆》活动 |
第三节 “民俗文化”主题活动方案的实施 |
一、行动的初次实施《六十六头牛》活动 |
二、行动的再次实施《一园青菜成了精》活动 |
第五章 原创绘本阅读教学行动研究的效果与分析 |
第一节 原创绘本阅读教学对幼儿教师的影响 |
一、对原创绘本具有浓厚兴趣,尝试将其作为主要阅读媒介 |
二、打破了教师对于传统绘本教学模式的思维定势,提供了绘本阅读教学新思路 |
第二节 原创绘本阅读教学对家长的影响 |
一、提高了家长对于原创绘本的认知,原创绘本成为亲子阅读新载体 |
二、加强了家长与幼儿教师的交流,更好地促进家园共育 |
第三节 原创绘本开展阅读教学对大班幼儿的影响 |
一、基于原创绘本开展阅读教学促进幼儿对原创绘本的喜欢,提升幼儿阅读兴趣 |
二、基于原创绘本开展阅读教学提高了幼儿阅读的逻辑思维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
三、基于原创绘本开展阅读教学促进幼儿生活习惯、情感表达和文化素养 |
第六章 原创绘本阅读教学行动研究的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基于原创绘本开展大班幼儿阅读教学具有可行性 |
二、幼儿积极参与和教学活动组织实施是其关键环节 |
三、基于原创绘本对大班幼儿开展阅读教学蕴含教育价值 |
第二节 教育建议 |
一、对幼儿园 |
二、对幼儿教师 |
三、对幼儿家长 |
四、对原创绘本创作者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大班幼儿绘本阅读教学观察记录表(行动研究前) |
附录B 原创绘本开展大班阅读教学观察记录表(行动研究) |
附录C 原创绘本开展大班阅读教学研讨记录表 |
附录D 原创绘本开展大班阅读教学访谈提纲(行动研究前) |
附录E 原创绘本开展大班阅读教学访谈提纲(行动研究后)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基于校-院合作构建《护理心理学》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行动研宄法在护理教育领域的应用现状 |
参考文献 |
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 |
(一)科学教育对于深度理解的需要 |
(二)落实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诉求 |
(三)高中生物学教学改革的迫切需求 |
(四)传统概念教学转型的现实指向 |
(五)个人对于生命观念的研究旨趣 |
二、 研究问题 |
(一)研究的基本问题 |
(二)研究的具体问题 |
三、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四、 概念界定 |
(一)核心概念 |
(二)相关概念 |
(三)小结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一、 有关学科观念的研究 |
(一)学科观念基本内涵的研究 |
(二)学科观念构建的教学的研究 |
二、 有关生命观念的研究 |
(一)生命观念内涵的研究 |
(二)生命观念教学的研究 |
(三)生命观念评价的研究 |
三、 有关概念教学的研究 |
(一)关于前概念的研究 |
(二)国外概念转变理论的研究 |
(三)国外概念转变教学的相关研究 |
(四)国内概念教学的相关研究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对象的选取 |
(一)S学校的基本情况介绍 |
(二)选取S学校的原因分析 |
三、 研究取向 |
(一)质的研究 |
(二)个案研究 |
四、 具体研究方法 |
(一)文献法 |
(二)访谈法 |
(三)观察法 |
(四)文本分析法 |
(五)行动研究法 |
五、 研究过程与资料分析 |
(一)身处研究现场——研究者的双重身份 |
(二)资料搜集与整理 |
六、 研究的效度与伦理 |
(一)研究的效度 |
(二)研究的伦理 |
第三章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问题诊断 |
一、 理解上的偏颇:对内涵认识模糊 |
(一)对生命观念定义的理解偏于一隅 |
(二)对生命观念的具体内容认识不清 |
二、 实践上的退缩:滞于传统概念教学 |
(一)单向度传授概念,缺少学生自我构建观念的过程 |
(二)面面俱到理概念,缺乏对概念关系的抽象概括 |
(三)重重测试考概念,探查生命观念的过程仍不足 |
三、 理解与实践困境之因 |
(一)自身之维:思维与行为的怯于尝试 |
(二)环境之维:学校与社会的压力制约 |
第四章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路径 |
一、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理论基础 |
(一)概念转变理论 |
(二)知识结构理论 |
(三)逆向教学设计理论 |
二、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价值意蕴 |
(一)有利于促进学生对事物的深度理解 |
(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迁移应用能力 |
(三)有利于完善学生的科学的世界观 |
(四)有利于教师精简教学内容 |
(五)有利于教师重构教学方式 |
三、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目标定位 |
(一)高中生物学中生命观念的内涵 |
(二)确定高中生物学中的观念目标 |
(三)对观念素养层级水平的分析 |
(四)基于“理解”指向表达与应用 |
(五)生命观念教学目标的具体表述 |
四、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内容分析 |
(一)高中生物学科内容特点分析 |
(二)系统分析高中生物学教材中的生命观念 |
(三)解析高中生物学教学内容中的生命观念 |
五、 生命观念形成的认知路径分析 |
(一)对生命观念形成的认知路径的整体性分析 |
(二)本研究构建的生命观念形成的认知路径模型 |
六、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 |
(一)单元教学是实现生命观念整体素养的优选路径 |
(二)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的系统分析 |
(三)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的阶段阐释 |
第五章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第一轮行动研究:尝试与探索 |
一、 对教与学的分析 |
(一)教学分析 |
(二)学情分析 |
二、 第一轮行动研究的研究问题 |
三、 制定行动计划 |
(一)确定行动目标 |
(二)确定研究对象 |
(三)制定行动计划 |
四、 行动实施 |
(一)系统提取 |
(二)揭示前概念 |
(三)激发元认知 |
(四)抽象概括 |
五、 效果检测 |
(一)通过集体审议确定观念性试题 |
(二)对观念性试题测试结果的分析 |
六、 总结反思 |
(一)研究成效 |
(二)反思不足 |
第六章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第二轮行动研究:调整与改进 |
一、 第二轮行动研究的研究问题 |
二、 制定行动计划 |
(一)确定行动目标 |
(二)制定行动计划 |
三、 行动实施 |
(一)任务型预习的教学实施 |
(二)活动化教学策略的实施 |
(三)加强表达指导的教学实施 |
(四)精简教学内容的教学实施 |
四、 效果检测 |
(一)通过集体审议确定观念性试题 |
(二)对观念性试题测试结果的分析 |
五、 总结反思 |
(一)研究成效 |
(二)反思不足 |
第七章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第三轮行动研究:提升与应用 |
一、 第三轮行动研究的研究问题 |
二、 制定行动计划 |
(一)确定行动目标 |
(二)制定行动计划 |
三、 行动实施 |
(一)设计任务型学习活动 |
(二)针对任务型学习活设计表现性评价 |
(三)角色扮演学习活动的实施 |
(四)方案设计学习活动的实施 |
四、 效果检测 |
(一)对任务型学习活动的效果分析 |
(二)对观念性试题测试的效果分析 |
五、 基于整体行动研究的总结反思 |
(一)研究成效 |
(二)研究反思 |
第八章 结论与反思 |
一、 研究结论 |
(一)生命观念是集知识、思想与意识为一体的结构化认识体系 |
(二)生命观念是以生物学事实和概念为基础经由图式而构建形成 |
(三)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生命观念需激发学生的主动认知 |
(四)学生形成生命观念最终表现为基于概念性理解的表达与应用 |
(五)在概念教学中渗透生命观念能够促进教师对教学设计的重构 |
二、 研究建议 |
(一)《课标》应进一步明确生命观念的基本内涵及具体内容 |
(二)生物学科的师范教育应关注对师范生的生命观念的培养 |
(三)学校应为教师开展生命观念素养的评价提供一定的空间 |
(四)高中生物学教师应在概念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生命观念 |
三、 研究不足 |
(一)缺乏对更大范围内的高中生物学教师的调查 |
(二)教学行动研究的范畴需进一步扩大 |
(三)在考查学生生命观念形成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 |
四、 研究展望 |
(一)促使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与深度学习的有机融合 |
(二)持续推进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行动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4)小学五年级群文阅读教学的行动研究 ——以G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小学生阅读的重要性 |
(二)群文阅读教学的独特优势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群文阅读教学概述 |
一、群文阅读教学的相关概念界定 |
(一)群文阅读 |
(二)群文阅读教学 |
(三)群文阅读教学与其他阅读教学的区别 |
二、群文阅读教学的关键环节 |
(一)确定议题 |
(二)选择文本 |
(三)集体建构 |
(四)达成共识 |
三、群文阅读教学的理论依据 |
(一)建构——统整模式 |
(二)文本互织理论 |
第三章 G小学五年级群文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
一、调查设计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 |
(三)访谈提纲编制 |
二、G小学五年级群文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
(一)教师群文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
(二)学生群文阅读学习现状分析 |
(三)现状总结 |
三、G小学五年级群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
(一)教师教学方面 |
(二)学生学习方面 |
第四章 G小学五年级群文阅读教学的行动研究 |
一、群文阅读教学的行动研究设计说明 |
(一)行动研究对象 |
(二)行动研究目标 |
(三)行动研究计划 |
(四)行动研究教材依据 |
二、第一轮行动研究 |
(一)教学设计 |
(二)教学实施 |
(三)教学观察 |
(四)行动反思 |
三、第二轮行动研究 |
(一)教学设计 |
(二)教学实施 |
(三)教学观察 |
(四)行动反思 |
第五章 群文阅读教学行动研究的效果分析及反思 |
一、研究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
(一)课堂观察资料分析 |
(二)学生访谈结果分析 |
(三)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
二、小学五年级群文阅读教学行动效果 |
(一)阅读速度得以提升 |
(二)学生思维得以发展 |
(三)单元要素得以落实 |
(四)课程内容得以充实 |
(五)教师专业得以发展 |
三、小学五年级群文阅读教学行动反思 |
(一)制定目标困难 |
(二)议题设计单一 |
(三)文本选择困难 |
(四)教学模式单一 |
(五)缺少评价标准 |
第六章 优化小学五年级群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
一、科学制定教学目标 |
(一)围绕单元要素,制定教学目标 |
(二)结合学段目标,制定教学目标 |
二、合理设计教学议题 |
(一)结合学情,确定议题 |
(二)根据议题特征设计 |
三、丰富文本内容的选择 |
(一)结合互文性,选择文本 |
(二)结合学情,选择文本 |
(三)结合教材,选择文本 |
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
(一)加强有效问题设计 |
(二)实现显性教学取向 |
(三)提高小组合作效率 |
(四)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
五、科学制定教学评价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5)教师教学实践理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提出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五、研究的重难点和创新 |
第一章 教师教学实践理性的本体诠释 |
一、教师教学实践理性的内涵 |
(一)实践的本质 |
(二)理性的释义 |
(三)实践理性的厘定 |
(四)教学作为一种实践的界说 |
(五)教师教学实践理性的内涵 |
二、教师教学实践理性的概念澄明 |
(一)并非消除教师教学实践感性 |
(二)并非拒斥教师教学理论理性 |
(三)并非等同教师教学实践逻辑 |
(四)并非片面追求教学的有效性 |
(五)并非即是教师教学的合理性 |
三、教师教学实践理性的基本特点 |
(一)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
(二)历史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
(三)内隐性与外化性的统一 |
(四)无限性与有限性的统一 |
(五)具身性与离身性的统一 |
四、教师教学实践理性的价值意蕴 |
(一)教学实践理性之于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渗透 |
(二)教学实践理性是教师教学的内生根据与内在吁求 |
(三)教学实践理性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自然展现 |
第二章 教师教学实践理性的历时审视 |
一、“自然朴素”的教师教学实践理性及其表现 |
(一)教师主体意识:主体意识的模糊性 |
(二)教学价值取向:维持人类生命的延续 |
(三)教学过程规范:自然依附的教学交往过程 |
(四)教学实现方式:以身示范的直观方式 |
二、“经验伦理”的教师教学实践理性及其表现 |
(一)教师主体意识:主体意识的集体规约性 |
(二)教学价值取向:促进人的道德性养成 |
(三)教学过程规范:整体意识的规制教学交往过程 |
(四)教学实现方式:身教与言教的混合方式 |
三、“理性启蒙”的教师教学实践理性及其表现 |
(一)教师主体意识:主体意识的个体性显现 |
(二)教学价值取向:培养有理性的公民 |
(三)教学过程规范:主体意识的单向教学交往过程 |
(四)教学实现方式:逻辑运演的抽象方式 |
四、“工具效用”的教师教学实践理性及其表现 |
(一)教师主体意识:主体意识的自我矛盾性 |
(二)教学价值取向:培养标准化的知识人才 |
(三)教学过程规范:主体意识的“抽象”教学交往过程 |
(四)教学实现方式:结构性的程序方式 |
第三章 教师教学实践理性的应然追寻 |
一、教师教学实践理性应然追寻的必然性 |
(一)教师教学实践理性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
(二)新时代“立德树人”背景下的教学需求 |
二、教师教学实践理性应然追寻的向度 |
(一)多向和谐:应然追寻的横向向度 |
(二)自律自觉:应然追寻的纵向向度 |
三、教师教学实践理性应然追寻的条件 |
(一)意识觉醒:教师教学实践理性的双重启蒙 |
(二)行动自由:教师教学实践理性的制度保障 |
(三)反思自律:教师教学实践理性的自我养成 |
第四章 教师教学实践理性的理论架构 |
一、“人是目的”:教师合理定位教学的根本基点 |
(一)“人是目的”作为教学根本基点的确证 |
(二)个性自由全面发展是“人是目的”的归宿 |
二、主体自由:教师全面关照教学主体的内在尺度 |
(一)教师自我实现自由与教学自由 |
(二)基于真实需要的学生发展自由 |
三、对象限度:教师科学把握教学客体的基本规律 |
(一)学生的可塑性是作为“对象限度”的客观前设 |
(二)了解与利用学生的神经活动规律 |
(三)把握与利用教学实践的过程规律 |
四、教学正义:教师自觉遵循教学活动的伦理原则 |
(一)教学的伦理属性作为“伦理原则”的承认前提 |
(二)教学正义的伦理内容原则 |
(三)教学系统的伦理形式原则 |
五、教学推理:教师有效开展教学活动的思维方法 |
(一)实践推理的三种典型模式 |
(二)教学实践推理的运行机制 |
第五章 教师教学实践理性的实现路向 |
一、自觉建构“可能”的自足型教学价值取向 |
(一)自足型教学价值的意蕴及其追求 |
(二)自足型教学价值的“可能”蕴含 |
(三)自足型教学价值观的建构过程 |
二、综合考量多元性与动态生成的教学目标 |
(一)教学目标来源的多元综合性筛选 |
(二)基于教学规律关照教学目标的动态生成性 |
(三)明确“结果-过程-应用”的教学目标表达 |
三、有效组织教学内容和优化教学内容结构 |
(一)组织完整性教学经验内容 |
(二)统合差异性教学文化内容 |
(三)教学内容的结构优化过程 |
四、自主建立“他者”关照的师生主体间关系 |
(一)主体性师生关系的“同化”险象 |
(二)构筑内在主体间“我—你”关系 |
(三)关照内在主体间关系中的“他者” |
五、灵活选用学生发展指向的智慧性教学方法 |
(一)根植于教学关系的教学方法选用 |
(二)明确教学方法的对象及功能指向 |
(三)基于教学需要优化组合教学方法 |
六、立足于“为教学的评价”的差异教学评价 |
(一)锚定教学评价即为“为教学的评价” |
(二)凸显“为教学的评价”的差异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 |
(6)上海市杨浦区高中阶段体能练习实施现状及模块教学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意义 |
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2.1 体能及相关概念的研究 |
2.1.1 国内外学者对体能概念的研究 |
2.1.2 本研究对体能概念的界定 |
2.1.3 体能及相关概念辨析 |
2.2 高中阶段发展体能练习的研究现状 |
2.2.1 国外高中阶段发展体能练习的研究现状 |
2.2.2 国内高中阶段发展体能练习的研究现状 |
2.3 行动研究 |
2.3.1 海外学者视野中的教育行动研究 |
2.3.2 国内学者视野中的教育行动研究 |
2.4 小结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调查法 |
3.2.3 观察法 |
3.2.4 行动研究法 |
3.2.5 数理分析法 |
4 杨浦区高中阶段体能练习的现状调查、观察与分析 |
4.1 杨浦区高中阶段体能练习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4.1.1 师生对体能练习的认知情况 |
4.1.2 体能练习的实施情况 |
4.1.3 学校体能练习实施的条件保障情况 |
4.1.4 师生对体能练习实施状况满意度情况 |
4.2 杨浦区高中阶段体能练习的现状观察与分析 |
4.2.1 体能练习课前准备观察 |
4.2.2 体能练习教学开展情况观察 |
4.2.3 体能练习中学生学习效果观察 |
5 体能练习模块教学行动研究 |
5.1 制定体能练习模块教学行动研究方案 |
5.1.1 体能练习行动研究方案设计 |
5.1.2 体能练习的教学方案构思 |
5.2 体能练习模块教学行动研究实施 |
5.2.1 第一轮行动研究:初试探索 |
5.2.2 第二轮行动研究:调整改善 |
5.2.3 第三轮行动研究:提升应用 |
5.3 体能练习模块教学的行动研究效果的讨论分析 |
5.3.1 学生对体能练习的认知变化分析 |
5.3.2 体能练习教学行动研究的成效和改进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6.3 研究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新教育实验视域下教学行动管理研究 ——以通辽市A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新教育实验视域下教学行动管理研究概述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目的 |
(三) 研究意义 |
(四) 核心概念 |
(五) 研究综述 |
(六) 研究方法 |
(七) 研究思路 |
(八) 可能的创新点 |
二、新教育实验视域下教学行动管理实施现状分析 |
(一) 引领者管理情况阐述 |
1、学校组织文化引领行动 |
2、校长对课程改革的引领 |
3、校长教学行动管理机智 |
4、引领者管理问题反思 |
(二) 执行者管理情况阐述 |
1、管理理念奠基行动发展方向 |
2、管理方式助力管理任务实现 |
3、管理过程铸就行动成果 |
4、执行者管理问题反思 |
(三) 实施者管理情况阐述 |
1、教育理念打造 |
2、教学行动研究 |
3、师德师风建设 |
4、管理者问题反思 |
(四) 家长参与教学行动情况阐述 |
1、初涉行动情况 |
2、体验行动情况 |
3、后期行动期望 |
(五) 学生参与教学行动情况阐述 |
三、新教育实验视域下教学行动管理经验总结 |
(一) 教学行动个案价值 |
(二) 文化传承与借鉴 |
(三) 营造书香校园行动 |
(四) 研发卓越课程行动 |
(五) 缔造完美教室行动 |
四、新教育实验视域下教学行动目前存在的问题与矛盾 |
(一) 师资队伍建设 |
(二) 课程研发管理 |
(三) 学校硬件设施和物资配备管理 |
(四) 校外教师资源管理 |
(五) 激励机制管理 |
五、解决新教育实验视域下教学行动管理对策 |
(一) 构筑新时代教学理念 |
(二) 牢固树立文化自信 |
(三) 建构良性管理机智 |
(四) 吸收借鉴成功经验 |
(五)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
(六) 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 |
(七) 稳步推动教学行动 |
(八) 积极倡导综合评价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利用绘本在小学开展阅读教学的行动研究 ——以部编版二年级语文“我爱阅读”模块为载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一、选题背景 |
(一)社会各界对绘本关注度提升 |
(二)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的要求 |
(三)基于学生具体形象思维和有意注意心理发展特点 |
二、选题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一)绘本 |
(二)阅读教学 |
(三)“我爱阅读” |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关于绘本阅读教育价值的研究 |
(二)关于绘本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 |
(三)关于绘本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用的研究 |
五、研究方法 |
(一)行动研究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访谈法 |
第二章 行动研究前:拟定研究计划 |
一、研究方法的确定 |
(一)研究思路的确定 |
(二)研究流程 |
二、研究对象的选择 |
(一)研究现场 |
(二)研究对象 |
三、行动研究者 |
第三章 行动研究过程 |
一、行动研究的前期准备 |
(一)常规“我爱阅读”教学案例分析 |
(二)被试前测问卷的统计与分析 |
(三)对教师的访谈及结果分析 |
(四)现状总结与分析 |
(五)教师对于利用绘本开展“我爱阅读”教学的建议 |
二、第一轮“我爱阅读”教学的行动研究过程 |
(一)设计理念的形成 |
(二)设计第一轮“我爱阅读”教学方案 |
(三)“我爱阅读”教学的实施 |
(四)教学效果 |
(五)问题反思 |
三、第二轮“我爱阅读”教学的行动研究过程 |
(一)调整思路 |
(二)设计第二轮“我爱阅读”教学方案 |
(三)“我爱阅读”教学的实施 |
(四)教学效果 |
第四章 行动评估 |
一、“我爱阅读”教学调查问卷前后测对比分析 |
(一)学生对“我爱阅读”内容喜爱程度 |
(二)学生对“我爱阅读”课文理解情况 |
(三)“我爱阅读”课后意愿情况 |
(四)与同伴的交流意愿 |
(五)“我爱阅读”学习时间 |
(六)学生对课外书的喜欢程度 |
二、对教师的访谈及结果分析 |
第五章 行动研究后:结论、建议与反思 |
一、行动研究的结论 |
(一)利用绘本开展“我爱阅读”具有可行性,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 |
(二)利用绘本开展“我爱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 |
(三)利用绘本开展“我爱阅读”教学的流程 |
二、行动研究的建议: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与解决办法 |
(一)重组教学内容,绘本与课文有机结合 |
(二)发挥积极作用,合理出示绘本 |
(三)对图画关注度较高,及时引导学生关注文字 |
(四)为改善课堂纪律,设置奖励机制 |
三、行动研究的反思:改进方向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附录五 |
(9)一位小学特级教师专业成长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1.国家政策背景 |
2.个人旨趣 |
3.问题的确定 |
(二)目的及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1.核心概念界定 |
2.国内外研究现状 |
3.对已有研究的反思 |
(四)理论基础 |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对象的确定 |
3.研究方法 |
二、进入研究场域 |
(一)研究对象X老师所在学校 |
(二)研究对象个体情况 |
三、叙说:X老师专业成长故事 |
(一)X老师专业成长的轨迹 |
1.成绩优异,选择中师 |
2.学习努力,夯实基础 |
3.机缘巧合,进入G校 |
4.勤学勤练,初露锋芒 |
5.把握机遇,屡获嘉奖 |
6.走出迷茫,更进一步 |
7.以新试新,再显佳绩 |
8.明确方向,精益求精 |
(二)X老师的主要工作 |
1.自然幽默有实效的课堂教学 |
2.充满“干货”的讲座 |
3.耐心细致的教学指导 |
4.落到实处的儿童阅读活动 |
(三)他人眼中的X老师 |
1.同事眼中的X老师:“G校的旗帜与标杆” |
2.学生眼中的X老师:“是我们的‘老大’” |
3.家人眼中的X老师:“工作与家庭兼顾者” |
四、探析:X老师专业成长过程中的个体特征 |
(一)好学 |
(二)自主 |
(三)善思 |
(四)深钻 |
(五)勤练 |
(六)吃苦 |
五、追溯:X老师专业成长的影响因素 |
(一)内部因素 |
1.持续进行批判性反思 |
2.积极实施规划 |
3.保持理性化认知 |
(二)外部因素 |
1.关键事件的影响 |
2.重要他人的影响 |
3.相关规则的影响 |
六、阐释:X老师专业成长的理论之思 |
(一)X老师作为行动者的行动——内部因素主推 |
(二)X老师成长中的结构——外部因素主供 |
(三)X老师所处的时空情境——内外部因素共建 |
(四)X老师成长中的权力扩张——内外部因素交互 |
(五)X老师成长的“二重性”——内外部因素联结 |
七、解悟:X老师专业成长的结论与启示 |
(一)结论 |
(二)启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X老师半开放式访谈提纲 |
附录二 同事半开放式访谈提纲 |
附录三 学生半开放式访谈提纲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10)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行动研究 ——基于对S市第一小学四年级7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当前阅读教学改革的迫切需求 |
(二)部编版教材对阅读能力的新要求 |
(三)通过群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阅读素养的重要性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三)文献述评 |
四、研究设计 |
(一)研究对象的选取 |
(二)研究内容 |
(三)技术路线图 |
(四)研究方法 |
(五)创新点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一)阅读的相关概念界定 |
(二)群文阅读的相关概念界定 |
二、群文阅读教学概念的厘清 |
(一)群文阅读教学与主题阅读教学 |
(二)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 |
(三)群文阅读教学与单篇阅读教学 |
三、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理论 |
(二)有效教学理论 |
第三章 行动研究前:了解现状,拟定计划 |
一、研究对象概述 |
(一)学校概况 |
(二)行动者和研究者概况 |
(三)研究目标对象概况 |
二、四年级上册部编版语文教材分析 |
(一)双线组织单元教学 |
(二)大单元:导语引领,素养出发,完整学习 |
(三)大任务:文本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 |
(四)大情境:真实生活中的深度学习 |
(五)多课型:拓展阅读平台 |
(六)大范围:由内向外,由少到多 |
三、群文阅读的教师认知 |
(一)群文阅读是对教材的补充 |
(二)群文阅读与其他教学模式的联系与区别 |
(三)群文阅读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
(四)群文阅读对于学生的挑战 |
(五)群文阅读的课堂教学策略 |
四、教学议题与文本设计 |
第四章 行动研究中:教学尝试,不断改进 |
一、教学行动研究三阶段 |
(一)阶段一:初步尝试,多文本学习与速读培养 |
(二)阶段二:再次尝试,相似性文本与策略探索 |
(三)阶段三:不断尝试,互文性文本与课堂探索 |
二、实践小结 |
第五章 行动研究后:及时分析,多角度对比 |
一、群文阅读效果学生自评分析 |
(一)群文阅读喜爱程度 |
(二)群文阅读方式 |
(三)群文阅读效果 |
二、群文阅读课堂的效果对比 |
(一)学生方面 |
(二)教师方面 |
(三)学校与家庭 |
第六章 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行动研究的启示 |
一、议题与目标相结合,实现“一课一得” |
(一)教学目标与议题的结合 |
(二)从学生学情出发 |
(三)教学方法与议题的结合 |
二、文本选择具有结构性 |
(一)组织多元形态的文本 |
(二)重视教材内文本的整合 |
(三)以教材为基础的文本组合 |
三、集体建构的过程 |
(一)教学活动组织多元性 |
(二)练习阅读策略,促进学生真阅读 |
(三)巧妙设问,深入阅读 |
四、倡导多元的教学评价 |
(一)多元化评价方式 |
(二)制定评价标准 |
五、多方支持 |
第七章 结语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小学生群文阅读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二 :教师非正式访谈提纲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件 |
四、教学行动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原创绘本开展大班幼儿阅读教学的行动研究 ——以济南市C幼儿园为例[D]. 吕延帅.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2]基于校-院合作构建《护理心理学》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行动研究[D]. 范罗丹. 昆明医科大学, 2021
- [3]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行动研究[D]. 冯春艳.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4]小学五年级群文阅读教学的行动研究 ——以G小学为例[D]. 姜俊霞. 喀什大学, 2021(07)
- [5]教师教学实践理性研究[D]. 高静. 西南大学, 2020(05)
- [6]上海市杨浦区高中阶段体能练习实施现状及模块教学行动研究[D]. 邓忠琴. 上海体育学院, 2020(01)
- [7]新教育实验视域下教学行动管理研究 ——以通辽市A小学为例[D]. 庞玉玲. 内蒙古民族大学, 2020(02)
- [8]利用绘本在小学开展阅读教学的行动研究 ——以部编版二年级语文“我爱阅读”模块为载体[D]. 杨嘉慧.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9]一位小学特级教师专业成长的叙事研究[D]. 周婧.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10]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行动研究 ——基于对S市第一小学四年级7班的研究[D]. 敬丹. 石河子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