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古籍论文-许雯

温病古籍论文-许雯

导读:本文包含了温病古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温病古籍,知识,语义网络,本体

温病古籍论文文献综述

许雯[1](2015)在《基于温病古籍知识概念语义网络构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温病文献是全部中医古文献中的一个重要门类,根据着录统计,存世的此类文献多达400余种。中医古代温病文献主要记载了包含大量现代医学范畴中的急性和烈性传染性疾病的病因、病机、治法和方药等,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医认识和防治传染性疾病所依赖的知识资源。当前,由于自然环境恶化和化学类药物的使用导致疾病谱的改变,新的重大传染性疾病不期而至。迄今为止,人们对新发的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有效地预防和治疗等尚缺乏认识,我国温病文献中所蕴藏的宝贵知识财富尚有待挖掘。历史上不间断的文献整理工作实则是一种资源开发的方式,现代人对这种科技文化资源的开发既要延续古人的经验和方法,又要推陈出新,对传统文献资源进行创造性的研究开发。古籍数字化必须遵循古籍整理的基本原则,懂得学术研究的基本思维过程,掌握学术研究处理文献的方式。该方式往往是突破其原有结构,将原文献划分为若干基本单位,提取其中指向内部含义的关键词,依照它们的属性进行排序、筛选、统计和分类,比较相关文献中的关键词,寻求他们之间的相关性。这正是电子媒体需要继承的重要方法,为此我们必须将隐藏于学者大脑中的经验和智慧加以总结,建立模型和序列,然后再以这些模型和序例为准标引古籍文本,使之完成经验到知识的转化,建立人文学术研究的科学内核,有效积累和传播人类知识,让每次学术研究行为都从前人的终点开始。古籍是为学术研究服务的,数字古籍也不例外。古籍数字化必须全面借鉴以往的学术成果,学者对于应用的要求是古籍数字化的起点。就其本质而言,学术研究的应用要求乃是“知识发现”。所谓知识发现(Knowledge Discovery in Database,简称KDD),又称数据挖掘技术,是指从大量数据中提取出可信的、新颖的、有效的并易于理解的知识的高级处理过程。它已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我们相信,数据挖掘技术运用于中医药研究领域,必将创造出更卓越的业绩。在工作实践中,认识到古籍数字化是传统古籍整理在当代的延续与发展。古籍数字化工作通过对古籍知识的解析加工,把传统古籍整理的方法与数字化技术结合起来,创造出了不同于一般古籍数据库的古籍知识库。近些年研究提出的“基于知识元的中医古籍计算机知识表示方法”,在古籍数字化实践中已经达到实用化程度,在对古籍进行解析加工基础上建立的知识库,实现了基于内容的检索,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知识的挖掘,为广大中医药工作者更便捷地从古籍中获取知识建立了一个平台。本文主要利用信息科学技术实现对知识的挖掘、获取,开展温病古籍的知识挖掘研究,构建温病的病、证、症、理、法、方、药本体,形成以温病疾病为核心,其他类型本体和疾病之间的关系为主的一种网状关系,为中医临床、科研和政府决策提供真实、快捷的知识服务。本文的研究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1)对知识表示、国内外概念语义网络构建的相关知识以及研究现状进行调研分析知识是经过整序、提炼的信息,是人们对事物产生、存在、发展变化规律的认识,是人类发现、发明与创造的成果,反映的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的普遍认识和科学评价,具有相对正确性,不确定性,可表示性、可利用性。根据知识的范围来看医学知识就是领域知识即专业性知识。知识表示是用一些约定的符号将知识编码成计算机可以接受的数据结构,以实现计算机自动知识处理和问题求解。知识表示方法主要有:一阶谓词逻辑、产生式知识表示、语义网络、框架理论、面向对象知识表示法、本体、程序知识表示法,对上述方法的特点进行详细分析后可以看出:语义网络不仅可以表示实体的结构、属性以及实体间的联系,还可以通过相应地有向边(弧)推导出与某个实体相关的事实、特征、关系,能将事物的属性以及事物间的各种语义联系显式地表示出来,以便于对层次间继承性质的推理演绎。在古籍知识相关表示研究中发现古籍的知识结构主要有聚类现象、模块现象、树状结构、知识关联、隐含的知识命题等。古籍知识表示关键问题在于在中医学中资料的收集、分类、加工、检索、统计和推理是专家们进行学术研究的必要手段和重要方法,多少年来,学者们在大量的文献资料堆中收集、查找、考证资料,进行着繁重的、艰苦的劳动,这种传统的研究方式,劳动强度大、速度慢、效率低、质量差。长期以来,计算机在中医古籍数字化领域的应用得不到深入发展,其主要原因是缺少计算机对古籍的知识表示方法。而古籍知识表示要求除了需要支撑中医古籍知识等可以引入知识后的智能处理外,更需要实现对古籍知识获取、处理、分析、应用等方面知识的描述,以实现古籍知识的共享,促进温病古籍知识的应用。通过文献调研发现目前主要应用的古籍计算机知识表示方法有:“基于知识元的中医古籍计算机知识表示方法”该方法主要特点有:基于知识元的知识解析具有信息的二重性;基于知识元知识表示方法的知识解析,最终形成的是结构化文档;所有实义词的意义都可以分解成一些语义成分(Sense Components),也称为语义特征(Semantic Features),属于同一语义场的一组词可以用特征矩阵来表示,每个矩阵可以表示一个概念。结合上述研究分析,进行古籍知识的表示建模研究可以选用语义网络表示法。之所以选用该方法,主要是看重了它具有以下的优点:语义网络提供了一般化的简单方法,语义网络着重强调事物间的语义关系;语义网络具有广泛的表示范围和强大的表示能力;语义网络是一种结构化的表示方法,澄清了古籍知识结构,避免了重复知识分析,使知识共享成为可能。(2)对温病古籍知识体系的特点的分析研究知识按形式分为显性知识和缄默知识。温病古籍知识形式上属于缄默知识。温病古籍知识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是一种经常使用却又不能通过语言文字符号予以清晰表达或直接传递的知识。如对病证的辨证分析知识,这种知识即是所谓的“行动中的知识”,或者“内在于行动中的知识”,是存储于人们头脑中的属于个人经验、诀窍、灵感的那部分知识,常隐含于人的行动之中,属难以量化处理的隐性知识。对知识的表达而言,行动是和语言同样根本的表达方式。温病古籍部分知识属于缄默知识,是难以量化处理的隐性知识,其本体构建有其特殊性。从知识工程的角度来说,温病古籍知识本体论指的是一个温病古籍本体结构以及对温病古籍概念的本体知识描述。在这里本体知识既可以在概念层次上进行描述,也可以在语言层次上进行描述。它包含了概念的所有相关知识,知识必须与温病古籍领域相符合,又要完整地和全面地认识概念域,对隐式的或不确定的内容进行形式刻画。对温病古籍知识体系的探讨可以追溯到《黄帝内经》,直到明代末,才真正出现了第一部温病学的专着《温疫论》,此后叶桂《温热论》等书问世,形成了以卫气营血与叁焦辨证为核心的辨治理论,从而使温病学脱颖而出,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明末吴又可《温疫论》开创的疫性温病学说,继之者有郑重光、戴天章、杨栗山、刘奎、余霖等;由清初叶天士《温热论》开创的四时温病学说,宗之者有薛雪、吴鞠通、王孟英等,使温病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温病学知识体系更加完善和独立。(3)对温病古籍知识表示方法的分析研究所选温病古籍力求全面反映该时期与温病相关的主要内容。仔细分析温病古籍知识源其基本的知识对象主要概括如下:疾病、病证、症状、脏腑、百骸、季节、药物、处方、治则治法、医籍、医家。在温病古籍知识本体中,核心的知识就是关于疾病的知识。疾病是一个最基本的温病古籍概念,根据温病古籍学科的范畴,可分为病证属性类、症状属性类、脏腑属性类、百骸属性类、季节属性类、药物属性类、处方属性类、治则治法属性类、医籍属性类、医家属性类。温病疾病类所使用到的属性之间存在固有的关系,疾病的属性及关系本身也可形成一个本体体系,称为疾病属性类。这个本体不含有任何实例,只能由病证类来实现它,在这个属性本体中反映的类别知识也是疾病类的一部分。温病古籍本体中定义了一些关系,这些关系将温病古籍中的概念与概念连接在一起,具有很重要作用。温病古籍本体中若干典型关系如等同关系、等级关系、相关关系等。在对知识库的知识添加过程中,常见的语义关系有如下几类:imply (蕴涵)、compare(比较)、similar (相似)、relation (关系)、belong (属于)、object (对象)、logic (逻辑)action (行为)、be(是)、have(有)、position (位置)quality (质量)、attribute (属性)、property ('性质)、degree (程度)、exception (除外)等,为了上述的语义关系的描述,可对关系类型进行添加:part-whole(部分)、instance-of(实例)、is-a(种属)、member-of(成员)。这样可以减少知识库中知识的冗余,同时在推理中产生新的知识。(4)对温病古籍知识概念语义网络构建方法的设计、描述。主要包括构建本体、本体实例以及语义关系,实现本体实例之间的关联根据温病古籍知识组织体系,对于构建本体,自行构建本体和顶层本体中的语义类型进行映射,在顶层本体中语义类型之间存在关系,自行构建本体继承了顶层本体的关系,从而实现概念层本体之间关系的构建,自行构建的本体实例由于继承了本体的属性,实现了不同类型本体实例之间关系的构建。基于温病古籍知识概念语义网络构建具体过程如下:基于中医药一体化语言(TCMLS2001),根据对温病古籍知识系统分析,通过知识元标引提取语义成分归纳分类定义语义类型(使用Protege4.0构建类)和语义关系(使用Protege4.0构建对象关系)。利用Protege构建以中医特色的“病、证、症、理、法、方、药”为核心原则的温病疾病、病证、症状、脏腑、百骸、季节、药物、处方、治则治法、医籍、医家本体。将11种本体(疾病、病证、症状、脏腑、百骸、季节、药物、处方、治则治法、医籍、医家)分别与TCMLS中的语义类型进行映射。语义关系的细化实现疾病、病证、症状、脏腑、百骸、季节、药物、处方、治则治法、医籍、医家本体之间的相互关联,以及各实例之间的相互关联;对TCMLS中存在的语义关系进行细分,使其能合适地关联不同类型本体的实例。按照细化原则,通过等价、扩展和阻断叁种继承关系,构建疾病、病证、症状、脏腑、百骸、季节、药物、处方、治则治法、医籍、医家本体之间的关联关系,形成以疾病为核心,其他类型本体和疾病之间的关系为主的网状关系,从而构建温病古籍知识语义网络,建立概念术语、本体、实例之间相互错综复杂的关系。本研究目标是构建基于温病古籍知识概念语义网络,除了需要支撑中医古籍知识等可以引入知识后的智能处理外,更需要实现对温病古籍知识获取、处理、分析、应用等方面知识的描述,以实现温病古籍知识的共享,促进温病古籍知识的应用,而后者可能是当前温病古籍知识数字化更应该也更能做到的。(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科学院》期刊2015-05-12)

李钰蛟,刘思鸿,安欢,佟琳[2](2014)在《温病古籍中的秋燥辨治规律数据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中医温病古籍中秋燥病的辨证论治规律和特点,将古人对该疾病的认识加以提炼,为秋燥病中医医者的临证辨治与用药提供参考与借鉴。方法:选取数据来源,制定文献筛选标准,对温病古籍内秋燥的病因、病位、症状、治法、方剂、中药,运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理统计。结果:14种古籍文献中,论及秋燥病因共21种。排在前叁位的是燥邪(28.57%)、湿邪(15.18%)、伏气(8.93%);涉及病位13种,排在前叁位的是肺(21.57%)、太阴(13.73%)、表(9.80%);涉及症状32种,排在前叁位依次为咳嗽(14.56%)、发热(7.77%)、头痛(6.80%);谈及治法7种,排在前叁位依次为苦解(23.91%)、温法(19.57%)、滋阴(17.39%);谈及方剂8个,排在前叁位依次为白虎汤(25.00%)、清燥救肺汤(16.67%)、干地黄知母黄连阿胶汤(2,16.67%);共运用中药42种,排在前叁位的是杏仁(6.35%)、荆芥(6.35%)、芍药(6.35%)。结论:秋燥致病因素以燥邪为主,其病位在肺,证候主要包括肺卫和气分津伤见证,治法以辛凉甘润为主,"苦、温"为秋燥的特别治法。(本文来源于《世界中医药》期刊2014年04期)

佟琳,王梓宁,刘寨华,张华敏[3](2013)在《基于温病古籍数据挖掘风温与冬温辨治规律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古籍中风温病与冬温病辨治规律的异同。方法:运用数理统计及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关联规则方法,对温病古籍中两种疾病的病因、病位、方药、治法等信息进行系统整理分析。结果:风温以风邪、温热、伏邪、误治等病因为主;病位多在肺;证候包括肺卫证、气分证、营血分证;其治法以清热解表宣肺为主,清法中孕有滋阴;川芎-羌活、石膏-葛根、薄荷-连翘等配伍具有风温治疗特色;葳蕤汤为治疗风温常用方。冬温发病以素体亏虚为基,又遇非时之气;病位多在里;证候包括肺热里证、营血分证、邪入肝肾证;治疗以清里热为主,阳旦汤及其加减方是治疗冬温的要方。结论:温病古籍中风温与冬温的辨治规律虽存在相同之处,但冬温病位较风温偏于里,偏于阴经;风温治疗以轻清宣解为主,冬温则以清里热为主。(本文来源于《世界中医药》期刊2013年07期)

李兵,张华敏,符永驰,李鸿涛,张伟娜[4](2012)在《基于语义关联的温病古籍知识检索系统的构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温病类中医古籍为研究对象,参考本体论的研究方法,对温病古籍知识进行多维度描述,对温病古籍中词和术语的提取,通过语义属性关联形成温病古籍知识体系,描述温病古籍所蕴含的知识及内在联系,并基于此构建温病古籍知识检索系统,实现温病古籍知识的可视化深度检索与利用。(本文来源于《辽宁中医杂志》期刊2012年12期)

佟琳[5](2012)在《基于温病古籍数据挖掘的四时温病辨治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进入21世纪,SARS、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等传染病爆发,疾病谱发生了较大变化,寻找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有效地应对突发性疾病的威胁,是全世界医务工作者的当务之急,社会迫切需要中医药提供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药。纵观中医学的发展历史,温病学理论一直指导着中医对传染性疾病、流行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在应对季节性急性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的过程中,温病辨治理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中医药古籍整理与利用已开展了大量工作,而如何在古籍数字化基础上对其进行深度挖掘,从中发现新的知识,更好地满足中医临床与科研工作者的需求,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和人类健康服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中医温病古籍中蕴藏着大量的四时温病的辨治信息,因此从中医古籍中挖掘中医治疗四时温病的辨治规律,可以拓展中医临床工作者的治疗思路,给临床及科研工作者启迪和借鉴,从而对中医防治新型传染性疾病有所帮助。1.研究目的总结挖掘中医四时温病辨证论治规律,指导现代突发瘟疫的诊疗,为应对现代突发性传染病提供参考:探索中医古籍深度利用方法,为中医古籍的知识发现提供方法与技术的借鉴。2.研究方法与内容(1)确定四时温病病名在文献调研、数据分析和专家咨询的基础上,以流行较广且中医辨治方法较为完备的四时温病;病情凶险,对人类健康危害极大的温病,而中医治疗具有明显优势;现今时有流行,对当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为原则,确定研究的四时温病病名。(2)制定文献纳入和排除原则,建立数据库制定纳入文献标准,一是温病病名明确,四时温病病名必须在文献中出现,或列在着作目录下;二是仅提取文献中对疾病理论内容的陈述,对病案类的文献不予纳入。以四时温病病名为线索,抽取出四时温病病因、病位、症状、治法、方剂、中药、出处,分别以病名建立相关的疾病ACCESS数据库。(3)数据规范及处理对采集到的具有中医古籍用词特点的不规则的数据进行规范处理。对病因、病位、治法的数据规范采取“类标引”的方法;对症状、方剂、中药借助《中国中医药学主题词表》、《中国中医药学术语集成》、《温病学大辞典》等工具书,通过对数据进行清理、拆分使数据规范,形成术语规范词表,为数据挖掘做准备。(4)数据挖掘及分析对规范后的数据进行数理统计(频次、频率、累积频率);运用聚类的方法,从病因角度探讨四时温病病因的特点;运用因子分析与聚类相结合的方法探索疾病的证候特点:运用关联规则分析,探讨药物配伍以及症状-中药的关系。对挖掘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四时温病的辨证论治规律。3.研究结果(1)风温以风邪、温热、伏邪、误治四类病因为主,“误治”一因有待关注;病位多在肺;证候包括肺卫证候、气分证候、营血分证;其治法以清热解表宣肺为主,清法中孕有滋阴;川芎-羌活、石膏-葛根、薄荷-连翘、杏仁-石膏配伍具有风温治疗特色;葳蕤汤加减为治疗风温常用方。(2)春温病因主要包括伏邪、温邪、体虚及非时之气,其中对“伏邪”病因认知多;其病位多在里;证候初起以里热为主,多发于气营,有动风之变,可见阴伤、邪陷、正衰等证候;治法在清里热的同时注重透达、宣泄、护阴;薄荷-连翘、人参-半夏、人参-柴胡、人参-黄芩、桔梗-黄芩配伍具有春温治疗特色;凉膈散加减为治疗春温常用方。(3)暑温以“暑热”为主要病因;其病位直入气分,易入营血;其证候包括气分证候、暑邪入心证、暑伤心肾证;其治法以清暑泄热为主的同时注重滋阴与开窍药的使用;犀角-玄参、竹叶-麦门冬、犀角-羚羊角、朱砂-羚羊角、朱砂-犀角配伍具有暑温治疗特色。(4)湿温多为叁气杂感与素邪合而为病;其病位分布广,以中焦脾胃为中心;证候主要包括湿重于热证、热重于湿证、湿热并重证、软脚瘟证:其治法以清热祛湿为原则,佐以行气健脾之药;石菖蒲-连翘配伍具有湿温治疗特色;苍术白虎汤和五苓散为治疗湿温常用方。(5)秋燥致病因素以燥邪为主,掺杂其他病因;其病位在肺,传变较少;证候主要包括肺卫证候及气分津伤见证;其以辛凉甘润为治法,“苦、温”为秋燥的特别治法。(6)伏暑多为时邪触发暑湿之邪为病;其病位与湿邪性质有一定关联;其证候主要包括气分证候和营分证候;其治以清热为主法,利湿滋阴理气为辅;厚朴-扁豆、杏仁-茯苓、茯苓-黄连、半夏-杏仁、半夏-黄连、厚朴-香薷、厚朴-黄连配伍具有伏暑治疗特色;五苓散和香薷饮加减为治疗伏暑常用方。(7)冬温发病以素体亏虚为基,又遇非时之气:病位多在里;证候包括肺热里证、营血分证、邪入肝肾证;其治疗以清里热为主,阳旦汤及其加减方是治疗冬温的要方。(8)对风温病的论述多见于《温热类编》、《温热朗照》、《温热经纬》、《重订广温热论》等古籍;对春温病的论述多见于《濡热朗照》、《温热经纬》、《温热类编》、《时病论》、《四时病机》;对暑温病的论述多见于《温病指南》、《重订广温热论》、《温热类编》:对湿温病的论述多见于《温热类编》、《温热经纬》、《四时病机》、《温病合编》;对秋燥病的论述多见于《时病论》、《温病诠真》、《伤寒温疫条辨》;对伏暑病的论述多见于《四时病机》、《重订广温热论》、《温热类编》、《温热朗照》;对冬温病的论述多见于《四时病机》、《时病论》、《温热类编》、《重订广温热论》。4.结论从温病古籍中对四时温病辨治理论的挖掘结果可见,四时温病的病因、病位、症状、用药均有规律可循,分析结果表明古籍记载的知识与现代研究结果具有定的一致性,证明采用数据挖掘的研究方法,可为中医临证诊治提供较为可靠的数据资料,表明运用数据挖掘方法处理中医药古籍内部信息是切实可行的。在本研究得到的挖掘结果中也得到了一些新的知识,如“误治”一因是古籍中风温病重要的致病因素、石菖蒲-连翘配伍具有湿温治疗特色、古籍中运用“苦、温”治法治疗秋燥等一些现今温病理论并未论述的知识,而通过分析,挖掘所得到的此类知识实际上是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的,上述分析表明数据挖掘方法运用于中医药古籍可以发现一些现今未给予重视、或是未被论及的知识。(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科学院》期刊2012-06-05)

佟琳,唐丹丽,张华敏[6](2012)在《基于温病古籍数据挖掘的风温病证候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医温病古籍中较少涉及对风温证候描述性的语言,其论述较多的是对该疾病症状或症状群的描述,而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是"证",找到风温证候是诊治的关键所在。本文运用因子分析与聚类相结合的方法去探索风温的证候,目的是找到古籍中风温疾病的"证",从而将古人对该疾病的认识加以提炼,为医者诊治疾病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期刊2012年01期)

温病古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中医温病古籍中秋燥病的辨证论治规律和特点,将古人对该疾病的认识加以提炼,为秋燥病中医医者的临证辨治与用药提供参考与借鉴。方法:选取数据来源,制定文献筛选标准,对温病古籍内秋燥的病因、病位、症状、治法、方剂、中药,运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理统计。结果:14种古籍文献中,论及秋燥病因共21种。排在前叁位的是燥邪(28.57%)、湿邪(15.18%)、伏气(8.93%);涉及病位13种,排在前叁位的是肺(21.57%)、太阴(13.73%)、表(9.80%);涉及症状32种,排在前叁位依次为咳嗽(14.56%)、发热(7.77%)、头痛(6.80%);谈及治法7种,排在前叁位依次为苦解(23.91%)、温法(19.57%)、滋阴(17.39%);谈及方剂8个,排在前叁位依次为白虎汤(25.00%)、清燥救肺汤(16.67%)、干地黄知母黄连阿胶汤(2,16.67%);共运用中药42种,排在前叁位的是杏仁(6.35%)、荆芥(6.35%)、芍药(6.35%)。结论:秋燥致病因素以燥邪为主,其病位在肺,证候主要包括肺卫和气分津伤见证,治法以辛凉甘润为主,"苦、温"为秋燥的特别治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温病古籍论文参考文献

[1].许雯.基于温病古籍知识概念语义网络构建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5

[2].李钰蛟,刘思鸿,安欢,佟琳.温病古籍中的秋燥辨治规律数据分析[J].世界中医药.2014

[3].佟琳,王梓宁,刘寨华,张华敏.基于温病古籍数据挖掘风温与冬温辨治规律的比较研究[J].世界中医药.2013

[4].李兵,张华敏,符永驰,李鸿涛,张伟娜.基于语义关联的温病古籍知识检索系统的构建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2

[5].佟琳.基于温病古籍数据挖掘的四时温病辨治规律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2

[6].佟琳,唐丹丽,张华敏.基于温病古籍数据挖掘的风温病证候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

标签:;  ;  ;  ;  

温病古籍论文-许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