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卜氏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林木育种学,杂交育种,美洲黑杨,青杨
卜氏杨论文文献综述
胡斌,樊军锋,高建设,周永学[1](2009)在《美洲黑杨与青杨、川杨和卜氏杨人工杂交及杂种苗生长和抗病性状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采取室内切枝水培杂交法开展了以美洲黑杨Populus deltoides69号和57号为母本,青杨P.cathayana,川杨P.szechuanica和卜氏杨P.purdomii为父本的杨树派间人工杂交及杂种苗生长和抗病性状测定研究。结果表明:5个杂交组合坐果率、种子发芽率最高可达55%和20%,最低仅为20%和5%,可配性差异较大;5个杂交组合杂种苗生长存在极显着性水平差异;69号×川杨、69号×卜氏杨2个杂交组合杂种苗在苗高、地径生长方面表现最好,其平均苗高分别为2.87和2.38m,平均地径分别为2.57和2.13cm,且均与以57号为母本的2个杂交组合的杂种苗生长存在极显着差异,故可以此初选出优良新品种单株;5个杂交组合杂种苗普遍发病,发病率均达100%,以69号为母本的3个杂交组合杂种苗表现出较低的感病指数,抗黑斑病能力优于以57号为母本的2个杂交组合。(本文来源于《浙江林学院学报》期刊2009年06期)
胡斌[2](2009)在《美洲黑杨与青杨、川杨、卜氏杨远缘杂交及苗期测定、选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采取室内切枝水培杂交法开展了以美洲黑杨69号、57号为母本,青杨、川杨、卜氏杨为父本的杨树派间人工杂交。并对一年生平茬杂种苗的生长、抗杨黑斑病、叶片性状及叶部形态特征等作了测定、分析研究。通过模糊数学隶属函数公式将获得杂种苗的五个杂交组合进行了综合评价,并从中初选出一批优良单株。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6个杂交组合坐果率、种子发芽率最高可达55%和20%,最低仅为10%和0%,可配性差异较大,其中57号×卜氏杨因为种子活力问题,未获得杂种苗。2、在对一年生平茬苗的苗期测定表明:获得杂种苗的5个杂交组合的杂种苗的生长存在极显着性水平差异。其中69号×川杨、69号×卜氏杨2个杂交组合杂种苗在苗高、地径生长方面表现最好,其平均苗高分别为:2.87m、2.38m,平均地径分别为:2.57cm、2.13cm,且均与以57号为母本的2个杂交组合的杂种苗生长存在极显着性水平差异。3、苗高、地径的变异系数说明,57号×青杨和69号×卜氏杨2个杂交组合具有相对较高的组内变异系数,从育种选择的角度讲,其具有更大的组内选种潜力。4、获得杂种苗的5个杂交组合杂种苗普遍受杨黑斑病侵染,发病率均达100%,以69号为母本的3个杂交组合杂种苗表现出较低的感病指数,抗杨黑斑病能力均优于以57为母本的2个杂交组合。5、5个杂交组合的杂种苗的叶片性状值均明显大于或介于亲本值之间,且各杂种苗叶片的叶长宽比、叶柄长和主脉长之比值和主脉与第二侧脉的夹角范围均位于双亲之间。杂种苗和亲本叶片形态特征相对照,叶形、叶基、叶背颜色和叶柄均产生了位于亲本之间一定的变异。6、经过模糊数学隶属函数公式转换,对各杂种苗的苗高、地径和抗杨黑斑病等性状的综合评价表明:在获得杂种苗的5个杂交组合中,69号×川杨综合评价最好,69号×卜氏杨次之,69号×青杨排名第叁,57号×青杨和57号×川杨分列最后两位。7、综合数量和质量指标的标准选择后,从69×川杨的杂种苗F1群体中初选获得优良单株4株;从69×卜氏杨的杂种苗F1群体中初选获得优良单株5株;从69×青杨的杂种苗F1群体中初选获得优良单株8株;从57×川杨的杂种苗F1群体中初选获得优良单株9株;从57×青杨的杂种苗F1群体中初选获得优良单株4株。(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09-05-01)
郑松峰[3](1988)在《卜氏杨种子育苗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从1979年开始,我们在秦岭林区长青林业局华阳林场,对卜氏杨(Populus purd-omii)从种子采集、处理到苗圃育苗,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试验。9年来,共育苗0.5公顷。现将几年的育苗经验总结如下。一、卜氏杨的分布及林学特性卜氏杨又称太白杨、东瓜杨。秦岭南北均有分布,生于海拔700—2300米的河沟及坡麓地带。喜湿、耐寒。生长迅速,树体高大,树干通直。纯林或与耐湿性树种混交。雌雄异株,先叶开放。雌株冠幅大,枝条舒展;雄株树冠小,枝条开张角度小。雌株花黄绿色,花序长5—7厘米;雄株花黄色,花序长10—15厘米。二、采种及种子处理据观测,母树分布的海拔高度不同,采种时间也随之不同。同时果实成熟期的气候也影响果实成熟的时间。海拔1200米左右的母树,种子成熟期为6月10日左右;海拔(本文来源于《陕西林业科技》期刊1988年04期)
张长录,薛鸿雄[4](1982)在《卜氏杨播种育苗技术介绍》一文中研究指出卜氏杨(Populus Purdomii)又称波氏杨、太白杨,喜阴湿、耐严寒。在秦岭林区多分布在海拔1200—2000米的溪旁和山腰,与山杨、桦、栎类组成混交林。生长迅速、材质优良,是秦岭南北坡更新造林的主要树种之一。六十年代,省辛家山林场在卜氏杨育苗方面曾取得一定经验,现介绍于后:(本文来源于《陕西林业科技》期刊1982年02期)
卜氏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研究采取室内切枝水培杂交法开展了以美洲黑杨69号、57号为母本,青杨、川杨、卜氏杨为父本的杨树派间人工杂交。并对一年生平茬杂种苗的生长、抗杨黑斑病、叶片性状及叶部形态特征等作了测定、分析研究。通过模糊数学隶属函数公式将获得杂种苗的五个杂交组合进行了综合评价,并从中初选出一批优良单株。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6个杂交组合坐果率、种子发芽率最高可达55%和20%,最低仅为10%和0%,可配性差异较大,其中57号×卜氏杨因为种子活力问题,未获得杂种苗。2、在对一年生平茬苗的苗期测定表明:获得杂种苗的5个杂交组合的杂种苗的生长存在极显着性水平差异。其中69号×川杨、69号×卜氏杨2个杂交组合杂种苗在苗高、地径生长方面表现最好,其平均苗高分别为:2.87m、2.38m,平均地径分别为:2.57cm、2.13cm,且均与以57号为母本的2个杂交组合的杂种苗生长存在极显着性水平差异。3、苗高、地径的变异系数说明,57号×青杨和69号×卜氏杨2个杂交组合具有相对较高的组内变异系数,从育种选择的角度讲,其具有更大的组内选种潜力。4、获得杂种苗的5个杂交组合杂种苗普遍受杨黑斑病侵染,发病率均达100%,以69号为母本的3个杂交组合杂种苗表现出较低的感病指数,抗杨黑斑病能力均优于以57为母本的2个杂交组合。5、5个杂交组合的杂种苗的叶片性状值均明显大于或介于亲本值之间,且各杂种苗叶片的叶长宽比、叶柄长和主脉长之比值和主脉与第二侧脉的夹角范围均位于双亲之间。杂种苗和亲本叶片形态特征相对照,叶形、叶基、叶背颜色和叶柄均产生了位于亲本之间一定的变异。6、经过模糊数学隶属函数公式转换,对各杂种苗的苗高、地径和抗杨黑斑病等性状的综合评价表明:在获得杂种苗的5个杂交组合中,69号×川杨综合评价最好,69号×卜氏杨次之,69号×青杨排名第叁,57号×青杨和57号×川杨分列最后两位。7、综合数量和质量指标的标准选择后,从69×川杨的杂种苗F1群体中初选获得优良单株4株;从69×卜氏杨的杂种苗F1群体中初选获得优良单株5株;从69×青杨的杂种苗F1群体中初选获得优良单株8株;从57×川杨的杂种苗F1群体中初选获得优良单株9株;从57×青杨的杂种苗F1群体中初选获得优良单株4株。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卜氏杨论文参考文献
[1].胡斌,樊军锋,高建设,周永学.美洲黑杨与青杨、川杨和卜氏杨人工杂交及杂种苗生长和抗病性状测定[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9
[2].胡斌.美洲黑杨与青杨、川杨、卜氏杨远缘杂交及苗期测定、选择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
[3].郑松峰.卜氏杨种子育苗技术[J].陕西林业科技.1988
[4].张长录,薛鸿雄.卜氏杨播种育苗技术介绍[J].陕西林业科技.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