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稳定性机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位移反分析法,斜拉桥,滑坡,成因机制
稳定性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胥中锐,朱奕文[1](2019)在《基于位移反分析法的斜拉桥滑坡成因机制及稳定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的斜拉桥滑坡成因机制及稳定性分析方法斜拉桥数据关系模糊,导致分析准确度较差、数据集成度低的缺陷,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引入位移反分析法对斜拉桥滑坡成因机制及稳定性分析方法进行研究。根据斜拉桥的建设环境,对斜拉桥滑坡的成因机制进行分析,以此为基础,根据实际情况构建斜拉桥模型,以模型为工具采用位移反分析法对斜拉桥受力情况进行分析,通过勾股定理搭建斜拉桥数据关系,以搭建的斜拉桥数据关系为依据,基于极限平衡法计算斜拉桥滑坡稳定性系数,实现了斜拉桥滑坡成因机制及稳定性的分析。通过实验得到,与传统的斜拉桥滑坡成因机制及稳定性分析方法相比较,提出的斜拉桥滑坡成因机制及稳定性分析方法极大的提升了分析准确度与数据集成度,充分说明提出的斜拉桥滑坡成因机制及稳定性分析方法具备更好的分析效果。(本文来源于《科技通报》期刊2019年11期)
吕品[2](2019)在《监管机制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金融危机的原因之一是专注于银行个体所承担风险的微观审慎监管不足,因为其忽略了系统性风险。本文将系统性风险归类为六种:恐慌——多重均衡导致的银行危机;资产价格下跌导致的银行危机;传染;金融架构;银行系统的外汇不匹配;奈特氏不确定性的行为效应。由于前叁种系统性风险是2007-2009年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本文主要探讨前两种系统性风险的监管策略。(本文来源于《现代营销(信息版)》期刊2019年12期)
王凯,杨玉琼,高章[3](2019)在《江西井冈山市乌石头山滑坡形成机制及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对乌石头山滑坡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乌石头山滑坡为小型牵引式土质滑坡,滑坡的产生主要与滑坡体的岩土体性质、滑坡处的地质环境条件(地形、地貌、降雨)及人工活动有关。对滑坡进行定量计算分析可知:自重工况下,坡体稳定系数1.44(>1.15),处于较为稳定状态;自重+暴雨工况下,坡体稳定系数1.03(<1.15),处于欠稳定状态,极端条件下坡体可能再次发生滑坡。(本文来源于《有色金属(矿山部分)》期刊2019年06期)
张拓,孙媛媛,张思翰,李洪,王浩然[4](2019)在《水铁矿稳定性的变化机制及环境条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水铁矿因其颗粒尺寸小、巨大的比表面积和无定形的多孔隙结构而对部分重金属表现出极强的吸附作用,通常用于水体和土壤砷污染的原位化学修复。但由于水铁矿本身呈现出的弱结晶态结构极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如pH、溶质离子组成、温度及土壤理化性质等。这些因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水铁矿向结晶态铁氧化物的转化,影响水铁矿结构的稳定性,致使水铁矿结合的重金属污染物再次释放到土壤环境中造成二次污染。其在环境中稳定性的变化能够显着影响重金属元素在土壤环境中的迁移转化。本文对影响水铁矿稳定性的变化因素以及转化发生机理方面进行系统探讨,可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刘晶,周雅蔓,杨莲梅,曾勇,刘雯[5](2019)在《伊犁河谷“7.31”极端暴雨过程不稳定性及其触发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16年7月31日至8月1日新疆伊犁河谷发生了一次极端强降水事件,多站突破降水极值。利用NCEP/NCAR 0.25°×0.25°再分析资料、中国地面卫星雷达叁源融合逐小时降水产品及国家基本地面观测站逐时降水资料,通过天气研究和预报(WRF)数值模拟和诊断分析强降水期间大气的不稳定性及其触发机制,证实了不同尺度系统相互作用以及复杂地形的影响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极端暴雨形成的重要因子,并得出以下结论:(1)降水前河谷低层高对流有效位能积累,低层锋面东移触发对流有效位能释放,造成河谷第一阶段短时强降水天气;前期对流性降水释放湿对流不稳定能量,低层大气对称不稳定性逐渐增强,在对称不稳定作用下维持和加强了伊犁河谷第二阶段强降水天气。(2)第一强降水阶段期间大气低层为对流不稳定性层结,降水初期和第二阶段强降水期间大气均为条件对称不稳定性层结,对称不稳定的产生主要来自于湿位涡斜压分量(Mpv2),其中降水初期低层Mpv2变化由大气的湿斜压性和低层水平风的垂直切变所造成,第二阶段强降水低层Mpv2变化主要由大气湿斜压性造成。(3)第一阶段强降水期间,低层锋面和地形抬升,垂直运动迅速发展,造成河谷南、北部山前降水;河谷东侧中尺度气旋在地形阻挡下稳定少动,是东部地区短时强降水天气发生的直接启动机制。第二阶段强降水期间,中、低层锋区迭加爬坡,冷锋锋生,中、低层风场辐合区迭加,河谷东北部形成垂直环流圈,上升运动进一步发展,是造成河谷第二阶段暴雨的重要原因。(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牛涌,雷杰,杨兴振[6](2019)在《贵州省S304迓凤线K151+403~K151+663段滑坡形成机制及稳定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滑坡发育在区内一斜坡堆积体范围内,受区内连续强降雨等影响,坡体出现大规模滑动现象,导致道路中断、房屋倒塌。通过查明该滑坡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岩土体结构特征和水文地质条件,结合工程地质钻探及调查等措施,分析该滑坡的破坏特征及形成机制,并运用传递系数法对滑坡进行稳定性评价。最后,根据滑坡推力计算结果,采取了重建该段公路、抗滑桩支挡、锚索框架及截排水的综合治理措施,治理后滑坡变形得到有效控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保障了该段公路的安全运营。(本文来源于《灾害学》期刊2019年S1期)
肖烨,黄志刚[7](2019)在《湿地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微生物学影响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湿地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碳库,其土壤有机碳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微生物活性因子直接参与土壤物质循环,是湿地土壤有机碳分解周转的主要内在驱动因子,是反映土壤有机碳早期变化的敏感性指标。从微生物区系组成、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微生物量、酶活性和微生物呼吸等方面综述了影响湿地土壤碳周转的微生物学机制,对深入解析湿地土壤有机碳的迁移转换,阐明湿地土壤碳动态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最后分析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建议。(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20期)
李萍,王首智[8](2019)在《S210省道两河口危岩体形成机制及稳定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S210省道两河口危岩有代表性的叁块危岩单体W-4,WBD-2,WBD-3为研究对象,调查危岩体特征,分析其形成机制,并对其稳定性进行定量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S210省道危岩体在暴雨,地震下处于欠稳定或不稳定状态,易发生崩塌及滑塌变形地质灾害。(本文来源于《路基工程》期刊2019年05期)
杨成,李春江,谯乾峰[9](2019)在《程家坝滑坡形成机制及稳定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程家坝滑坡位于荥经县龙苍沟镇经河村红光组,在分析该滑坡的地质背景条件及触发因素的基础上,对滑坡变形机制进行了分析,确定了该滑坡为一崩塌堆积体牵引式滑坡,且滑面同时受基覆界面、堆积体内部粉质黏土夹层层位和地下水位控制;并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对该滑坡进行稳定性评价,确定了滑坡沿公路外侧临空面剪出的可能性不大,其他潜在滑面均存在失稳的可能;并在此基础上提供了治理方案建议,可为崩塌堆积体滑坡稳定性分析及治理措施的制订提供一定的借鉴。(本文来源于《土工基础》期刊2019年05期)
邹银先,邹凤钗,丁恒[10](2019)在《尖山营地质灾害变形机制及稳定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2005年以来,水城县尖山营一带时常发生零星崩落,到2018年4月,尖山营一带存在高陡边坡、山体开裂严重,发现多处破碎孤立的危岩体,并时常发生零星崩落,该地质灾害危险性大、危害程度大。在对尖山营地质灾害的基本特征、变形机制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所处的变形阶段进行稳定性评价。(本文来源于《西部探矿工程》期刊2019年10期)
稳定性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金融危机的原因之一是专注于银行个体所承担风险的微观审慎监管不足,因为其忽略了系统性风险。本文将系统性风险归类为六种:恐慌——多重均衡导致的银行危机;资产价格下跌导致的银行危机;传染;金融架构;银行系统的外汇不匹配;奈特氏不确定性的行为效应。由于前叁种系统性风险是2007-2009年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本文主要探讨前两种系统性风险的监管策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稳定性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1].胥中锐,朱奕文.基于位移反分析法的斜拉桥滑坡成因机制及稳定性分析[J].科技通报.2019
[2].吕品.监管机制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J].现代营销(信息版).2019
[3].王凯,杨玉琼,高章.江西井冈山市乌石头山滑坡形成机制及稳定性研究[J].有色金属(矿山部分).2019
[4].张拓,孙媛媛,张思翰,李洪,王浩然.水铁矿稳定性的变化机制及环境条件的影响[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5].刘晶,周雅蔓,杨莲梅,曾勇,刘雯.伊犁河谷“7.31”极端暴雨过程不稳定性及其触发机制研究[J].大气科学.2019
[6].牛涌,雷杰,杨兴振.贵州省S304迓凤线K151+403~K151+663段滑坡形成机制及稳定性评价[J].灾害学.2019
[7].肖烨,黄志刚.湿地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微生物学影响机制[J].安徽农业科学.2019
[8].李萍,王首智.S210省道两河口危岩体形成机制及稳定性评价[J].路基工程.2019
[9].杨成,李春江,谯乾峰.程家坝滑坡形成机制及稳定性分析[J].土工基础.2019
[10].邹银先,邹凤钗,丁恒.尖山营地质灾害变形机制及稳定性分析[J].西部探矿工程.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