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行为选择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航空运输,航班延误,前景理论,行为选择模型
行为选择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江红,任新惠[1](2019)在《考虑风险偏好的航班延误旅客行为选择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航班延误在我国还很普遍。研究航班延误后旅客行为选择倾向,对提升航班延误后服务补救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本文利用前景理论,构建了航班延误后旅客行为选择模型,在基于航班延误规模、旅客属性确定的动态参照点的基础上,进行风险偏好系数的修正,并以北京-上海航线大规模延误为研究背景,分别计算风险偏好系数相同及不同两种情况下旅客选择行为的前景值,确定不同延误情形下旅客的最优行为选择。通过调查问卷及实地调查两种方式得到航班延误后旅客的实际选择行为,并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前景理论能够较好的解释旅客的选择行为。同时,在充分考虑旅客风险偏好的基础上,理论模型与实际行为的契合度更高。(本文来源于《综合运输》期刊2019年11期)
乐意[2](2019)在《基于混合选择模型的出行方式选择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除了出行时间、费用等传统因素会影响出行方式选择行为,出行者本身的主观态度和感知也会造成影响。由于这些潜在的主观变量度不能直接反映在传统的离散选择模型中,采用混合选择模型进行进一步扩展。研究采用苏州市吴江区的案例研究来建立一个将安全问题作为潜变量的混合选择模型。标定结果显示混合选择模型比没有潜变量的多项logit模型得到更好的拟合优度。此外,一些社会经济因素,如性别,年龄和居住地点,也会影响出行者对出行安全的考量。(本文来源于《品质交通与协同共治——2019年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0-16)
刘建荣,郝小妮[3](2019)在《基于随机系数Logit模型的市内出行方式选择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出行方式选择行为研究对出行行为分析和预测具有重要意义.以往研究假定某一群体内的所有出行者的偏好都一样,这与实际不相符.随机系数Logit模型假定出行者的偏好不一致,并能分析出行者个体特征对于出行者偏好的影响.本文利用随机系数Logit模型对市内机动化出行行为研究.考虑到心理因素对出行者出行选择行为具有影响,本文在研究中加入了出行可靠性、出行舒适性、出行灵活性3个潜在心理因素.通过研究表明,随机系数Logit模型比传统的离散选择模型具有更高的拟合度.随机系数Logit模型的效用函数中,步行时间的系数为非随机变量;但车内时间的系数为随机变量,且与出行者结婚状况,是否有车,是否开车上班,月收入是否超过10 000元,以及对交通灵活性的主观需求相关.(本文来源于《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期刊2019年05期)
卢建龙,姜艳,吕力琅,秦悦,张璐莹[4](2019)在《医患委托代理关系的双向选择行为模型:基于信息传递与预期收益》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构建医患委托代理关系的双向选择行为模型,并探索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整理委托代理模型、寻医行为和逆向选择行为等理论,结合相关文献等资料,进行理论逻辑分析和资料分析,构建综合双向选择理论的行为模型。结果:当前我国医患委托代理关系脆弱是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医患委托代理关系构建中的双向选择行为模型是动态、系统的,包含患者基于可获取信息的理性选择、医生基于信息优势的理性选择和心理学的非理性选择。患者医疗服务相关信息的可及性差、医生诊断治疗服务的选择成本低、预期损失和收益失衡是导致医患委托代理关系脆弱的主要因素。结论:医患委托代理关系构建中的双向选择行为模型是深入分析医患关系和供需关系的理论基础。良好的医患委托代理关系的建立需要提高信息质量、透明度和患者信息可及性,提高医生非理性选择的成本,降低医生理性选择的预期损失,提高医生理性选择的预期收益。(本文来源于《中国卫生政策研究》期刊2019年07期)
聂垚,杨蓉,吴丽霞[5](2019)在《基于SEM-BL模型的居民轨道交通方式选择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定量化研究居民轨道交通方式选择行为影响因素,文章在综合考虑个体特征和出行特征中变量对其选择行为影响基础上,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潜变量与直接观测变量和测量变量之间的逻辑关系,同时对Logit模型中效用函数的固定项进行改进并构建SEM-BL模型,将其应用于重庆轨道交通3号线实例分析中,结果表明:潜变量对居民轨道方式选择结果具有显着影响,准时性和安全性为居民选择轨道交通方式的首要考虑因素,其次更倾向于换乘次数少、出行费用低和拥挤度低的轨道交通线路。在综合考虑两类因素分析时模型优度比提高了0.21。(本文来源于《交通运输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任倩[6](2019)在《基于随机参数logit模型的公共交通出行方式选择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提高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是解决我国大、中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必然选择。为有效提高公共交通分担率,需要研究出行者的出行方式选择行为。以往针对出行者出行方式选择行为方面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两点不足:一是大多只关注了交通方式特征,如票价、时间等因素对出行方式选择行为的影响,而忽略了潜变量,即无法直接观测或测量的因素对出行者出行方式选择行为的影响;二是以往针对出行方式选择行为的研究所建立的传统离散选择模型大多用群体平均喜好代表个体喜好,忽略了个体偏好的差异性。因此本文在研究出行者在地铁、常规公交两种交通方式间的选择行为时,加入了出行者对交通工具特性要求与主观评价的6个潜变量,即:对交通工具的舒适性要求、对交通工具的可靠性要求、对常规公交的舒适性评价、对常规公交的可靠性评价、对地铁的舒适性评价、对地铁的可靠性评价,并且基于随机参数logit模型研究出行者的出行方式选择行为。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分析出行选择行为的全过程,分析对出行者的出行方式选择行为有影响的因素。并对logit模型的相关理论进行概述。2)通过问卷调查方式收集数据,首先借助指标变量表征不能直接观测或测量的潜变量,并在问卷中设置了相应的测量题目,然后设计了SP与RP相结合的问卷,最后对收集的问卷数据进行分析。3)阐述结构方程模型的相关理论,构建反映潜变量与表征潜变量的指标变量之间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并基于构建的结构方程模型来标定潜变量。4)利用随机参数logit模型研究出行者在常规公交和地铁两种公共交通方式间的出行方式选择行为,并将出行者对交通工具特性的要求与主观评价的6个潜变量代入随机参数logit模型中,研究票价、车内时间、出行者对交通工具舒适性的评价、出行者对交通工具可靠性的评价等因素对出行者的出行方式选择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票价、车内时间对出行者效用有负向影响,而出行者对交通工具舒适性、可靠性的评价对出行者效用有正向影响;出行者年龄越大,票价和车内时间对出行者效用的影响越小;出行者受教育程度越高,车内时间对出行者效用的影响越大;出行者对交通工具舒适性的要求越高,票价和车内时间对出行者效用的影响越大。(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6-19)
孙昊,单铮,朱晶[7](2019)在《基于NL模型的机场旅客陆侧交通方式选择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民航运输需求的增长,中国大陆已经有9个超大型机场的年旅客吞吐量突破了4000万人次。机场枢纽的吞吐量能力以及规模变得越来越大,机场陆侧交通也更加复杂和多样。对旅客陆侧交通出行方式选择行为的研究,有助于优化机场陆侧交通的组织与规划,提升公共交通的吸引力。本文以首都国际机场为研究对象,并对机场旅客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旅客的个人社会属性信息,出行信息和交通方式选择信息。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本文分析了影响旅客陆侧交通方式选择的因素,并建立了基于NL模型的机场旅客陆侧交通方式选择模型。从模型检验的结果来看,NL模型可以有效的描述场旅客陆侧交通方式选择行为。(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创新》期刊2019年17期)
王嘉玥[8](2019)在《基于Logit模型与经验敏感度的学生通勤方式选择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学生通勤出行作为城市通勤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具有极强的出行规律性而给城市交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在这种复杂的出行环境中,学生因身心发展尚不成熟,致使以学生为主体的交通事故频发。同时,面对学生身体素质下降问题,多数人认为优化学生通勤结构,提倡自出出行方式可以促进学生的身体活动和健康。因此研究学生通勤方式选择,对于缓解城市拥堵,改善出行环境和促进学生自主出行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以学生通勤方式选择行为为研究对象,利用MNL模型和NL模型对比分析,并引入以弹性分析为基础的经验敏感度对预测结果进行评估。首先在借鉴现有研究的基础上,从个人、家庭以及出行叁方面确定了学生通勤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并将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和小汽车四类出行方式划分为自主出行和其他出行,以鞍山市居民出行调查中的学生通勤数据为样本,对样本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相关性统计分析,建立学生通勤方式选择的MNL模型和NL模型,利用R语言求解,并借助LL、AIC、BIC、AICc和R2五个指标对模型进行对比评价。其次,建立了包含性别与出行距离、收入与出行距离两个交互项的学生通勤方式选择模型,并利用经验敏感度分析单变量和交互变量对通勤方式的影响。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管理策略。研究发现,NL模型对应的五个指标均要优于MNL模型,因此NL模型具有更好的统计性能,经验敏感度可以对变量中任意数量的变化进行评估。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其通勤结构存在差异,尤其是对自行车通勤方式的选择呈现出“哑铃型”结构。出行距离增加1km和2km时,自行车对应的经验敏感度为31.9%和51.4%,说明距离小幅度增加时能促进自行车的使用。在长距离出行时公共交通和小汽车通勤更具有竞争优势。收入与出行距离存在明显交互作用,随着距离增加,收入的增加会加速步行选择概率下降,促进小汽车选择概率的增加,但高收入家庭中的学生却不符合这一规律。这些发现可能对促进学生的主动出行有意义,并为交通规划和管理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9-06-05)
孙阳[9](2019)在《基于混合选择模型的北京市共享单车选择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机动化水平的提高,我国城市交通问题日益严重。近年来,伴随着“互联网+”与共享经济的时代步伐,共享单车作为一种新型的出行方式和商业形态,已成为市民短途出行的最佳选择。为了深入研究共享单车出行行为,本文以计划行为理论和技术接受模型为框架,通过引入决策者心理潜变量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和离散选择模型相结合的混合选择模型,基于北京市共享单车出行问卷调查数据,系统深入地分析个人属性、出行属性、环境属性和心理因素等对共享单车选择行为的影响。首先,在现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采用Likert7级量表、RP调查、SP调查和正交设计等方法设计共享单车出行调查问卷,并通过微信、QQ、电子邮件,以及在北京市写字楼、商场等公共场所拦截调查等方式,获取676份有效问卷。其次,构建共享单车使用意愿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出行者对共享单车的感知愉悦性、感知有用性、主观规范、行为态度等潜变量与其选择共享单车的行为意向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感知愉悦性、感知有用性、主观规范和行为态度潜变量均对行为意向有显着影响,其中感知愉悦性和主观规范对行为意向产生间接影响,感知有用性和行为态度对行为意向产生直接影响,且行为态度对行为意向的影响最大。再次,基于问卷调查数据,从个人属性、出行属性、环境属性和交通方式属性四个方面选取变量,构建是否选择共享单车的Logistic模型,结果表明青少年、男性、晴天、节假日等情形选择共享单车出行的可能性更高,但随着寻找共享单车的时间以及所需骑行时间的增大,选择共享单车出行的可能性降低。最后,将态度潜变量作为解释变量加入到传统的离散选择模型中,构建共享单车选择行为的混合选择模型。结果表明混合选择模型提高了模型拟合优度,更能清晰地解释出行者心理因素对实际选择行为的影响。并对不同出行时段的样本分别构建混合选择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工作日平峰时段雾霾对共享单车的选择有显着影响,而雾霾对工作日高峰时段与节假日的共享单车选择行为没有显着影响;当节假日温度舒适、天气晴朗时,选择共享单车出行的可能性更大,且节假日人们选择共享单车出行的行为容易受他人及外界影响。(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9-06-01)
赵梦璇[10](2019)在《基于扩展生态模型的老年人自动驾驶方式选择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中国人口老龄化处于持续快速发展的阶段,社会对于老年人的总体生活质量十分关注,其中交通出行是老年人生活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但由于老年人的身体素质和反应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下降,生理能力上的限制导致其交通出行需求需要具备易操作、安全便利的特点。因此,独立出行以公交车为主,使其在出行方式选择上趋于单一,老年人对交通系统的特殊需求日益凸显出来。自动驾驶汽车和共享自动驾驶汽车的出现将会给老年人带来独立出行的机会,丰富其出行方式。但是,新兴的出行方式在步入交通系统时需要一个不断改进并完善的过程,将会与公交长期并存。因此,探讨未来老年人对于公交车、自动驾驶汽车和共享自动驾驶汽车的选择行为对于满足老年人的出行需求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老年人的出行方式选择行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整合影响老年人出行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在生态模型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心理潜变量和出行属性变量的扩展,建立扩展的生态模型理论框架。然后基于该理论框架从老年人的基本状况、心理因素及出行属性叁大影响要素来分析未来老年人对于公交车、自动驾驶汽车和共享自动驾驶汽车的出行意向选择行为的内在机理。基于扩展的生态模型设计出符合老年人出行特点和心理活动的测量量表,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信度检验和效度检验。通过实证数据,使用多指标多因果模型研究了主观和客观因素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对行为意向的影响;利用广义随机后悔模型对扩展的出行属性变量进行了参数标定及敏感性分析,并对出行决策的后悔权重进行探讨。验证了扩展生态模型在老年人出行行为领域的适用性,最后,就老年人的出行需求,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和策略。本文对生态模型进行了扩展,并首次将其应用于未来老年人对公交车、自动驾驶汽车和共享自动驾驶汽车的出行决策行为的研究中,进行了多层次、全方位的讨论,研究结果可为交通管理部门在考虑老年人出行需求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时,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期刊2019-06-01)
行为选择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除了出行时间、费用等传统因素会影响出行方式选择行为,出行者本身的主观态度和感知也会造成影响。由于这些潜在的主观变量度不能直接反映在传统的离散选择模型中,采用混合选择模型进行进一步扩展。研究采用苏州市吴江区的案例研究来建立一个将安全问题作为潜变量的混合选择模型。标定结果显示混合选择模型比没有潜变量的多项logit模型得到更好的拟合优度。此外,一些社会经济因素,如性别,年龄和居住地点,也会影响出行者对出行安全的考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行为选择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江红,任新惠.考虑风险偏好的航班延误旅客行为选择模型[J].综合运输.2019
[2].乐意.基于混合选择模型的出行方式选择行为研究[C].品质交通与协同共治——2019年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论文集.2019
[3].刘建荣,郝小妮.基于随机系数Logit模型的市内出行方式选择行为研究[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19
[4].卢建龙,姜艳,吕力琅,秦悦,张璐莹.医患委托代理关系的双向选择行为模型:基于信息传递与预期收益[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9
[5].聂垚,杨蓉,吴丽霞.基于SEM-BL模型的居民轨道交通方式选择行为研究[J].交通运输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9
[6].任倩.基于随机参数logit模型的公共交通出行方式选择行为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
[7].孙昊,单铮,朱晶.基于NL模型的机场旅客陆侧交通方式选择行为研究[J].科学技术创新.2019
[8].王嘉玥.基于Logit模型与经验敏感度的学生通勤方式选择行为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9
[9].孙阳.基于混合选择模型的北京市共享单车选择行为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9
[10].赵梦璇.基于扩展生态模型的老年人自动驾驶方式选择行为研究[D].江苏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