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历代中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医方剂大辞典》,消渴病,配伍,用药特点
历代中医论文文献综述
黄勇进[1](2019)在《基于《中医方剂大辞典》探讨消渴病的历代组方用药配伍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收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消渴、上消、中消、下消条目下的方剂,整理了历代对于消渴病治疗的组方用药,用统计学的方法,探求消渴病中医药治疗的规律,分析历代用于治疗消渴病的用药配伍特点。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提供更多的临床思路,以期提高临床应用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水平。方法:通过对《中医方剂大辞典》中相关条目进行收集录入,以历史发展的角度对历代医家治疗消渴病的用药进行归纳总结。从方名、方剂来源、药物组成、药物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等方面建立Excel数据库,通过对历代各个时期用药的频数分析得出高频药物,再将各个时期的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由聚类分析可以得出用药之间的关联情况,由“方从法出,法随证立”的立方原则,推断出其治疗原则和主要的病因病机,从而总结出消渴病用药的组方配伍规律。结果:历代治疗消渴病的用药大致经历了叁个阶段:唐代及唐以前治疗消渴病以补虚药与清热药使用最为频繁,补益药占27.46%,清热药占24.49%;利水渗湿药、收涩药、解表药、化痰止咳平喘药、温里药,五者累积频率为28.57%。在补虚药中补气药占据第一位,补阴药占据第二位,可见此时期的医家认为消渴病的主要病机是“气虚”、“阴虚”、“热盛”。通过聚类分析,得出该时期用药配伍上主要有:补气药配伍祛湿药;清热药配伍滋阴药;解表药配伍清热药为主。宋金元时期补虚药与清热药的使用累积频率达52.36%。表明该时期消渴病仍以脏腑虚弱、热盛津伤的病因占据主导地位。通过聚类分析,得出该时期在用药配伍上主要由:补气药配伍祛湿药;清热药配伍滋阴药;养阴药配伍补阳药;清热燥湿药相配伍为主。明清时期治疗消渴病补虚药仍居第一位,其使用频率最高31.27%,其次为第二位清热药26.86%,两者的累积频数达58.13%,通过聚类分析,得出该时期在配伍用药上,除了清热药配伍滋阴药以及清热燥湿药相配伍之外,还有补气药配伍收涩药与祛湿药;补血药配伍固涩药;养阴药配伍补血药;清热泻火药配伍清热燥湿药。《中医方剂大辞典》治疗消渴病的方剂共626首,聚类分析得到7组常用配伍药组:(1)栝楼、王瓜根、黄连、苦参、黄芩;(2)山茱萸、乌梅、白芍;(3)甘草、人参、茯苓、赤茯苓、鸡内金、黄芪;(4)麦门冬、天花粉、葛根、石膏;(5)当归、肉桂;(6)地骨皮、知母、泽泻;(7)熟地黄、菟丝子、桑螵蛸、肉苁蓉。结论:唐代及唐以前医家治疗消渴病重视补虚药、清热药、祛湿药、解表等药物的应用,可见那个时期认为消渴病病因病机主要是热盛伤津、外感六淫、脾虚湿阻。治法重视清热滋阴、发散外邪、健脾祛湿。宋金元时期的医家同样重视补气药与清热药的应用,在此基础上配伍祛湿药与补阳药,可见此时期的医家还认识到阴阳两虚、湿热内蕴亦是导致消渴病发病的重要病机;此时期消渴病的主要治法有:益气健脾、清热润燥、清热燥湿、滋阴清热、育阴补阳。明清时期的医家在继承前人治疗消渴病组方用药的基础上,重视收涩药的配伍,认识到脾虚不固、阴液外泄亦是导致消渴病的因素之一;此时期消渴病的主要治法有:健脾益气、敛阴生津、清热润燥、清热燥湿、滋阴养血。自汉代以来,一直到清朝的医学着作中,有记载治疗消渴病的方剂共626首,根据用药频数及聚类分析的结果,得出历代治疗消渴病的主要药物之间的相互配伍有:补益药之间相互配伍,补益药配伍清热药,补益药配伍收涩药,补益药配伍利水渗湿药,清热药之间相互配伍,清热药配伍利水渗湿药。(本文来源于《江西中医药大学》期刊2019-06-01)
谢慧,陆敏[2](2019)在《以湿论治泄泻的历代中医文献诠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泄泻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消化道疾病,早在《内经》中就对其病因病机等有较全面的论述,此后历代医家对其的研究不断充实,逐步形成"以湿论治泄泻"的治则大法。先秦两汉时期是泄泻病研究的初始阶段,《内经》阐述了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即"湿盛则濡泻",但没有记载具体的遣方用药。金元时期是泄泻病研究的重要时期,认为各种证型泄泻都与湿邪有着密切关系,还提出"通利小便"为上策,此意"利小便所以实大便也"。明清时期对泄泻病的研究日趋丰富,可从湿热、暑湿、寒湿的角度来辨证施治,且不能过早使用固涩收敛之剂,常用茯苓、陈皮、厚朴、白术、泽泻等祛湿药,指出"无湿不成泄"。因此,利湿是治疗泄泻病的重要大法。诠析历代文献,旨为泄泻病的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现代中医药》期刊2019年03期)
陈康[3](2018)在《浙北陈氏中医内科历代医家生平及着作考(上)》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从生平、着作等角度对浙北地区陈氏中医内科最早的四位医家即陆兰坡、张希白、吴炳、吴仁培进行考察。[方法]以传承谱系为线索,通过对《嘉善县志》《嘉善名医传略》《浙北医学史略》《浙江医人考》《浙江省人物志》等史料及陈氏中医内科相关着作的研究,结合陈氏后人评述,对陈氏中医内科四位始祖的生平及着作进行考证和整理。[结果]经考证,清代乾隆时期的青浦名医陆兰坡为陈氏中医源头,至今已将近叁百年。其传人张希白,不仅精于医术亦弘扬医道,着有《药性蒙求》《斑疹新论》《临证碎玉》等着作。其弟子吴炳古道热肠,学识渊博,着有《证治心得》12卷。吴炳之子吴仁培,学验俱丰,着有《延陵医案》3卷。[结论]嘉善陈氏中医,源远流长,历代名医辈出。陆、张等四位祖师不仅医术精湛,仁厚待人,并且将经验着于书中,流传后世。陈氏中医内科是浙派中医在浙北地区一支重要的分支,具有很高的学习及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吴彬才,杨柳,全淑林,黄赛男,田长庚[4](2018)在《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历代治疗痫证方剂的组方规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分析和总结历代治疗痫证方剂的组方用药规律,为临床运用中医药治疗痫证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历代治疗痫证方剂相关的文献,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建立方剂数据库,并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中集成的数据挖掘方法,分析方剂用药规律。结果:对历代治疗痫证773首方剂记录进行了分析,用药频次居前者有朱砂、人参、牛黄、麝香、全蝎、甘草、黄芩、大黄、天麻和防风等,并发现核心药物组合22个,挖掘出新处方共11个。结论:历代治疗痫证方剂用药以补虚安神、豁痰开窍、息风止痉、祛邪解毒为主。(本文来源于《中医药导报》期刊2018年08期)
陈好远,王朝阳,周安方[5](2018)在《历代房中着作对中医男科学贡献简述》一文中研究指出《汉书·艺文志·方剂略》载:"房中者,情性之极,至道之际,是以圣王制外乐以禁内情,而为之节文。"[1]这里所说的"节文"即是指《汉书·艺文志·方剂略》中所载录的房中着作,计有《容城阴道》、《务成子阴道》、《尧舜阴道》、《汤盘庚阴道》、《天老杂子阴道》、《天一阴道》、《黄帝叁王养阳方》、《叁家内房有子方》。这8种着作均已亡佚,其内容不可确察,但从后世文献引载来看,其内容包括了房(本文来源于《中医文献杂志》期刊2018年02期)
余瀛鳌[6](2018)在《赞评《历代中医古籍图像类编》》一文中研究指出我有幸看到了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所长胡晓峰教授主编、科学出版社刊行的《历代中医古籍图像类编》问世,这是中医药文献创新、研究的新建树。这套类编构思新颖、亮点突出,多年前已被批准为“国家科学技术学术着作基金出版”项目。在胡晓峰和相关专家多年努力(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药报》期刊2018-03-05)
张桂启[7](2018)在《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历代中医家对慢性肾炎蛋白尿的中医证治经验》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数据挖据技术总结古代及现代医家对慢性肾炎蛋白尿辨证论治的思想与经验,探究慢性肾小球肾炎蛋白尿的病机、治法及用药规律。方法:1.收集古代文献,从古籍中选择“虚劳”,“腰痛”,“水肿”,“尿浊”等病进行记录,从中选择名家着作,并通过内容分析法录入数据,依次分析其中医证型、治法、用药特点等。2.收集现代文献,截止至2017年07月31日,查找近40年与慢性肾小球肾炎蛋白尿相关的文献,并进行筛选。3.确立单元格,以SPSS Statistics Data Document建立数据库,将病机、证型。治法、药物等按二分量分类,0为无,1为有对数据进行频数、聚类分析,得出结果。结果:1.病因病机方面古代医家认为主要有肾虚(腰痛27.9%;水肿21.4%;尿浊40%)、外邪所伤(虚劳19.7%;腰痛25.5%;水肿22.8%,尿浊60%)等,而现代医家认为主要为脾肾亏虚(脾虚26%,肾虚25%),感受外邪(风邪23.7%;热邪17.3等)2.现代医家常用治法有补脾法(23.2%)、补肾法(22.8%)、利湿法(18.1%)化瘀法(11.5%),古代医家与之相类似。3.现代医家用药依次为补虚类(补气类23.2%;补阳类5.7%)、利水渗湿药(14.9%)、收敛固涩药(11.7%)等,古代医家用药与之相类似。结论:慢性肾炎蛋白尿脾肾亏虚为本,外感风邪,内生湿、热、瘀为标,治疗应以补脾益肾为主,应用补虚药物,并随证合用利水渗湿、收敛固涩、活血化瘀法等。(本文来源于《长春中医药大学》期刊2018-03-01)
李明,周强,杨丽娜,朱邦贤[8](2018)在《基于历代中医文献的厚朴汤剂中厚朴常用剂量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厚朴在中医汤剂中的临床常用剂量,为临床合理使用厚朴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历代中医方剂文献中含厚朴的方剂,利用Excel 2013筛选出水煎内服的厚朴方,采用SQL Server 2008构建厚朴方数据库。采用SPSS 19.0软件统计厚朴剂量的众数、频数、均数等参数。结果:共采集到4 674首含厚朴的方剂,筛选出含有剂量的内服汤剂775首。在历代内服汤剂的厚朴方中,厚朴剂量<3 g的厚朴方占总数的23.87%;3~11.2 g的厚朴方占总数的52.26%;11.3~30 g的厚朴方占总数的12.26%;>30 g的厚朴方占总数的11.61%。结论:在历代中医文献中,厚朴内服汤剂的炮制主要为姜制,厚朴临床常用剂量以3.5~11 g为宜。厚朴汤剂的常用剂量在隋唐及以前相对较大,宋代以后相对较小。(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期刊2018年08期)
李明,周强,杨丽娜,朱邦贤[9](2018)在《基于历代中医方剂文献探索石膏在汤剂中的常用剂量》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石膏在中医汤剂中的临床常用剂量,为临床合理使用石膏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历代中医方剂文献中含有石膏的方剂,采用SQL Server 2008构建石膏方数据库。利用Excel 2013筛选出水煎内服的石膏方,采用SPSS 19.0统计众数、频数、均数、中值、四分位间距等参数。结果:共采集到3 546首含石膏的方剂,筛选出含有剂量的石膏内服汤剂672首。历代内服汤剂的石膏方中,<15 g的石膏方占总数的47.92%;<41.5 g占总数的75.6%;41.5~60 g占总数的4.32%。结论:含石膏的汤剂中主要使用生石膏,临床常用剂量以7.5~41.5 g为宜,超常规剂量以55~110 g为宜。经分析历代方剂文献发现,宋代及以前,石膏在相关汤剂中的常用剂量相对较大。(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期刊2018年08期)
莫枢[10](2017)在《基于历代主流消渴治法及其名方论糖尿病的中医认识及治疗》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糖尿病是一组以慢性血葡萄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其患病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及人口老龄化而逐渐增加。糖尿病在中医学属“消渴”范畴,自春秋战国时期提出病名以来,经过历代的积淀,形成了治疗消渴病各大主流治法,为现今的中医药消渴病治疗奠定了理论和临床基础。本文主要基于历代主流消渴治法及其名方阐述糖尿病的中医认识及治疗。糖尿病已成为发达国家中继心血管病和肿瘤之后的第叁大非传染性疾病,长期碳水化合物以及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可引起多系统损害,使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寿命缩短,病死率高[1]。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显示,2014年全世界有3.87亿糖尿病患者,预计到2035年,糖尿病患者将增长55%,达到六亿。尽管现代医学在糖尿病的控制上已有长足的进步,但尚未完全阐明其病因和发病机制,由于糖尿病的复杂性,依然存在患病率逐渐增长,病程冗长,病情反复,糖尿病靶器官并发症严重及口服降糖药物副作用较多的现状。在这些着力跟进的问题中,中医药治疗可在各个时期辩证论治,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方法: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范畴,普遍认为病机为阴津亏损、燥热偏胜,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二者互为因果。自《素问·奇病论》首先提出消渴之名,历代医家不断在消渴的病因病机、辨证和治法上有所突破,本文主要基于历代主流消渴治法及其名方,整理各医家相对应的思想以及近现代学者相应观点,综合阐述糖尿病的中医认识及治疗。结果:消渴病在中华的临床治疗与学术探究源远流长,由于其复合性的病因,以及发病机制的复杂性,消渴病的病机从阴虚,逐渐增加燥热、气虚、血瘀、痰瘀、气郁等,历代随之出现了滋阴清热法、益气养阴法、补肾法、活血化瘀祛痰法、疏肝解郁法等各种主流治法,但源于肾为先天之本,众多医家认同滋阴以滋肾阴为主,补气以补脾气、肾气为主的观点。结论:糖尿病病程漫长,缠绵难愈,现代药物的及时运用,使患者临床证型相对应的时期有所变化,为提高患者远期生存率,减少现代药物的不良反应,在临床治疗上更应重视整体,辨证论治,综合治疗,吸取前人精粹的同时亦应推陈出新,方能获得更好的疗效。(本文来源于《2017年第五次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论文摘要集(下册)》期刊2017-12-06)
历代中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泄泻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消化道疾病,早在《内经》中就对其病因病机等有较全面的论述,此后历代医家对其的研究不断充实,逐步形成"以湿论治泄泻"的治则大法。先秦两汉时期是泄泻病研究的初始阶段,《内经》阐述了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即"湿盛则濡泻",但没有记载具体的遣方用药。金元时期是泄泻病研究的重要时期,认为各种证型泄泻都与湿邪有着密切关系,还提出"通利小便"为上策,此意"利小便所以实大便也"。明清时期对泄泻病的研究日趋丰富,可从湿热、暑湿、寒湿的角度来辨证施治,且不能过早使用固涩收敛之剂,常用茯苓、陈皮、厚朴、白术、泽泻等祛湿药,指出"无湿不成泄"。因此,利湿是治疗泄泻病的重要大法。诠析历代文献,旨为泄泻病的临床诊治提供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历代中医论文参考文献
[1].黄勇进.基于《中医方剂大辞典》探讨消渴病的历代组方用药配伍特点[D].江西中医药大学.2019
[2].谢慧,陆敏.以湿论治泄泻的历代中医文献诠析[J].现代中医药.2019
[3].陈康.浙北陈氏中医内科历代医家生平及着作考(上)[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
[4].吴彬才,杨柳,全淑林,黄赛男,田长庚.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历代治疗痫证方剂的组方规律分析[J].中医药导报.2018
[5].陈好远,王朝阳,周安方.历代房中着作对中医男科学贡献简述[J].中医文献杂志.2018
[6].余瀛鳌.赞评《历代中医古籍图像类编》[N].中国中医药报.2018
[7].张桂启.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历代中医家对慢性肾炎蛋白尿的中医证治经验[D].长春中医药大学.2018
[8].李明,周强,杨丽娜,朱邦贤.基于历代中医文献的厚朴汤剂中厚朴常用剂量探索[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8
[9].李明,周强,杨丽娜,朱邦贤.基于历代中医方剂文献探索石膏在汤剂中的常用剂量[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8
[10].莫枢.基于历代主流消渴治法及其名方论糖尿病的中医认识及治疗[C].2017年第五次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论文摘要集(下册).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