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偏差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多工序,偏差流,状态空间模型,统计过程控制
偏差流论文文献综述
张磊,黄传辉,陆兴华,张佐营,孙根[1](2014)在《多工序制造过程质量偏差流的研究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综述了多工序制造过程质量偏差流的主要研究方法,即状态空间建模方法和统计过程控制方法,评述了两种研究方法的建模思想、在过程监测和故障诊断方面的应用以及局限性.(本文来源于《徐州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3期)
石炜,宋政立,王建国,张文兴[2](2012)在《基于偏差流的多工位装配顺序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偏差流理论基础上,提出装配顺序矩阵,它包含大量的过程工艺信息。对多工位装配过程工艺信息数学矩阵化处理,可以方便、快速地对多工位装配过程建立状态空间模型。在设计装配路线阶段,通过改变装配顺序矩阵代表不同的装配路线,对各种装配路线进行状态空间建模和仿真,实现装配路线的最优设计。(本文来源于《制造业自动化》期刊2012年11期)
张志英,戴银芳,陈杰[3](2012)在《船底分段装配偏差流建模》一文中研究指出精度控制是船舶分段建造过程中的关键,但目前这方面的研究非常少,本文针对船体平直分段精度控制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运用状态空间方程对船底分段装焊过程中的偏差流进行建模,主要分析了零件自身偏差、零件定位偏差和因焊接变形产生的偏差在工序间的变化、累积和传递过程,焊接变形偏差主要有对接变形偏差和角接变形偏差.在叁维坐标系中以零件关键点的偏差为状态矢量,零件测量偏差作输出矢量,建立状态空间模型.最后用实际分段的装焊过程为例验证,表明该模型对船底分段精度控制是有效的.(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期刊2012年01期)
苗瑞,应杨箭,杨东,赵言正,江志斌[4](2010)在《基于线性状态空间模型的多工位尺寸偏差流建模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决在传统多工位制造系统中,描述产品尺寸偏差传递的状态空间模型中的系统矩阵隐式表示且存在着非线性因子的问题,在定义零件坐标系、夹具坐标系以及机床坐标系的基础上,用表面方向矢量、定位方向矢量和尺寸矢量描述零件模型及其偏差传递模型,运用齐次变换方法和矩阵理论给出从零件坐标系到夹具坐标系以及从夹具坐标系到机床坐标系的变换方法,得到描述多工位制造系统中的产品尺寸偏差传递的线性状态空间模型及其显式表示的系统矩阵,解决传统状态空间模型的系统矩阵存在非线性因子的问题,建立产品尺寸偏差与各种偏差源之间的关系,增强传统状态空间模型的可用性,并用实例验证模型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学报》期刊2010年08期)
文泽军,刘德顺,杨书仪[5](2008)在《基于偏差流分析法(SOVA)的二维多工位装配顺序规划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目前产品装配顺序通常从装配时间和装配成本角度来考虑而难以保证装配质量的情形,应用偏差流分析法,以提高装配质量为目标,提出一种新的二维多工位装配顺序优化方法。以多工位装配过程为研究对象,分析影响装配质量的偏差源,建立偏差及其传递的数学模型,应用装配稳健度概念来评价装配工艺流程方案的优劣。以汽车侧围的4个零件装配为例,运用装配稳健度分析、比较了叁种不同的装配顺序,得到了较优的装配方案。实例分析和仿真表明,应用装配稳健度可以分析选择装配顺序方案,为优化设计多工位装配工艺流程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来源于《中国机械工程》期刊2008年24期)
田兆青[6](2008)在《轿车车身装配偏差流的状态空间建模方法及应用基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学校代码:10248学 号:0020602050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轿车车身装配偏差流的状态空间建模方法及应用基础研究(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08-06-30)
杜世昌[7](2008)在《多源多工序加工系统偏差流建模、诊断和控制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产品尺寸偏差是直接影响产品质量、生产率和市场响应时间等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复杂产品的加工系统往往是一个串行与并行相结合的多源多工序制造系统,最终产品质量受到制造过程中所有工序上多个偏差源的影响。除了单个工序上的各种偏差外,不同工序间存在复杂的耦合关系,这些尺寸偏差不断产生、增长、消减、累积和传递,形成了最终产品的尺寸偏差。目前复杂零件的加工过程向着高精度、高效率、高可靠性的方向发展,其重要特征体现为制造过程的可预测性和可控性,制造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诊断性。目前国内外学者在单工序尺寸偏差分析、诊断和控制方面已有大量研究成果,但很少从系统层面上对历经多个工序尺寸偏差的累积传递过程进行全面描述,同时缺乏有效的偏差源诊断和控制体系,未能实现尺寸偏差传递分析、预测、诊断、控制一体化。本文以复杂多源多工序加工过程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尺寸偏差流建模、诊断和控制,为加工过程的质量偏差预示与消减提供共性技术与方法,确保系统在高质量控制模式下运行。首先研究了多工序加工系统尺寸偏差流分析与建模方法。通过将关键特征偏差映射为随工序延展而不断变化的状态变量,研究如何将各工序之间偏差的影响关系向数学模型进行映射,并描述偏差形成与传递关系、动态变化及分析加工过程中偏差流流动线路。然后对偏差源诊断体系进行了研究。推导了多工序制造系统具有完全可诊断性的充分和必要条件;提出了局部可诊断系统可诊断能力的量化评价体系,并针对局部可诊断系统给出具体的提高偏差源诊断能力的措施;研究全面有效的多源多工序加工系统的偏差源诊断方法。最后设计了尺寸偏差控制系统,基于产品测量数据,设计多工序加工系统尺寸偏差控制系统结构,并使用开发的关键产品特征数学模型,针对实际生产情况推导出相应的控制法则和控制策略。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和大量实际的工程经验,本文在多工序加工系统尺寸偏差流建模、诊断和控制的研究中做出了以下具有创造性的研究工作:(1)建立了线性显式表示的多源多工序加工系统尺寸偏差传递状态空间模型,并将该模型扩展到了串并联多个偏差流加工系统中在建立关键特征分析的系统流程和算法基础上,分析了多工序加工过程中的尺寸偏差传递规律。使用齐次变换方法,建立了关键产品特征状态空间模型,并对状态空间的工程含义、状态向量、控制向量、观测向量以及系统矩阵、控制矩阵和观测矩阵进行定义;通过对关键产品特征偏差、刀具路径、定位基准、测量基准和夹具几何关系的研究,线性显式表达了零件的关键产品特征与各种偏差源之间的影响关系和动态变化,解决了传统方法难以给出偏差转换与累积关系的线性和显式表达的难题。将串联制造系统单个偏差流状态空间模型扩展到了串并联混合式多个偏差流状态空间模型。在已知零件的初始偏差、各种输入偏差以及各工序所对应的离散时间点上的系统矩阵、控制矩阵的基础上,推导计算各个工序上产品偏差的递推算法,并给出了模型降维方法。推导出了每一道工序和每一条加工路线上产品偏差的均值和方差的计算公式。这些模型和方法弥补了传统方法不能对多源多工序加工系统多个偏差流进行有效建模的缺陷,增强了偏差流建模理论和制造系统建模理论。(2)提出了多工序加工系统可诊断性分析方法和基于状态空间模型、估计理论与假设检验的偏差源诊断方法基于建立的状态空间模型,解析出多工序制造系统具有完全可诊断性的充分必要条件,为优化制造系统设计和快速诊断出偏差源提供了理论基础;并建立了局部可诊断系统的量化评价体系,解决了对局部可诊断的多源多工序加工系统进行量化描述的问题。然后提出了基于状态空间模型、估计理论和先进统计学相结合的偏差源诊断方法,该方法可以有效地诊断出多源多工序加工系统的偏差源,并为偏差源诊断中大量引入线性控制理论和先进统计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3)建立了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尺寸偏差控制系统,推导出了控制法则,建立了具体的控制策略在引入奇异值分解、值空间、零空间等概念的基础上,基于线性显式状态空间模型,针对“不同批次零件之间的控制”和“同一批次内零件的控制”两种生产情况提出了闭环控制系统结构。利用奇异值分解理论推导出了多工序加工系统相应的控制法则和控制策略,为产品尺寸偏差控制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本文通过提出偏差流离散事件动态系统的多学科建模方法,将偏差源对产品质量作用的定性认识上升为对其行为的定量分析,实现对零件质量的预测和控制。本文的研究可以很好地解决多源多工序加工系统产品质量控制与改进中存在的核心问题,实现建模、分析、预测、诊断和控制一体化,为多源多工序加工系统过程控制、系统设计、偏差源诊断等提供有效的科学指导。(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08-06-01)
田兆青,来新民,林忠钦[8](2007)在《多工位薄板装配偏差流传递的状态空间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借鉴控制理论中的状态空间方法,研究多工位薄板装配过程中偏差流传递、变换和累积关系的状态空间模型。以零件偏差为状态矢量,夹具偏差为控制矢量,研究夹具偏差和零件偏差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零件在工位间转换过程中的重定位偏差,建立多工位装配过程偏差流传递的状态方程;以零件测量偏差为输出矢量,建立表征测点位置和数量的输出方程。最后通过实际零件的装配过程说明该模型的应用方法。(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学报》期刊2007年02期)
偏差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偏差流理论基础上,提出装配顺序矩阵,它包含大量的过程工艺信息。对多工位装配过程工艺信息数学矩阵化处理,可以方便、快速地对多工位装配过程建立状态空间模型。在设计装配路线阶段,通过改变装配顺序矩阵代表不同的装配路线,对各种装配路线进行状态空间建模和仿真,实现装配路线的最优设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偏差流论文参考文献
[1].张磊,黄传辉,陆兴华,张佐营,孙根.多工序制造过程质量偏差流的研究方法[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2].石炜,宋政立,王建国,张文兴.基于偏差流的多工位装配顺序优化研究[J].制造业自动化.2012
[3].张志英,戴银芳,陈杰.船底分段装配偏差流建模[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12
[4].苗瑞,应杨箭,杨东,赵言正,江志斌.基于线性状态空间模型的多工位尺寸偏差流建模与分析[J].机械工程学报.2010
[5].文泽军,刘德顺,杨书仪.基于偏差流分析法(SOVA)的二维多工位装配顺序规划的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08
[6].田兆青.轿车车身装配偏差流的状态空间建模方法及应用基础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
[7].杜世昌.多源多工序加工系统偏差流建模、诊断和控制系统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
[8].田兆青,来新民,林忠钦.多工位薄板装配偏差流传递的状态空间模型[J].机械工程学报.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