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文学终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文学,终结,永恒
文学终结论文文献综述
崔洪爱[1](2019)在《文学的终结与永恒》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过程中,文学似乎节节败退,面临着"终结"的命运。"文学死了吗"在文学领域被广泛讨论。J·希利斯·米勒在《文学死了吗》一文中指出,传统的文学形式似乎面临死亡的局势,但真正的文学性是普遍的、永恒的。在《文学死了吗》一书中,米勒说明了什么是文学、为什么阅读文学以及如何阅读文学等问题,有力地说明了文学并没有终结,文学是永恒的。(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9年26期)
李强[2](2019)在《理论拓进与“当代”之发现——读陈晓明《无法终结的现代性》兼论当代文学研究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无法终结的现代性》中,陈晓明系统地回应了"为何中国当代文学在经历了后现代思想文化的冲击后却没有转向后现代"这一难题。在"无法终结的现代性"这一理论视域下,他以"世界性"与"晚郁"这双重维度确立了当代文学的"当代性"。这种"发现"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它既重申了理论之于当代文学研究的重要性,也提供了一种将生命经验与时代、文学相融通的可能。(本文来源于《东吴学术》期刊2019年03期)
林云柯[3](2019)在《语言停转之时——班宇与文学自白的终结》一文中研究指出班宇的东北,属于一个特殊的时间结界。如果说《冬泳》有一条泳道,我想那应该就是过去这十年时间。2013年的夏天,全运会筹备建设最后的冲刺期,却丝毫没有最后收尾的意思。崇山中路和长江街交叉处的路面几乎被全部掀起,整个区域像被炸过。沈阳留给我的最后印象,就是这样一个凝滞的庞大机器。在那些年里,它确实就像一个机器,但(本文来源于《青春》期刊2019年05期)
杨荣昌[4](2019)在《陈晓明文学批评的学理自觉——以《无法终结的现代性》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着名批评家陈晓明教授在30多年的学术历程中,一直站立于文坛的最前沿,以充满理性思辨的言说,不断为最新出现的作品、现象与潮流把脉问诊、阐扬推介。他的学理品质为学界所公认,尤其关于先锋小说和后现代文化的研究,更是一个绕不开的重要标志。近年来,他在保持对理论演绎高度自觉的同时,又以敏感之触角,对文学现场的一系列重要文本做出深度阐释。2018年初出版的《无法终结的现代性:中国文学的当代境遇》一书,虽是专题论文集,却贯注着他坚韧而恒定的理论追求,(本文来源于《当代作家评论》期刊2019年02期)
汤拥华,朱国华[5](2019)在《诺贝尔时代的终结与文学世界共和国的重建》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有理由从新殖民主义视角,对诺贝尔文学奖所关联的文化霸权机制展开批判性的探讨。借鉴卡萨诺瓦有关"文学世界共和国"的分析中的地缘政治视角,重建民族与世界的辩证关系,可以成为此批判的起点;描述和分析那些具体的谈判与协商的过程,由此去探测霸权的内涵与边界,揭示旧的认识装置仍然在何种意义、何种程度上塑造我们的世界想象并且维护那些本该被质疑、挑战和击破的权力关系,是此批判的重心;从多向度、多层次展开对一种真正多极化的文学世界共和国的想象,则是此批判的指归。(本文来源于《文艺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赵雅涵[6](2019)在《寻根文学的终结——解读莫言的《红高粱》》一文中研究指出读莫言的长篇小说《红高粱》,跟随主人公"我"的脚踪,追溯历史,了解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我爷爷"与"我奶奶"之间的故事,站立着漫无边际凄美动人的、激荡着爱情涟漪的红高粱;娟娟流转着的墨水河;在螃蟹散发出的腥甜味的作用下,使我们能够一边领略"我爷爷"与"我奶奶"之间爱情故事,一边体会抗日战争给人们日常生活所带来的不安。(本文来源于《作家天地》期刊2019年02期)
陈晓明,李强[7](2018)在《“无法终结的”当代文学——陈晓明先生访谈录》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理论的新奇感与挑战性李强(以下简称"李"):在最近出版的《无法终结的现代性:中国文学的当代境遇》(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中,您将新世纪以来的当代文学创作置于现代性的视野下展开讨论。我注意到,现代性理论,其实贯穿着您的当代文学研究。从1980年代后期开始,您就有意识地从现代主义、后现代性的角度去把握先锋文学。当初您是怎样接触到这些西方现代理论的?(本文来源于《新文学评论》期刊2018年04期)
丁洵[8](2018)在《文学的终结与文学性蔓延——探究后现代文学研究的任务》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学性是当前文学理论研究常用的一个关键词,在电子媒介、互联网、手机的发展普及下,文学性也开始具备了新的发展内涵,文学对于人类生活的意义和价值面临新的考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关于文学是否终结以及在新时期文学的时代内涵学术界人员做出了不同的讨论。为此,文章结合文学性被提出的背景,分析后现代文学背景下文学终结艺术内涵以及文学性在思想学术、消费社会、媒体、公共表演等领域的统治和表现,并为文学发展怎样更好的适应社会转型发展需要进行探究。(本文来源于《智库时代》期刊2018年38期)
孙绍振[9](2018)在《文学批评“西方霸权”终结》一文中研究指出西方文论精英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种种理论和实践都失败了。对于这一点,美国新批评派的苏珊·朗格早就承认审美评判不是他们的事,韦勒克、沃伦也直言他们在具体文本面前"一筹莫展"。近半个世纪以来,西方文学理论已经走投无路,甚至有人声称"理论已经死了"。西方文学理论和批评的霸权已经坍塌,一味对西方文论洗耳恭听、唯命是从的时代已经结束。(本文来源于《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期刊2018年06期)
张晓琳[10](2018)在《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解读《终结的感觉》》一文中研究指出朱利安·巴恩斯被视为英国当代着名的小说家,2011年凭借作品《终结的感觉》(The Sense of An Ending)获得布克奖和大卫·柯恩英国文学终身成就奖。这部小说由主人公托尼描述他的个人生活经历以及他身边的人和事,尤其是艾德里安及他的一些经历。本文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出发,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对《终结的感觉》中的伦理问题进行探究解读,通过分析小说中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的叁种伦理关系,探讨作品中体现的伦理道德。在国外,《终结的感觉》这部小说备受关注,国内学术界近年来也对此作品颇多关注,但对此作品的文学批评主要集中在历史的真实性、记忆运作、后现代主义特征、叙事策略等方面,鲜有发现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展开研究。因此本文试图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角度出发,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相关理论,从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我叁个关系层面挖掘《终结的感觉》中的伦理状况,分析小说中主人公的道德自我成长过程,以揭示作者的伦理道德观。(本文来源于《西安外国语大学》期刊2018-06-01)
文学终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无法终结的现代性》中,陈晓明系统地回应了"为何中国当代文学在经历了后现代思想文化的冲击后却没有转向后现代"这一难题。在"无法终结的现代性"这一理论视域下,他以"世界性"与"晚郁"这双重维度确立了当代文学的"当代性"。这种"发现"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它既重申了理论之于当代文学研究的重要性,也提供了一种将生命经验与时代、文学相融通的可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文学终结论文参考文献
[1].崔洪爱.文学的终结与永恒[J].名作欣赏.2019
[2].李强.理论拓进与“当代”之发现——读陈晓明《无法终结的现代性》兼论当代文学研究方法[J].东吴学术.2019
[3].林云柯.语言停转之时——班宇与文学自白的终结[J].青春.2019
[4].杨荣昌.陈晓明文学批评的学理自觉——以《无法终结的现代性》为例[J].当代作家评论.2019
[5].汤拥华,朱国华.诺贝尔时代的终结与文学世界共和国的重建[J].文艺研究.2019
[6].赵雅涵.寻根文学的终结——解读莫言的《红高粱》[J].作家天地.2019
[7].陈晓明,李强.“无法终结的”当代文学——陈晓明先生访谈录[J].新文学评论.2018
[8].丁洵.文学的终结与文学性蔓延——探究后现代文学研究的任务[J].智库时代.2018
[9].孙绍振.文学批评“西方霸权”终结[J].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18
[10].张晓琳.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解读《终结的感觉》[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