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中西医学比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斑秃,发病机制,中西医
中西医学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谢珊,管连城,杨凡,陈泽宇,陈云志[1](2019)在《斑秃发病机制的中西医比较与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对斑秃研究的深入,中、西医认知显示出越来越多的交融和共通。本文主要从先天禀赋与遗传易感基因、肾虚与维生素D缺乏、肝失疏泄与HPA轴异常几个方面比较和探讨中、西医对斑秃发病机制存在的较相似认识。现代科学发现能够在一定程度阐释中医理论的客观本质规律,中医理论能够指导西医研究为课题开展提供新思路。中、西医观点的比较和探讨有助于更加深刻和全面认识疾病及其防治机制,为进一步研究指明方向。(本文来源于《贵阳中医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刘保光,宋军营,刘湘花,白明,张振强[2](2019)在《高等中医药院校“病理学”课程改革思路探究——基于中西医病理学比较研究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病理学"课程是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药学、药理学等专业必开的一门基础课程,是联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的纽带。要将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学生培养成为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人才,就必须进行"病理学"课程的改革。通过对传统中医病理学与现代西医病理学内涵的比较,得出结论:一是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病理学"课程内容与西医病理学有一定的关联,并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二是应通过中西医病理学理论的衔接来探索高等中医药院校"病理学"课程的改革思路。(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张红霞[3](2019)在《中西医医患关系的现代价值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9世纪以前的中西医都保持着传统的医患关系:患者对病情和治疗方式具有较大的自主权。现代医学的兴起完全改变了这种传统的医患关系。患者的自感不再成为诊断和治疗的焦点,其"被驯化"成"合格病人",医生则"通过技术"享有最大限度的控制;医生的"专业训练"让他把焦点聚集到"人"以外的病症、数据和检验报告上;医生不再用贴近日常生活的语言来解释病情,取而代之的是严谨科学的医学术语。中西医医患关系的差异背后有其社会文化属性。当现代人日益被"科学标签"、"医学标签"包裹时,传统中医医患关系的价值对于重新认识和找回医学的"人"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医学与哲学》期刊2019年07期)
江景涛[4](2019)在《中西医哲学比较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中西医哲学比较研究的争议很大,争议的关键就在于中西医哲学之间在整体上是否可通约以及在某些局部因素之间是否可通约。对此,我们可以将中西医哲学的比较限定在各自的相类似历史阶段之间进行,避免跨历史阶段的比较,这样的语境和语义通约性就会强很多。在这样比较基础上的引进、补充或存疑处理方式也就容易做出选择了。(本文来源于《科教文汇(上旬刊)》期刊2019年01期)
崔贞爱,王立国,贾立峰[5](2018)在《中、西医治疗牛前胃弛缓疗效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分别应用中药和西药治疗牛前胃弛缓,结果显示中药治疗牛前胃弛缓与西药相比疗效更好,结果表明中药治疗牛前胃弛缓具有一定的优势,值得推广。1材料与方法1.1试验材料1.1.1试验药品吴茱萸、党参、白术、藜芦、硫酸钠、鱼石(本文来源于《吉林畜牧兽医》期刊2018年12期)
窦艳猛[6](2018)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并发症中西医治疗疗效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比较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并发症的中西医治疗疗效差异,为术后并发症的治疗提供方法借鉴。379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其中出现并发症的患者34例,并发症率8.97%。其中发生呕吐14例,腹痛9例,腹胀7例,皮下气肿2例,胆瘘1例,应激性溃疡1例。分别将呕吐、腹痛、腹胀病例分为中西医治疗组与西医治疗组,对其疗效进行比较,结果采用卡方检验。各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呕吐中西医治疗组患者在症状改善、缓解时间和住院天数方面均明显优于西医治疗组;在腹痛和腹胀并发症中,中西医治疗组与单纯西医治疗组无明显差异但中西医治疗组有优于单纯西医治疗组的趋势。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呕吐症状中西医结合治疗优于单纯西医治疗,腹痛、腹胀症状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与西医治疗疗效差异是否,存在需扩大病例研究确定。(本文来源于《甘肃科技》期刊2018年18期)
肖永生[7](2018)在《中西医结合与单纯尿道扩张术治疗尿道狭窄的疗效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与分析中西医结合医治尿道狭窄与单纯尿道扩张术医治尿道狭窄的作用。方法挑选出我们医院2015年12月到2018年4月临床确诊为尿道狭窄的患者共计80例,随机将其等份地分为中西医组和单纯组,将传统单纯尿道扩张术治疗方法施用于单纯组,将中西医结合与单纯尿道扩张术施用于中西医组,一段时间后,比较两组尿道狭窄者尿量相关指标的差异,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就最大尿流量和排尿困难时间方面来说,中西医组与单纯组比有更为可观的效果,差异在统计学上显着(P<0.05)。残余尿量来说,两者无差异。结论在用单纯尿道扩张医治尿道狭窄的基础上,注重中西医结合对于患者的各种指标评分以及患者的康复治疗率都有很大的效果。(本文来源于《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期刊2018年64期)
黄慧雯,贾春华[8](2018)在《基于语言心理特征问卷调查的中西医术语认知机制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西医的产生和发展深受历史、文化、地域等多重因素影响。通常其思维差异能很容易被识别,然其内在认知机制却如黑箱一般难以显现。本研究结合认知语言学、认知心理学研究成果,通过调查中医专业人员对中西医疾病术语的熟悉性、情绪和语义精确性的心理维度评价,以此为基础初步探索中西医语言的内在认知机制。结果表明中西医术语在上述心理特征中都存在显着差异,尤其是情绪效价维度与中西医认知机制差异的产生密切相关。一个可能机制是具有不同特征的中西医概念贮存于不同的记忆系统中。在中西医认知过程中,不同认知功能既相对独立地进行模块化操作又存在交互作用,最终形成了中西医各具特色的认知模式。未来对这一黑箱的工作原理进行深入探索将是我们揭开中西医学心智奥秘的必经之路。(本文来源于《中华中医药杂志》期刊2018年07期)
程绍民,熊微,喻松仁,孙悦,季翔[9](2018)在《中医存废争论下的中西医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医存废争论历时百年之久,在当代中医存废再起波澜。本文从中医存废争论、中西医理论体系及中医发展方向、中西医结合等叁方面简要论述,从不同角度、视野来认识、看待两门医学。(本文来源于《江西中医药》期刊2018年06期)
唐仁康[10](2018)在《中西医历史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观念系统、理论系统、技术系统叁个层次对中西医两种医学的发展历史进行比较论述,并在最后尝试对当代中西医并存的时代背景下中医发展之道做出思考。第一,对观念系统下的中西医学思想史比较。远古时期中西方文明自然观是不同的,由于不同的自然环境、社会生产方式、社会意识形态,形成了天人合一和物我两立的两种观念,并对各自医学后来的发展带来持久的影响。上古时期中西方先哲思考世界本源的过程中形成了以元气论和原子论为主的本体论认识,这两种观念下的生成观和构成观直接塑造了中西方两种医学的发展方向。唐宋之际中国君主专治制度不断强化,相比较中世纪神学一统的西方,中医学在传统观念下继续发展,理论与经验不断丰富,而中世纪西方在宗教统治下几乎放弃了医学,明清中国医学有一定观念突破但仍在传统的思想范式里,而西方科学革命后迎来了医学科学的迅猛发展。第二,对理论系统下的中西医学学术史比较。东西方早期都处于混沌的巫医时代,医学在逐渐自醒、自信的过程中从迷信中走出,并几乎在同一时期两者构建起了各自的医学体系,其中对疾病的病因、病理、症状以及人体的解剖结构等方面,中西方医学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理论,文中选取部分理论进行描述并尝试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如比较两种医学对病因的解释,一为倾向从人体内部探查寻找病因的实证研究方式,另一则是推崇由外部状态联系推理病因的认知求解模式。此外比较了中西方医学历史上对待解剖的不同态度,尤其比较了维萨留斯与王清任历史命运与学术思想的同与不同。最后分析两种医学对疾病的理解差异,并以流感为例反思现代医学潜在的问题以及中医辨证论治思维的价值。第叁,对中西医学诊治技术史的比较。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作为治病救人的客观技术,中西医学在诊断和治疗等多方面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技艺。如作为诊断手段的望闻问切与视触扣听,相似却迥异,其中如中医的问诊是一种兼具医学与人文内涵的特色技艺,而西医的间接叩诊和间接听诊则是近代物理诊断法的先河。在治疗方面,中西医最大的区别当属外科,从技术到理念均不相同,尤其宋代以后中医几乎废用了“手术刀”,华佗一度被归为异类。中西医使用工具各有特点,如葫芦、针灸针、瓷药瓶与蛇杖、注射器、玻璃杯相似而颇具差异,尤其玻璃在中西方不同的地位某种程度上决定了“China”无缘科学。文章在中西医技术比较的最后反思中西医视野下的人的本质。人是宇宙还是人是机器?中西医不同认识的治疗出发点决定了中西医技术上的巨大差异和各自问题:中医的治疗过程呈现出内卷化的特点,缺乏结构实证的纯思辨推理无法自证与突破。而复杂性问题是当今医学面临的重大课题,一刀切的治疗方式并未从根本上治疗疾病,解决这类问题时,切莫着急否定中医方案,有效必定有理,中西医应该一同携手探究生命与疾病的奥秘。最后,本文尝试对当代中西医并存下的中医发展之路做出思考。中西医论辩百余年,“中西医汇通”、“中西医合作”、“中西医结合”等观念先后提出,但是怎么结合?从开始的“中学西”到后来的“西学中”都存在不足,如何对待中西医并存,尤其如何对待中医,本文指出理解中医自身特点是发展中医的前提。而中医重要的特点便是辨证论治,“辨证”与“辨病”的分离和重合是其核心特点,对证候的分析把握是中医学理论的重大贡献,完善的医疗模式应该是“诊断不遗漏证候,治疗不偏离疾病。”当然解释和揭示中医科学内涵是一项艰巨的工作,中医药未来的发展需要运用科学手段,但在当代的中医科研中存在严重问题,不理解中医本质的盲目科研大量存在,本文以中医“治法”科研的乱象为例,深刻剖析其错误本质,疾呼中医药“可研”才能“科研”,为当代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一点参考支持。(本文来源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期刊2018-06-01)
中西医学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病理学"课程是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药学、药理学等专业必开的一门基础课程,是联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的纽带。要将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学生培养成为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人才,就必须进行"病理学"课程的改革。通过对传统中医病理学与现代西医病理学内涵的比较,得出结论:一是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病理学"课程内容与西医病理学有一定的关联,并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二是应通过中西医病理学理论的衔接来探索高等中医药院校"病理学"课程的改革思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西医学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1].谢珊,管连城,杨凡,陈泽宇,陈云志.斑秃发病机制的中西医比较与探析[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9
[2].刘保光,宋军营,刘湘花,白明,张振强.高等中医药院校“病理学”课程改革思路探究——基于中西医病理学比较研究的视角[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9
[3].张红霞.中西医医患关系的现代价值比较研究[J].医学与哲学.2019
[4].江景涛.中西医哲学比较研究综述[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9
[5].崔贞爱,王立国,贾立峰.中、西医治疗牛前胃弛缓疗效比较[J].吉林畜牧兽医.2018
[6].窦艳猛.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并发症中西医治疗疗效比较[J].甘肃科技.2018
[7].肖永生.中西医结合与单纯尿道扩张术治疗尿道狭窄的疗效比较[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
[8].黄慧雯,贾春华.基于语言心理特征问卷调查的中西医术语认知机制的比较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
[9].程绍民,熊微,喻松仁,孙悦,季翔.中医存废争论下的中西医比较研究[J].江西中医药.2018
[10].唐仁康.中西医历史比较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