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藏族建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甘南,传统建筑,寺院建筑,彩画
藏族建筑论文文献综述
贾雯婷[1](2019)在《甘南藏族地区传统寺院建筑彩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建筑是研究民族文化艺术的珍贵标本,彩画是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域性建筑装饰艺术的重要载体。文章对甘南地区的传统寺院建筑彩画从建筑构件和图案特征两方面进行了整理研究。(本文来源于《美与时代(中)》期刊2019年09期)
姚英骄,张萍,陈华[2](2019)在《甘南藏族传统聚落与苫子房民居建筑地域适应性探究——以博峪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博峪村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木耳镇,属半农半牧型经济,于2019年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聚落背山面水、布局紧凑,受特殊的地理气候和文化环境影响,孕育出独树一帜的藏族聚落形态和苫子房民居建筑。文章结合文献与实地调研测绘,通过分析博峪村的聚落选址布局、街巷空间,以及苫子房民居建筑建造技术等方面的特色,进一步探讨甘南地区藏族聚落和民居对特殊地理环境的适应性特征和营建智慧,以期对其今后的保护更新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城市建筑》期刊2019年17期)
陈林林[3](2019)在《刍议藏族民居建筑色彩文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藏族建筑在地理环境方面同汉族地区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差异,且民居在建筑色彩方面的应用也展现出了不同的特点。夏季牧区主要采用白色的布帐篷,帐篷的边上带有蓝布镶边装饰。冬季时,深棕色或黑色和牦牛的毛发编制成的帐篷较为常见,且女儿墙的边角线主要为不同颜色的布料构成,木结构的门楣及窗楣以红色、蓝色和黄色较为常见。本文就将具体介绍藏族地区建筑的色彩文化,以供借鉴。(本文来源于《门窗》期刊2019年07期)
俞烨钢[4](2019)在《嘉绒藏族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纹样概述与应用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川西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海拔高度陡然升高,气候多样,恰处于北纬30度线,温度适宜且水资源丰富。境内风光极其优美,317、318国道早已闻名全国,是旅游、采风、探险的绝佳目的地。独特的地貌孕育了灿烂的文化,生活于其中的嘉绒藏族历经千年繁衍生息,形成了极具当地特色的川西藏族文化,体现在建筑、宗教、民俗、服装等多种载体中。本文通过作者多年来大量的田野调查,管中窥豹地概括川西藏民居建筑装饰纹样,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思考。(本文来源于《中国民族博览》期刊2019年04期)
贡嘎·加措[5](2019)在《藏族民居建筑的文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除了汉族的人数较多之外,其他的五十五个少数民族人数较少。藏族的文化只有较少人了解,也同样只得到了小范围的传承。由于传承的范围小、人数少,少数民族文化得不到更好的传承,甚至有的文化已经消失。传统文化的消失,对于我们来说是一项损失,同样,对于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也是一项重大损失,因此,文章就藏族民居建筑的装饰纹样符号的内涵以及文化特征做详细研究。(本文来源于《美与时代(城市版)》期刊2019年03期)
罗桑开珠[6](2018)在《藏族建筑的发展历程》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筑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同时也是人类文化的载体。藏族建筑与藏族社会的发展历史并驾齐驱,藏族传统建筑所承载和传递的也正是藏民族的发展历史和文化个性,这种文化个性是在其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不同时期的文化个性特征犹如长江后浪推前浪,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不断演进更替,而遗存的不同时期的建筑物再现着当时的历史及文化个性特征,从而显现(本文来源于《中国西藏》期刊2018年05期)
李前军[7](2018)在《甘南迭部县扎尕那藏族传统聚落建筑保护与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甘南迭部县扎尕那藏族传统聚落建筑以其独特的地域特色,成为我国传统民居聚落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扎尕那藏族传统聚落建筑形式及发展趋势进行深入探索,针对在多元化模式发展过程中,对传统民居改造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发展意见和保护对策,使其得到良性的传承与发展。(本文来源于《建材与装饰》期刊2018年39期)
涂传尚[8](2018)在《基于民族审美意识理念下的藏族建筑色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如今,西藏的历史文化已成为一种丰富多彩的文化。原始社会藏族的色彩选择是以原始色彩为基础的,它应该是自然界中色彩的模仿和再现。在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藏族色彩基本上保持了藏族早期的审美色彩选择。(本文来源于《工业设计》期刊2018年05期)
王红杰,黄跃昊[9](2018)在《基于茶文化背景下藏族建筑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一文中研究指出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比较恶劣,饮茶风俗自唐代以来就有,藏族建筑物外型结构特殊、装饰精美,是茶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好的载体。但是,在当前人为和自然条件的双重夹击下,与茶文化相关的建筑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并不似想象中那样乐观。因此,本文分析了建筑类体现藏族茶文化的形式。从文化本身和建筑载体两个方面,总结了建筑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负面现状。结合各领域出现的障碍,有针对性地提出重塑和保护措施,实现以茶文化为代表的藏族建筑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本文来源于《福建茶叶》期刊2018年04期)
李勐霆[10](2018)在《嘉绒藏族传统聚落文化形态的建筑适应性研究——以西索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筑作为满足人们生活需求的设施,需要满足更加复杂多变的需求,因此建筑适应性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本文通过运用相关聚落文化形态的概念,分析西索民居建筑环境,给予人们在嘉绒藏族传统聚落文化形态的了解和建筑环境的创造方面指引深刻的思考方向,同时对嘉绒藏族传统聚落文化旅游的发展、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纳税》期刊2018年06期)
藏族建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博峪村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木耳镇,属半农半牧型经济,于2019年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聚落背山面水、布局紧凑,受特殊的地理气候和文化环境影响,孕育出独树一帜的藏族聚落形态和苫子房民居建筑。文章结合文献与实地调研测绘,通过分析博峪村的聚落选址布局、街巷空间,以及苫子房民居建筑建造技术等方面的特色,进一步探讨甘南地区藏族聚落和民居对特殊地理环境的适应性特征和营建智慧,以期对其今后的保护更新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藏族建筑论文参考文献
[1].贾雯婷.甘南藏族地区传统寺院建筑彩画研究[J].美与时代(中).2019
[2].姚英骄,张萍,陈华.甘南藏族传统聚落与苫子房民居建筑地域适应性探究——以博峪村为例[J].城市建筑.2019
[3].陈林林.刍议藏族民居建筑色彩文化[J].门窗.2019
[4].俞烨钢.嘉绒藏族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纹样概述与应用思考[J].中国民族博览.2019
[5].贡嘎·加措.藏族民居建筑的文化特征[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9
[6].罗桑开珠.藏族建筑的发展历程[J].中国西藏.2018
[7].李前军.甘南迭部县扎尕那藏族传统聚落建筑保护与发展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8
[8].涂传尚.基于民族审美意识理念下的藏族建筑色彩研究[J].工业设计.2018
[9].王红杰,黄跃昊.基于茶文化背景下藏族建筑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J].福建茶叶.2018
[10].李勐霆.嘉绒藏族传统聚落文化形态的建筑适应性研究——以西索村为例[J].纳税.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