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苷磷酸化酶论文-戴芳萍

核苷磷酸化酶论文-戴芳萍

导读:本文包含了核苷磷酸化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嘌呤核苷磷酸化酶,利巴韦林,酶法合成,高效液相色谱

核苷磷酸化酶论文文献综述

戴芳萍[1](2019)在《嘌呤核苷磷酸化酶合成利巴韦林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巴韦林是具有广谱抗病毒的核苷类药物,因其具有高疗效、低毒性、不易产生耐药性等特点而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病毒疾病治疗中。酶法合成是利用嘌呤核苷磷酸化酶催化嘌吟核苷与TCA反应生成利巴韦林,具有巨大的工业前景。论文首先对可表达PNPase的乙酰短杆菌的培养条件进行优化,并确定了最佳蛋白胨来源,同时利用响应面法在保证转化率的前提下将菌浓提高到16.8 g/L,提高了25.4%,同时价格降低了28.3%。将叁条分别来源于枯草芽孢杆菌、嗜碱芽孢杆菌和乙酰短杆菌的基因序列与pET20b载体连接构建重组质粒,并在E.coli BL21(DE3)中高效表达得到酶BsPNP、BhPNP和BaPNP。通过对叁个重组菌的表达条件进行优化,使目的蛋白表达都占总蛋白的50%以上。利用镍柱亲和层析一步纯化目的蛋白,通过SDS-PAGE检测确认得到纯酶。通过对叁个蛋白酶的酶学性质进行探究,确定上述叁个蛋白酶的最适作用温度分别是65 ℃,75 ℃和65 ℃,最适作用pH分别是7.3,7.0和8.0,并确定它们在pH6.0-11.0条件下都具有良好的pH稳定性,温度稳定性趋势也基本一致,其中BhPNP稳定性最佳,在65℃下孵育1 h后酶活力仍有90%,通过测定动力学参数发现BhPNP的催化能力最高。利用乙酰短杆菌和重组菌合成利巴韦林,通过对比,发现重组菌的转化效率远远高于乙酰短杆菌。通过优化合成工艺,将反应时间由10 h缩短为2h,菌体添加量降低了10倍,底物浓度由100 mmol/L提高到400 mmol/L。(本文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期刊2019-04-14)

李玉淼,朱德伟,朱洪康,孙军勇,陆健[2](2017)在《嘌呤核苷磷酸化酶的表达及其在啤酒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开发一种能水解核苷的嘌呤核苷磷酸化酶(Purine Nucleoside Phosphorylase,PNPase),将其添加到糖化醪液中,增加麦汁中的游离嘌呤碱基质量浓度,在后续发酵阶段游离嘌呤碱基被酵母利用,提高了嘌呤物质的利用率,最终啤酒中的嘌呤质量浓度减少。将PNPase的编码基因deo D导入表达载体pET-28a(+)中,采用化学转化法将载体转入到大肠杆菌BL21(DE3)进行诱导表达,研究重组PNPase的活性,并将其应用到糖化工艺中。获得的重组PNPase活性为184.46 U/mL,添加到糖化醪液中后,麦汁中游离嘌呤碱基质量浓度升高,酵母可吸收的游离嘌呤质量浓度增多,啤酒发酵液嘌呤质量浓度显着降低,为后续研究使啤酒嘌呤含量的降低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本文来源于《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期刊2017年12期)

李玉淼[3](2016)在《嘌呤核苷磷酸化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及其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嘌呤核苷磷酸化酶(Purine Nucleoside Phosphorylase,简称PNPase)是一类可逆磷酸化酶,其催化嘌呤核苷分解形成核糖-1-磷酸和相应的嘌呤碱基。针对成品啤酒中嘌呤含量高,长期饮用易引发痛风等问题,论文以pET-28a(+)为载体,构建了PNPase重组质粒,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分离纯化重组蛋白PNPase,将其应用到糖化醪液中,可将麦汁中嘌呤核苷分解为游离嘌呤碱基,后者在发酵阶段被酵母吸收利用,成品啤酒中嘌呤含量显着降低,为低嘌呤啤酒的生产提供可行性策略。主要研究结果如下:构建pET-28a(+)-PNPase重组质粒并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中,对重组蛋白表达条件进行了优化,确定最优条件:37℃培养细胞至OD600=0.6后,加入IPTG至终浓度为0.05 mmol×L~(-1),30℃继续诱导表达7 h,经HPLC检测重组菌酶活力为184.46 U·mL~(-1)。利用His Trap~(TM) excel亲和层析柱纯化His-Tag融合蛋白,并对纯化产物进行SDS-PAGE电泳和酶活检测,确定其纯度。对PNPase进行酶学性质研究,发现该酶的最适作用pH为7.0,在p H 6.0-10.0条件下有很好的pH稳定性;最适反应温度为60℃,在30-50℃均能保持较高的酶活力;该酶对腺苷、鸟苷、肌苷、脱氧腺苷、脱氧鸟苷和脱氧肌苷等表现出不同的水解能力,其中以肌苷为底物时所测酶活最高;EDTA、K+可以使酶活稍微升高1.1倍,Na+、Ca~(2+)、Mg~(2+)、尿素对酶活力几乎没有影响,Zn~(2+)、Fe~(2+)、Mn~(2+)抑制酶的活力,而1 mmol×L~(-1) Ag+强烈抑制酶的活力;该酶遵循米氏方程,其动力学参数Vmax=58.82 mol·L~(-1)·min-1,Km=2.71 mmol·L~(-1)。将PNPase应用到啤酒的酿造过程中,发现PNPase可有效分解麦汁中结合态的嘌呤核苷,进而提高麦汁中游离嘌呤碱基含量,促使发酵阶段酵母吸收利用更多的游离嘌呤碱基,最终降低啤酒中嘌呤含量。其中以全大麦麦芽为原料酿造啤酒,发酵液中总嘌呤碱基含量可由86.23 mg×L~(-1)降低至64.89 mg×L~(-1);以40%的玉米糖浆为辅料酿造啤酒,发酵液中总嘌呤碱基含量可由53.12 mg×L~(-1)降低至37.77 mg×L~(-1);以30%的小麦麦芽、40%的玉米糖浆作为辅料酿造啤酒,发酵液中总嘌呤碱基含量可由39.59 mg×L~(-1)降低至31.00mg×L~(-1);发酵液中总嘌呤碱基含量大约降低25%左右。(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6-06-01)

钱捷,戴岷,周诗雨,韩晓,万年红[4](2015)在《嘌呤核苷磷酸化酶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嘌呤核苷磷酸化酶(PNP)介导嘌呤降解,异常时会影响DNA合成。本研究探讨PNP与SLE发病的相关性。检测了诊断明确的4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和48例正常对照者PBMC、12例狼疮肾炎患者肾穿样本和10例肾癌患者癌旁正常肾脏样本中PNP的表达格局,继而分析了PNP与SLE患者的临床表现。由于I型干扰素通路的异常活化在SLE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因此本研究还分析了PNP表达与干扰素积分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与正常人相比,狼疮病人PBMC和肾脏组织中PNP表达水平均显着性降低。进一步通过干扰素积分相关性分析发现,狼疮肾炎患者肾脏组织PNP的表达水平与干扰素积分呈负相关,提示PNP可能参与I型干扰素通路的调节。本研究表明狼疮患者PNP表达异常,可能参与SLE的发病。(本文来源于《现代免疫学》期刊2015年06期)

刘莉,李燕军,谢希贤,陈宁[5](2015)在《嘌呤核苷磷酸化酶不同表达方式对发酵利巴韦林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嘌呤核苷磷酸化酶(PNPase,由pup G基因编码)是合成利巴韦林的关键酶,本研究考察该酶的质粒过表达和基因组整合表达对鸟苷生产菌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TA208发酵生产利巴韦林的影响。以B.amyloliquefaciens TA208为出发菌株,分别利用基因过表达和无标记整合技术,成功构建了B.amyloliquefaciens TA2081和TA2082。通过实时定量PCR测定这3株菌pup G基因的转录水平,结果表明与B.amyloliquefaciens TA208相比,TA2081和TA2082的转录水平均有提高,但TA2081提高的更为显着;通过测定PNPase活性发现,B.amyloliquefaciens TA2081和TA2082的PNPase活力分别为出发菌株TA208的2倍和1.30倍。7.5 L分批补料发酵实验表明,与出发菌B.amyloliquefaciens TA208相比,工程菌TA2081鸟苷到利巴韦林的摩尔转化率从20.41%提高到98.63%,TA2082的转化率从20.41%提高到40.95%。综上所述,增加pup G的表达量能提高利巴韦林的产量,本研究为利巴韦林生产菌的代谢工程改造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本文来源于《现代食品科技》期刊2015年12期)

黄炯威,刘宁,劳伟明,周华润,刘桂祯[6](2015)在《固定化核苷磷酸化酶的制备及其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优化核苷磷酸化酶的固定化工艺,并对固定化酶的性质进行研究。方法通过正交试验优化核苷磷酸化酶(包括嘌呤和嘧啶核苷磷酸化酶)固定化条件,并进一步对固定化核苷磷酸化酶的最适p H、温度及其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固定化酶条件为p H=8.0,温度为25℃,蛋白载量为20 mg/g载体,固定化时间为6 h;固定化核苷磷酸化酶的最适p H=7.5,最适温度为40℃,固酶连续使用20批次酶活力无明显损失。结论固定化核苷磷酸化酶稳定可靠,适合应用于工业化生产。(本文来源于《中国药业》期刊2015年20期)

徐文晶[7](2015)在《杨树嘌昤核苷磷酸化酶Potr. 013G1100700基因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核苷磷酸化酶(Nucleoside Phosphorylase, NP)广泛存在于动植物器官和微生物中,在细胞核酸代谢尤其是核苷补救途径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核苷酸补救合成途径的关键酶。嘌呤核苷磷酸化酶(Purine Nucleoside Phosphorylase, PNP)是核苷磷酸化酶家族的一个小亚家族,多年来研究表明,在哺乳动物和细菌中嘌呤核苷磷酸化酶参与核苷代谢,在临床上其缺失会引起多种疾病。然而,嘌呤核苷磷酸化酶在植物中的研究甚少,参与的生理、生化活动报道极少。本研究探讨毛果杨一个嘌呤核苷磷酸化酶Potri.013G100700基因功能,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毛果杨Potri.013G100700基因编码区全长CDS序列含999个核苷酸,编码333个氨基酸。同源性检索显示,拟南芥、大豆、小米等不同植物物种均存在其同源基因,结构域分析表明是嘌呤核苷磷酸化酶基因。序列对比显示,该基因编码蛋白的氨基酸在不同的植物物种中存在一定的保守性。半定量RT-PCR分析显示,Potri.013G100700基因在毛果杨韧皮部高丰度转录表达,在老叶、木质部和根中转录水平较低;在毛果杨第1-6茎节、第9茎节、第12茎节中,Potri.013G100700基因均有转录表达,在第1、4、5、6茎节转录水平较高,第9、12茎节转录水平次之,第2、3茎节转录表达最弱。采用融合绿色荧光蛋白(GFP)策略,构建pGWB5-Potri.013G100700植物表达载体,在拟南芥中过量表达Potri.013G100700-GFP;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分析显示,在转基因拟南芥根组织细胞内具有绿色荧光信号,表明Potri.013G100700-GFP很可能定位于细胞质或细胞内膜系统。通过转化拟南芥获得Potri.013G100700过量表达遗传材料,组织解剖学结合化学染色分析显示,与野生型相比过表达材料茎段细胞形态没有发生变化;然而,Potri.013G100700基因过表达拟南芥材料的根长与野生型拟南芥根长相比变短。这些结果表明,Potri.013G100700基因可能参与或影响根的生长。此外,为了鉴定Potri.013G100700基因在毛果杨中的遗传功能,构建amiRNA-Potri.013G100700载体,并在84K杨中进行过量表达,经半定量RT-PCR鉴定后获得Potri.013G100700转录表达被高效沉默的转基因杨树株系。这为进一步鉴定该基因在杨树中的遗传功能提供遗传材料。(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5-04-01)

刘晓娜,彭双清,贾栗,刘密凤[8](2015)在《对乙酰氨基酚致小鼠肝损伤早期血清苹果酸脱氢酶和嘌呤核苷磷酸化酶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血清苹果酸脱氢酶(MDH)和嘌呤核苷磷酸化酶(PNP)对肝损伤早期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C57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各剂量组分别灌胃给予对乙酰氨基酚(APAP)200、350和500 mg/kg,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于给药后不同时间点(3、6、12和24 h)采集血清,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谷丙转氨酶(ALT)的水平,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血清MDH的水平,ELISA测定血清PNP的水平。解剖后取肝脏计算肝指数,并进行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结果与对照组同时间点相比,给APAP后3 h,各剂量组MDH均显着升高(P<0.05或P<0.01),PNP在中剂量组及高剂量组显着升高(P<0.05或P<0.01),ALT则无明显变化;给APAP后6 h,各剂量组ALT、MDH和PNP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给APAP后12 h,中剂量组及高剂量组ALT和MDH显着升高(P<0.01),PNP在各剂量组均显着升高(P<0.01);给APAP后24 h,各指标水平均有所下降,和对照组同时间点相比,ALT、MDH和PNP仅在高剂量组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对照组相比,各时间点高剂量组肝指数均显着升高(P<0.05或P<0.01),显微镜下肝组织病理切片可见明显的肝细胞脂肪变性,高剂量组出现水肿。结论 MDH和PNP在肝损伤早期ALT没有发生明显变化时就显着升高,具有较好的灵敏性,且变化趋势与ALT相同,与病理结果一致,可以作为APAP致肝损伤早期的生物学标志。(本文来源于《毒理学杂志》期刊2015年01期)

徐文晶,程玉祥[9](2015)在《拟南芥核苷磷酸化酶基因的组织表达及其T-DNA插入突变体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明植物核苷磷酸化酶家族基因信息及生理功能,采用PCR扩增的方法,研究了模式植物拟南芥核苷磷酸化酶家族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并对其核苷磷酸化酶基因T-DNA插入突变体进行鉴定。结果表明:At4g24340和At4g28940基因在根组织中大量转录表达,其他组织均微量检测到转录表达;At4g24350在各个组织中均有少量转录表达;经T-DNA插入结合转录表达鉴定,At4g28940和At4g24350基因为敲除突变体。(本文来源于《贵州农业科学》期刊2015年01期)

李菁,龚玲,李薇,卢瑞珊,陈立红[10](2014)在《参环毛蚓体内核苷磷酸化酶的活性测定及动力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参环毛蚓体内嘌呤核苷磷酸化酶(PNP)的检测方法,以肌苷为底物,评价该酶的活性。方法采用HPLC法,色谱条件:Ecosil C18-AQ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10 mmol·L-1磷酸二氢铵缓冲液(p H4.5)和甲醇,梯度洗脱,流速为0.8 m L·min-1,柱温为室温,检测波长254 nm,用底物肌苷与组织粗蛋白提取液在室温孵育30 min,沸水煮5 min终止反应,12000 r·min-1离心10 min,取上清过滤后进行HPLC分析,以Origin Pro 8.5软件作图,计算酶动力学参数。结果酶反应中产物次黄嘌呤在0.5~40μmol·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6);精密度小于3.5%,回收率大于80%。PNP酶动力学参数:Vmax为0.015nmol·min-1·mg-1,Km为19.8μmol·L-1。结论成功构建了参环毛蚓体内次黄嘌呤代谢酶活性测定相关的实验体系,该法所得数据稳定可靠,可准确反映关键酶活性的动态变化。(本文来源于《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期刊2014年06期)

核苷磷酸化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开发一种能水解核苷的嘌呤核苷磷酸化酶(Purine Nucleoside Phosphorylase,PNPase),将其添加到糖化醪液中,增加麦汁中的游离嘌呤碱基质量浓度,在后续发酵阶段游离嘌呤碱基被酵母利用,提高了嘌呤物质的利用率,最终啤酒中的嘌呤质量浓度减少。将PNPase的编码基因deo D导入表达载体pET-28a(+)中,采用化学转化法将载体转入到大肠杆菌BL21(DE3)进行诱导表达,研究重组PNPase的活性,并将其应用到糖化工艺中。获得的重组PNPase活性为184.46 U/mL,添加到糖化醪液中后,麦汁中游离嘌呤碱基质量浓度升高,酵母可吸收的游离嘌呤质量浓度增多,啤酒发酵液嘌呤质量浓度显着降低,为后续研究使啤酒嘌呤含量的降低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核苷磷酸化酶论文参考文献

[1].戴芳萍.嘌呤核苷磷酸化酶合成利巴韦林的应用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9

[2].李玉淼,朱德伟,朱洪康,孙军勇,陆健.嘌呤核苷磷酸化酶的表达及其在啤酒中的应用[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17

[3].李玉淼.嘌呤核苷磷酸化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及其应用研究[D].江南大学.2016

[4].钱捷,戴岷,周诗雨,韩晓,万年红.嘌呤核苷磷酸化酶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的相关性研究[J].现代免疫学.2015

[5].刘莉,李燕军,谢希贤,陈宁.嘌呤核苷磷酸化酶不同表达方式对发酵利巴韦林的影响[J].现代食品科技.2015

[6].黄炯威,刘宁,劳伟明,周华润,刘桂祯.固定化核苷磷酸化酶的制备及其性质研究[J].中国药业.2015

[7].徐文晶.杨树嘌昤核苷磷酸化酶Potr.013G1100700基因功能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

[8].刘晓娜,彭双清,贾栗,刘密凤.对乙酰氨基酚致小鼠肝损伤早期血清苹果酸脱氢酶和嘌呤核苷磷酸化酶的变化[J].毒理学杂志.2015

[9].徐文晶,程玉祥.拟南芥核苷磷酸化酶基因的组织表达及其T-DNA插入突变体鉴定[J].贵州农业科学.2015

[10].李菁,龚玲,李薇,卢瑞珊,陈立红.参环毛蚓体内核苷磷酸化酶的活性测定及动力学分析[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14

标签:;  ;  ;  ;  

核苷磷酸化酶论文-戴芳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