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铁炭内电解预处理阿维菌素废水(论文文献综述)
任立清[1](2014)在《铁碳微电解-Fenton法预处理某制药废水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水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排污、城市生活污水及生活垃圾、农业面源污染等几个方面;其中工业生产所排放的污水是水环境中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之一,工业废水主要自来化工、制药、粮食与食品加工、炼焦等行业,而制药业尤其为我国水污染排放大户。制药行业分为化学合成类、生物工程类、发酵类、提取类、中药类、混装制剂类等六类,化学合成类制药废水是制药工业废水中较难处理的废水,具有有机物浓度高、含盐量高、pH值变化大、难生物降解等特点;使用生物法处理往往难以达标排放,需要通过预处理提高废水可生化性,使二级生化处理更为有效,因此研究开发经济有效的制药废水预处理技术更为紧迫并具有实用价值。本文在全面论述制药废水预处理技术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以某化工合成类制药废水为研究对象,采用铁碳微电解-Fenton法对该制药废水进行了预处理研究,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铁碳微电解技术、Fenton试剂氧化技术的最佳操作条件及处理效果;铁碳微电解-Fenton试剂氧化联合工艺对制药废水的最佳处理效果;最后进行了两种预处理技术的反应动力学研究。本研究选择铸铁屑与颗粒活性炭作为铁碳微电解材料,对制药废水进行了预处理,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分析,确定了铁碳微电解技术的最佳操作条件为:铁碳质量比为2:3,铁碳总投量为500g/L,反应时间为2h,pH值为2.2;铁碳微电解对废水CODCr的去除率可达到60%以上,使得CODCr从30000mg/L左右降低到10840mg/L11440mg/L。正交实验结果表明,各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主次顺序为:铁碳投加量>铁碳质量比>反应时间>pH值,其中对实验结果影响极为显着的因素是铁碳总投量(显着水平0.01),对实验结果影响显着的为铁碳质量比、反应时间(显着水平0.05),对实验结果影响一般显着的为pH值(显着水平0.10)。铁碳微电解工艺对该制药废水有良好的处理效果。本研究选取30%双氧水和硫酸亚铁作为Fenton试剂配制材料,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确定了Fenton法处理制药废水的最佳操作条件为:pH值为3.0,H2O2/Fe2+摩尔比为30:1,H2O2投加量为28mL/L,反应时间为100min;CODCr的去除率在25%以上,出水CODCr为22360mg/L23360mg/L。正交实验结果表明,各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主次顺序为:pH值>H2O2/Fe2+摩尔比>H2O2投加量>反应时间,其中对实验结果影响显着的因素是pH值和H2O2/Fe2+摩尔比(显着水平为0.05),对实验结果影响一般显着的为H2O2投加量和反应时间(显着水平为0.10)。为了进一步降低该制药废水CODCr值,减轻后续生化处理构筑物的负荷,本论文研究了铁碳微电解-Fenton氧化组合工艺对该制药废水的处理。取铁碳微电解在最佳操作条件下处理过的制药废水出水,调节pH为3.5,加入30%的H2O212mL/L,反应时间80min;经过上述联合工艺处理后,制药废水CODCr去除率达到70%以上,出水CODCr降到8000mg/L左右,B/C从0.12左右提高高0.43,可生化性得到改善。论文最后对铁碳微电解-Fenton法处理该制药废水的动力学进行了初步研究:铁碳微电解降解制药废水CODCr的反应基本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规律;以铁碳微电解出水为研究对象,以有机物浓度和过氧化氢初始浓度作为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通过推导得出Fenton法氧化降解制药废水微电解出水的动力学模型。
齐珊珊[2](2013)在《三氯蔗糖生产环境运行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拟建项目为山东某三氯蔗糖制造有限公司年产800吨新型食品添加剂三氯蔗糖项目,建设单位为山东某三氯蔗糖制造有限公司,位于潍坊市寒亭区某工项目集中区,占地面积100亩,总投资31099万元。从国内市场来看,三氯蔗糖自问世至今,已逐渐被众多食品生产厂家接受和认可。特别是在我国三氯蔗糖国家标准开始实施并被批准使用以来,很多食品生产厂家为了提高其产品档次和品质,已使用和准备使用三氯蔗糖。但之前必须依靠进口,存在供货时间长、手续繁杂、价格昂贵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三氯蔗糖产品的使用。随着三氯蔗糖产品在国内的问世,其需求存在非常大的上升趋势。拟建项目以白糖、原乙酸三甲酯、二甲基甲酰胺、氯化亚砜等为原料经过酯化、氯代、中和、萃取脱色、结晶、醇解等工艺过程,年产三氯蔗糖800吨,该产品用于饮料、甜品剂、冰淇淋、果汁、糖浆等,具有甜味纯正、自然,不含任何热量、水溶性良好、食用安全性高、甜度较高等优点。拟建项目属于《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鼓励类十一、化工石化中第14条安全型食品添加剂的开发与生产”,因此本项目符合当前产业政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及《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中的有关规定,该项目必须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黄建[3](2013)在《混凝/铁炭微电解预处理对改善农药废水处理效果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某农药厂废水分为高浓度农药废水和综合废水,高浓度农药废水来源于胺化反应阶段和清洗原药过程;综合废水来源于生活污水、车间冷却水等。高浓度农药废水主要含有仲丁灵原药、硝基苯、氯苯等其他杂质,废水CODcr为32000-35000mg/L、pH为13~14、SS为120~170mg/L、色度为15000~16500倍。综合废水CODcr为50-150mg/L,pH为6~7。原废水处理工艺为"Fenton氧化-气浮-水解酸化-BIOFOR滤池组合工艺”,高浓度农药废水经Fenton氧化-气浮与综合废水混合后进入生化处理系统。由于农药厂生产工艺的改进,高浓度农药废水水质有了较大的变化,原处理工艺出水不满足国家排放要求。本研究在原工艺的基础上进行改造,考虑到工艺的连续性,拟在处理设施前端加入“混凝+铁炭微电解”预处理工艺。混凝的最佳反应条件:pH为8、PAC为600mg/L,PAM为12mg/L,搅拌时间为20min,CODCr去除率达到21%;在实际调试时,混凝沉淀池的工艺参数:pH为8、PAC投加量为800mg/L,PAM投加量为15mg/L,搅拌时间为20min,沉淀1h,CODCr去除率在18%左右。利用单因素分析法确定铁炭微电解的最佳反应条件:初始pH为2,铁粉、石墨粉投加量分别为2.5、1.0g/L,搅拌6h,废水的CODcr由处理前的27000mg/L左右降低至17000mg/L,CODCr去除率达到36%。经过混凝+铁炭微电解预处理后,废水CODcr去除率达到49%,预处理出水满足原工艺进水要求。Fenton氧化池的药剂分三次投加,每次搅拌2h后用石灰调节pH为7~8,废水经压滤机压滤;水解酸化池控制进水CODcr为300~400mg/L,适当加入营养物质,以保证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CODcr去除率达到50%;BIOFOR滤池进水CODCr一般低于200mg/L,出水CODCr、SS均能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的一级排放标准。结果表明,混凝/铁炭微电解预处理工艺可以提高原工艺的处理效果。
马放,曹蕊,邱珊,徐善文[4](2012)在《铁炭-Fenton联合预处理CLT酸酸析废水效能》文中研究表明针对我国高产量有机颜料CLT酸,采用铁炭微电解-Fenton联合工艺对其产生的酸析废水进行预处理效能研究,分别考查进水pH、反应时间、铁炭比例、过氧化氢投加量及投放时间等因素对CLT酸酸析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原水COD在28.1~34.5 g/L时,控制进水pH 2.5左右、铁炭比2∶1、反应时间60 min的条件下,铁炭微电解预处理工艺对COD的去除率大于32%;向微电解出水投加30%(质量分数)、0.15 mol/L的过氧化氢溶液进行Fenton预处理,在常温、反应时间60 min的条件下,对COD的去除率大于43%,废水可生化性由原水的0.08提高到0.43.
赵炯[5](2012)在《铁碳微电解预处理头孢类抗生类制药废水的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阶段的抗生素生产过程中,依旧存在许多技术难点,使得原料利用率低、提炼纯度低,最终导致生产废水中残留抗菌素含量很高。此种现状导致抗生素生产废水成为了一类具有高COD、成分复杂、色度高、生物毒性大、可生化性差及含有多种抑制物质的难降解高浓度有机废水,若不对其进行及时合理的处理,将给环境带来严重污染。大同市某生产头孢类抗生素的制药厂由于近期扩大了生产规模,但厂区内部的制药废水处理系统仍未达到足以处理增产后废水量的水平,所以决定暂时将一部分制药废水排入临近的污水处理厂。该污水处理厂以接纳市政污水为主,拟定对原工艺进行改造,设想改造后的组合工艺中使用铁碳微电解法进行最前端的预处理。本课题就是针对此种特有的制药废水,采用铁碳微电解法进行模拟试验,通过试验,确定经过铁碳微电解后的废水,可以符合生化段对进水水质的要求,其次,在满足要求的前提下,需要进一步确定铁碳微电解设备运行时的各种参数,用以指导设计、为实际运行选择控制参数提供理论依据。本文进行了铁碳微电解预处理头孢类抗生素制药废水的试验研究以及铁碳微电解底物降解的动力学研究。(1)铁碳微电解预处理头孢类抗生素制药废水的试验研究。通过正交试验考察了水力停留时间、V(Fe):V(C)、处理废水的体积、pH值四个因素对COD去除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以COD去除率为评价指标时,对COD去除影响程度大小排序为:废水体积,水力停留时间,V(Fe):V(C),pH值。通过对正交试验结果的极差分析,得到较优水平值为:废水体积150mL(相当于铁碳填料共250mL中投入150mL废水),水力停留时间为].5h,V(Fe):V(C)=2:1,pH值为5.0的条件下,COD去除率可达到40%以上(2)在正交试验较优水平基础上,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最佳工艺参数:废水体积(铁水体积比10/15)250mL,水力停留时间为1.5h,V(Fe):V(C)=1:1,pH值为5.0。(3)在最佳参数条件下,处理体积为1L的原废水。最终结果表明:铁碳微电解法对有机物的去除能力良好,COD去除率可达44.6%,可生化性由原来的BOD/COD=0.012-0.082升高到BOD/COD=0.34左右。此外该方法与同类化学氧化法相比成本低廉,可以用作大同市某污水厂与处理段的工艺。(4)铁碳微电解法预处理头孢类抗生素制药废水的CODcr降解动力学研究。通过一次性投加铁碳填料及废水,考察不同时段的CODcr浓度,建立铁碳微电解底物降解动力学。利用Origin pro软件拟合的三级动力学衰减方程为:
安晓英,何岩,陶锐锋,李真,郭翠香,王力刚[6](2011)在《废铁屑耦合矿化垃圾反应床处理填埋场渗滤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构建合理的废铁屑耦合矿化垃圾反应床工艺,分别进行了停留时间对铁屑处理填埋场渗滤液和矿化垃圾反应床出水的影响对比分析,并据此研究了前置铁屑固定床耦合矿化垃圾反应床处理填埋场渗滤液的效能。结果表明,在不进行pH调节的条件下,前置铁屑固定床和间歇曝气沉淀具有明显强化反应床体系去除COD和氨氮的能力,出水COD和氨氮分别小于150 mg/L和5 mg/L。随着铁屑内电解反应器的不断完善,前置铁屑固定床和间歇曝气沉淀可作为强化矿化垃圾反应床处理填埋场渗滤液的有效途径,为经济有效地处理填埋场渗滤液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冯慧桃,常雁红,罗晖,马三剑,张欣欣,宋韬[7](2011)在《UASB—SBR工艺处理阿维菌素废水》文中认为采用UASB—SBR组合工艺处理阿维菌素废水,考察了UASB反应器和SBR反应器中COD的去除效果。UASB反应器稳定运行阶段,当进水COD为9 210 mg/L、容积负荷为9.21 kg/(m3.d)时,COD去除率稳定在85%左右。SBR反应器稳定运行阶段,当进水COD为1 010 mg/L、容积负荷为1.01 kg/(m3.d)时,出水COD在300 mg/L以下,COD去除率约为75%。出水COD达到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的二级排放标准。
赵美霞[8](2011)在《铁炭微电解工艺预处理精制棉废水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课题以西安某公司精制棉生产废水为研究对象,在实验室条件下探讨了铁炭微电解处理工艺的影响因素及主要的工艺参数,并通过现场调试进一步分析了铁炭微电解组合工艺在精制棉废水处理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及相关的解决方法,系统研究了该组合工艺对精制棉废水中CODCr、色度、SS等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本工艺可以有效去除精制棉废水中的CODCr和色度,并提高其生化性。根据该公司精制棉废水处理实验室条件和中试工程的实验结果及参照同类工程的成功经验,依据有关环保政策法规及建设单位提供的相关基础资料,在综合考虑处理效果、运行管理、运行成本等因素的基础上,制定了精制棉废水的处理设计方案。针对废水处理工艺运行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根据实际情况,对酸水投加系统、气浮沉淀系统、厌氧池、好氧池等进行了完善,对配药间的布置提出了优化建议。实验室条件下探讨了精制棉废水初始pH值、废水与铁屑的体积比、铁炭体积比、反应时间与铁炭微电解次数、曝气等影响铁炭微电解法处理精制棉废水的工艺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当进水pH值控制在3左右,废水与铁屑的体积比为3:1,铁炭体积比为1:1,进行曝气,铁炭微电解次数为2次,每次反应时间为30 min的条件下,废水中的CODCr浓度由处理前的6000 mg/L降低至1700~2400 mg/L,去除率可以达到70%左右,有利于后续的生化处理,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对铁炭微电解组合处理工艺出水水质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当PAC的投加量达到1000 mg/L时,最终出水的水质色度明显下降,出水CODCr为135 mg/L;或采用漂水投加和使用PAC相结合的方法时,当PAC的投加量达到250 mg/L,漂水投加量为500 ppm和接触1 h的条件下,CODCr的去除率可以达到52%,出水CODCr均可以满足《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二级的要求。而当采用铁盐和过氧化氢等强氧化剂对生化出水进行处理时,出水效果可以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标准的要求。微电解工艺对CODCr和色度的去除率均分别可以达到60%和75%以上。铁炭微电解组合处理工艺的处理成本约为2.49元/吨废水,对CODCr和色度的去除效率分别可以达到87.52~97.78%和88.2~98.08%,出水的CODCr在132mg/L以下,色度为80倍以下,pH值在7.1~8.0之间,SS在15~65mg/L之间,可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二级标准。
姚清国,段书德,俞龙泉[9](2010)在《次氯酸钠氧化法处理阿维菌素废水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阿维菌素生产企业的废水随意排放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探讨了通过采用具有强吸附性的活性碳对阿维菌素废水进行吸附,多次过滤后,再用0.1%、0.2%、0.3%、0.4%等不同百分比的具有强氧化性的次氯酸钠来催化氧化处理含有阿维菌素的污水,其中0.3%的次氯酸钠处理使阿维菌素废水的COD值由62000mg/L降低至147mg/L。
张汉铭[10](2010)在《内电解工艺在废水处理中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文章介绍了内电解工艺的作用机理,并综合近十几年国内外有关内电解工艺的研究文献,简述了此工艺的影响因素及在各类废水中的应用现状。探讨了目前该工艺在工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及内电解工艺今后的发展方向。
二、铁炭内电解预处理阿维菌素废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铁炭内电解预处理阿维菌素废水(论文提纲范文)
(1)铁碳微电解-Fenton法预处理某制药废水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水污染现状 |
1.1.2 制药废水的分类及特点 |
1.2 制药废水预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
1.2.1 物化法 |
1.2.2 化学法 |
1.2.3 组合工艺法 |
1.3 铁碳微电解和 Fenton 法理论基础 |
1.3.1 铁碳微电解工艺污染物去除机理 |
1.3.2 铁碳微电解工艺影响因素 |
1.3.3 Fenton 氧化法机理 |
1.3.4 Fenton 氧化法影响因素 |
1.4 课题研究目的及内容 |
1.4.1 课题研究目的 |
1.4.2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2 实验材料及研究方法 |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2.2 实验用水水质 |
2.3 分析项目与测定方法 |
3 铁碳微电解预处理制药废水实验研究 |
3.1 实验方法 |
3.2 单因素实验 |
3.2.1 铁碳比对微电解处理效果的影响 |
3.2.2 铁碳投加量对微电解处理效果的影响 |
3.2.3 反应时间对微电解处理效果的影响 |
3.2.4 pH 值对微电解处理效果的影响 |
3.3 正交实验 |
3.3.1 正交实验的直观分析 |
3.3.2 正交实验的方差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Fenton 法预处理制药废水实验研究 |
4.1 实验方法 |
4.2 单因素实验 |
4.2.1 废水 pH 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
4.2.2 H_2O_2/Fe~(2+)比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
4.2.3 H_2O_2投加量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
4.2.4 氧化反应时间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
4.3 正交实验 |
4.3.1 正交实验的直观分析 |
4.3.2 正交实验的方差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铁碳微电解-Fenton 法联合预处理制药废水实验研究 |
5.1 联合工艺实验 |
5.1.1 30%H_2O_2投加量对联合工艺处理效果的影响 |
5.1.2 pH 值对联合工艺处理效果的影响 |
5.1.3 反应时间对联合工艺处理效果的影响 |
5.2 本章小结 |
6 铁碳微电解-Fenton 法预处理制药废水动力学研究 |
6.1 铁碳微电解动力学实验研究 |
6.2 Fenton 法动力学实验研究 |
6.3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2)三氯蔗糖生产环境运行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编制依据 |
1.1.1 国家法律依据 |
1.1.2 其他环保法规及相应规划 |
1.1.3 技术规范依据 |
1.1.4 项目依据 |
1.2 评价目的、指导思想和评价重点 |
1.2.1 评价目的 |
1.2.2 指导思想 |
1.2.3 评价重点 |
1.3 环境影响因素的识别和评价因子的筛选 |
1.3.1 环境影响因素识别 |
1.3.2 评价因子的确定 |
1.4 评价标准 |
1.4.1 环境质量标准 |
1.4.2 污染物排放标准 |
1.5 评价等级 |
1.5.1 环境空气 |
1.5.2 地表水 |
1.5.3 地下水 |
1.5.4 噪声 |
1.5.5 环境风险 |
1.6 评价范围和环境敏感目标 |
第2章 工程分析 |
2.1 项目背景 |
2.2 工程分析 |
2.2.1 项目基本情况 |
2.2.2 项目组成 |
2.2.3 产品方案及规格 |
2.2.4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
2.2.5 主要生产设备 |
2.2.6 原辅料消耗及能耗 |
2.2.7 总图布置 |
2.2.8 生产工艺及产污环节分析 |
2.2.9 物料平衡 |
2.2.10 项目蒸汽平衡 |
2.2.11 项目水平衡 |
2.2.12 公用工程 |
2.2.13 污染物防治措施和排放情况 |
2.2.14 非正常工况下污染物排放 |
2.2.15 拟建项目污染物产生和排放汇总 |
2.3 小结 |
第3章 环境空气影响评价 |
3.1 环境空气现状监测与评价 |
3.1.1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 |
3.1.2 环境空气现状评价 |
3.2 污染气相特征分析 |
3.2.1 气象资料适用性以及气候背景分析 |
3.2.2 评价区常规气象资料分析 |
3.3 环境空气影响预测与评价 |
3.3.1 大气污染源强分析 |
3.3.2 敏感点污染物浓度预测 |
3.3.3 厂界浓度影响预测 |
3.3.4 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
3.3.5 卫生防护距离 |
3.4 小结 |
第4章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 |
4.1 地表水环境现状 |
4.1.1 监测布点 |
4.1.2 监测项目 |
4.1.3 监测时间和频率 |
4.1.4 监测分析方法 |
4.1.5 监测结果 |
4.1.6 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
4.1.7 地表水例行监测点 |
4.2 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 |
4.2.1 拟建项目排水对污水处理厂的影响 |
4.2.2 拟建项目排水对河流的影响分析 |
4.3 小结 |
第5章 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 |
5.1 项目分类及评价等级确定 |
5.1.1 建设项目分类 |
5.1.2 评价等级确定 |
5.1.3 调查评价范围 |
5.2 地下水现状监测 |
5.2.1 监测范围、监测时段及点位 |
5.2.2 地下水现状评价 |
5.3 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 |
5.3.1 地质条件 |
5.3.2 水文条件 |
5.3.3 工程地质 |
5.3.4 地下水影响分析 |
5.4 小结 |
第6章 噪声影响评价 |
6.1 声环境现状与评价 |
6.1.1 声环境现状监测 |
6.1.2 声环境现状质量评价 |
6.2 噪声环境影响与评价 |
6.2.1 主要噪声源分析 |
6.2.2 噪声影响预测 |
6.2.3 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
6.3 小结 |
第7章 固体废物处置措施及影响分析 |
7.1 固体废物的排放及处置 |
7.2 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分析 |
7.2.1 固体废物的贮存 |
7.2.2 对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 |
7.2.3 对环境空气的影响分析 |
7.2.4 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分析 |
7.2.5 固废运输过程的环境影响分析 |
第8章 结论与建议 |
8.1 结论 |
8.1.1 工程基本情况 |
8.1.2 政策符合性 |
8.1.3 项目“三废”产生及排放情况 |
8.1.4 环境质量现状 |
8.1.5 环境影响情况 |
8.1.6 清洁生产 |
8.1.7 总量控制 |
8.1.8 污染防治措施技术经济论证 |
8.1.9 政策及选址符合性分析 |
8.1.10 公众参与 |
8.1.11 总体结论 |
8.2 措施与建议 |
8.2.1 措施 |
8.2.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工程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3)混凝/铁炭微电解预处理对改善农药废水处理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1.1 我国农药的生产与使用现状 |
1.1.2 农药废水的特点 |
1.1.3 苯胺农药废水的危害 |
1.2 课题来源 |
1.3 原处理工艺概况 |
1.3.1 原废水水质 |
1.3.2 原处理工艺流程图 |
1.3.3 农药生产工艺改变后的废水水质 |
1.3.4 原工艺运行效果 |
1.4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农药废水的处理方法 |
2.1.1 物理化学法 |
2.1.2 化学法 |
2.1.3 生物法 |
2.1.4 组合工艺 |
2.2 混凝法 |
2.2.1 混凝原理 |
2.2.2 混凝法在农药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
2.3 铁炭微电解法 |
2.3.1 基本原理 |
2.3.2 铁炭微电解法在农药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
2.4 Fenton试剂法 |
2.4.1 反应机理 |
2.4.2 Fenton试剂在农药废水中的应用 |
2.5 水解酸化 |
2.6 BIOFOR滤池 |
2.7 小结 |
第三章 试验材料与分析方法 |
3.1 试验材料 |
3.1.1 试验废水 |
3.1.2 试验药品 |
3.1.3 试验仪器 |
3.2 样品分析方法 |
第四章 混凝试验与结果分析 |
4.1 引言 |
4.2 试验方法 |
4.3 结果分析 |
4.3.1 pH值的确定 |
4.3.2 PAC投加量的确定 |
4.3.3 PAM投加量的确定 |
4.3.4 搅拌时间的确定 |
4.4 小结 |
第五章 微电解试验与结果分析 |
5.1 引言 |
5.2 试验方法 |
5.3 结果分析 |
5.3.1 pH值的确定 |
5.3.2 铁炭比的确定 |
5.3.3 铁炭用量的确定 |
5.3.4 反应时间的确定 |
5.4 微电解出水后处理 |
5.5 小结 |
第六章 处理工艺及运行 |
6.1 工艺流程及主要构筑物 |
6.1.1 工艺流程 |
6.1.2 主要构筑物 |
6.2 物化处理工艺及运行 |
6.2.1 混凝沉淀池运行 |
6.2.2 铁炭微电解池运行 |
6.2.3 Fenton氧化池运行 |
6.2.4 气浮池 |
6.3 生化处理工艺及运行 |
6.3.1 水解酸化池 |
6.3.2 BIOFOR滤池 |
6.4 处理效果评价 |
6.4.1 物化处理工艺效果评价 |
6.4.2 生化处理工艺效果评价 |
6.5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4)铁炭-Fenton联合预处理CLT酸酸析废水效能(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 |
1.1 废水来源及水质 |
1.2 实验工艺流程图 |
1.3 分析指标与方法 |
2 结果及分析 |
2.1 铁炭微电解最佳试验条件 |
2.1.1 正交试验 |
2.1.2 最佳进水p H的确定 |
2.1.3 最佳反应时间的确定 |
2.1.4 最佳铁炭比的确定 |
2.2 Fenton法最佳试验条件 |
2.2.1 H2O2投加量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
2.2.2 反应时间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
2.2.3 pH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
2.3 废水的可生化性分析 |
3 结论 |
(5)铁碳微电解预处理头孢类抗生类制药废水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头孢类抗生素制药废水的来源及特点 |
2.1.1 头孢类抗生素简介 |
2.1.2 头孢类抗生素生产工艺简介 |
2.1.3 头孢类抗生素废水的来源 |
2.1.4 头孢类抗生素废水的特点 |
2.2 国内外抗生素制药废水治理方法概述 |
2.2.1 抗生素类制药废水的生化处理方法概 |
2.2.2 抗生素类制药废水的物化处理方法概述 |
2.2.3 抗生素类制药废水的化学处理方法概述 |
2.3 铁碳微电解处理工艺介绍 |
2.3.1 作用机理 |
2.3.2 铁碳微电解处理工艺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应用 |
2.3.4 铁碳微电解处理工艺的特点 |
第三章 铁碳微电解预处理头孢类抗生素制药废水研究 |
3.1 试验设备及试验方法 |
3.1.1 原水水质 |
3.1.2 装置及材料的预处理 |
3.1.3 仪器 |
3.1.4 流程及方法 |
3.1.5 测定项目与方法 |
3.2 正交试验结果及分析 |
3.2.1 试验方案 |
3.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3 单因素试验结果分析 |
3.3.1 处理的废水体积对去除有机物的影响 |
3.3.2 水力停留时间对去除有机物的影响 |
3.3.3 V(Fe):V(C)对去除有机物的影响 |
3.3.4 pH值对去除有机物的影响 |
3.4 铁碳微电解法最佳条件预处理头孢类抗生素制药废水 |
3.5 铁碳微电解法处理不同制药废水的同类文献处理效果对比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铁碳微电解预处理头孢类抗生素制药废水动力学研究 |
4.1 反应级数的确定 |
4.1.1 原始实验数据 |
4.1.2 铁碳微电解的反应速率表达式 |
4.1.3 动力学级数的确定 |
4.2 化学反应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4.2.1 确定模型形式 |
4.2.2 一元非线性回归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和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6)废铁屑耦合矿化垃圾反应床处理填埋场渗滤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反应装置 |
1.3 分析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停留时间对铁屑处理填埋场渗滤液和矿化垃圾反应床出水的影响比较 |
2.2 前置铁屑固定床耦合矿化垃圾反应床的效能 |
2.2.1 前置铁屑固定床耦合工艺对COD的去除 |
2.2.2 前置铁屑固定床耦合工艺对BOD5的去除 |
2.2.3 前置铁屑固定床耦合工艺对氨氮的去除 |
3 结论 |
(7)UASB—SBR工艺处理阿维菌素废水(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废水水质和试剂 |
1.2 实验装置和仪器 |
1.3 实验方法 |
1.4 分析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UASB反应器的运行情况 |
2.1.1 UASB反应器的启动 |
2.1.2 UASB反应器容积负荷的提升 |
2.1.3 UASB反应器的稳定运行 |
2.1.4 UASB反应器出水中c (VFA) 的变化 |
2.1.5 UASB反应器出水总碱度的变化 |
2.2 SBR反应器的运行情况 |
3 结论 |
(8)铁炭微电解工艺预处理精制棉废水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目的和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2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铁炭微电解反应装置 |
2.3 研究与分析方法 |
2.4 精制棉废水处理工艺流程 |
第3章 铁炭微电解工艺实验条件的确定 |
3.1 初始pH值对COD_(Cr)去除率的影响 |
3.2 废水与铁屑的体积比对COD_(Cr)去除率的影响 |
3.3 铁炭体积比对COD_(Cr)去除率的影响 |
3.4 铁炭微电解反应时间对COD_(Cr)去除率的影响 |
3.5 铁炭微电解次数对COD_(Cr)去除率的影响 |
3.6 铁炭微电解处理前后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变化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铁炭微电解组合工艺调试及其运行结果分析 |
4.1 调试目的及调试前的准备工作 |
4.2 调试过程及结果分析 |
4.3 运行成本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9)次氯酸钠氧化法处理阿维菌素废水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仪器与试剂 |
2.2 实验步骤 |
2.2.1 活性碳吸附 |
2.2.2 次氯酸钠氧化 |
3 试验结果分析 |
3.1 阿维菌素废水经活性碳吸附后的COD的测定 |
3.2 阿维菌素废水的测定 |
4 结语 |
(10)内电解工艺在废水处理中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基本原理 |
1.1 原电池反应 |
1.2 氢的还原作用 |
1.3 电化学附集作用 |
1.4 铁的混凝作用 |
1.5 物理吸附 |
2 主要工艺影响因素及设计参数 |
2.1 铁碳投加量 |
2.2 pH |
2.3 铁碳比 |
2.4 铁屑粒度 |
2.5 曝气量 |
2.6 停留时间 |
2.7 铁屑活化时间 |
3 工业应用 |
3.1 无机离子废水 |
3.2 印染废水 |
3.3 染料废水 |
3.4 制药废水 |
3.5 生活废水 |
4 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 |
5 发展趋势 |
6 结束语 |
四、铁炭内电解预处理阿维菌素废水(论文参考文献)
- [1]铁碳微电解-Fenton法预处理某制药废水的实验研究[D]. 任立清. 重庆大学, 2014(12)
- [2]三氯蔗糖生产环境运行技术研究[D]. 齐珊珊. 齐鲁工业大学, 2013(07)
- [3]混凝/铁炭微电解预处理对改善农药废水处理效果的研究[D]. 黄建. 南昌大学, 2013(03)
- [4]铁炭-Fenton联合预处理CLT酸酸析废水效能[J]. 马放,曹蕊,邱珊,徐善文.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12(12)
- [5]铁碳微电解预处理头孢类抗生类制药废水的试验研究[D]. 赵炯. 太原理工大学, 2012(09)
- [6]废铁屑耦合矿化垃圾反应床处理填埋场渗滤液研究[J]. 安晓英,何岩,陶锐锋,李真,郭翠香,王力刚. 工业水处理, 2011(10)
- [7]UASB—SBR工艺处理阿维菌素废水[J]. 冯慧桃,常雁红,罗晖,马三剑,张欣欣,宋韬. 化工环保, 2011(05)
- [8]铁炭微电解工艺预处理精制棉废水的应用研究[D]. 赵美霞. 华南理工大学, 2011(12)
- [9]次氯酸钠氧化法处理阿维菌素废水的实验研究[J]. 姚清国,段书德,俞龙泉. 绿色科技, 2010(10)
- [10]内电解工艺在废水处理中的研究进展[J]. 张汉铭. 广东化工, 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