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文波山东省牟平第一中学264100
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其实就是在提倡尊重学生个性与个性发展。叶澜教授在《叶澜自选文选》中曾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行,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现在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间“思维碰撞、心灵沟通、情感融合”的动态过程,是“意外”与“惊喜”不断生成的过程。教师要尊重学生,更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让他们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都有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一、师生互动,加强情感交流
师生之间的教与学的配合、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在课堂上的情感交流,都会影响到教学效率的高低。创造一个活跃而不混乱、和谐而不喧闹的课堂氛围,是十分必要的。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立足于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课堂教学必须基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学生应当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给予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教师不仅在教学语言上要文明得体,在教态上要和蔼可亲,而且在关注学生上要做到一视同仁,无论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学习品质良好的,还是学习成绩较差、学习品质不好的,都要关注到位。只有当学生体验到了老师对他的关注,他们才能积极投入到学习之中,不容易在思想上开小差,制造不和谐因素,影响教学进程。学生学习状态良好,课堂教学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二、精心设计,合理组织教学过程
第一方面,认真准备教学设计。
首先,备教材。教师课前要做到认真备课,吃透教材,甚至要能做到超越教材,注意前后知识的连贯性,组织好教学内容,循序渐进、深入浅出,过程设计要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想像力,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设计要有层次,让在同一堂上的不同学生各有所获。教学内容才能在有限时间内完成,实现教学目标。
其次,备教法。特别要注意学生平时学习中遇到头疼的问题、容易犯错的知识点,教师应思考如何将知识简单化明朗化规律化,帮助学生更好地接受。如化学用语、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除了要强化记忆,还要多采用表格式对比的方法帮助学生归纳其中一些规律帮助记忆。如讲到过氧化钠、氧化钠分别和水、盐酸溶液、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时,可以通过列表一一对比,学生就会很容易发现,过氧化钠和这三者的反应产物比氧化钠和这三者的反应产物多了一种氧气。又比如,在讲原子的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时,要尽可能图文结合,由抽象到具体的转变实现知识点由难到易。要重视知识规律的推导,如“气体摩尔体积”概念的教学,除了注重其含义、应用、条件等,还应该从决定的三个因素进行适当的推理来得出这个结论,否则学生学得不明不白。
第二方面,认真备学生。
学生的个体差异,决定了学生学习的差异,决定了教师指导的差异,因此教师要熟悉和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学生基础分层情况,学生现有知识储备情况、学生学习的态度等,教学内容应该按照学生的情况来做设定。在课堂上还要多注意学生的习惯的思维方式,洞察学生的心理想法(如学生课堂上想什么、希望听什么),及时点出其想法,更好地实现与他们心理上的沟通,比如在讲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中二氧化锰催化双氧水分解制氧气时,学生观察到二氧化锰加入双氧水后,迅速产生大量气泡,很容易产生别的物质能不能催化双氧水这样的疑惑,教师可以顺着学生的思路,一起思考,通过课后实验帮助学生认识一个反应可以有多种催化剂,不但解决了学生的疑惑,通过实验还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强化了“催化剂”的概念。
第三方面,认真组织教学过程。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不同情况的学生进行不同的学法指导,提出不同要求,实行指导异步化。对优秀生,在完成基本目标后,重在指导他们拓展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对个别学习困难的学生,重在开发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落实好基础知识,帮助他们实现课程标准规定的最低目标。这种教学可以实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
课堂上的提问,一方面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有提高,并且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另一方面问题提出后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去讨论、思考、探究,给予学生充足的讨论、思考、探究时间,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即使学生回答错误,也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不能是教师包办,自问自答。例如,讲到《氯水的成分》的探究实验时,在设置思考问题上,可以从一般气体溶于水后的水溶液的成分入手,引导学生初步思考,再从氯气能和水反应这特点上做深入探讨,当学生基本能分析出氯水的成分中主要有哪些分子离子后,再进一步要求学生思考如何检验出其中几种分子或离子,经过这一系列的逐层深入的思考、探究,不仅能让全体学生对氯气的水溶性和水反应的特点有了深刻的认识,还能让优秀的学生把电离、离子检验等知识给联系了起来,加深了这部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问题不宜太多太碎,而且要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浅的问题由学习困难的学生回答,难度较大的由基础较好的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讨论解决,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心理满足,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总之,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人、发展人。只有我们教师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研究学生的个性差异,才能真正做到实现以人为本,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