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教育学论文-孙辉,郝振君

批判教育学论文-孙辉,郝振君

导读:本文包含了批判教育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高校教师角色,吉鲁,批判教育学

批判教育学论文文献综述

孙辉,郝振君[1](2019)在《基于吉鲁批判教育学的高校教师角色新认识》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我国高校教师角色出现迷失现象,具体表现为教师角色的虚化和泛化。美国教育学家吉鲁提出教师应该是转化型知识分子,为重新认识高校教师角色提供了新视角,由此,高校教师应该是解放学生思想的启迪者、打破文本权威的教学者、善于引导沟通的对话者以及跨越边界的改革者。(本文来源于《现代职业教育》期刊2019年31期)

张卓远,侯怀银[2](2019)在《德国批判教育学在中国的传播及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德国批判教育学于1986年开始在中国传播,经历了叁个阶段,不同的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德国批判教育学在中国传播的内容重点体现在批判性教育理念、批判性教育思维和批判性教育研究叁个方面。德国批判教育学在中国的传播丰富了我国教育学的研究内容,引发了我国研究者对教育目的反思,强化了我国研究者和教师对教育的批判性思考。德国批判教育学在中国的传播给我们以下启示:研究者需要在理清国外教育学背景、确立中国教育学自主性、结合中国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去传播国外教育学。(本文来源于《教育理论与实践》期刊2019年28期)

周险峰[3](2019)在《美国批判教育学的伦理之维》一文中研究指出批判教育学之批判既是一种关系性的分析方法,即将教育与对国家和社会的理解联系起来,以及与对这些关系的抗争联系起来,也是一种否定性的激进的态度倾向和言行风格,同时它还是一种自我反思和自我澄明。批判教育学之批判作为一种关怀伦理,主要体现在民主自由的价值追求、基于受压迫者的立场以及回归教育生活等方面。基于民主左派立场的批判教育学之批判虽然有其理论和实践价值,但其价值是有限的:其实践观有深层缺陷,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的、革命的实践观。作为一种教育学,因其始终局限于知识的社会建构观,致力于意识形态的揭露与批判而走向偏颇。正因为如此,在移植这种批判性的话语时,应以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这样,教育批判才更加理性与有效。(本文来源于《教育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张卓远[4](2019)在《教育中的马克思主义与政治经济学——简·安洋批判教育学思想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简·安洋一生都致力于以教育为突破口,揭露资本主义国家的丑陋,推进社会和教育的平等。她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了社会阶级与学校知识、隐性课程的关系;教育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关系;以及教育中的冲突和抵制的关系,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对当今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为了寻求教育的根源问题,安洋以政治经济学的视角论证了学校教育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关系;教育改革与经济改革的辩证关系;并引用大卫·哈维的"剥夺式积累"概念解释了教育失败的原因。面对残酷的现状,安洋并没有丧失信心,而是找到了"激进的可能",进而提出了以教育改革为中心的社会变革理念。(本文来源于《现代教育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周险峰,黄晓彬[5](2019)在《学科、跨学科与高等教育的社会正义追求——批判教育学的视角及其修正》一文中研究指出促进社会正义是批判教育学对高等教育的预期与承诺,它将高等教育看作是公共空间和公共利益。它认为学科是封闭的、限定性的、精英主义指向性的,阻碍了高等教育社会正义的追求与实现,因此批判教育学将跨学科或交叉学科作为高等教育追求和实现社会正义的必然选择。当前,一些西方学者却认为,批判教育学者的学科观缺乏长远的历史的视角,因而是不正确的,还有被新自由主义利用的可能。在他们看来,学科实际上也是复杂的、可渗透性的,并是论争性的空间。重新认识学科的这一本质和特性,有利于抵抗当前高等教育的商业化、商品化趋势。知识的获取始终具有促进人类共同利益的伦理性。学科与跨学科是相互依存的,对高等教育实现社会正义同样具有正当性。(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周霖,卜庆刚[6](2018)在《为了儿童美好生活的教育——第二届批判教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2018年6月15日至16日,由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和附属小学联合主办的第二届批判教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吉林长春举行。本次会议主题为"教育与儿童的美好生活",旨在深入探索新时代儿童成长的奥秘,深化批判教育学的学术研究和国际交流。来自15个国家70余家机构的300余名专家学者、中小学教师和研究生参加会议。一、儿童美好生活制约机制的教育批判如何审视儿童享有美好生活的教育制约(本文来源于《教育研究》期刊2018年08期)

桑晓丹[7](2018)在《国外批判教育学的价值及理论局限》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外批判教育学是西方教育的重要思想浪潮,批判教育学者以独特的思维模式将政治、教育理论、教育实践、文化等相结合,发展至今,被许多人视为可行与充满活力的思想选择。国外批判教育学认为教育并不是反映现实生活中的一面镜子,而是塑造现实生活的锤子。因此,本文着重分析国外批判教育学的价值,并提出国外批判教育学的理论局限。(本文来源于《文化创新比较研究》期刊2018年13期)

卢朝佑,扈中平[8](2018)在《美国批判教育学的范式》一文中研究指出借鉴库恩的"范式"理论构建美国批判教育学的范式。从范式意义的整体视角出发,分析美国批判教育学共同体的属性、理论来源、理论假设和承诺、研究方法、研究主题、目标和任务等,揭示其身份认同。美国批判教育学是一门价值关涉、揭示权力关系的文化政治学。汲取杜威、弗莱雷以及法兰克福学派等思想元素,从世界充满矛盾和权力、持续的不平等现象的理论预设出发,应用"关系分析"方法,把教育与更广泛社会的不平等联系起来,担当关注弱势群体、被压迫者、边缘人群的承诺;研究关于合法性知识、公民社会、批判意识、霸权、意识形态、文化资本、对话、隐性课程、命名、边缘化以及所有批判性词汇等主题;提出教育中的批判性分析及分析家的任务,创造一种基础,成就社会公义、民主、平等和增能。(本文来源于《教育学术月刊》期刊2018年04期)

魏凤云,于伟[9](2017)在《彼得·麦克拉伦的《学校生活——批判教育学导论》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学校生活——批判教育学导论》(Life in Schools-An Introduction to Critical Pedagogy in the Foundations of Education)作为一部批判教育学名着,自从1989年第一版到2014年的第六版,25年间一共五次再版,不仅获得广泛的关注、赞誉和肯定,也迎来不断的批评和质疑。作者彼得·麦克拉伦(Peter McLaren)也不断地在后续的新版本中及其他的学术研究中充实、扩展其批判教育学思想并对相关的批判与质疑进行相应的回应。这部经典之作对于资本主义、学校和教育体系带来不断演化发展的启示。(本文来源于《教育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温克勒,陈泺翔[10](2017)在《批判教育学的概念》一文中研究指出批判教育学是一种运动,在这个运动里,人们关注的焦点主要在现代社会对儿童成长所造成的冲击上,对它的思考和探究可以有诠释学、辩证法、历史学和意识形态批判等多种方式。教育哲学在探究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时分别有以下叁种范式:把教育的概念理解为一种社会进程,强调教育应被视为一个自律的系统,以及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背景下去养成一个有尊严、能自律的人。批判教育学就在与这叁种范式的论辩中形塑自身的研究取径和教育概念。批判教育学具有十个传统根源,分别是:乌托邦思考,早期人文主义的尊严概念,近代资产阶级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强调的个人自由,启蒙时代的理性概念,夸美纽斯的民主教育理念,十九世纪初的观念论哲学,施莱尔马赫的浪漫主义哲学,十八世纪末人们对道德行动和美感之间关系的理解,马克思的人文主义和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以及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心理学等。在德国批判教育学的代表人物中,莫伦豪尔的批判教育学引入了美国的实证取径,以现代社会科学的方式进行教育研究,具有独特的意义。在莫伦豪尔晚期着作的启发下不难发现,在第二现代里,由于社会文化变迁的速度已经超出了个体的自然成长速度,因此批判教育学既要面对(全球)社会带给教育的种种挑战,同时又要为儿童提供安稳的成长环境。(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期刊2017年04期)

批判教育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德国批判教育学于1986年开始在中国传播,经历了叁个阶段,不同的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德国批判教育学在中国传播的内容重点体现在批判性教育理念、批判性教育思维和批判性教育研究叁个方面。德国批判教育学在中国的传播丰富了我国教育学的研究内容,引发了我国研究者对教育目的反思,强化了我国研究者和教师对教育的批判性思考。德国批判教育学在中国的传播给我们以下启示:研究者需要在理清国外教育学背景、确立中国教育学自主性、结合中国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去传播国外教育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批判教育学论文参考文献

[1].孙辉,郝振君.基于吉鲁批判教育学的高校教师角色新认识[J].现代职业教育.2019

[2].张卓远,侯怀银.德国批判教育学在中国的传播及影响[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

[3].周险峰.美国批判教育学的伦理之维[J].教育研究.2019

[4].张卓远.教育中的马克思主义与政治经济学——简·安洋批判教育学思想解读[J].现代教育科学.2019

[5].周险峰,黄晓彬.学科、跨学科与高等教育的社会正义追求——批判教育学的视角及其修正[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9

[6].周霖,卜庆刚.为了儿童美好生活的教育——第二届批判教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教育研究.2018

[7].桑晓丹.国外批判教育学的价值及理论局限[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

[8].卢朝佑,扈中平.美国批判教育学的范式[J].教育学术月刊.2018

[9].魏凤云,于伟.彼得·麦克拉伦的《学校生活——批判教育学导论》述评[J].教育学报.2017

[10].温克勒,陈泺翔.批判教育学的概念[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

标签:;  ;  ;  

批判教育学论文-孙辉,郝振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