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口译论文-陆亮

社区口译论文-陆亮

导读:本文包含了社区口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社区口译,角色定位,口译研究

社区口译论文文献综述

陆亮[1](2019)在《社区口译员的定位与培养》一文中研究指出口译是翻译的一个分支,主要采用口头表达的方式来完成。社区口译是口译的一种,在许多包含多语言人群的社会,它是社会交流的重要手段。在与服务对象进行近距离的、即时性的交流中,社区口译员该把自己置于何种位置,直接影响到,甚至决定了他们会采取什么态度和措施来参与交流。因此,角色定位触及社区口译员的职业道德规范,成为这个行业的从业者和研究者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文章结合国外口译领域学者的研究,探讨社区口译员的角色定位,对比国内社区口译的行业现状,指出应借鉴国外从业者和研究者的经验及成果,促进国内该行业的规范发展。(本文来源于《安顺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张静[2](2019)在《《社区口译》(第一、叁、五章)翻译实践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全球国际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各国间人口流动日益频繁,在中国居住学习的外国人士数量在不断增加。由此带来的司法、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领域方面的“语言障碍”问题也日益凸显。《社区口译》一书就是在该背景下产生的,对西方国家社区口译的现状进行了深入介绍和分析。全书共六章,笔者选取其中第一、叁、五章进行翻译,并于本报告中对翻译实践过程的经验及问题进行总结。在本翻译实践报告中,笔者主要以卡特福德的翻译理论为指导对翻译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卡特福德在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学说基础之上将翻译转换分为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并将范畴转换细分为结构转换、类别转换、单位转换和系统内转换。卡特福德将语言学的理论成果引入翻译,推动翻译研究朝科学方向发展。由于日汉分属两个不同语系,实现完全对等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在翻译实践中应当侧重文本等值。在实现文本等值的过程中,往往无法避免偏离原文形式,为了忠实、通顺地传达原文信息,无可避免的会使用到翻译转换手段。本报告分别从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两个方面分析了翻译案例。层次转换主要分析了中日语言时态和语气的差异。日译中时层次转换一般进行的是增删词汇和改变语气。范畴转换则从结构转换、类别转换、单位转换叁方面对翻译中遇到的语序调整、拆分、主动和被动等情况进行原文和译文的对比和分析。这类转换方式一般通过调整句子结构达成,是翻译过程中常见的一种手段。由于中日分属不同语系,而系统内转换则要求源语及译语拥有大致对应系统,因此并未在本文涉及。此外源文本是为日译本转译,当中存在大量源语保留现象,从全文翻译和部分翻译的角度出发,对该现象进行了分析和处理。(本文来源于《曲阜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李超群[3](2019)在《合作原则视角下社区口译译员主体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全球化突飞猛进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国交流互动越来越频繁,生活各个领域中口译需求不断攀升。除了传统的服务于外交和商务场合的口译外,社区口译—一种新的口译形式正在崛起,成为了任何旅居异国的居民生活所必需的服务。本文聚焦于这一崭新的领域,以合作原则为理论框架,结合一系列来自于社区口译实践的真实案例,阐述社区口译中译员主体性的发挥如何促进各方有效沟通、高效传达信息,取得更好的交际效果。首先,本文探讨了社区口译的定义和特点,介绍中国现在社区口译的发展现状。社区口译呈现出非常明显的互动性、沟通性、交际性,涉及的话题、领域更加广泛多样,对译员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和挑战。其次,本文探讨了译者主体性概念的内涵。追根溯源,从哲学中的主体性概念出发,阐释口笔译研究中译者主体性的内涵和运作机制。译者主体性强调译者自身的能动性,在尊重源语的基础上,译员可充分调动自身的认知能力和各种资源,更加顺畅高效地传达源语信息,促进沟通。最后,本文探讨了合作原则对于社区口译研究的重要指导作用。社区口译发生在公共服务机构中,互动性强,各方有共同的交际目标,是一种更贴近于日常会话的口译形式,因此需要遵守合作原则。译员主体性的发挥可以有力地帮助交际各方遵守合作原则的四个基本准则,有效传达信息,实现交际成功。(本文来源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5-01)

张妍[4](2019)在《从布迪厄社会学视角分析社区口译员的自我认知》一文中研究指出社区口译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多发生在日常生活中,诸如医疗口译、法庭口译、课堂口译等,目的是为了便利语言不通的交际双方的交流。随着中国的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各种各样的社区口译形式也逐渐为人们所熟知。己经有不少学者在社区口译以及社区口译员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但对于课堂口译的研究还比较罕见。本报告通过研究译者在中央芭蕾舞团的课堂翻译实践,从布迪厄的社会学视角入手,主要借助其场域、惯习、资本叁个理论依据,探讨了译员在译前准备环节、译中进行环节和译后反思环节的自我认知,以期为社区口译尤其是课堂口译的相关研究提供更多参考。译者通过实例研究发现,在译前准备阶段,译者自身的惯习和资本能够帮助译者进入到新的场域,而对新场域的研究学习则有助于口译任务的顺利进行;在译中阶段,译者需要不断调整翻译策略,有时需要延续从前的惯习,有时不得不打破固有的惯习,有时甚至需要快速形成新的惯习,才能更好地完成口译任务,值得注意的是,此阶段中译者的快速学习能力尤为重要;在译后反思阶段,译者发现对特定场域资本的缺失是导致口译工作有缺陷的主要因素,而在此过程中积累的新资本又为下一次口译任务奠定了基础。本报告为社区口译员的自我认知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译者可借此了解社区口译员工作的全过程,使广大译者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更加清晰明确,避免一些对社区口译工作认知的错误。(本文来源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4-30)

李时良[5](2018)在《从图式理论的视角分析社区口译的译前准备》一文中研究指出社区口译主要服务于公共服务部门,包括医疗卫生、法律、移民和其他公营服务等。相比于会议口译,社区口译得到的学术界关注相对较少。而随着国际交流的加深和大规模的移民潮流,社区口译的需求越来越多,因此对社区口译的研究也开始逐渐增多。因此,本文试图给从事社区口译的译员提供可参考的建议。在口译活动中,译前准备对口译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着口译的质量。对于社区口译也是如此。本文试图从社区口译活动中译员的译前准备为切入点,分析其重要性及进行准备的具体策略。图式理论是认知心理学中用来解释人们记忆、理解模式的理论,图式是(Schema)指每个人头脑中对于外界事物的结构性认识。而译前准备实际上就是一个在有限时间内构建针对某一口译活动的图式体系,因此本论文以图式理论(Schema Theory)为理论背景,图式分为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叁种,因此在口译过程中,译前准备也可以从这叁个方面进行考虑。而这叁个图式没有包括社区口译员职业素养方面的图式,加上职业素养图式总共四种图式可作为译前准备的切入点。口译员的翻译效果可从其思维图式的角度分析,而对于社区口译的译前准备,口译员应该尽可能地把相关图式储存于大脑中并且应当考虑社会中各参与方的行为和角色,这样才能提高口译效率和准确度。本论文通过对译员的问卷调查以及对经验比较丰富的社区口译员的访谈,得出结论,社区口译的译前准备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社区口译环境和人员的信息不确定性以及客户多方带来的译前交流上的困难。针对这些问题,根据图式理论,社区口译员的译前准备应尽可能全面,尽可能在译前同客户面对面或者语音交流,以构建更加全面的图式。希望本论文能对社区口译实践、学习以及教学带来一定的启发。(本文来源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期刊2018-06-08)

罗会扬[6](2018)在《基于国内发展现状的社区口译相关着作简要评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推进国内社区口译的发展,通过阅读相关着作来增强理论知识是非常必要的。笔者汇总了国内外在这个领域的部分着作进行简要评介,希望能够为译员提供一些理论支持。(本文来源于《智库时代》期刊2018年20期)

朱广杰[7](2018)在《从目的论角度看社区口译中的文化协调》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项极其复杂的翻译活动形式,社区口译包含着大量与文化相关的难题,并且很容易导致紧张局面。译员可能会面对违反职业规范的陷阱,使得翻译决策难上加难。目前,有关文化方面的翻译学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涉及文化差异的案例调查与翻译策略,但其中作为研究对象的社区口译的类型比较单一,且鲜有学者关注社区口译中译员的文化协调现象,因此对于文化协调与译员中立原则之间的边界研究也存在不足。论文试图研究文化协调在社区口译中的地位与作用,结合口译质量标准与译员角色,探讨文化协调在口译规范中的适用范围。基于翻译学的目的论角度,论文将充足、公正、对等作为文化协调在口译实践中的指导原则。通过案例分析,论文从整体到具体阐述并分析了社区口译中存在的文化协调难题,并结合实际沟通情况,探究以上原则在实践活动中的应用效果。最后,笔者认为自知与自省是译员在社区口译中进行文化协调时的两个必备素质。(本文来源于《海南大学》期刊2018-05-01)

胡娟[8](2018)在《社区口译研究的嬗变、现状与问题(1995—2015)——基于文献计量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社区口译是口译研究的新兴话题,是口译研究与社会学融通的一个桥接。过去20年,社区口译的研究从不被重视到渐被关注。在此期间,社区口译研究从发端至今有何嬗变,现状如何,问题何在?本文对1995年至2015年间国内CSSCI及国外SSCI和A&HCI收录的核心期刊所发表的社区口译文献作出计量,从学科流变、研究主题、跨学科方法框架归属、研究主体等维度对社区口译研究的历史、现状、问题进行梳理,并对未来研究作出展望,以期能为后续研究提供些许参考和借鉴。(本文来源于《翻译界》期刊2018年01期)

宋晓蓓[9](2018)在《社区口译中的社会资本:针对厦门大学留学生的案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一带一路”及相关有利政策的实施,中国正吸引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来华学习。许多留学生的汉语水平并不能满足其日常沟通,他们对于社区口译的需求十分迫切。然而社区口译在中国仍未获得长足发展,在华生活的非汉语母语者在有需求时通常只能向家人、朋友、双语工作人员甚至是陌生人求助,请他们作为临时译员来协助沟通。尽管学界有大量针对移民及其对社区口译需求、体验的研究,但鲜少有研究者锁定留学生这一特殊“旅居者”群体,研究他们寻求社区口译的途径及影响因素。因此,作者开展本研究,重点关注留学生群体面临的语言相关障碍及寻求社区口译的途径,并探究社会资本在留学生寻求社区口译的过程中发挥了何种作用。作者选取了十名厦门大学短期交换项目留学生作为受试者,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针对社区口译缺失这一现象对留学生开展了半结构化访谈,搜集语料并用NVivo 11进行编码,用主题分析法进行数据分析。作者采用Woolcock对社会资本的定义,以定义中叁个衡量社会资本的指标(信息,信任和互惠原则)作为本文的理论框架,并分析叁者在留学生寻求社区口译过程中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显示:1)留学生通常在机构中因为语言问题而无法获得本该享有的服务,这些机构以医院最为显着;2)留学生主要从临时译员处获取社区口译服务,这些临时译员主要来源于留学生的随机偶遇或其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网;3)留学生寻求社区口译的过程,其实就是有目的地利用其社会关系网中有利资源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留学生的社会资本在起作用。在本研究中,作者将口译研究和社会学概念相结合,期望留学生面临的语言相关障碍能受到应有关注,努力使社区口译得到进一步发展。(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8-03-01)

黄娟[10](2017)在《论中国社区口译伦理研究模式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社区口译即指非会议口译场合的口译,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社区口译在中国发展迅速,同时也存在着口译市场混乱、译员无职业地位等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集中反映了伦理规范与价值导向的缺失,目前我国译界对社区口译伦理的研究重视不足,为数不多的口译伦理研究也集中于单一的译员伦理研究层面。鉴于此,本文从译员、中介体、当事人叁个维度构建社区口译伦理研究模式,并对叁个维度的对象进行不同类型的身份界定,划分相应的伦理规范,着重展开对规范性社区口译伦理研究的辩证性探讨,以期构建更为完整丰实的社区口译伦理研究框架。(本文来源于《Proceedings of 2017 2nd SSR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cial Sciences and Information (SSR-SSI 2017)》期刊2017-06-28)

社区口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全球国际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各国间人口流动日益频繁,在中国居住学习的外国人士数量在不断增加。由此带来的司法、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领域方面的“语言障碍”问题也日益凸显。《社区口译》一书就是在该背景下产生的,对西方国家社区口译的现状进行了深入介绍和分析。全书共六章,笔者选取其中第一、叁、五章进行翻译,并于本报告中对翻译实践过程的经验及问题进行总结。在本翻译实践报告中,笔者主要以卡特福德的翻译理论为指导对翻译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卡特福德在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学说基础之上将翻译转换分为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并将范畴转换细分为结构转换、类别转换、单位转换和系统内转换。卡特福德将语言学的理论成果引入翻译,推动翻译研究朝科学方向发展。由于日汉分属两个不同语系,实现完全对等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在翻译实践中应当侧重文本等值。在实现文本等值的过程中,往往无法避免偏离原文形式,为了忠实、通顺地传达原文信息,无可避免的会使用到翻译转换手段。本报告分别从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两个方面分析了翻译案例。层次转换主要分析了中日语言时态和语气的差异。日译中时层次转换一般进行的是增删词汇和改变语气。范畴转换则从结构转换、类别转换、单位转换叁方面对翻译中遇到的语序调整、拆分、主动和被动等情况进行原文和译文的对比和分析。这类转换方式一般通过调整句子结构达成,是翻译过程中常见的一种手段。由于中日分属不同语系,而系统内转换则要求源语及译语拥有大致对应系统,因此并未在本文涉及。此外源文本是为日译本转译,当中存在大量源语保留现象,从全文翻译和部分翻译的角度出发,对该现象进行了分析和处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社区口译论文参考文献

[1].陆亮.社区口译员的定位与培养[J].安顺学院学报.2019

[2].张静.《社区口译》(第一、叁、五章)翻译实践报告[D].曲阜师范大学.2019

[3].李超群.合作原则视角下社区口译译员主体性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9

[4].张妍.从布迪厄社会学视角分析社区口译员的自我认知[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9

[5].李时良.从图式理论的视角分析社区口译的译前准备[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8

[6].罗会扬.基于国内发展现状的社区口译相关着作简要评介[J].智库时代.2018

[7].朱广杰.从目的论角度看社区口译中的文化协调[D].海南大学.2018

[8].胡娟.社区口译研究的嬗变、现状与问题(1995—2015)——基于文献计量的研究[J].翻译界.2018

[9].宋晓蓓.社区口译中的社会资本:针对厦门大学留学生的案例研究[D].厦门大学.2018

[10].黄娟.论中国社区口译伦理研究模式的构建[C].Proceedingsof20172ndSSR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SocialSciencesandInformation(SSR-SSI2017).2017

标签:;  ;  ;  

社区口译论文-陆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