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夫余文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夫余国,王城,两汉时期,濊城
夫余文化论文文献综述
王俊铮[1](2019)在《两汉时期夫余王城地理位置及其文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夫余国是我国东北地区较早建立的古代民族政权。秦汉之际,夫余国南迁进入"濊地",最终在西汉初年进入"濊国"核心地带,占据"濊城",导致濊国与夫余国在今吉林市一带的政权嬗代。两汉时期夫余王城在今吉林市东郊沿江地带,以南城子古城为宫城,以东团山山城、龙潭山山城为军事卫城,以帽儿山墓地为王城公共墓地,王城周边的吉林市泡子沿、永吉学古东山、农安田家坨子、蛟河新街和福来东、榆树老河深等卫星聚落为共同拱卫夫余王城的"邑落"。夫余国立都于今吉林市,使这一地区形成了夫余国文化与汉文化融合的新考古学文化——泡子沿类型,并取代了濊族的西团山文化。(本文来源于《大连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梁玉多,李希光[2](2018)在《汉代夫余经济文化中的中原因素小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汉代夫余在东北诸部族中经济文化最先进,原因是其受中原地区的影响最多。农业方面,表现为中原农作物的引种和中原铁器的广泛使用;手工业方面,对中原技术的引进并非停留在照搬照抄的初级阶段,而是经过消化理解后,结合自身需求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创新。文化方面,从礼仪制度到生活习俗,乃至于建国传说都能在中原文化中找到源头。(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社会科学》期刊2018年03期)
李德山,李路[3](2018)在《夫余王城及汉文化影响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夫余族创建了夫余国,是我国东北地区最早自主跨入文明时代的古民族之一,在东北民族史乃至于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上都占有较重要的地位。夫余国都城及夫余国汉文化影响程度问题,历代为人们所关注。因为它不仅是夫余史研究中的基本问题,对学术界全面了解和认识夫余族的起源、发展、演变等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且,还对探讨东北及东北亚地区的历史进程、华夏边缘地带历史民族与中原地区的互动关系、汉文化东传在特定时空范围内对特定对象的影响、东北及东北亚地区古代民族政治结构特征等,均具有深度的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刘佳,傅惟光[4](2014)在《夫余国和北方草原青铜文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两汉时期的北方夫余国,接受玄菟郡管辖,立国六百余年,在松嫩平原上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北方草原青铜文化。(本文来源于《理论观察》期刊2014年10期)
刘翀[5](2014)在《夫余文化的渊源与夫余文化分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夫余是中国古代东北地区的一支少数民族部族,主要活动在西汉中期至叁燕晚期五百余年的时间里。史书中对夫余的记载最早见于《史记·货殖列传》,说明西汉中期,夫余国势力已经崭露头角。因此,夫余国的初创时间最迟是在公元前二世纪中叶。夫余国的衰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前燕势力的崛起,太康六年(公元285年)和永和二年(公元346年),慕容鲜卑先后两次征伐夫余,致使夫余国完全失去作为独立政权活跃在历史舞台上的能力,夫余族人散落各地,大约持续到公元五世纪初,在与其所栖身部族共处的过程中逐渐消亡。夫余文化相关问题的研究始终是东北地区边疆考古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其中,夫余遗存的认定、夫余文化的渊源等一直是颇具争议的问题。本文研究即是借助新的考古资料,结合文献,针对以下四个问题展开一定讨论:第一,夫余文化的渊源和发展动力,即本文第一部分。从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两个角度对夫余文化的渊源、发展和消亡进行了梳理和分析。一方面理清西团山文化、白金宝文化、汉书二期文化与夫余文化早期代表(泡子沿类型)之间的影响关系。泡子沿类型的陶器主要有杯口双耳壶、双耳罐和敞口陶钵等。其中双耳、弧腹的造型继承自西团山文化,而杯口造型是西团山文化没有的,这种文化因素应该来自"白金宝一汉书二期"文化体系中。在此基础上,本文还结合文献中对夫余始祖神话(东明神话)的记载,论述了夫余族的产生。即东明集团南下后,从部族权力上控制了西团山文化地域内的土着人,而东明集团所代表的槖离国文化与西团山文化实现了融合,形成了泡子沿类型的文化内涵,本文称之为"先夫余文化"。另一方面,从榆树老河深的资料入手,探索夫余农业生产方式的发展过程中所吸收的发展动力。通过研究可以看出,是汉地文化向北的推进直接影响到了夫余生产方式的发展,铁制农具使农耕生产水平得到了提高,从而大大推动了夫余文化的发展,夫余国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发展起来。因此,本文认为夫余文化发展动力的来源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汉地文化的深入影响。第二,夫余文化鼎盛时期的文化面貌,即本文的第二部分。目前学术界针对夫余文化研究的主要成果多是集中在这一问题上的。本文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对夫余鼎盛时期遗存,即榆树老河深中层墓葬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和论述。但是本文认为由于遗址资料的稀少,目前的考古资料仍然只能比较全面地讨论夫余鼎盛时期的葬制、葬俗情况,随葬品的种类、造型可以一定程度上反应夫余文化的基本面貌,不能以一概全,想要揭示夫余文化的整体面貌则需要考古工作的进一步开展。第叁,喇嘛洞墓地叁燕时期墓葬的族属认定,即本文的第叁部分。1998年,辽宁北票喇嘛洞墓地最重要的一次发掘工作完成,发掘者当时认定其为慕容鲜卑遗存,资料的陆续公布推动了学术界对十六国时期慕容鲜卑相关问题的研究。2000年,田立坤先生在《关于北票喇嘛洞叁燕文化墓地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提出喇嘛洞墓地的族属不是鲜卑,而是于前燕时期被慕容鲜卑迁徙至大凌河谷地的夫余部族。2004年发表的《辽宁北票喇嘛洞墓地1998年发掘报告》,仍然坚持了"鲜卑说"的研究结论,直到目前,喇嘛洞墓地叁燕时期墓葬的族属究竟是夫余还是鲜卑仍然悬而未定。本文对喇嘛洞墓地叁燕时期墓葬与周边典型的慕容鲜卑墓葬及典型夫余遗存榆树老河深中层墓葬进行比较研究,发现该遗存所反映的文化面貌表现出许多鲜卑文化特点。特别是陶器,在造型上与慕容鲜卑墓葬出土的陶壶十分相似,但事实上某些造型相似的陶壶由于体量差距很大,在功能上是完全不同的,不能只是简单地从造型上认为二者是同类器物。因此本文认为,喇嘛洞墓地的部族具有大型陶器的使用习惯,与使用小型陶器的慕容鲜卑的生活方式是不同的。同时,喇嘛洞墓地叁燕时期墓葬的葬制、葬俗、陪葬品方面所表现的文化面貌也与慕容鲜卑墓葬完全不同,反而与夫余文化鼎盛时期的代表,同为墓葬资料的榆树老河深中层墓葬所反映的文化面貌极为相似。故本文认定喇嘛洞墓地叁燕时期墓葬为夫余文化遗存,其所代表的阶段是夫余文化衰落时期。第四,夫余文化的分期,即本文结语中,综合前叁部分所讨论的内容。本文将夫余文化分为叁期,第一期在西汉早期,即公元前二世纪晚期到公元前二世纪中期,是以泡子沿前山遗址上层为代表的考古学文化,本文称之为先夫余文化。第二期自西汉中期,即公元前二世纪初至公元285年,慕容廆攻打夫余,造成夫余第一次亡国之前。为夫余文化鼎盛时期,也就是夫余国的王国时期,是文献中夫余国活动较为活跃的一段时期。第叁期为夫余文化的衰落期,即本文认定的喇嘛洞墓地叁燕时期墓葬所反应的文化面貌。(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4-05-20)
刘洪峰[6](2013)在《高句丽与夫余文化关系刍议》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句丽与夫余虽然生活的地域相同,经济生活相似,但文化却有很大差异。笔者以文献记载为依据,探索二者在祭祀、法律、性格特点、婚俗、葬俗、社会生活习俗的不同之处,并分析二者不同的深层原因。(本文来源于《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3期)
姜丽丽[7](2012)在《高句丽与夫余文化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句丽与夫余是我国古代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同属秽貊族系。本文以高句丽与夫余的文化为研究对象,在所搜集的史料的基础上,参考一些学者在高句丽与夫余文化研究方面的积极成果,系统地探讨高句丽与夫余在族源传说、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尝试对高句丽与夫余的文化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得出,高句丽与夫余文化即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同时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高句丽与夫余族的历史悠久而多彩,他们都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为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在全国政体构成中始终与中原的内地民族结为一体,是中国民族、疆域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12-04-01)
孙颢,许哲[8](2011)在《夫余陶器的特征及其文化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夫余文化陶器的类型学研究,认为夫余的文化因素构成包括:西团山文化、邢家店类型、汉书二期文化、宝山文化、谢家街类型、汉文化,这些文化对夫余文化的影响不是单线,有些文化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交流与融合。(本文来源于《北方文物》期刊2011年03期)
刘宁[9](2011)在《夫余历史与文化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夫余国作为存世700余年,以吉长地区为中心,曾经一度活跃在中国东北乃至整个东亚广大区域里的少数民族政权,对当时该区域的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生活都带来很大的影响。但文献史料的有限以及考古学资料的不足使得对夫余的研究亟待深入。本文从多角度对学术界关注的夫余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与考察。首先整理迄今发现的夫余考古遗存资料,并介绍有关夫余研究的论文。之后探讨夫余的溯源问题,分析夫余文化的四个来源。第二章结合史料记载,对学者认为可能是夫余王城的地点进行考察。第叁章介绍夫余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特点。第四章是对夫余与周边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进行分析比对。作者力求在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学术界研究的最新动态,对夫余研究的热点问题提出一些新看法,以期充实夫余研究成果。(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1-05-01)
于丽群,贾素娟,韩安生[10](2010)在《以东团山遗址出土陶器为例试析汉文化对夫余文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吉林省的古代文化与中原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其中以吉林市东团山遗址的汉代时期夫余文化最为显着。在夫余文化遗址出土和采集的众多遗物里所反映出来的时代特征,同中原汉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来源于《东北史地》期刊2010年06期)
夫余文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汉代夫余在东北诸部族中经济文化最先进,原因是其受中原地区的影响最多。农业方面,表现为中原农作物的引种和中原铁器的广泛使用;手工业方面,对中原技术的引进并非停留在照搬照抄的初级阶段,而是经过消化理解后,结合自身需求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创新。文化方面,从礼仪制度到生活习俗,乃至于建国传说都能在中原文化中找到源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夫余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1].王俊铮.两汉时期夫余王城地理位置及其文化研究[J].大连大学学报.2019
[2].梁玉多,李希光.汉代夫余经济文化中的中原因素小考[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8
[3].李德山,李路.夫余王城及汉文化影响论[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8
[4].刘佳,傅惟光.夫余国和北方草原青铜文化[J].理论观察.2014
[5].刘翀.夫余文化的渊源与夫余文化分期研究[D].南京大学.2014
[6].刘洪峰.高句丽与夫余文化关系刍议[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
[7].姜丽丽.高句丽与夫余文化对比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
[8].孙颢,许哲.夫余陶器的特征及其文化因素分析[J].北方文物.2011
[9].刘宁.夫余历史与文化探索[D].东北师范大学.2011
[10].于丽群,贾素娟,韩安生.以东团山遗址出土陶器为例试析汉文化对夫余文化的影响[J].东北史地.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