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香茶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莫娜紫香茶菜,基质,扦插
香茶菜论文文献综述
顾文斌,卢郅凯,洪溢,但小龙,金栋[1](2019)在《不同基质对莫娜紫香茶菜扦插生根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指出了莫娜紫香茶菜作为一种新型的草本花卉,在园林绿化、鲜切花等各种生产领域中都具有发展潜力。为了探寻适合莫娜紫香茶菜的扦插基质,提高扦插生根率,进行了不同基质扦插试验。结果表明:蛭石∶碎枝叶比为1∶1的基质最有利于扦插繁殖。(本文来源于《绿色科技》期刊2019年15期)
叶江海,邓锐,邹娟,赵臣亮,张敬杰[2](2019)在《柄叶香茶菜化学成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柄叶香茶菜Rabdosiaphyllopoda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凝胶柱色谱、制备型HPLC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柄叶香茶菜中分离得到了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Z)-1,1′-biindenyliden(1)、β,β-carotene(2)、大根香叶烯B(3)、2α,3α,24-叁羟基-12-烯-28-齐墩果酸(4)、阿魏酸二十六烷酯(5)、过氧化麦角甾醇(6)、熊果酸(7)、α-香树脂酸乙酸酯(8)、obtusalin(9)、桦木酸(10)、2α,3α,19α-叁羟基-12-烯-28-乌苏酸(11)、2α,3α-二羟基-12-烯-28-齐墩果酸(12)、2α-羟基乌苏酸(13)、叶黄素(14)。结论 14个化合物均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3、6、9、14首次从香茶菜属植物中分离得到。(本文来源于《中草药》期刊2019年13期)
吴洁,杨俊,张珏,李继新,梁光平[3](2019)在《宽叶香茶菜石油醚提取物的GC-MS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宽叶香茶菜石油醚提取物的组成成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从提取物的甲酯化和非甲酯化样品中共鉴定出65种成分。非甲酯化样品中鉴定了48种,包括22个酯类、 18个萜类及其衍生物、 6个烃类和2个甾体化合物,占出峰面积的77.79%。其中,萜类及其衍生物的相对含量总和占流出峰总面积的54.84%,α-香树脂酮(18.08%)、γ-Sitostenone (15.89%)、β-香树脂酮(15.34%)含量丰富。甲酯化样品鉴定出17种成分,油酸甲酯、棕榈酸甲酯的相对含量超过了15%。所鉴定的化合物均首次从宽叶香茶菜地上部分检测到,结果为该植物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精细化工中间体》期刊2019年03期)
张义,李毅,叶江海,张敬杰,邹娟[4](2019)在《香茶菜属植物中松香烷二萜的研究概况》一文中研究指出唇形科香茶菜属植物中的松香烷二萜属于叁环二萜类化合物,具有抗肿瘤、抗炎、抗菌等药理作用。根据近十年文献报道,在香茶菜属植物中研究发现的松香烷二萜化合物有80多个。基于香茶菜属植物中松香烷二萜具有较好的药理作用,对该属植物中松香烷二萜的分布来源、结构分类及药理作用进行探讨,为其今后的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依据,同时希望对未来新药的研发提供方向。(本文来源于《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期刊2019年11期)
叶江海,吕俊,于巍,杨立勇,张敬杰[5](2019)在《赫章产毛萼香茶菜化学成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毛萼香茶菜Isodoneriocalyx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凝胶柱色谱、制备型HPLC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光谱数据结合参考文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毛萼香茶菜醋酸乙酯部位中分离得到了2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毛萼晶D(1)、isothymusin(2)、假细锥甲素(3)、毛萼晶A(4)、5,4′-二羟基-6,7-二甲氧基黄酮(5)、牡荆素(6)、α-香树脂醇(7)、β-胡萝卜苷(8)、毛叶香茶菜丁素(9)、蓟黄素(10)、毛萼晶N(11)、epi-macoecrystalP(12)、海松酸(13)、laxiflorin R(14)、enmelol(15)、毛萼晶B(16)、柳穿鱼黄素(17)、neolaxiflorin V(18)、毛萼甲素(19)、新香茶菜素(20)。结论化合物2、5~7、13~15、17、18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5、6为首次从香茶菜属中分离得到。(本文来源于《中草药》期刊2019年10期)
祖文宇[6](2019)在《疏花毛萼香茶菜中两株内生真菌的次生代谢产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内生真菌的整个或部分生命周期都可以寄生在活体植物的组织中,能够产生结构多样的次生代谢产物,是新颖结构及良好生物活性化合物的重要来源。唇形科(Labiatae)香茶菜属(Isodon)植物在我国民间已有悠久的药用历史,为了探索香茶菜属植物内生真菌的次生代谢产物,以期发现结构新颖且活性良好的先导化合物,本论文对疏花毛萼香茶菜中两株内生真菌的次生代谢产物进行了研究。该论文由两章组成,第一章分为两节,分别论述了一株毛壳属真菌(Chaetomium sp.g1)和一株拟茎点霉属真菌(Phomopsis sp.shj2)的次生代谢产物研究,第二章对2011–2018年间从毛壳属真菌中发现的代表性化合物进行了综述。利用各种色谱分离技术、波谱分析以及X-射线单晶衍射等方法,从一株疏花毛萼香茶菜的毛壳属真菌中共分离鉴定了25个化合物,其中包含10个新化合物,结构类型主要涉及硫代二酮哌嗪、嗜氮酮、细胞松弛素,以及2种新颖骨架类型—β-丁酮桥杂聚硫代二酮哌嗪和骨架结构高度变化的嗜氮酮衍生物;从拟茎点霉属真菌中发现10个化合物,结构类型主要涉及聚酮和细胞松弛素,其中包括1个新细胞松弛素。对分离得到的部分化合物进行了抗肿瘤活性筛选,结果表明大部分硫代二酮哌嗪类化合物具有显着的肿瘤细胞抑制活性。其中,chetomin(21)对乳腺癌细胞株MCF-7的IC_(50)值为9nM。本研究为香茶菜属植物内生真菌次生代谢产物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本文来源于《云南中医药大学》期刊2019-04-01)
梁光平,李继新,邱佳,杨俊,万路平[7](2019)在《ICP-MS法测定宽叶香茶菜中11种微量元素的含量》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微波消解-ICP-MS法测定宽叶香茶菜Pb、Cd、Cr、Fe、Zn、Mn、Co、Ni、Se、B、Cu等11种微量元素的含量。结果表明,宽叶香茶菜富含Fe、Zn、Mn、B、Cu等5种人体必需微量元素,Cr、Co、Ni、Se等也有一定的含量,Pb和Cd 2种重金属元素含量符合《中国药典》的限量要求,该结果为开发利用宽叶香茶菜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科技》期刊2019年04期)
娄东晓,严冬,郭敏,王庆,蒋翠花[8](2019)在《毛萼香茶菜醇提物对干酵母致热大鼠解热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毛萼香茶菜醇提物的解热药效及作用机制,采用背部皮下注射干酵母构建SD大鼠发热模型。实验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药扑热息痛组(150 mg/kg)、毛萼香茶菜醇提物低高剂量组(200 mg/kg、800 mg/kg)、迷迭香酸组(150 mg/kg)、蓟黄素组(150 mg/kg)、毛萼晶D组(150 mg/kg)。动物造模4 h后给药治疗,造模8 h后眼眶采血和组织取材。通过测定造模后各组大鼠肛温的变化考察药效,检测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精氨酸加压素(AVP)、下丘脑前列腺素E2(PGE2)和环磷酸腺苷(c AMP)和脑腹中隔区精氨酸加压素(AVP)的含量初步探究作用机制。结果显示,总提取物能够显着抑制大鼠肛温的上升,降低血清中TNF-α含量,升高AVP含量,并降低下丘脑中PGE2、c AMP及脑腹中隔区AVP的含量。但迷迭香酸、蓟黄素和毛萼晶D对发热大鼠肛温的上升抑制不明显,且不影响发热大鼠上述生化指标的变化。上述研究结果表明,毛萼香茶菜醇提物具有良好的解热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内生致热源TNF-α、中枢体温正调节介质c AMP和PGE2的分泌,以及促进中枢体温负调节介质AVP的分泌有关,但作用物质基础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科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黄珊珊,陈瑜珍,卢晓君[9](2019)在《线纹香茶菜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线纹香茶菜(Rabdosia lophanthoides)离体快繁过程,获得相关快繁技术,为优良品种的培育奠定基础。[方法]以线纹香茶菜带茎尖或腋芽的茎段为外植体,进行彻底消毒,采用MS基本培养基,附加不同激素浓度的BA或不同浓度的MS培养基进行试验。[结果]低浓度(0~1mg/L)的BA,可促进出芽;BA浓度为1mg/L较为适宜,出芽率高达100%,且出芽数量多;BA浓度高于3mg/L时,抑制出芽而促进愈伤组织的形成。生根培养基选择1/2MS+NAA 0.2mg/L,生根率为90%,且根系较粗壮。试管苗移栽,成活率为90%。[结论]线纹香茶菜组培前的消毒处理较为关键,通过较彻底地消毒方法可保证无菌苗的获取,从而得到较高的快繁率,构建有效的离体再生体系。(本文来源于《种子》期刊2019年01期)
杨丽霞,陈勇强,孙舰[10](2018)在《基于两种一测多评法对尾叶香茶菜中四种二萜类成分的质量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同时测定尾叶香茶菜中Kamebakaurin、excisanin A、rabdokunmin C、Kamebanin四种二萜类成分的HPLC方法,在此基础上,建立一测多评法方法学考察模式,以验证一测多评法在尾叶香茶菜药材质量控制中应用的可行性和技术适用性。方法:以尾叶香茶菜中的4种活性成分为指标成分,采用两种校正方法分别建立各成分与Kamebakaurin的相对校正因子(fk/s),计算各成分含量,实现一测多评;同时采用外标法测定尾叶香茶菜中这4种成分的含量,并比较两种一测多评法所得计算值与实测值的差异,以验证一测多评法的准确性和可行性。结果:建立了尾叶香茶菜中4种二萜类成分一测多评法方法学考察模式;不同仪器和色谱柱多点校正法的计算值与外标法实测值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斜率校正法的计算值与外标法实测值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同时测定尾叶香茶菜中Kamebakaurin、excisanin A、rabdokunmin C、Kamebanin 4种二萜类成分的多点校正法准确可靠,可用于尾叶香茶菜药材的质量控制。(本文来源于《山西中医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香茶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柄叶香茶菜Rabdosiaphyllopoda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凝胶柱色谱、制备型HPLC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柄叶香茶菜中分离得到了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Z)-1,1′-biindenyliden(1)、β,β-carotene(2)、大根香叶烯B(3)、2α,3α,24-叁羟基-12-烯-28-齐墩果酸(4)、阿魏酸二十六烷酯(5)、过氧化麦角甾醇(6)、熊果酸(7)、α-香树脂酸乙酸酯(8)、obtusalin(9)、桦木酸(10)、2α,3α,19α-叁羟基-12-烯-28-乌苏酸(11)、2α,3α-二羟基-12-烯-28-齐墩果酸(12)、2α-羟基乌苏酸(13)、叶黄素(14)。结论 14个化合物均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3、6、9、14首次从香茶菜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香茶菜论文参考文献
[1].顾文斌,卢郅凯,洪溢,但小龙,金栋.不同基质对莫娜紫香茶菜扦插生根的影响[J].绿色科技.2019
[2].叶江海,邓锐,邹娟,赵臣亮,张敬杰.柄叶香茶菜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草药.2019
[3].吴洁,杨俊,张珏,李继新,梁光平.宽叶香茶菜石油醚提取物的GC-MS分析[J].精细化工中间体.2019
[4].张义,李毅,叶江海,张敬杰,邹娟.香茶菜属植物中松香烷二萜的研究概况[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9
[5].叶江海,吕俊,于巍,杨立勇,张敬杰.赫章产毛萼香茶菜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草药.2019
[6].祖文宇.疏花毛萼香茶菜中两株内生真菌的次生代谢产物研究[D].云南中医药大学.2019
[7].梁光平,李继新,邱佳,杨俊,万路平.ICP-MS法测定宽叶香茶菜中11种微量元素的含量[J].现代农业科技.2019
[8].娄东晓,严冬,郭敏,王庆,蒋翠花.毛萼香茶菜醇提物对干酵母致热大鼠解热机制研究[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19
[9].黄珊珊,陈瑜珍,卢晓君.线纹香茶菜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J].种子.2019
[10].杨丽霞,陈勇强,孙舰.基于两种一测多评法对尾叶香茶菜中四种二萜类成分的质量控制研究[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