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类洋地黄因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脓毒症,内源性洋地黄因子,炎性因子
类洋地黄因子论文文献综述
张海博,丁宁,谢苗荣[1](2018)在《内源性洋地黄因子与重症脓毒症时炎性因子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重症脓毒症患者内源性洋地黄因子(EDLF)浓度的变化及在其发病机制中所起的可能作用。方法前瞻性研究2011年3月至2011年12月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中心ICU及急诊ICU诊断为重症脓毒症的患者共43例为实验组,年龄、性别、身高和体重匹配的健康人59例为对照组。通过荧光偏振免疫法(FPIA)测定血清地高辛浓度代表EDLF的测定,TNF-α、IL-1、IL-6、IL-10测定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EDLF水平,观察实验组患者EDLF与炎性因子的关系以及重症脓毒症患者EDLF与EF的关系。结果实验组EDL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着性(P=0.003)。实验组EDLF与超声心动图射血分数呈负相关(r=-0.392,P=0.008),而与TNF-α、IL-1、IL-6及IL-10均无相关性(P=0.544,0.168,0.427,0.303)。实验组EDLF和EF值呈负相关(r=-0.392,P=0.008)。结论重症脓毒症时EDLF循环水平升高,与血液中促炎因子和抑炎因子无关。重症脓毒症时高EDLF可能与脓毒症的发生无关,而是心功能受损、容量负荷过重等因素导致的结果。(本文来源于《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03期)
杜亮亮[2](2009)在《血清类洋地黄因子在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医分型中作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观察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患者血清类洋地黄因子(serum digitalis-factor,sEDF)含量变化,结合临床症状与体征,探讨CHF患者血清类洋地黄因子含量变化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内在联系,可能筛选出准确判定中医证型的客观化指标。方法:1、设计调查表,准确填写临床资料;以泸州医学院中医科和心血管内科160名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辨证分型,分组进行对比研究;2、在导师及导师组老师的指导下根据上述临床资料并参照卫生部药政局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之《中药新药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辨证分型,确定证型;3、从所有研究对象获取血清标本,采用放射免疫法对160例CHF患者进行sEDF测定;4、计量资料各变量均采用(x±s)表示,应用SPSS 13.0软件统计包进行统计;各组与正常人比较采用单个样本的T检验(One-Sample T Test);计数资料用X2检验;各组间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法;运用判别分析的方法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代入,计算出各指标的判别系数,从而建立各中医证型的判别函数。结果:1、CHF患者sEDF含量明显降低(P<0.05);2、CHF不同心衰程度组之间sEDF含量有明显差异(P<0.05),心衰程度越重,sEDF含量越低。sEDF含量随心衰程度加重逐渐降低,呈负相关性。Ⅲ度心衰组与Ⅱ度心衰组比较(P<0.05)降低,Ⅲ度心衰组与Ⅰ度心衰组比较(P<0.05)明显降低;Ⅱ度心衰组与Ⅰ度心衰组比较(P<0.05)降低。3、CHF患者不同病因组之间sEDF含量有明显差异(P<0.05),其中风心病心衰患者sEDF含量最低,依次为高心病、心肌病、冠心病、而肺心病患者sEDF含量则没有其他四组下降明显。风心病组与高心病组比较(P<0.05)降低,与心肌病组比较(P<0.05)降低,与冠心病组比较(P<0.05)降低,与肺心病组比较(P<0.05)降低;高心病组与心肌病组比较(P<0.05)降低,与冠心病组比较(P<0.05)降低,与肺心病组比较(P<0.05)降低;心肌病组与冠心病组比较(P<0.05)降低,与肺心病组比较(P<0.05)降低;冠心病组与肺心病组比较(P<0.05)降低。4、CHF患者各中医证型组间比较sEDF含量有明显差异(P<0.05):其中阳虚水泛组含量最低,依次为心肾阳虚组,气阴两亏组,气虚血瘀组,而痰饮阻肺组患者sEDF含量则没有其它四组下降明显。阳虚水泛组与心肾阳虚组比较(P<0.05)降低,与气阴两亏组比较(P<0.05)降低,与气虚血瘀组比较(P<0.05)降低,与痰饮阻肺组比较(P<0.05)降低;心肾阳虚组与气阴两亏组比较(P<0.05)降低,与气虚血瘀组比较(P<0.05)降低,与痰饮阻肺组比较(P<0.05)降低;气阴两亏组与气虚血瘀组比较(P<0.05)降低,与痰饮阻肺组比较(P<0.05)降低;气虚血瘀组与痰饮阻肺组比较(P<0.05)降低。5、CHF不同中医证型组间临床症状体征得分比较:痰饮阻肺组与气虚血瘀组比较(P<0.05)降低,与气阴两亏组比较(P<0.05)降低,与心肾阳虚组比较(P<0.05)降低,与阳虚水泛组比较(P<0.05)明显降低;气虚血瘀组与气阴两亏组比较(P<0.05)降低,与心肾阳虚组比较(P<0.05)降低,与阳虚水泛组比较(P<0.05)降低;气阴两亏组与心肾阳虚组比较(P<0.05)降低,与阳虚水泛组比较(P<0.05)明显降低;心肾阳虚组与阳虚水泛组比较(P<0.05)降低。6、CHF不同中医证型组心率比较结果:气阴两亏与心肾阳虚组比较(P<0.05)降低,与阳虚水泛比较(P<0.05)降低;痰饮阻肺组与气虚血瘀组比较(P<0.05)降低,与阳虚水泛组比较(P<0.05)降低;心肾阳虚组与阳虚水泛组比较(P<0.05)降低;其中气阴两亏组与痰饮阻肺组,气阴两亏组与心肾阳虚组,痰饮阻肺组与心肾阳虚组,心肾阳虚组与气虚血瘀组,气虚血瘀组与阳虚水泛组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7、CHF不同中医证型组之间血压(收缩压)的比较结果:气虚血瘀组与气阴两亏组比较(P<0.05)降低,与痰饮阻肺组比较(P<0.05)降低,与阳虚水泛组比较(P<0.05)降低,与心肾阳虚组比较(P<0.05)降低;气阴两亏组与心肾阳虚组比较(P<0.05)降低;其中气阴两亏组与痰饮阻肺组,气阴两亏组与阳虚水泛组,痰饮阻肺组与阳虚水泛组,痰饮阻肺组与心肾阳虚组,阳虚水泛组与心肾阳虚组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8、CHF不同中医证型组之间血压(舒张压)的比较结果:心肾阳虚组与气阴两亏组比较(P<0.05)降低,与痰饮阻肺组比较(P<0.05)降低,与气虚血瘀组比较(P<0.05)降低;阳虚水泛组与气阴两亏组比较(P<0.05)降低;气阴两亏组与气虚血瘀组比较(P<0.05)降低;其中心肾阳虚组与阳虚水泛组,阳虚水泛组与痰饮阻肺组,阳虚水泛组与气虚血瘀组,气阴两亏组与痰饮阻肺组,痰饮阻肺组与气虚血瘀组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9、CHF患者不同脉象组sEDF浓度与正常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5);CHF不同脉象组之间sEDF含量的比较结果:沉细脉组与代脉组比较(P<0.05)降低,与结脉组比较(P<0.05)降低,与弦促脉组比较(P<0.05)降低;代脉组与结脉组比较(P<0.05)降低,与弦促脉组比较(P<0.05)降低;结脉组与弦促脉组比较(P<0.05)降低。10、CHF患者不同舌质组sEDF浓度与正常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5);CHF不同舌质组之间sEDF含量的比较结果:舌质淡胖有齿痕组与舌质紫暗组比较(P<0.05)降低,与舌质暗淡组比较(P<0.05)降低,与舌质红组比较(P<0.05)降低;舌质紫暗组与舌质暗淡组比较(P<0.05)降低,与舌质红组比较(P<0.05)降低;舌质暗淡组与舌质红组比较(P<0.05)降低。11、CHF患者不同舌苔组sEDF浓度与正常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5);CHF不同舌苔组之间sEDF含量的比较结果:舌苔少或无苔组与舌苔白腻组比较(P<0.05)降低,与舌苔黄腻组比较(P<0.05)降低,与舌苔白滑组比较(P<0.05)降低;舌苔白腻组与舌苔黄腻组比较(P<0.05)降低,与舌苔白滑组比较(P<0.05)降低;舌苔黄腻组与舌苔白滑组比较(P<0.05)降低。12、整个判别函数判别准确度为81.9﹪(34+27+30+20+20/160)。痰饮阻肺型判别准确率为75.6﹪,气虚血瘀型判别准确率为93.1﹪,气阴两亏型判别准确率为85.7﹪,心肾阳虚判别准确率为76.9﹪,阳虚水泛型判别准确率为80.0﹪。在进行判别时,容易将心肾阳虚型判定为阳虚水泛型,将痰饮阻肺型判定为心肾阳虚型。结论:1、CHF患者与正常人比较,sEDF含量明显降低。2、CHF中医证型和sEDF含量密切相关:阳虚水泛型患者sEDF含量下降最为明显,依次为心肾阳虚型、气阴两亏型、气虚血瘀型、痰饮阻肺型患者。sEDF测定值在114.49~47.39之间可能划定为痰饮阻肺型,在86.70~46.38之间可能划定为气虚血瘀型,在62.38~31.22之间可能划定为气阴两亏型,在42.89~19.23之间可能划定为心肾阳虚型,在27.95~7.83之间可能划定为阳虚水泛型。3、CHF患者心衰程度越重,sEDF含量越低,其sEDF含量随心衰程度加重逐渐降低,呈负相关性。4、不同病因的CHF患者sEDF含量有明显差异,风心病患者sEDF含量最低,依次为高心病、心肌病、冠心病、肺心病。5、CHF患者病情由轻到重发展过程中其脉象呈现出由弦促脉依次到结脉、代脉、沉细脉的变化规律。舌质呈现出由舌质红依次到舌质暗淡、舌质紫暗、舌质淡胖有齿痕变化规律。舌苔呈现出由舌苔白滑依次到舌苔黄腻、舌苔白腻、舌苔少或无苔变化规律。6、sEDF可能就是心阳气的实质性物质体现。7、根据上述差异,使用判别分析建立的判别方程判别准确度为81.9﹪,具有较高的判别效能,但在进行判别时,容易将心肾阳虚型判定为阳虚水泛型,将痰饮阻肺型判定为心肾阳虚型。(本文来源于《泸州医学院》期刊2009-05-01)
胡节惠,莫余波,袁婉丽[3](2006)在《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血清类洋地黄因子变化与中医证型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目前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的一种心血管疾病。在冠心病的严重阶段常发生心力衰竭(Congestion Heart Failure,CHF),治疗上除采用西医的扩冠、强心、利尿等方法外,中医中药也是常用的治疗方法。在临床实践中(本文来源于《江苏中医药》期刊2006年11期)
金明,谢苗荣,王国兴,杨立沛[4](2006)在《内毒素血症大鼠血清内源性类洋地黄因子的变化及其与心功能改变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内毒素血症时大鼠血清内源性类洋地黄因子(EDLF)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心功能改变的关系;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32只);脂多糖(LPS)组(32只,予LPS 4mg/kg静脉注射);LPS+雅施达组(32只,予雅施达2 mg/kg连续灌胃3天,第3天静脉注射LPS)。叁组动物分四个时间点(0点及给药后2、4、6小时)采血,行EDLF、肌钙蛋白T(TNT)检测。同时处死大鼠, 取心脏行光镜和电镜观察。结果:1 LPS组心肌纤维呈灶性断裂、坏死、空泡变性、嗜酸性变、肌膜细胞增生、肌浆溶解、间质水肿等。电镜下线粒体明显增多、排列紊乱,部分线粒体嵴断裂、溶解;TNT显着升高;2LPS+雅施达组心脏病理的损害轻于LPS组。结论:1 内毒素血症时心脏可以发生明显的病理损害; 2内毒素血症时EDLF可发生动态变化,表现为进行性降低;3 EDLF的变化和心肌损害有关;4雅施达对内毒素血症时心肌的损害有保护作用,其作用可能部分是通过促进EDLF释放实现的。(本文来源于《第十一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成立二十周年庆典论文汇编》期刊2006-05-01)
蔡玮,薛元明,曹伟[5](2002)在《Graves病患者血清中内源性洋地黄因子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对32例Graves病患者血清内源性洋地黄因子浓度进行了放射免疫法测定。结果表明,Graves病患者血清EDF浓度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心率增快、FT_3升高的Graves组及未治疗的Graves病组,EDF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经过治疗,心率和FT_3恢复正常的Graves病组与正常组比较,EDF无明显差别。Graves病合并甲亢性心脏病组与无并发症Graves病组比较,EDF显着升高,P<0.05;Graves病合并周期性麻痹组与无并发症Graves病组比较,EDF无明显差别。因此,积极治疗甲亢中和/或消除体内过多的EDF对改善甲亢性心脏病的心脏功能具有一定价值。(本文来源于《医学理论与实践》期刊2002年09期)
覃有振,陈国桢,李运泉,朱延力,李格丽[6](2001)在《左向右分流型先心病患儿血浆内源性洋地黄因子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发现 ,正常人体内存在血浆内源性洋地黄因子 (SEDF) ,病理状态下可发生改变。但SEDF在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 (简称先心病 )中的变化尚少见报道。为了解先心病SEDF的变化 ,我们测定 6 8例先心病患儿及 30例正常儿的SDEF值 ,探讨(本文来源于《中山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01年04期)
柯永胜[7](2001)在《内源性洋地黄因子:调节心血管系统的一个重要因子(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内源性洋地黄因子是一种具有洋地黄样生物活性的因子,是钠泵抑制剂和洋地黄受体的内源性递质。在某些病理生理状态下如高血压、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血浆内源性洋地黄因子水平发生异常变化。一些研究证明,内源性洋地黄因子的分泌异常参与这些疾病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过程。纠正这种异常可以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因此,阐明内源性洋地黄因子的作用对明确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期刊2001年03期)
宋义琴,张健,唐卉,魏艳红,刘革光[8](2001)在《支气管肺炎合并心衰内源性类洋地黄因子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检测支气管肺炎合并心衰时 ,内源性类洋地黄因子含量变化 ,以进一步了解心衰时机体的病理生理改变。方法 用放射免疫分析法 ,分别测定支气管肺炎合并心衰、支气管肺炎及健康儿各 30例血清中内源性类洋地黄因子含量。结果 与健康儿童比较 ,支气管肺炎合并心衰组 ,内源性类洋地黄因子含量升高 ,(t =2 .6 5 ,P <0 .0 2 ) ,支气管肺炎组降低 (t =2 .38,P <0 .0 5 )。差异有显着性意义。结论 支气管肺炎合并心衰时 ,内源性类洋地黄因子含量升高是机体代偿作用的结果 ,此代偿仍不能维持正常心功能时 ,需用洋地黄治疗。(本文来源于《中国当代儿科杂志》期刊2001年01期)
莫余波,胡节惠,邱陵[9](2000)在《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类洋地黄因子与镁含量的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症之一,据有关报道,血清内源性类洋地黄因子(sEDF)含量与血清镁含量的变化及CHF的发生发展可能有密切关系。为此,我们观察了CHF患者sEDF与血清镁含量变化,研究两者之间的相关性。1 资料与方法1.1 对象 我(本文来源于《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期刊2000年06期)
牟信兵,肖德全,肖琦,廖国云[10](1999)在《高原肺水肿患者心脏结构、功能及内源性洋地黄因子含量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心功能改变在高原肺水肿患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六导生理记录仪、切面超声心动图仪及放射免疫法检测了高原肺水肿患者心脏结构、功能、血气及血清内源性洋地黄因子含量,并同高原健康人进行了对比。结果:高原肺水肿患者发病时,外周血中内源性洋地黄因子含量明显下降;肺水肿患者左室舒张末经明显缩小,右室舒张末经、右室流出道及肺动脉内径均明显增宽,射血分数、心搏量、心输出量下降。结论:高原肺水肿患者发病时,存在不同程度的心功能不全。(本文来源于《高原医学杂志》期刊1999年04期)
类洋地黄因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通过观察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患者血清类洋地黄因子(serum digitalis-factor,sEDF)含量变化,结合临床症状与体征,探讨CHF患者血清类洋地黄因子含量变化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内在联系,可能筛选出准确判定中医证型的客观化指标。方法:1、设计调查表,准确填写临床资料;以泸州医学院中医科和心血管内科160名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辨证分型,分组进行对比研究;2、在导师及导师组老师的指导下根据上述临床资料并参照卫生部药政局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之《中药新药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辨证分型,确定证型;3、从所有研究对象获取血清标本,采用放射免疫法对160例CHF患者进行sEDF测定;4、计量资料各变量均采用(x±s)表示,应用SPSS 13.0软件统计包进行统计;各组与正常人比较采用单个样本的T检验(One-Sample T Test);计数资料用X2检验;各组间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法;运用判别分析的方法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代入,计算出各指标的判别系数,从而建立各中医证型的判别函数。结果:1、CHF患者sEDF含量明显降低(P<0.05);2、CHF不同心衰程度组之间sEDF含量有明显差异(P<0.05),心衰程度越重,sEDF含量越低。sEDF含量随心衰程度加重逐渐降低,呈负相关性。Ⅲ度心衰组与Ⅱ度心衰组比较(P<0.05)降低,Ⅲ度心衰组与Ⅰ度心衰组比较(P<0.05)明显降低;Ⅱ度心衰组与Ⅰ度心衰组比较(P<0.05)降低。3、CHF患者不同病因组之间sEDF含量有明显差异(P<0.05),其中风心病心衰患者sEDF含量最低,依次为高心病、心肌病、冠心病、而肺心病患者sEDF含量则没有其他四组下降明显。风心病组与高心病组比较(P<0.05)降低,与心肌病组比较(P<0.05)降低,与冠心病组比较(P<0.05)降低,与肺心病组比较(P<0.05)降低;高心病组与心肌病组比较(P<0.05)降低,与冠心病组比较(P<0.05)降低,与肺心病组比较(P<0.05)降低;心肌病组与冠心病组比较(P<0.05)降低,与肺心病组比较(P<0.05)降低;冠心病组与肺心病组比较(P<0.05)降低。4、CHF患者各中医证型组间比较sEDF含量有明显差异(P<0.05):其中阳虚水泛组含量最低,依次为心肾阳虚组,气阴两亏组,气虚血瘀组,而痰饮阻肺组患者sEDF含量则没有其它四组下降明显。阳虚水泛组与心肾阳虚组比较(P<0.05)降低,与气阴两亏组比较(P<0.05)降低,与气虚血瘀组比较(P<0.05)降低,与痰饮阻肺组比较(P<0.05)降低;心肾阳虚组与气阴两亏组比较(P<0.05)降低,与气虚血瘀组比较(P<0.05)降低,与痰饮阻肺组比较(P<0.05)降低;气阴两亏组与气虚血瘀组比较(P<0.05)降低,与痰饮阻肺组比较(P<0.05)降低;气虚血瘀组与痰饮阻肺组比较(P<0.05)降低。5、CHF不同中医证型组间临床症状体征得分比较:痰饮阻肺组与气虚血瘀组比较(P<0.05)降低,与气阴两亏组比较(P<0.05)降低,与心肾阳虚组比较(P<0.05)降低,与阳虚水泛组比较(P<0.05)明显降低;气虚血瘀组与气阴两亏组比较(P<0.05)降低,与心肾阳虚组比较(P<0.05)降低,与阳虚水泛组比较(P<0.05)降低;气阴两亏组与心肾阳虚组比较(P<0.05)降低,与阳虚水泛组比较(P<0.05)明显降低;心肾阳虚组与阳虚水泛组比较(P<0.05)降低。6、CHF不同中医证型组心率比较结果:气阴两亏与心肾阳虚组比较(P<0.05)降低,与阳虚水泛比较(P<0.05)降低;痰饮阻肺组与气虚血瘀组比较(P<0.05)降低,与阳虚水泛组比较(P<0.05)降低;心肾阳虚组与阳虚水泛组比较(P<0.05)降低;其中气阴两亏组与痰饮阻肺组,气阴两亏组与心肾阳虚组,痰饮阻肺组与心肾阳虚组,心肾阳虚组与气虚血瘀组,气虚血瘀组与阳虚水泛组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7、CHF不同中医证型组之间血压(收缩压)的比较结果:气虚血瘀组与气阴两亏组比较(P<0.05)降低,与痰饮阻肺组比较(P<0.05)降低,与阳虚水泛组比较(P<0.05)降低,与心肾阳虚组比较(P<0.05)降低;气阴两亏组与心肾阳虚组比较(P<0.05)降低;其中气阴两亏组与痰饮阻肺组,气阴两亏组与阳虚水泛组,痰饮阻肺组与阳虚水泛组,痰饮阻肺组与心肾阳虚组,阳虚水泛组与心肾阳虚组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8、CHF不同中医证型组之间血压(舒张压)的比较结果:心肾阳虚组与气阴两亏组比较(P<0.05)降低,与痰饮阻肺组比较(P<0.05)降低,与气虚血瘀组比较(P<0.05)降低;阳虚水泛组与气阴两亏组比较(P<0.05)降低;气阴两亏组与气虚血瘀组比较(P<0.05)降低;其中心肾阳虚组与阳虚水泛组,阳虚水泛组与痰饮阻肺组,阳虚水泛组与气虚血瘀组,气阴两亏组与痰饮阻肺组,痰饮阻肺组与气虚血瘀组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9、CHF患者不同脉象组sEDF浓度与正常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5);CHF不同脉象组之间sEDF含量的比较结果:沉细脉组与代脉组比较(P<0.05)降低,与结脉组比较(P<0.05)降低,与弦促脉组比较(P<0.05)降低;代脉组与结脉组比较(P<0.05)降低,与弦促脉组比较(P<0.05)降低;结脉组与弦促脉组比较(P<0.05)降低。10、CHF患者不同舌质组sEDF浓度与正常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5);CHF不同舌质组之间sEDF含量的比较结果:舌质淡胖有齿痕组与舌质紫暗组比较(P<0.05)降低,与舌质暗淡组比较(P<0.05)降低,与舌质红组比较(P<0.05)降低;舌质紫暗组与舌质暗淡组比较(P<0.05)降低,与舌质红组比较(P<0.05)降低;舌质暗淡组与舌质红组比较(P<0.05)降低。11、CHF患者不同舌苔组sEDF浓度与正常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5);CHF不同舌苔组之间sEDF含量的比较结果:舌苔少或无苔组与舌苔白腻组比较(P<0.05)降低,与舌苔黄腻组比较(P<0.05)降低,与舌苔白滑组比较(P<0.05)降低;舌苔白腻组与舌苔黄腻组比较(P<0.05)降低,与舌苔白滑组比较(P<0.05)降低;舌苔黄腻组与舌苔白滑组比较(P<0.05)降低。12、整个判别函数判别准确度为81.9﹪(34+27+30+20+20/160)。痰饮阻肺型判别准确率为75.6﹪,气虚血瘀型判别准确率为93.1﹪,气阴两亏型判别准确率为85.7﹪,心肾阳虚判别准确率为76.9﹪,阳虚水泛型判别准确率为80.0﹪。在进行判别时,容易将心肾阳虚型判定为阳虚水泛型,将痰饮阻肺型判定为心肾阳虚型。结论:1、CHF患者与正常人比较,sEDF含量明显降低。2、CHF中医证型和sEDF含量密切相关:阳虚水泛型患者sEDF含量下降最为明显,依次为心肾阳虚型、气阴两亏型、气虚血瘀型、痰饮阻肺型患者。sEDF测定值在114.49~47.39之间可能划定为痰饮阻肺型,在86.70~46.38之间可能划定为气虚血瘀型,在62.38~31.22之间可能划定为气阴两亏型,在42.89~19.23之间可能划定为心肾阳虚型,在27.95~7.83之间可能划定为阳虚水泛型。3、CHF患者心衰程度越重,sEDF含量越低,其sEDF含量随心衰程度加重逐渐降低,呈负相关性。4、不同病因的CHF患者sEDF含量有明显差异,风心病患者sEDF含量最低,依次为高心病、心肌病、冠心病、肺心病。5、CHF患者病情由轻到重发展过程中其脉象呈现出由弦促脉依次到结脉、代脉、沉细脉的变化规律。舌质呈现出由舌质红依次到舌质暗淡、舌质紫暗、舌质淡胖有齿痕变化规律。舌苔呈现出由舌苔白滑依次到舌苔黄腻、舌苔白腻、舌苔少或无苔变化规律。6、sEDF可能就是心阳气的实质性物质体现。7、根据上述差异,使用判别分析建立的判别方程判别准确度为81.9﹪,具有较高的判别效能,但在进行判别时,容易将心肾阳虚型判定为阳虚水泛型,将痰饮阻肺型判定为心肾阳虚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类洋地黄因子论文参考文献
[1].张海博,丁宁,谢苗荣.内源性洋地黄因子与重症脓毒症时炎性因子的关系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8
[2].杜亮亮.血清类洋地黄因子在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医分型中作用的研究[D].泸州医学院.2009
[3].胡节惠,莫余波,袁婉丽.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血清类洋地黄因子变化与中医证型关系的研究[J].江苏中医药.2006
[4].金明,谢苗荣,王国兴,杨立沛.内毒素血症大鼠血清内源性类洋地黄因子的变化及其与心功能改变的关系[C].第十一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成立二十周年庆典论文汇编.2006
[5].蔡玮,薛元明,曹伟.Graves病患者血清中内源性洋地黄因子的变化[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2
[6].覃有振,陈国桢,李运泉,朱延力,李格丽.左向右分流型先心病患儿血浆内源性洋地黄因子的变化[J].中山医科大学学报.2001
[7].柯永胜.内源性洋地黄因子:调节心血管系统的一个重要因子(英文)[J].ActaPharmacologicaSinica.2001
[8].宋义琴,张健,唐卉,魏艳红,刘革光.支气管肺炎合并心衰内源性类洋地黄因子测定[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1
[9].莫余波,胡节惠,邱陵.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类洋地黄因子与镁含量的临床观察[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0
[10].牟信兵,肖德全,肖琦,廖国云.高原肺水肿患者心脏结构、功能及内源性洋地黄因子含量变化[J].高原医学杂志.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