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炎康论文-于合宅

乳炎康论文-于合宅

导读:本文包含了乳炎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奶牛乳房炎,乳炎康,冲剂,剂型

乳炎康论文文献综述

于合宅[1](2014)在《“乳炎康冲剂”治疗奶牛乳房炎的效果与前景》一文中研究指出1奶牛乳房炎的临床表现奶牛乳房有红、肿、热、痛等炎症表现,泌乳减少或停止,乳汁发生变化。临床型乳房炎为乳房间质、实质或间质实质组织的炎症。其特征是乳汁变性、乳房组织不同程度地呈现肿胀、温热和疼痛。根据病程长短和病情严重程度不同,可分为最急性、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乳房炎。其中最急性乳房炎发病突然,发展迅速,多发生于一个乳区、患乳。隐性乳房炎又称亚临床型乳房炎。为无临床症状(本文来源于《养殖技术顾问》期刊2014年03期)

赵英光[2](2010)在《乳炎康对母猪乳房炎的疗效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选择具有抗菌消炎的中药乳炎康对哺乳母猪进行治疗试验,力求探索出一种新型的高效低毒的中药制剂,在临床上推广使用。试验表明,乳炎康治疗母畜乳房炎效果良好,治愈率达到96.67%(P<0.05)。(本文来源于《山东畜牧兽医》期刊2010年08期)

肖兵南,龚平阳,段洪峰,任慧波[3](2010)在《“乳炎康”复方中草药透皮搽剂的临床治疗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通过测定乳房炎患牛乳汁中体细胞数的降低幅度和产奶量的提高率来考察"乳炎康"复方中草药透皮搽剂对隐性乳房炎的治疗作用。每天用药一次,搽患病乳房基部,连续用药1周,第1次用药后15d,试验组牛乳中体细胞数明显下降,基本达到正常水平,下降率为64.57%,且在之后的一段时间内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对照组牛乳中体细胞数一直处于较高水平,与实验组比较,差异显着。通过对试验期间两组牛总产奶量的测定,结果显示复方透皮剂对产奶量有较好的提高作用,试验组提高4.4%~9.2%;而对照组产奶量下降4.2%~15.8%。复方透皮剂对临床型奶牛乳房炎的治疗试验显示:11%的牛用药1~2d治愈,78%的牛3~5d用药治愈,5d的总治愈率为88.9%。(本文来源于《中国奶牛》期刊2010年06期)

肖兵南,龚平阳,段洪峰,任慧波[4](2009)在《“乳炎康”复方中草药透皮搽剂的临床治疗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通过测定患病牛乳汁中体细胞的降低幅度和产奶量的提高率来考察"乳炎康"复方中草药透皮搽剂对隐性乳房炎的治疗作用。每天用药一次,搽患病乳房基部,连续用药1周,第1次用药后15d,试组牛乳中体细胞数明显下降,基本达到正常水平,下降率为64.57%,且在之后的一段时间内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对照组牛乳中体细胞数一直处于较高水平,与实验组比较,差异显着。通过对试验期间两组牛总产奶量的测定,结果显示复方透皮剂对产奶量有较好的提高作用,试验组提高4.3%-9.1%;而对照组产奶量下降4.1%-15.8%。复方透皮剂对临床型奶牛乳房炎的治疗试验显示:11%的牛用药1-2d治愈,78%的牛3-5d用药治愈,5d的总治愈率为88.9%。(本文来源于《中国奶业协会第24次繁殖学术年会暨国家奶牛/肉牛产业技术体系第一届全国牛病防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09-08-14)

肖潇[5](2009)在《“乳炎康”对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消除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是关于“乳炎康”注射液对奶牛乳源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消除作用的研究。以临床分离的一株乳源金黄色葡萄球菌,作为本试验的受试菌株。用生化鉴定方法与利用细菌通用引物对细菌的16S rRNA基因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再通过测序结果与已知种属的16S rRNA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确定临床分离菌株的种类。结果显示:临床分离株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选用15种抗生素进行药物敏感性检测,以确定分离株耐药谱,结果显示:金葡菌对氨苄西林(AMP),阿莫西林(AMO),红霉素(EYR)MIC均>128μg/mL,呈高度耐药,青霉素(PG)对金葡菌MIC为4μg/mL,呈高度耐药,对其他10种抗生素敏感。以“乳炎康”注射液为消除剂,临床分离菌株为靶细菌,用影印培养法,进行体外耐药质粒消除试验,并以SDS作为对照,结果显示:“乳炎康”注射液对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质粒有消除作用,作用24h其1/2MIC、1/4 MIC、1/8 MIC浓度的消除率分别为2%、2.6%、3.6%,延长作用时间至48h其1/2MIC、1/4 MIC、1/8 MIC浓度的消除率分别为2.8%、3.6%、4.4%。对照组SDS消除率分别为0.4%、0.2%、0%,延长作用时间至48h消除率分别为0.8%、0.6%、0%。将中药和SDS对受试菌株的消除率经X~2检验,“乳炎康”注射液消除结果与SDS对照组比较,均有极显着差异(P<0.01)。对消除子进行质粒抽提,经琼脂凝胶糖电泳后,结果显示:经“乳炎康”注射液作用后,消除菌株缺失1至2条质粒带,也有消除菌株没有缺失质粒带,但条带明显变淡。消除菌株和原始耐药株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质粒条带消失的消除菌株的抑菌圈明显扩大,特别是阿莫西林的抑菌圈扩大至20.30mm,成为AMO敏感菌株,PG、AMP抑菌圈也有所增大,但仍在耐药范围,ERY的抑菌圈作用前后没有变化;质粒条带未消失的消除菌株抑菌圈明显扩大,AMO抑菌圈扩大至17.96 mm,仍为耐药菌株。PG、AMP、ERY抑菌圈变化与前者相同。结果提示,耐药金葡菌对AMO的耐药可能是由质粒引起。对“乳炎康”注射液作用前后受试菌株的blaⅠ和blaR基因进行PCR扩增,测序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blaⅠ的基因在“乳炎康”注射液作用的前后碱基没有发生改变。而“乳炎康”注射液作用后,blaR基因在发现1003-1050bp缺失了48bp,在1699处发现AT置换,在1704处缺失碱基C,在1710处缺失碱基A。结果提示,中药“乳炎康”注射液对金葡菌的耐药基因有诱导突变作用,使金葡菌的耐药性随着基因的突变而丧失,并且“乳炎康”注射液的作用位点具有选择性。本次试验运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对“乳炎康”注射液作用后的金黄色葡萄球菌β-内酰胺耐药基因进行测序,对“乳炎康”注射液具体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乳炎康”注射液对金葡菌的耐药基因有诱导突变作用,使金葡菌的耐药性随着基因的突变而丧失。初步揭示了“乳炎康”注射液消除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机制,为进一步研究中药消除耐药性提供了实验依据,从而在分子水平上阐述中草药复方制剂的作用机制,同时为中草药在临床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提供有利的证据。利用基因测序和质粒DNA抽提,细菌总DNA提取,初步了解金黄色葡萄球菌获得耐药性的途径。(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09-06-01)

边志丰,储卫华[6](2009)在《乳炎康对奶牛乳房炎病原菌的体外抑菌试验及对奶牛隐性乳房炎的疗效》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国内对奶牛乳房炎的治疗主要以抗生素为主,因此存在诸多不利因素,如耐药性细菌的增加,使得抗生素的效果不理想;抗生素在奶中的存在,导致人无病吃药等问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奶制品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因此开发无抗生素残留,对人体及环境无害的乳房炎防治药(本文来源于《中国兽医杂志》期刊2009年05期)

叶刚,李英伦[7](2008)在《“乳炎康注射液”消除奶牛乳房炎致病菌对β-内酰胺类耐药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乳炎康注射液"对奶牛乳房炎主要致病菌耐药性的消除作用。[方法]观察奶牛乳房炎主要致病菌对氨苄青霉素等5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并通过筛选耐药菌,研究"乳炎康注射液"对其耐药性的消除作用。[结果]奶牛乳房炎主要致病菌对先锋霉素V高敏,对羧苄青霉素比较敏感,对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青霉素G的敏感性低,并且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经"乳炎康注射液"感触后,奶牛乳房炎主要致病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率明显下降,且原来敏感药物的抑菌圈扩大了1.2~2.3 mm。[结论]"乳炎康注射液"对奶牛乳房炎主要致病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有一定的消除作用。(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08年26期)

杨锐[8](2008)在《“乳炎康注射液”制备及其初步药效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奶牛乳房炎是奶牛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应用抗菌药物治疗乳房炎是国内外普遍采用的主要措施之一,但随着抗菌剂长期大剂量的广泛使用,细菌耐药性和抗生素乳中残留问题被普遍关注。有研究显示,一些化学试剂虽有逆转多重耐药的功效,但因其具有较大的毒副作用,使临床应用受到限制,开发中药多重耐药逆转剂有较好的前景。本试验对雅安地区的部分临床型奶牛乳房炎进行了调查,并对奶牛乳房炎的病原菌进行了分离、鉴定及药物敏感性测定等一系列试验,在此基础上,根据奶牛乳房炎辨证确定了清热解毒、疏肝解郁、消肿止痛的治疗原则选取常用六味中药,并结合中兽医基础理论和中药药剂学理论,确定了中药复方的最佳组成,将其制成中药复方“乳炎康注射液”,同时建立该注射液的质量检查标准,并进行了体外抑菌实验、联合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体外抑菌效应研究、奶牛乳房炎主要致病菌对β—内酰胺类耐药性的消除作用实验、对细菌体外作用机制的研究。结果表明:1从患临床型乳房炎的奶牛乳汁中,通过分离培养和生化鉴定,筛选出叁种主要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无乳链球菌),采用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了“乳炎康注射液”对叁种致病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分别为500mg/mL、250mg/mL、125mg/mL。2金黄色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大肠杆菌对部分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已相当严重,耐药率普遍较高,多重耐药也相当严重。通过中药感触培养的方法观察,“乳炎康注射液”对奶牛乳房炎主要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大肠杆菌的耐药性有一定的消除作用。3采用棋盘稀释法,联合部分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乳炎康注射液”对耐药的无乳链球菌和部分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协同作用,而对大肠杆菌仅有累加作用。4通过电镜实验观察,推断“乳炎康注射液”对细菌的体外抑菌是作用于细胞膜,使其受损,阻断了细菌的物质代谢;阻碍细菌胞壁的合成,导致菌体膨胀变性。5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乳炎康注射液”中绿原酸的方法具有稳定、可靠、重现性、回收率高、结果准确等特点,可作为该制剂含量检测的方法。6“乳炎康注射液”在常温闭光保存的条件下,有效期为1.5年。(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08-06-01)

李玉鸿[9](2008)在《应用“乳炎康”治疗引入澳洲荷斯坦奶牛乳房炎的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乳炎康"注射液治疗16例引入澳洲荷斯坦奶牛临床型乳房的治疗效果表明,治愈13例,好转3例,治愈率达81.3%,总有效率100%。"乳炎康"因作为治疗临床型乳房炎的首选药物。(本文来源于《畜禽业》期刊2008年04期)

孙雪峰[10](2007)在《乳炎康粉针剂的制备及药效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参照注射粉针剂的相关标准,以阿米卡星和替米考星为主药,制备出乳炎康粉针剂,依照粉针剂的一般质量要求进行质量检查,并进行了稳定性试验、安全性试验以及药效学试验,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1.处方设计以无乳链球菌、停乳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等4种奶牛乳房炎常见病原菌为试验菌,采用纸片扩散法确定阿米卡星与替米考星最佳配比为2:3。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扫描,确定乳炎康粉针剂的附加剂为柠檬酸和柠檬酸钠,二者的最佳配比为7:3。无菌称取各药,按照比例进行混合,制备出乳炎康粉针剂。2.质量检查参照粉针剂的质量要求对乳炎康粉针剂分别进行无菌检查、热原检查、澄明度检查和酸碱度检查。结果显示乳炎康粉针剂水溶液pH在5.79~5.82之间,水溶液澄明度检查未检出可见异物,无热原,无菌检查符合要求。3.稳定性试验对乳炎康粉针剂分别进行高温、高湿、强光照射试验,结果表明,乳炎康粉针剂对光不敏感,但对高温和高湿环境敏感。在加速试验中,乳炎康粉针剂理化性质稳定,符合新药申报临床试验的要求。经典恒温试验估算出该制剂的有效期为2.1年;吸湿性研究表明乳炎康粉针剂的临界相对湿度为65.3%。4.安全性试验以肌肉刺激试验、黏膜试验、溶血性试验、急性毒性试验对乳炎康粉针剂进行安全性评价。试验结果表明,乳炎康粉针剂无刺激性、无溶血反应,对雏鸡的LD50为222.62 mg/kg。5.药效学试验以无乳链球菌、停乳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等4种奶牛乳房炎常见病原菌为试验菌,测定乳炎康粉针剂对各菌的最小杀菌浓度和最小抑菌浓度,并与临床治疗奶牛乳房炎的常用药进行药效比较。体外抑菌效果结果表明,乳炎康粉针剂对各菌的效果优于硫酸卡那霉素,不及链霉素,与青霉素效果相当。对奶牛隐性乳房炎和临床型乳房炎的临床治疗效果表明,乳炎康粉针剂对隐性乳房炎及临床型乳房炎有效率均在80%以上,治愈率在60%以上,优于临床常用的青、链霉素和硫酸卡那霉素。(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07-06-01)

乳炎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试验选择具有抗菌消炎的中药乳炎康对哺乳母猪进行治疗试验,力求探索出一种新型的高效低毒的中药制剂,在临床上推广使用。试验表明,乳炎康治疗母畜乳房炎效果良好,治愈率达到96.67%(P<0.05)。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乳炎康论文参考文献

[1].于合宅.“乳炎康冲剂”治疗奶牛乳房炎的效果与前景[J].养殖技术顾问.2014

[2].赵英光.乳炎康对母猪乳房炎的疗效试验[J].山东畜牧兽医.2010

[3].肖兵南,龚平阳,段洪峰,任慧波.“乳炎康”复方中草药透皮搽剂的临床治疗试验[J].中国奶牛.2010

[4].肖兵南,龚平阳,段洪峰,任慧波.“乳炎康”复方中草药透皮搽剂的临床治疗试验[C].中国奶业协会第24次繁殖学术年会暨国家奶牛/肉牛产业技术体系第一届全国牛病防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

[5].肖潇.“乳炎康”对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消除试验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9

[6].边志丰,储卫华.乳炎康对奶牛乳房炎病原菌的体外抑菌试验及对奶牛隐性乳房炎的疗效[J].中国兽医杂志.2009

[7].叶刚,李英伦.“乳炎康注射液”消除奶牛乳房炎致病菌对β-内酰胺类耐药性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

[8].杨锐.“乳炎康注射液”制备及其初步药效学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8

[9].李玉鸿.应用“乳炎康”治疗引入澳洲荷斯坦奶牛乳房炎的疗效观察[J].畜禽业.2008

[10].孙雪峰.乳炎康粉针剂的制备及药效学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

标签:;  ;  ;  ;  

乳炎康论文-于合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