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论因明学论文-罗同兵

量论因明学论文-罗同兵

导读:本文包含了量论因明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因明,正智,巫术

量论因明学论文文献综述

罗同兵[1](2019)在《“敲响警钟”:顺真的“量论因明学的正智观”商榷》一文中研究指出顺真将佛性、般若不共法诬为共外道法,这违背了因叁相基本规则之"异品遍无性",是为附佛伪量论。它混同于笛卡尔的马特席斯,妄称"均是科学的一切学科之学科";混滥"量果"与"真知"而谬称"般若",谬言笛卡尔"有相当于佛教量论现量智中瑜伽现量"。其手法是以"所属"混同"所是",从而扭曲一些基本概念和常识。顺真假佛教根识概念而倡导的通灵、巫术等,属于巫术性的神秘主义。附巫迷信假冒宗教会引发附体病征。佛典警戒:坏般若见妄言证圣会堕于"鬼附""魔着",兼坏自他慧命。从心理学看,其凡夫"自我",被压抑成潜意识中的"他者",却又支配着自我神化的意识而不自觉知。因明逻辑,是信仰与修行健康的重要保障,不容惑乱。(本文来源于《五台山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景灿灿[2](2017)在《百年中国佛教量论因明学“唐疏”研究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指顾之间窥基的《因明大疏》由日本回返汉地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国内学者对汉传因明“唐疏”的研究亦有百余年之久。这一研究历程处在东西方文化激烈交锋与深度交流的新融合时代,经过近代的复苏、现代的高潮、当代的不断融合与发展,又在比较逻辑学、比较哲学、比较宗教学的大背景影响下,形成了百余年具有西方学术背景的“百年中国佛教量论因明‘唐疏’”研究的曲折历程,基于这一研究历程的深厚积淀,已经到了需要回顾总结的研究阶段。本课题研究的归属实质是“学术史”的研究范畴,遗憾的是,由于论域时间跨度大,论旨不易,且又涉及多种语言和多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到目前为止,学界尚无以“百年中国佛教量论因明学‘唐疏’研究”为题的专着出现。虽然也有不少以“百年中国汉传因明研究”这一类以总结、反思性为题的相关研究,但就目前学界的总结和回顾而言,还未全面实现自觉的总结与反思,未能在反思中彻底扭转以往“据西释中”的研究模式。唯有将“唐疏”的研究置于百年中国佛教量论因明学的学术背景下,才能真正从更高的视野对此进行合理的总结与反思并作出恰当的评判与鉴别,最终实现优良的继承与发扬。本文正是通过对汉传因明百余年“唐疏”研究的历程进行梳理与评述,指出研究中存在的一些误区和问题,并力图探索出未来“唐疏”研究中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为进一步挖掘和拓展汉传因明“唐疏”的研究空间开辟道路。(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7-06-01)

朱婧芬[3](2017)在《新近中国佛教量论因明学研究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自2006年“中国逻辑学会因明专业委员会”成立以来,学界在佛教量论因明学这一研究领域内,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通过搜集、整理相关学术信息,本文将对近十年来国内汉语文献中与佛教量论因明学相关的学术成果进行综述介绍并作简要论述,总结其发展规律,对未来因明学发展有借鉴意义。对佛教量论因明学文献的分类、归纳主要涉及:量论因明原典的梵文、藏文、汉文对勘研究;有关因明义理、知识论、方法论的专题研究;因明史类研究;比较研究和因明的现代化;因明发展的不足及未来研究趋势这些方面。正文部分分叁个部分,前两章将近十年的文献分两部分整理,即论题中的“述”的部分,第叁章是对近十年因明整体发展情况的概览和分析,即论题中的“评”的部分。第一章的研究主题为“因明研究开启新篇章的第一个五年”,这里的五年是从2006年到2011年这段时间,该章具体内容是将因明学在这段时间里的学术成果分类,第二章的研究主题为“因明研究开启新篇章的第二个五年”,这里的五年是自2012年到2017年笔者论文完成前的这段时间。前两章内容主要是对文献的整理,论述多为一笔带过,对这十年佛教量论因明学研究成果的具体论述在本文第叁章。(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7-05-01)

汪楠[4](2017)在《百年中国佛教量论因明学量式研究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百年来佛教量论因明学发展跌宕起伏,自1982年2月在北京召开抢救因明座谈会之后,“抢救因明遗产、推动因明发展”成了当前学术界的一项重要而急迫的任务。佛教量论因明学是当今汉传因明与藏传量论交融发展的结晶,“量式”更是研究量论因明学的核心内容。本文正是以百年中国佛教量论因明学的历史发展为背景,评述“量式”研究状况,从而梳理出当前对“量式”研究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并对此进行了思考,希望对量式研究提供新思路。基于百年中国学界对佛教量论因明学的原典研究和原典研究之研究,笔者对“量式”进行了明确的划分,认为量式是在“量”的视域下所研究的“式”,是以量论为基础的语言表达范式,以“量式”为上位概念,“论式”和“法式”是下位概念,而“应成式”是“法式”的实际运用。通过对“论式”的研究,发现汉传因明的量式研究主要集中在“论式”,其中对陈那改革后的叁支论式的评价最高,对成立叁支论式的形式要求因叁相的研究最为集中,然而对因叁相和叁支论式进行符号表达时,学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供不同的论证,从而产生了诸多论诤。通过对“法式”、“应成式”的研究,发现藏传量论的量式研究集中在“法式”,因此,藏传量论对法称的体系更为推崇。而在这近百年的研究中,汉传因明与藏传量论交融发展,汉藏学者相互交流相互促进,“量式”背后庞大的量论因明学体系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渐清晰起来,“量式”在量论因明学中的功能正是在这样的认识论前提下显得尤为重要,量论因明学正是在“量式”的研究的基础上成了探求佛教认知模式之门的钥匙。(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7-04-01)

王均[5](2016)在《佛教量论因明学与笛卡尔哲学认识论之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从认识论的角度,对量论因明学和笛卡尔哲学认识论进行比较,文章首先对两种认识论的转向进行研究,旨在弄清楚两种哲学认识论之创建目的所在。随后,本文用大量的篇幅研究两个认识论体系的构成,从认识的分类上,逐一阐释了构成量论因明学之体系基础现量与比量,以及构成笛卡尔哲学认识论之基础直观与演绎。结果发现两种认识论在确立正确知识时,依靠的主体认识能力与认识对象有很大的相似性。于量论而言即能量与所量,于笛卡尔的哲学认识论而言即悟性与事物本身,在其中作为能量的现量以及作为悟性的直观都是他们认识论产生的基础,即两种认识论都有形成正确认识可靠而完备的基础。接着文章对两者的整体结构进行对比,分别从四个方面即认识的来源与对象、认识的层次、判断的形成来加以论述。结果发现两种认识论虽然相差千余年,在整体结构上也是十分相似。最后,论文通过论述认识的价值,发现量论因明学与笛卡尔哲学认识论都能通过获得确实性与可靠性的知识,以达到生命之解脱以及理性信仰的确立。(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6-06-01)

刘小侠[6](2012)在《量论因明学量式的内在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量论因明学是因为辩论的需要而产生的。量式是在辩论的过程中必须恪守的众多规则之一。量式的发展过程,先后经历了早期耆那教和正理派富差耶那提出的十支论式,到正理派确立的五支论式,以及后来集大成者陈那改造的叁支论式和法称发展的二支论式,到最后藏传因明的应成轮式。从它总的发展过程来看,量式的形式越来越简约,所有的论式到最后只有回到现量境,才能最终确立正智。(本文来源于《凯里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2期)

顺真,张俊祥[7](2009)在《量论因明学的理性精神与批判精神》一文中研究指出量论因明学作为印度大乘佛教理论发展的第叁个高峰,标志着大乘佛教在理论上的终结,其内在价值至今尚未被学界所完全领悟,而这一价值本身的深远意义当然也就尚未被世人所普遍认知。作为一个完整全新的理论类型,量论因明学本身内在地具有彻底的理性精神与批判的超越精神。这种理性精神与批判精神可以从陈那"不顾论宗"、法称"成量"论证以及二位圣者对圣教量之批判中得到说明。(本文来源于《江西社会科学》期刊2009年08期)

张俊祥[8](2009)在《佛教量论因明学现量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印度逻辑乃是世界叁大逻辑体系之一。在印度逻辑发展之中后期,则以量论因明学为其核心。现量则又是量论因明学之理论内核。本课题之所以选择量论因明学之现量为研究对象,旨在阐释量论因明学之根本特质——量,尤其是现量在量论因明学体系中的重要性。现量是量论因明学的“第一原则”,一切知识皆是由现量之自明性为前提的。量之目的在于达到真知,真知即量果——是量论因明学的最后归宿,一切关于量的讨论最终都只是为了形成正确的量果,即正量。只有量果的成就才能说明量的实践价值。所以,量与量果是量论因明学体系中的一对重要范畴,只有在对二者关系厘清的前提下,才能清晰地看到量论因明学的内在特质。在论文的进一步研究中,将采用诠释与建构的方法,首先对量论因明的原始经典进行诠释,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揭示量论因明学的核心——现量(及量)和量果的理论内涵,然后在现代学术语境中重新建构量论的理论框架。(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09-06-01)

姜铁稳[9](2009)在《佛教量论因明学解脱道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印度哲学一般特征的考察,揭示出其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立足于印度逻辑,认为佛教逻辑以解脱道为其最终旨趣。论文首先对量论与因明进行分析,揭示出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厘清了长期以来对量论与因明认识上的误区;同时对佛教的量与印度各派的量进行了比较,指出在佛教逻辑体系里陈那关于量的崭新分类,无疑是最为科学的,也是最讲逻辑的。并认为真正的逻辑学之自觉一定要等到陈那。据此创造性地认为,喻依是量论因明最重要的成分之一。论文还考察了因叁相、叁相正因的理论,认为目前学界对因叁相进行的逻辑分析以及对因叁相进行符号化的研究趋向、研究方式是有待商榷的。实际上,因为喻依的存在,因叁相、量式是不能完全被逻辑符号化的。进而指出,喻依的存在并非佛教逻辑的缺陷,相反,喻依的存在充分体现了量论因明在逻辑上所独有的价值。由此进一步揭示了量论因明注重内心体验,在体验的当下把握事物的实相,依此而获得真知的特点。从甚深意义上说,量论因明学就是解脱道。量论因明逻辑所做种种之努力,无非是达到对“解脱智”的真实把握。(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09-04-01)

姜铁稳[10](2009)在《量论因明学比量——主谓判断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量论因明,俗称佛家逻辑。量论因明主谓判断的不相离性不仅是在逻辑上发生的,从认识发生论上来说,其不相离性亦是基于表象层面上而确定的。对逻辑层面发生的不相离性如何与现量之了别均等,如何使量的结果做到无欺智,又为何不仅以自相为所缘境而许比量,以量非唯以自相而缘,亦缘共相等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本文来源于《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9年01期)

量论因明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指顾之间窥基的《因明大疏》由日本回返汉地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国内学者对汉传因明“唐疏”的研究亦有百余年之久。这一研究历程处在东西方文化激烈交锋与深度交流的新融合时代,经过近代的复苏、现代的高潮、当代的不断融合与发展,又在比较逻辑学、比较哲学、比较宗教学的大背景影响下,形成了百余年具有西方学术背景的“百年中国佛教量论因明‘唐疏’”研究的曲折历程,基于这一研究历程的深厚积淀,已经到了需要回顾总结的研究阶段。本课题研究的归属实质是“学术史”的研究范畴,遗憾的是,由于论域时间跨度大,论旨不易,且又涉及多种语言和多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到目前为止,学界尚无以“百年中国佛教量论因明学‘唐疏’研究”为题的专着出现。虽然也有不少以“百年中国汉传因明研究”这一类以总结、反思性为题的相关研究,但就目前学界的总结和回顾而言,还未全面实现自觉的总结与反思,未能在反思中彻底扭转以往“据西释中”的研究模式。唯有将“唐疏”的研究置于百年中国佛教量论因明学的学术背景下,才能真正从更高的视野对此进行合理的总结与反思并作出恰当的评判与鉴别,最终实现优良的继承与发扬。本文正是通过对汉传因明百余年“唐疏”研究的历程进行梳理与评述,指出研究中存在的一些误区和问题,并力图探索出未来“唐疏”研究中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为进一步挖掘和拓展汉传因明“唐疏”的研究空间开辟道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量论因明学论文参考文献

[1].罗同兵.“敲响警钟”:顺真的“量论因明学的正智观”商榷[J].五台山研究.2019

[2].景灿灿.百年中国佛教量论因明学“唐疏”研究述评[D].贵州大学.2017

[3].朱婧芬.新近中国佛教量论因明学研究述评[D].贵州大学.2017

[4].汪楠.百年中国佛教量论因明学量式研究述评[D].贵州大学.2017

[5].王均.佛教量论因明学与笛卡尔哲学认识论之比较[D].贵州大学.2016

[6].刘小侠.量论因明学量式的内在演变[J].凯里学院学报.2012

[7].顺真,张俊祥.量论因明学的理性精神与批判精神[J].江西社会科学.2009

[8].张俊祥.佛教量论因明学现量之研究[D].贵州大学.2009

[9].姜铁稳.佛教量论因明学解脱道之研究[D].贵州大学.2009

[10].姜铁稳.量论因明学比量——主谓判断之研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标签:;  ;  ;  

量论因明学论文-罗同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