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孝行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孝道期望,孝行为,孝道评价,责任伦理
孝行为论文文献综述
李飞[1](2017)在《农村老年人对子女孝行为的期望、获得与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计划生育国策、城镇化进程加速、劳动力市场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农村养老危机和城市“啃老”问题凸显,其挑战了费孝通提出的“反馈模式”,由此引发了学界一场关于“孝道是否衰落”的争论。通过梳理已有文献,我们发现:关于孝道评价的主体,已有文献多从社会或学者自身视角进行探究,却忽视从最重要的评价主体——亲代(孝道支持的直接获得者)视角进行研究;关于孝道评价的客体,已有文献多是笼统对所有子女进行孝道评价,却忽视了多子女问题对研究结论准确性的影响;关于孝道评价的内容,已有文献多从供给视角即子女孝行为研究孝道评价,却忽视了从需求视角即亲代的孝道期望进行研究,自然也未能从供给与需求间差距的视角进行研究。基于此,本研究利用湖北省红安县6镇13个村的调查数据,拟从供求视角来综合探讨农村老年人对子女孝行为的孝道评价。需要指出,本研究中的“子女”主要指在世且年龄最大的子女。研究发现:第一,当前农村老年人对子女的孝道期望并不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在自己年老无法照顾自己、经济紧张等困难时刻子女可以尽孝,二是子女在闲暇时可回家或打电话给家里。子女能力、自身能力、家庭子女结构是影响孝道期望的重要因素。结构性压力的背景下,受“责任伦理”的影响农村老年人的孝道期望相对较低,孝道期望不会受子女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抚养比和自身的家庭经济状况、健康状况的影响,在子女数较多或者该子女身体健康状况较差时甚至会进一步降低对该子女的孝道期望,但是一旦丧偶,通过配偶来互助养老的愿景就会破灭,他们就不得不提高对子女的孝道期望。此外,受“荞麦不算粮,女儿不养娘”的影响,农村老年人对儿子的孝道期望要高于对女儿的孝道期望,但是对于纯女户家庭而言,受家庭结构的制约,他们不得不提高对女儿的孝道期望。第二,结合农村老年人的孝道期望发现,当前农村子女的尽孝情况较好,基本达到了农村老年人的要求。我们发现,结构性压力背景下子女尽孝呈现出通过增加经济支持方面的孝行为来弥补生活照料方面孝行为缺位的倾向;农村老年人获得的子女孝道支持受到子女能力、父母能力、家庭子女结构的影响,如子女的健康状况、居住距离、被访者是否丧偶、子女数是重要的影响因素。然而,我们也发现:(1)子女的孝行为也存在一定的功利化倾向;(2)尽管男性老年人与女性老年人的孝道期望不存在差异,但男性老年人获得的子女孝道支持却低于女性老年人;(3)尽管农村老年人对儿子的孝道期望要高于对女儿的孝道期望,但是获得儿子的孝道支持与获得女儿的孝道支持却不存在差异,女儿养老逐渐凸显。第叁,当前农村老年人对子女的孝道评价普遍偏好,也基本上不认同当前学界流行的关于不孝的说法。农村老年人进行孝道评价时并不是简单根据获得的子女孝道支持(供给)或自己的孝道期望(需求)进行评判,而是结合自己对该子女的孝道期望(需求),根据其孝行为满足其孝道期望的情况来进行评判,这是农村老年人孝道评价的机理。此外,研究发现农村老年人对女儿的孝道评价要高于对儿子的孝道评价,结合其孝道期望与获得的子女孝道支持情况,农村老年人孝道评价的机理被进一步验证。(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徐欢,彭畅[2](2017)在《关于高校大学生“微孝”行为的思考——以湖北工程学院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微孝"行为是个人微小行孝方式的总称,是现代社会表达爱与孝的展现方式,大学生善用微孝方式对践行和传承中华传统孝文化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湖北工程学院为例,概述微孝行为定义、分析高校孝文化的现状和微孝行为的现实意义。"孝"文化作为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体系,伴随着社会变迁而不断发展丰富,逐渐演变成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而存在,并取得中华民族的广泛共识,在维护国家稳定、社会和谐、家庭和睦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当代,伴随着市场(本文来源于《知识文库》期刊2017年02期)
路佳[3](2016)在《当代农村老年人的孝道观念与对子女孝行为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孝道,是中华传统伦理的起点,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以来,孝道承载了家庭养老的重要功能。然而,在工业化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变迁,人们的思想和家庭结构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据此,本研究从农村老年人的孝道观念出发,探求当前农村老年人对传统孝道观念的看法以及对自身子女孝行为的评价。本研究基于湖北省14个村的调查数据,共计327位60岁及以上的农村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分别考察了这部分老年人对传统孝道观念的看法和其对子女孝行为的评价。研究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及SPSS统计分析方法对上述内容进行分析。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孝道观念已经发生改变。具体表现为:首先,在当代农村老年人眼中,“敬”依然是第一位的,“顺从”明显下降。父母和子女由过去的“盲目顺从”变成“平等商议”。其次,传宗接代逐渐弱化,男女平等增强。嫁出去的女儿不再是泼出去的水,赡养老人儿女并重。再次,老年人不再要求子女时刻随侍在身,而是让子女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只要在自己困难的时候帮助自己。最后,“悦亲”得到强化。子女讲话和颜悦色、对老人嘘寒问暖、在外锦绣前程,这都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最好回报。第二,女儿养老发挥巨大作用。传统中国,嫁出去的女儿不再具有赡养父母的义务,在家庭养老中扮演缺失者的角色。近年来,我国长期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家庭子女个数骤减,经济的发展也催生了一批外出务工女性,她们经济独立的实现和家庭地位的提升使她们有能力为父母提供更多的资源和照料。本研究中可以明显看出,女儿无论在生活照顾或精神慰藉上的付出都明显超过了儿子。第叁,精神赡养成为父母的期盼。精神赡养是区别于物质赡养或经济供养的一个相对独立性问题。传统社会,人们的时间充裕,机会成本低。而现代社会,家庭居住结构的改变和外出务工的增加,使得“空巢老人”对精神上的需求感上升。第四,孝行评价普遍较好。关于孝道的研究看似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在已有研究不断论证“孝道衰落”的情况下,关于孝顺的评价却又持高不下。笔者从此次的调查中发现,排除最不利情况,至少70%以上的老年人对自己的子女都持肯定态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老年人自身的健康和经济水平较过去略有提高,对子女的依赖性降低,加之孝道观念的改变,评价子女孝顺的标准也在适应当今社会、经济和人口发展的特点。第五,老年人的孝道观念影响了其对子女孝行为的评价。越是保留传统观念的老年人对子女的孝顺评价越低,相反,越是现代性的思想的老年人越容易给出子女正面的评价。通过这一点我们可以论证传统的孝道观念已经发生了改变,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老年人对子女的孝顺评价。因此,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将当代老年人的孝道观念与对子女的孝行评价相结合,能够更好地体现观念与评价之间的联系。此外,本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很多方面的研究和论述不甚成熟。探求孝道观念的变迁,应该将更多年龄层次的人群纳入此研究才更具有全面性。其次,全文的连贯性以及后续研究的深入性都有待完善。(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徐清韵[4](2015)在《孝道的实践——基于CGSS2006对子女孝行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发现,总体而言当下子女孝行为的实践情况较为好。具体分析孝行为的影响因素有:其一,子女个人的条件的限制,其中,教育背景、年龄、经济条件、户口情况都是较为直接的影响因素。同时父母经济条件的良好可以减少子女行孝的压力,并且父母的对子女的代际支持往往可以带来良好的互动效应。此外,子女观念方面的因素来看,随着新的孝观念的逐步形成,子女对传统孝观念认同对孝行为的解释力较弱。(本文来源于《“中华传统美德的承扬实践”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5-12-18)
徐清韵,万潇然,刘艳[5](2015)在《中国当代孝行为研究——基于CGSS2006的数据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发现,总体而言当下子女孝行为的实践情况较好。具体分析孝行为的影响因素有:其一,子女个人的条件的限制,其中,教育背景、年龄、经济条件、户口情况都是较为直接的影响因素。同时父母经济条件的良好可以减少子女行孝的压力,并且父母对子女的代际支持往往可以带来良好的互动效应。此外,子女观念方面的因素来看,随着新的孝观念的逐步形成,子女对传统孝观念认同对孝行为的解释力较弱。(本文来源于《新闻传播》期刊2015年09期)
刘嘉毅,邓妍[6](2013)在《中国企业崇“孝”行为的传播学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企业崇"孝"行为的背后存在叁个逻辑依托点,其一是"孝"本身的文化内涵和层次与中国企业伦理具有相同的诉求,使得孝文化能够从社会伦理成功转换到企业伦理场景;其二是通过在企业中独特的同心圆传播路径与包括组织传播、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在内的复合传播机制,使得孝文化信息得以在企业中实现传播;其叁是孝文化通过其复合传播效应,在企业中实现相应的管理价值。中国企业的崇"孝"行为也充分体现了现代传播对文化与管理的重塑力量,也说明企业管理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已成趋势。(本文来源于《企业家天地》期刊2013年06期)
辛世俊[7](2010)在《孝行为合理性之追问》一文中研究指出孝,既是一种观念,更是一种行为。研究孝行为,不仅应知道孝行为是什么,还要弄明白人类社会为什么会产生孝行为。孝行为发生于"事亲",植根于"情感",培育于"社会"。孝行为合理性的追问不仅能把该问题的研究引向深入,而且能提高人们孝行为的自觉性和能动性,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本文来源于《黄河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0年06期)
祝春娥,李四芬,姚娟,龙娟[8](2008)在《论两汉妇女孝行为发生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两汉时代,孝道成为家庭伦理的核心、社会道德规范,深刻影响了人们的行为。因此,两汉孝子辈出、孝行兴盛。作为"孝"的实践主体之一的妇女,分别以女儿、儿媳的身份尊敬、赡养长辈,在孝伦理实践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两汉女孝,形式多样。就其行为的发生机制来看,既有内在的精神动因,又有外在的社会动力。(本文来源于《孝感学院学报》期刊2008年05期)
孙成键[9](2008)在《影响孝行为的社会性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们引以为傲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尊老敬老的孝文化因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而始终为社会推崇,在我们的各项养老社会政策中也诸多提及孝文化,政府以我国目前有优良的孝文化传统而倡导建立和完善居家养老模式。但是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我们却时常可以看到风烛残年的老人乞望子女的施舍,更有不孝之人将老人逐出家门。在感慨世风日下之余,不免思考是哪里出现了问题让原本强大的孝文化变得如此软弱无力?这样的一种现象真的只是个人的素质不高?还是我们的社会道德机制出了问题?长久以来,我们习惯将子辈对父辈的“孝顺”当作一种个人行为,一个人孝或者不孝都是个人品质的问题。而本文则将从一个社会的视角来探讨个体的孝行为,将孝行为由个人品质决定转而探讨孝行为所受到的社会养老政策和孝文化的影响。通过对传统社会中孝行为所带来的个人资本的分析发现,当社会养老政策支持和肯定孝文化的内容,促使孝文化形成强大的道德和舆论压力,则个人在渴望获得生存和发展资本,获得社会认同的心理驱使下,在对违背孝文化所带来的恶劣后果的恐惧下必然选择遵从孝文化而尊老敬老。由于我国是在社会经济尚未“发达”时遭遇老龄化的挑战,因此针对养老政策的往往集中在经济因素上,而在本文中,笔者尝试将养老政策中热门探讨的经济因素作为一个常量而排除在讨论范围之外,而从文化与政策的配合关系的角度探讨养老政策的实施效果。在关于养老政策的众多研究中,以政策建议居多而少见到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估。本文则将以养老政策的实际落实效果——老人的日常生活作为问题的切入点,从老人的生活状态方面对养老政策做出评估,并探讨养老政策、孝文化与孝行为之间的关系和相互影响作用。抛开惯常的量化研究模式,笔者在本文中对一个正在经历城市化进程的村落进行质性研究,通过与访谈对象的长度访谈获得经验材料,运用叙说分析的分析手段进行经验材料的整理与分析,展现两个时代下不同的孝行为,将传统社会中强大的孝文化与现代社会中力量逐渐衰弱的孝文化进行对比,从而得出国家养老政策对孝文化的导向和保障作用,以及孝文化对国家养老政策的实施的影响作用。而只有当国家的养老政策与民间孝文化二者相得益彰时,可以为孝行为的实施提供丰厚的资本作为奖赏,当有人以身涉险时,则将付出高昂的代价,受到严厉的惩罚。只有在这样的状态下,孝文化才能真正成为国家养老政策的民间强大支持力,从而促进国家政策的执行,为社会中的老年人赢得幸福的晚年生活。(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08-04-16)
王燕平[10](2007)在《唐代官民孝行为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官僚士大夫之孝唐代官僚一般衣食无忧,他们尽孝的关键在于能否处理好个人和父母的关系,家庭和国家的关系。最常见的情况是他们愿不愿意暂时或永久放下手中的权力,在家庭、父母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他们能否正确地估价自己,直面自己的良知,在官高位尊以后仍一如既往地"善事父母"。本节拟以"侍亲"及"丁忧"为中心,大略考察唐代官吏的孝行为。(本文来源于《学习月刊》期刊2007年20期)
孝行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微孝"行为是个人微小行孝方式的总称,是现代社会表达爱与孝的展现方式,大学生善用微孝方式对践行和传承中华传统孝文化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湖北工程学院为例,概述微孝行为定义、分析高校孝文化的现状和微孝行为的现实意义。"孝"文化作为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体系,伴随着社会变迁而不断发展丰富,逐渐演变成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而存在,并取得中华民族的广泛共识,在维护国家稳定、社会和谐、家庭和睦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当代,伴随着市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孝行为论文参考文献
[1].李飞.农村老年人对子女孝行为的期望、获得与评价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7
[2].徐欢,彭畅.关于高校大学生“微孝”行为的思考——以湖北工程学院为例[J].知识文库.2017
[3].路佳.当代农村老年人的孝道观念与对子女孝行为评价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6
[4].徐清韵.孝道的实践——基于CGSS2006对子女孝行为分析[C].“中华传统美德的承扬实践”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5
[5].徐清韵,万潇然,刘艳.中国当代孝行为研究——基于CGSS2006的数据分析[J].新闻传播.2015
[6].刘嘉毅,邓妍.中国企业崇“孝”行为的传播学解读[J].企业家天地.2013
[7].辛世俊.孝行为合理性之追问[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0
[8].祝春娥,李四芬,姚娟,龙娟.论两汉妇女孝行为发生机制[J].孝感学院学报.2008
[9].孙成键.影响孝行为的社会性因素分析[D].山东大学.2008
[10].王燕平.唐代官民孝行为初探[J].学习月刊.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