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汉学中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世界汉学,中心偏移,模式调整
汉学中心论文文献综述
徐宝锋[1](2019)在《东学西渐:21世纪世界汉学的中心偏移与模式调整》一文中研究指出汉学对于中国文化在国际范围内的接受与传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和影响。我们不应该把当前汉学的全球发展和繁荣等同于中国文化的海外繁荣,把汉学家的兴趣等同于世界异质文化对于中国文化的普遍兴趣。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世界汉学中国研究本身的不平衡性会依然存在。国内学术界应逐渐改变"西学东渐"以来的汉学研究的西方中心观,而采取一种"东学西渐"式的中国中心取向,一旦以中国为中心烛照整个汉学研究,海外汉学才能不断发现海内外中国文化研究之间的相通性,并修正因认知差异而导致的各种偏见,才能最终消除本土的中国文化研究与汉学理论形态之间的"双向缺失"状态。(本文来源于《河北学刊》期刊2019年05期)
何俊[2](2019)在《美国汉学与德语区汉学之间的关系构建——以若干机构、人物、译着和期刊为中心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时下,国际汉学研究中心已经转移到了美国,美国汉学尤为注重当今中国社会研究。然而,就汉学学科史而言,以文史研究为路数的传统欧洲汉学曾在相当长的时期占据主导地位,这在德语区汉学表现得尤为明显。美国汉学与德语区汉学之间的紧密联系既有学术传统方面的原因,也与德语一度拥有的国际学术语言的强大影响力不无关系。从汉学学科区域性的角度审视,美国汉学与德语区汉学之间的关系构建及其学术谱系不容小觑,这在机构联系、人物互动、译着发行和期刊更迭等方面均可窥见。(本文来源于《中美人文学刊》期刊2019年01期)
何刚刚[3](2019)在《从乾嘉汉学论儒家科学精神的兴起——以戴震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儒学在宋明理学之后产生了以考据为学术中心的乾嘉汉学,一般认为乾嘉汉学的学术旨趣只集中于音韵、训诂等一系列的考证层面,然而需要意识到,乾嘉汉学是儒学的一个特殊发展时期,它的出现是儒学自身对于生活世界的重新回归,而这种回归体现了儒家智识主义的兴起以及科学精神的萌芽。戴震作为乾嘉汉学最具代表性的学者之一,他的学术内容和学术方法都深刻地体现了清代儒家科学精神的兴起。一、乾嘉汉学:内在理路与外部催生的结果(本文来源于《人文天下》期刊2019年01期)
田小玲[4](2018)在《湖南的汉学教育与近代学风的嬗变——以张舜徽道家思想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湖南自先秦以来一直为化外之地,鲜为中原文化所被染。自宋代朱熹、张栻来湘讲学,理学之风渐渐兴起。乾嘉一朝,汉学始兴,随着校经堂的设立,汉学在湘发展起来。张舜徽为近代湖南文献学大家,其学博涉四部,尤精于子、史,对于道家之学研究甚深,反映了近代湖湘学术的嬗变,同时又继承了湖湘学术学以经世的传统。(本文来源于《普洱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王家平[5](2018)在《鲁迅对中国人半殖民地心理的剖析——以好莱坞电影及西方汉学的中国观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上半叶,半殖民地中国民众渴望被西方书写,又愤怒于西方对中国的不良书写。鲁迅对这种复杂的心理现象进行了展示和剖析,并揭示了好莱坞电影的西方中国书写的权力关系。另外,鲁迅对西方汉学也作了深刻的分析和批评。(本文来源于《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孙健[6](2018)在《西方早期汉学对宋代中国“重文轻武”形象的构建——以杜赫德《中华帝国全志》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18世纪上半叶,法国杜赫德神父出版了巨着《中华帝国全志》,对宋代中国的文治武功进行了描述。在他笔下,宋朝统治者崇尚文化、尊重知识、敬重知识阶层,引导国内文化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杜赫德记载了宋朝君主"敬孔"的种种举措,一方面将之作为宋朝重视文治的证据,另一方面论证祭孔完全是一种世俗性的活动,为处在"中国礼仪之争"中的耶稣会辩护。杜赫德指出宋朝君主"重文轻武"的特点,在涉及宋朝与周边民族政权的战争时,对宋朝多方回护,不愿过多渲染"中国"在对外战争中的颓势,以免有损于其光辉的帝国形象。他努力勾绘出这样一幅图景:宋代处在文人学者的统治之下,所发生的战争都是迫不得已的,贤士大夫们奉行和平的对外政策,反对战争扩张。杜赫德在欧洲知识界确立了一个爱好和平、不尚武功的宋朝形象,他对宋朝的描述充实了欧洲知识界的思想,使宋代中国成为反衬欧洲社会的一面镜子。(本文来源于《国际汉学》期刊2018年02期)
方环海,Joanna,W?glarz,秦芳芳[7](2018)在《17世纪波兰汉学的汉语声母特征分析——以“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的拉丁注音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波兰传教士卜弥格(Michel Boym)对"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的碑文翻译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完善的汉字拉丁注音方案。目前,学界针对卜弥格的拉丁注音方案的专门研究较少,文章试图通过对卜弥格的碑文拉丁翻译文本的汉语语音系统整理,将之与罗明坚、利玛窦和金尼阁等叁个早期汉学家拼音方案的声母系统对比,根据其间的异同之处分析卜弥格对汉语语音特征的认识,进而研究17世纪波兰汉学中的汉语语音特征。(本文来源于《语言研究》期刊2018年02期)
李真[8](2018)在《传教士汉学研究中的博物学情结——以17、18世纪来华耶稣会士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明清时期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阶段,来华传教士为中西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交流做出了很大贡献。作为中国地理、植物、医药知识西传的开拓者,17世纪中叶波兰耶稣会士卜弥格撰写了《中国植物志》等相关着作,开创了传教士汉学博物研究的新领域。18世纪法国耶稣会士韩国英继承了这一传统,对植物等自然物种进行了田野调查,发表了题材广泛的博物学论着,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博物学知识的西传。这些早期汉学博物学家所进行的跨文化的知识传译,为19世纪欧洲汉学与博物学之间更为广泛的交汇与对话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2期)
赵静[9](2018)在《16—18世纪意大利汉学研究——以罗明坚、利玛窦、卫匡国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欧洲汉学发展的历程中,意大利作为早期汉学研究之重镇,开启了传教士汉学研究的时代。作为海外汉学的先驱者,意大利传教士精研并尊重中国传统文化,架起了中西文明之间的桥梁,对欧洲认识中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是当之无愧的汉学家。通过梳理16—18世纪意大利汉学的代表性人物在汉学研究中取得的成就,展现意大利早期汉学研究的特点及所产生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魏孝稷[10](2017)在《汉学主义范式的空间结构——以《哈佛中国史》为中心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汉学的大量输入确实提供了新的史学理论、方法、视角、观点和叙事手法,开阔了中国学者的视界,与此同时,汉学本身也带有种种问题,比如西方中心论的烙印,背后隐藏的解构中国民族国家建构的政治化动机,等等,是为汉学主义的重要内容。然而,对于后者往往视而不能察,察而不能举。本文以畅销的《哈佛中国史》为中心分析汉学主义范式的空间结构,包括:"帝国"概念的滥用,内外对立的空间政治,汉族/他者的族群二元叙事。最后,讨论面对汉学的挑战如何从空间上定义历史上的"中国"。(本文来源于《全球史评论》期刊2017年02期)
汉学中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时下,国际汉学研究中心已经转移到了美国,美国汉学尤为注重当今中国社会研究。然而,就汉学学科史而言,以文史研究为路数的传统欧洲汉学曾在相当长的时期占据主导地位,这在德语区汉学表现得尤为明显。美国汉学与德语区汉学之间的紧密联系既有学术传统方面的原因,也与德语一度拥有的国际学术语言的强大影响力不无关系。从汉学学科区域性的角度审视,美国汉学与德语区汉学之间的关系构建及其学术谱系不容小觑,这在机构联系、人物互动、译着发行和期刊更迭等方面均可窥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汉学中心论文参考文献
[1].徐宝锋.东学西渐:21世纪世界汉学的中心偏移与模式调整[J].河北学刊.2019
[2].何俊.美国汉学与德语区汉学之间的关系构建——以若干机构、人物、译着和期刊为中心的考察[J].中美人文学刊.2019
[3].何刚刚.从乾嘉汉学论儒家科学精神的兴起——以戴震为中心[J].人文天下.2019
[4].田小玲.湖南的汉学教育与近代学风的嬗变——以张舜徽道家思想为中心[J].普洱学院学报.2018
[5].王家平.鲁迅对中国人半殖民地心理的剖析——以好莱坞电影及西方汉学的中国观为中心[J].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8
[6].孙健.西方早期汉学对宋代中国“重文轻武”形象的构建——以杜赫德《中华帝国全志》为中心[J].国际汉学.2018
[7].方环海,Joanna,W?glarz,秦芳芳.17世纪波兰汉学的汉语声母特征分析——以“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的拉丁注音为中心[J].语言研究.2018
[8].李真.传教士汉学研究中的博物学情结——以17、18世纪来华耶稣会士为中心[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9].赵静.16—18世纪意大利汉学研究——以罗明坚、利玛窦、卫匡国为中心[J].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学报.2018
[10].魏孝稷.汉学主义范式的空间结构——以《哈佛中国史》为中心的考察[J].全球史评论.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