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违法犯罪论文-杜晓,景千姿

少年违法犯罪论文-杜晓,景千姿

导读:本文包含了少年违法犯罪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少年违法犯罪,工读学校,司法体制,刑事责任能力,严重不良行为,宁宁,司法系统,家庭教育,女生,司法机关

少年违法犯罪论文文献综述

杜晓,景千姿[1](2019)在《借鉴恶意补足年龄原则 遏止不良少年违法犯罪》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世界范围来看,治理校园霸凌问题主要面临两个难题:一是如何建立长期稳定的保障机制,包括事前预防、事发后快速有效处置以及后期心理疏导;二是如何实现多方联动,让家庭、学校、教育部门、司法部门共同参与其中由于性质不明确,工读学校在实践中演变成了一种叁(本文来源于《法制日报》期刊2019-08-02)

章恩友[2](2019)在《比较法视野下,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法律规制——从少年弑亲、弑师案件谈起》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十年来,全国每年都有令人触目惊心的弑亲或弑师案件发生。令人忧心的是,部分行凶者乃未成年人,且其中很多未满14周岁的涉案少年往往得不到适当的安置、监督、管教。近十年来,全国每年都有令人触目惊心的弑亲或弑师案件发生。令人忧心的是,部分行凶者乃未成年人,且其中很多未满14周岁的涉案少年往往得不到适当的安置、监督、管教。在此类悲剧由个案演变为如今社会要案的过程中,公众舆(本文来源于《教育家》期刊2019年05期)

赵云龙[3](2017)在《影响“虞犯少年”违法犯罪的因素及预防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未成年人犯罪比率越来越高是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虞犯少年"的概念对我国处理未成年犯罪问题意义重大。以家庭、心理等主客观方面为角度,研究和分析当前"虞犯少年"形成因素,对其进行犯罪预测和预防至关重要。结合现状,从健全思想、加强教育、特殊预防等方面提出对"虞犯少年"的预防措施,为降低未成年犯罪提供解决思路。(本文来源于《净月学刊》期刊2017年06期)

樊兆波[4](2016)在《文化教育在教育改造违法犯罪少年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少年犯罪有一个明显特征就是文化程度低劣,愚昧无知,对法律意识淡薄。他们理解分析能力偏差,是非难以辨别,做事往往是靠自己一身热血还有所谓的哥们义气。所以对于犯罪少年的教育改造就变得尤为重要。本文浅析了文化教育在教育改造违法犯罪少年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华少年》期刊2016年18期)

王雪梅[5](2016)在《少年违法犯罪的综合治理:一项少年司法综合政策》一文中研究指出少年犯罪问题从根本上看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从整体的视角考虑,来设计少年违法犯罪综合性政策。在建构或完善少年司法综合性政策的时候,要遵循不歧视原则、最大利益原则、尊重儿童原则、保障儿童生存权和发展权原则。少年违法犯罪制度涉及到其他制度的配套,特别应重视措施的可行性以及制度措施之间的衔接。(本文来源于《人民法治》期刊2016年02期)

沈纪[6](2014)在《“社会键”断裂:城市流动少年违法犯罪原因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城市流动少年已经成为未成年人犯罪人口中的主要群体,根据赫希的社会联系理论,他认为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是连接他们的“社会键”松散或者破裂,也就是社会没有对他们进行有效的控制。赫希将“社会键”视为四个方面的社会控制力——依恋、奉献、卷入和信念。其中,依恋指个人对他人或群体的感情或感受,包括对父母的依恋、对学校的依恋和对同辈群体的依恋;奉献指个人在社会中的理性投资和进行犯罪行为所承担的风险,包括向成年人身份的转变、接受教育和获得更高的职业;卷入指花费时间和精力参加传统活动,一类是传统的工作、运动、娱乐和爱好,一类是与学校有关的传统活动;信念指对共同价值观的接受和认可,包括对信念的内化程度和犯罪合理化程度。笔者借鉴赫希的“社会键”理论,并根据对104例14至18周岁犯罪少年样本进行简单描述统计与列联表分析,以及14个14至18周岁犯罪的城市流动少年进行个案访谈的基础上,对城市流动少年的犯罪原因进行尝试性解释。同时,对赫希的“社会键”提出适当调整和修改,即在依恋因素中增加对工作场所、社区和监禁同伴的依恋;奉献因素划分为教育与职业经历,以及对教育和职业的期待;卷入划分为同辈群体交往和虚拟生活世界有关的两类活动;信念则划分为法制观念内化程度与犯罪合理化程度。最后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司法社工的实践,描述司法社工修复“社会键”的具体过程,即司法社工如何在实际工作中增强城市流动少年的依恋、奉献、正向卷入和信念。(本文来源于《首都师范大学》期刊2014-05-20)

徐昕炜[7](2010)在《“农村留守少年”违法犯罪现状及教育防范对策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和预防"农村留守少年"犯罪刻不容缓,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对"农村留守少年"违法犯罪现状进行了研究,对原因进行了分析,同时也对如何解决好这一迫在眉睫的难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以期达到预防和减少"农村留守少年"违法犯罪的目的。(本文来源于《农业考古》期刊2010年06期)

李利辉[8](2010)在《少年司法制度: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全面防控》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犯罪始发年龄提前的新特点,许多网络犯罪、暴力犯罪和性犯罪的主体是未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而我国刑法对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的年龄规定显然不能防控此类犯罪,这使得未成年人的保护和社会秩序的稳定呈现出极度不利的情况。因此,应从犯罪学、生理学和刑法学多角度出发,构建我国的少年司法制度,重新界定未成年人犯罪年龄以及相关制度,包括刑法程序上的特殊设定和独立的少年司法组织体系等,以达到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全面防控。(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辑刊》期刊2010年03期)

李亚学,张晓明[9](2008)在《少年违法犯罪生成的社会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少年违法犯罪现象的日益严重引起了全社会的共同关注,从理论上分析和理解少年犯罪的成因是应对和处理少年犯罪的基础。本文从社会学宏观的角度分析了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社会文化、社会互动以及社会依恋与少年违法犯罪生成的关系,以期揭示少年违法犯罪形成的原因,从而有助于保护少年的健康成长。(本文来源于《行政与法》期刊2008年11期)

李兰兰,马柳颖[10](2007)在《关于农村“留守少年”违法犯罪问题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我国农村经济文化有了长足发展,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农村"留守少年"的安全、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问题日益突出,违法犯罪现象急剧增加,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农村"留守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户籍管理壁垒是制度原因;家庭教育缺失是直接原因;学校教育失当是主要原因;社会教育缺位是重要原因;"留守少年"的自我觉悟低是主观原因。预防"留守少年"违法犯罪必须多管齐下,各方配合。(本文来源于《经济与社会发展》期刊2007年10期)

少年违法犯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十年来,全国每年都有令人触目惊心的弑亲或弑师案件发生。令人忧心的是,部分行凶者乃未成年人,且其中很多未满14周岁的涉案少年往往得不到适当的安置、监督、管教。近十年来,全国每年都有令人触目惊心的弑亲或弑师案件发生。令人忧心的是,部分行凶者乃未成年人,且其中很多未满14周岁的涉案少年往往得不到适当的安置、监督、管教。在此类悲剧由个案演变为如今社会要案的过程中,公众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少年违法犯罪论文参考文献

[1].杜晓,景千姿.借鉴恶意补足年龄原则遏止不良少年违法犯罪[N].法制日报.2019

[2].章恩友.比较法视野下,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法律规制——从少年弑亲、弑师案件谈起[J].教育家.2019

[3].赵云龙.影响“虞犯少年”违法犯罪的因素及预防对策[J].净月学刊.2017

[4].樊兆波.文化教育在教育改造违法犯罪少年中的作用[J].中华少年.2016

[5].王雪梅.少年违法犯罪的综合治理:一项少年司法综合政策[J].人民法治.2016

[6].沈纪.“社会键”断裂:城市流动少年违法犯罪原因探析[D].首都师范大学.2014

[7].徐昕炜.“农村留守少年”违法犯罪现状及教育防范对策探析[J].农业考古.2010

[8].李利辉.少年司法制度: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全面防控[J].社会科学辑刊.2010

[9].李亚学,张晓明.少年违法犯罪生成的社会学分析[J].行政与法.2008

[10].李兰兰,马柳颖.关于农村“留守少年”违法犯罪问题的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

标签:;  ;  ;  ;  ;  ;  ;  ;  ;  ;  

少年违法犯罪论文-杜晓,景千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