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位置知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时序知觉,词语语义,同时性判断,时序性判断
位置知觉论文文献综述
戚江丹,刘潇,董淑婷,冯宇星,尹天子[1](2019)在《词语的空间位置对时序知觉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时间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时间知觉对于个体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时间加工能力是决策、记忆和言语等高级认知过程的基础早期对时间大多只是一个抽象的认识,后来研究者们借助对时间知觉的研究来了解时间,时间知觉(time perception)是"知觉到的现在",是对时间持续性和顺序性的知觉,包括时距知觉(duration perception)和时序知觉(temporal order perception)。时序知觉是指在几百甚至几十毫秒内,对两个事件的同时性、相继性以及顺序性的知觉。对时序知觉的影响因素的探索可分为由因果信念、情绪、文化影响的自上而下研究取向和由刺激的物理特征以及实验方法影响的自下而上的研究取向。其中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汉字词语具有较强的表意功能,所以在对汉字词语的识别过程中同样有着复杂的加工过程;另外,由于阅读与书写习惯的差异,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体都普遍存在从左到右的心理时间线,在视觉领域中倾向于将左与先相关联,右与后相关联。因此基于以往研究,笔者采用两个实验来进一步探讨词语的空间位置对时序知觉的影响,实验一采用2(空间位置:左右、上下)×3(正序词、反序词、非词)×9(SOA:0ms、±5ms、±15ms、±25ms、±35ms)的混合实验设计,要求被试完成同时性判断任务(simultaneity judgment,SJ),结果发现词语语义加工影响时序知觉,且词语出现在左右位置时的反应时短于词语出现在上下位置的反应时;实验二采用2(空间位置:左右、上下)×3(正序词、反序词、非词)×8(SOA:±15ms、±30ms、±60ms、±90ms)的混合实验设计,要求被试完成时序性判断任务(temporal order judgment,TOJ),结果表明词语的语义加工优先于时序加工,且被试倾向于知觉左边的汉字先出现,这与阅读习惯有关。(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潘莉[2](2018)在《刺激的空间位置对时序知觉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时间和空间是是事物存在的维度,两者不可分割。时间知觉是知觉到的现在,是对时间持续性和顺序性的知觉,时间知觉对个体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时序知觉是时间知觉的重要内容。时序知觉同其它知觉一样,并非客观的,而是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空间便是其中之一。以往对于空间位置影响时序知觉的研究发现,美国被试和西班牙被试倾向于知觉左侧的刺激比右侧的刺激先出现,而以希伯来语为母语的被试则不存在这种效应。在中国目前缺乏这方面的研究。而对时间-空间联合反应编码效应的研究发现,中国人不仅存在从左到右的心理时间线,而且存在从上到下的心理时间线。因此,本研究想要探究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刺激的空间位置对时序知觉的影响。研究一采用TOJ范式、SJ范式、双任务范式,以白色长方形为刺激材料,SOA为0,±30ms,±60ms,±90ms,±120ms。探讨空间位置是否会影响时序知觉。结果发现在TOJ范式中,空间位置对时序知觉的影响效应显着,在水平方向上,被试倾向于知觉左侧的刺激比右侧的刺激先出现;在垂直方向上,被试倾向于知觉上侧的刺激比下侧的刺激先出现。在SJ范式和双任务范式中,水平方向上空间位置对时序知觉的影响效应均不显着;而在垂直方向上,被试倾向于知觉上侧的刺激比下侧的刺激先出现。研究二进一步探讨空间位置对时序知觉影响效应的稳定性。在实验2a中,以白色小圆为刺激材料,采用TOJ范式,改变刺激呈现的视野,水平方向上分为同时呈现在注视点左侧,同时呈现在右侧,呈现在双侧叁个水平。结果发现,当刺激同时出现在单侧时,空间位置对时序知觉的影响效应不显着,仅当刺激呈现在双侧时,被试才知觉左侧的刺激比右侧的刺激先出现。垂直方向上分为同时呈现在注视点上侧,同时呈现在下侧,呈现在双侧叁个水平。结果发现,当刺激呈现在双侧和同时呈现在下侧时,空间位置对时序知觉的影响效应显着,被试倾向于知觉上侧的刺激比下侧的刺激先出现,当刺激同时呈现在上侧时,空间位置对时序知觉的影响效应不显着。在实验2b中,同样以白色小圆为刺激材料,使用TOJ范式,改变刺激之间的距离,分为远(25cm),中(15cm),近(5cm)叁种水平。结果发现,在水平方向上,当刺激较远时被试倾向于知觉左侧的刺激比右侧的刺激先出现,当刺激相隔较近,或中等距离时,空间位置对时序知觉的影响效应不显着。在垂直方向上,当刺激之间为中等距离,空间位置对时序知觉的影响效应显着,被试倾向于知觉上侧的刺激比下侧的刺激先出现。而当刺激之间的距离较近或较远时,空间位置对时序知觉的影响效应不显着。在实验2c中,以红、绿两圆为刺激材料,使用TOJ范式,改变被试的反应范式,被试的反应方式分为对位置反应和对颜色反应两种情况。结果发现,在水平方向上,当要求被试对刺激的位置进行反应时,空间位置对时序知觉的影响效应不显着;当要求被试对刺激的颜色进行反应时,空间位置对时序知觉的影响效应显着,被试倾向于知觉左侧的刺激比右侧的刺激先出现。在垂直方向上,无论是对位置反应还是对颜色进行反应,被试都倾向于知觉上侧的刺激比下侧的刺激先出现。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本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空间位置影响时序知觉,在水平方向上表现为知觉左侧的刺激先出现,在垂直方向上表现为知觉上侧的刺激先出现。(2)空间位置对时序知觉的影响受实验范式的影响,在TOJ范式的效应最大。(3)空间位置对时序知觉的影响在水平方向上不稳定,受刺激呈现的视野、刺激之间的距离、被试的反应方式的调节。(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8-04-03)
章邦武[3](2016)在《数字的心理表征位置对时距知觉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数字与时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心理学的研究中,数字与时间的关系研究主要集中于数字对时距知觉的影响,其影响方式一般表现为大数字的呈现时间倾向于知觉为长和小数字的呈现时间倾向于知觉为短。对这种影响形式的解释主要来自于量值理论(a theory of magnitude),认为产生这种影响形式的原因为数字与时间背后共同的量值基础产生的作用。但还存在另一种理论假设,即隐喻理论(metaphor theory),该理论认为我们对数字的认知加工往往以心理数字线(mental number line)的形式进行,同时对时距的知觉加工也往往以类似于MNL形式的心理时间线(mental time line)进行,这表明数字对时距知觉的影响可能也来自于背后的心理表征位置一致性的作用。以往研究都未曾系统探讨数字的心理表征位置在数字与时距知觉二者之间的作用,且van Dijck和Fias(2011)发现数字的心理表征可能存在两种表征方式,长时记忆的表征方式和短时记忆的表征方式。长时记忆的表征方式是指小数字表征在心理空间左侧和大数字表征在心理空间右侧,这种表征方式是自动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短时记忆的表征方式是指数字可以表征在心理空间的任意位置,但也具有序列性,这种表征方式是需要意志努力的,且具有暂时性。若数字对时距知觉的影响是由于其背后的心理表征位置的作用,那么当数字以长时记忆的表征方式进行表征时,表现为量值的影响;当数字以短时记忆的表征形式进行表征时,表现为位置对时距知觉的影响。二者都可以表现为表征在心理空间左侧数字的呈现时间倾向于知觉为短和表征在心理空间右侧的数字呈现时间倾向于知觉为长。为了验证这一假设,本研究改自van Dijck等人(2011)的实验范式,采用时间知觉任务为二分判断任务,通过2个实验来进行探讨。实验1中,采用空间数字序列的形式,通过操纵数字在工作记忆中的空间位置(左、右),考察数字所处的空间序列位置对其时距知觉的影响。实验包含叁个阶段,分别为数字空间编码阶段、时间分辨阶段和提取比较阶段。实验结果发现,表征在工作记忆左侧数字的呈现时间倾向于知觉为短和表征在工作记忆右侧数字的呈现时间倾向于知觉为长。表明数字暂时性的空间表征方式在二者之间的关系中起着作用。但被试对大数字和小数字的呈现时间的知觉判断并不存在明显差异。在实验2中,由于实验1中不仅对数字的心理表征位置进行了编码,且在时距判断的同时对数字的心理表征位置也进行了提取。这样,为了探讨数字在工作记忆中位置的提取是否是有效产生实验1结果的必要条件,我们取消分类判断任务中的go-nogo条件设置,即要求被试对所有的目标数字的呈现时间进行判断,结果发现数字的空间序列位置并不没有对其呈现时间产生影响,被试对大数字和小数字的呈现时间的知觉存在着明显差异,表现为大数字的呈现时间倾向于知觉为长,小数字的呈现时间倾向于知觉为短。这表明在对时距进行知觉判断时,若未对数字在短时记忆表征中位置的激活,则其暂时性的表征位置并不对时距知觉产生影响,仅仅自动激活数字长时记忆的表征方式,继而仅表现为大数字的呈现时间倾向于知觉为长,小数字的呈现时间倾向于知觉为短。通过2个实验,我们得出以下结论:数字的心理表征位置影响个体对其呈现时间的判断,具体可以表现为表征在心理空间左侧的数字的呈现时间倾向于知觉为短和表征在心理空间右侧的数字的呈现时间倾向于知觉为长。且这种影响方式可能通过数字的两种心理表征方式,即长时记忆的表征方式和短时记忆的表征方式。(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6-03-20)
高卫星,孙延超,刘晓芹,李秀艳[4](2016)在《珠心算儿童图形位置知觉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珠心算训练对儿童图形位置知觉的影响,为珠心算开发脑功能和珠心算教学提供依据。方法以14名珠心算儿童和14名非珠心算儿童为被试,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研究两组儿童在图形位置判断时的脑电变化情况,分别记录不同脑电成分的波幅和潜伏期。结果 1)两组儿童右侧颞枕区N170波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51,P<0.05),非珠心算儿童的波幅高于珠心算儿童;2)两组儿童前额P2波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09,P<0.05),非珠心算儿童P2波幅显着高于珠心算儿童;3)珠心算儿童顶区P3潜伏期比非珠心算儿童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9.98,P<0.05)。结论珠心算训练对儿童图形位置知觉的脑功能有一定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儿童保健杂志》期刊2016年01期)
张锋,刘金平,索涛[5](2014)在《判断框架对时序知觉位置启动效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采用包含两种判断框架(判断刺激出现的先后次序)的时序判断任务探讨了决策偏向对时序知觉位置启动效应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时序知觉中存在着位置启动效应,而且在两个靶刺激出现时间间隔较短时,被试在"哪个靶刺激先出现"和"哪个靶刺激后出现"两种判断框架下的正确率存在显着差异,但在两个靶刺激同时出现时并没有出现显着的判断框架效应。因此,本研究推测时序知觉位置启动效应的作用机制不仅包括知觉增强加工过程,而且也与认知决策有关,这为反应偏向理论提供了新的支持证据。(本文来源于《心理科学》期刊2014年06期)
韩雅倩[6](2014)在《空间位置数目对时间知觉的影响:行为与ERP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时间知觉是人类一种基本的认知过程。虽然近年来的大量研究揭示了客体的物理属性,例如大小、明度、物理距离、速度、运动方向、可视性等,都可以直接影响人类的主观时间知觉。然而,迄今为止还没有研究直接去探讨客体空间位置能否改变人类的主观时间知觉。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不同的空间位置数目是否会影响被试的主观时间知觉。为此,在本研究中,我们使用了一个新的实验范式——时间间隔的空间分割范式(spatial splitting of a temporal interval paradigm, SSTI)。该实验范式的本质在于测量被试对于一个固定的物理时间间隔(1100ms,标准刺激)的主观时间知觉是如何随着其需要编码的空间位置数目的变化(1个,2个,3个,4个或6个空间位置,简写为1L,2Ls,3Ls,4Ls和6Ls)而发生变化的。在2Ls,3Ls,4Ls和6Ls四种条件下,虽然存在多个空间位置需要被编码,但是和1L条件下一样,在任一时刻都只有一个空间位置存在。这也正是本研究范式不同于之前研究的关键之所在,比如Xuan等人(2007)发现的刺激数量增大导致的主观时间延长效应。本研究中的5个实验均采用时间比较任务,即在每一个试次中出现两个时间间隔,其中一个时间间隔总是为1100ms(标准刺激),而另一个时间间隔(比较刺激)选择围绕标准刺激时间间隔的7个或3个可选值(从200ms到3000ms)。实验中的自变量为标准刺激所包含的空间位置数目(1L,2Ls,3Ls,4Ls和6Ls),因变量为时间膨胀系数(在研究叁中为被试判断标准刺激比比较刺激更长的次数、反应时和脑电指标)。实验1的结果发现需要编码的空间位置数目主效应显着,尤其是1L和2Ls条件下的主观时间知觉的平均值显着地小于3Ls和4Ls条件下的平均值。但是实验1中的空间位置数目效应可能受到不同条件下空间位置可预测性的影响,因此在实验2中我们控制了标准刺激中下一个空间位置出现的顺序(顺时针或逆时针)。实验2重复了实验1的结果。基于以上两个实验,我们认为在视觉通道中,当时间估计需要依赖于空间位置时,时间知觉会受到空间加工的约束,即确立了时间知觉的空间位置数目效应——需要编码的空间位置数目越多,我们知觉到的客体持续时间越长。即使控制了四种实验条件中标准刺激的空间位置可预测性之后,空间位置数目效应依然存在。为了进一步探讨空间位置数目效应是否存在一个容量限制,而不是随着空间位置数目的增大持续增加,我们设计了实验3。结果表明,空间位置数目效应的容量为3到4个空间位置(4Ls条件和6Ls条件无差异)。实验4作为实验3的控制实验,同样控制了标准刺激中下一个空间位置出现的顺序,实验结果重复了空间位置数目效应,且其容量为3到4个空间位置。基于以上四个实验,我们认为空间位置数目效应的容量很可能为3到4个空间位置。在研究叁中,我们想通过ERP技术,进一步寻求空间位置数目的电生理指标。结果表明:基于空间位置的时间加工主要反映在顶枕区;CNV的峰值潜伏期可以很好的反应被试的决策过程:当比较刺激为1500ms时,在1500ms到被试进行决策(峰值潜伏期)的时间窗口内,1L-2Ls条件下的CNV平均波幅显着大于3Ls-4Ls条件下的CNV平均波幅。总之,通过本研究中的系列实验,我们认为在视觉通道中,对时间的加工会受到空间位置的制约,且其容量很可能为3到4个空间位置。(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4-05-01)
李榆容[7](2014)在《提高学生地理位置空间知觉能力的思考与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地理位置是地理学科的一个核心概念,是认识区域特征、分析地理原理的基础。中学地理课程对学生掌握地理位置的要求,不应仅限于知识储量上的知道和了解,更需要有空间认识能力上的方法把握与实际运用。学生由于存在年龄、性别、认知结构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对地理位置的空间认知能力亦存在较大差异。这就需要教师针对教学目标,因生制宜,设计富有针对性的学习活动,以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地理位置的空间概念。一、地理位置空间知觉能力的概念解析知觉是一个心理学名词,是指知觉者对于各种感觉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而空间知觉就是知觉者对自身(本文来源于《中学地理教学参考》期刊2014年Z1期)
汪媛媛[8](2013)在《额外信息的呈现位置和类型对知觉干扰效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知觉干扰效应是指更残缺刺激的呈现使部分残缺的同一刺激的识别发生困难。通过实验考察额外信息的呈现位置和呈现类型对知觉干扰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1)额外信息的呈现位置影响知觉干扰效应的产生,被试在前额外递进条件下的识别不存在知觉干扰效应,在中额外递进和后额外递进条件下的识别存在明显的知觉干扰效应。(2)额外信息的呈现类型影响知觉干扰效应的产生,被试在一致递进、不一致递进和无关递进条件下的识别均不存在知觉干扰效应。(本文来源于《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3期)
栗慧娜,钱涛,李一壮[9](2012)在《超薄瓣LASIK术后不同位置角膜知觉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超薄瓣LASIK手术前后不同位置角膜知觉的变化。方法:行超薄瓣LASIK手术43例84眼,测量手术前、术后1,3mo角膜中央、上方、下方、鼻侧、颞侧角膜知觉值,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后1mo时,各位置角膜知觉值均有明显下降,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中央角膜知觉下降最明显。至术后3mo除中央角膜知觉,其余位置角膜知觉均恢复至术前水平。中央角膜知觉与术后1mo时相比明显恢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与术前相比仍有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薄瓣LASIK手术导致角膜知觉下降,至术后3mo时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中央角膜知觉恢复需要更长的时间。(本文来源于《国际眼科杂志》期刊2012年05期)
汪强,宣宾,刘振会[10](2012)在《时序知觉中词义和位置的stroop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目的在于探讨时序知觉中是否存在词义与位置Stroop效应。通过时序知觉判断任务,使用中文汉字"先-后"刺激材料,让被试做出时序判断。反应时的统计结果显示空间方位、词义位置的匹配关系和时间间隔均存在主效应,空间方位和词义位置匹配关系、空间方位和时间间隔、词义位置匹配关系和时间间隔均存在交互作用。上述结果提示人脑在时序知觉判断过程中存在词义和位置的Stroop效应,该效应可能与时序知觉、词义和位置加工的时程先后有关。(本文来源于《心理科学》期刊2012年02期)
位置知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时间和空间是是事物存在的维度,两者不可分割。时间知觉是知觉到的现在,是对时间持续性和顺序性的知觉,时间知觉对个体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时序知觉是时间知觉的重要内容。时序知觉同其它知觉一样,并非客观的,而是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空间便是其中之一。以往对于空间位置影响时序知觉的研究发现,美国被试和西班牙被试倾向于知觉左侧的刺激比右侧的刺激先出现,而以希伯来语为母语的被试则不存在这种效应。在中国目前缺乏这方面的研究。而对时间-空间联合反应编码效应的研究发现,中国人不仅存在从左到右的心理时间线,而且存在从上到下的心理时间线。因此,本研究想要探究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刺激的空间位置对时序知觉的影响。研究一采用TOJ范式、SJ范式、双任务范式,以白色长方形为刺激材料,SOA为0,±30ms,±60ms,±90ms,±120ms。探讨空间位置是否会影响时序知觉。结果发现在TOJ范式中,空间位置对时序知觉的影响效应显着,在水平方向上,被试倾向于知觉左侧的刺激比右侧的刺激先出现;在垂直方向上,被试倾向于知觉上侧的刺激比下侧的刺激先出现。在SJ范式和双任务范式中,水平方向上空间位置对时序知觉的影响效应均不显着;而在垂直方向上,被试倾向于知觉上侧的刺激比下侧的刺激先出现。研究二进一步探讨空间位置对时序知觉影响效应的稳定性。在实验2a中,以白色小圆为刺激材料,采用TOJ范式,改变刺激呈现的视野,水平方向上分为同时呈现在注视点左侧,同时呈现在右侧,呈现在双侧叁个水平。结果发现,当刺激同时出现在单侧时,空间位置对时序知觉的影响效应不显着,仅当刺激呈现在双侧时,被试才知觉左侧的刺激比右侧的刺激先出现。垂直方向上分为同时呈现在注视点上侧,同时呈现在下侧,呈现在双侧叁个水平。结果发现,当刺激呈现在双侧和同时呈现在下侧时,空间位置对时序知觉的影响效应显着,被试倾向于知觉上侧的刺激比下侧的刺激先出现,当刺激同时呈现在上侧时,空间位置对时序知觉的影响效应不显着。在实验2b中,同样以白色小圆为刺激材料,使用TOJ范式,改变刺激之间的距离,分为远(25cm),中(15cm),近(5cm)叁种水平。结果发现,在水平方向上,当刺激较远时被试倾向于知觉左侧的刺激比右侧的刺激先出现,当刺激相隔较近,或中等距离时,空间位置对时序知觉的影响效应不显着。在垂直方向上,当刺激之间为中等距离,空间位置对时序知觉的影响效应显着,被试倾向于知觉上侧的刺激比下侧的刺激先出现。而当刺激之间的距离较近或较远时,空间位置对时序知觉的影响效应不显着。在实验2c中,以红、绿两圆为刺激材料,使用TOJ范式,改变被试的反应范式,被试的反应方式分为对位置反应和对颜色反应两种情况。结果发现,在水平方向上,当要求被试对刺激的位置进行反应时,空间位置对时序知觉的影响效应不显着;当要求被试对刺激的颜色进行反应时,空间位置对时序知觉的影响效应显着,被试倾向于知觉左侧的刺激比右侧的刺激先出现。在垂直方向上,无论是对位置反应还是对颜色进行反应,被试都倾向于知觉上侧的刺激比下侧的刺激先出现。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本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空间位置影响时序知觉,在水平方向上表现为知觉左侧的刺激先出现,在垂直方向上表现为知觉上侧的刺激先出现。(2)空间位置对时序知觉的影响受实验范式的影响,在TOJ范式的效应最大。(3)空间位置对时序知觉的影响在水平方向上不稳定,受刺激呈现的视野、刺激之间的距离、被试的反应方式的调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位置知觉论文参考文献
[1].戚江丹,刘潇,董淑婷,冯宇星,尹天子.词语的空间位置对时序知觉的影响[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2].潘莉.刺激的空间位置对时序知觉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8
[3].章邦武.数字的心理表征位置对时距知觉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6
[4].高卫星,孙延超,刘晓芹,李秀艳.珠心算儿童图形位置知觉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6
[5].张锋,刘金平,索涛.判断框架对时序知觉位置启动效应的影响[J].心理科学.2014
[6].韩雅倩.空间位置数目对时间知觉的影响:行为与ERP证据[D].华中师范大学.2014
[7].李榆容.提高学生地理位置空间知觉能力的思考与实践[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4
[8].汪媛媛.额外信息的呈现位置和类型对知觉干扰效应的影响[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
[9].栗慧娜,钱涛,李一壮.超薄瓣LASIK术后不同位置角膜知觉的变化[J].国际眼科杂志.2012
[10].汪强,宣宾,刘振会.时序知觉中词义和位置的stroop效应[J].心理科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