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谱强度SI,峰值加速度PGA,报警参数,联合报警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论文文献综述
崔恩文,郭恩栋,李娆饶[1](2019)在《谱强度SI和地震动峰值加速度PGA参数在高铁列车地震预警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降低没有破坏性的高频小震对高铁地震报警的干扰,引入谱强度SI参数作为报警参数,分析其在高铁地震报警中的适用性。研究发现低频振动对SI的影响比高频振动大,对于高铁线路附近的高频小震,SI参数能有效的排除,但对于破坏性不大的远震大震可能会引发报警,从而产生误报现象,影响高铁列车运行效率。为了降低SI在破坏性小的远震大震中的误报率,本文引入PGA与SI作为报警参数。最后给出了不同时速下基于PGA与SI联合报警的阈值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世界地震工程》期刊2019年02期)
胡良明,朱军福,孙奔博[2](2019)在《地震动峰值速度与峰值加速度对重力坝动力响应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有限元结合应力型黏弹性人工边界的方法,建立了丰满水电站重建工程挡水坝段有限元数值模型,分析了地震动0°输入时不同峰值速度和峰值加速度对重力坝地震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地震动峰值速度对坝体参考点位移、应力的影响程度明显大于地震动峰值加速度;随着地震动峰值速度的增加,坝体各参考点顺河向位移和竖直向位移都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第一主应力和第叁主应力分别在坝踵和坝趾处影响程度大。(本文来源于《水力发电》期刊2019年07期)
陈保家[3](2018)在《中美标准中关于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的获取与场地类别的划分》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场地类别"是每个勘测设计项目抗震设计所需参数的基础。本文分别给出了中美标准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的获取途径与场地类别的划分标准,同时阐述了中美标准中关于"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场地类别"的差异之处,以便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外建筑》期刊2018年09期)
李建强[4](2018)在《莫喀高铁不同设计基准期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取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莫喀高铁采用不同抗震设防标准提供相应动参数,在分析莫喀高铁地质地震构造和地震特征基础上,通过有关地震参数的相关性,计算不同设计基准期内不同超越概率对应的重现期、地震烈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对比分析计算结果,地震动峰值加速度按照俄罗斯标准比中国大1. 32倍;给出任意基准期内不同超越概率下地震动参数的计算方法。(本文来源于《铁道标准设计》期刊2018年12期)
郭明珠,陈志伟,缪逸飞[5](2018)在《竖向与水平向地震动峰值加速度比值V/H的影响因素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收集到的来自美国西部和中国台湾集集地震的849条叁分量强震记录,筛选并计算了竖向地震峰值加速度与水平向地震峰值加速度之比,分别探讨场地类别、震中距以及震级等因素对峰值加速度比值规律的影响,并对规范对其规定的适用性提出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场地越硬,峰值加速度越大,且随着场地变软,峰值加速度比值减小速率加快;随着震中距增加,各类场地上峰值加速度比值呈减小趋势,且场地越软,减小趋势越明显;震级对峰值加速度比值无显着规律性的影响。在对峰值加速度比值统计过程中,各条件下比值均值大致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中的规定,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比值甚至已经大于1,目前规范中对此取值2/3的规定可能造成安全隐患。(本文来源于《防灾科技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周凯[6](2016)在《依据GB18306-2015对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调整时的注意事项》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规定在确定在不同场地条件下不同超越概率水平的地震峰值加速度时,应根据Ⅱ类场地条件下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进行调整,本文以Ⅱ类场地条件下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10g为例,试算不同超越概率水平条件下的地震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并将试算结果与宣贯材料中的确定结果进行对比,发现其中产生不一致的原因是因为规范规定和确认流程描述不严谨,在细节部分未说明清晰。笔者进一步对宣贯材料的确定流程进行优化,提出了在计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为其他设计人员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2016年全国工程勘察学术大会论文集(上册)》期刊2016-09-05)
孙译,石玉成,卢育霞,马林伟,任栋[7](2016)在《土层结构对油气管线工程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油气管线工程是生命线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跨度通常超越几十甚至几千公里,从而导致横穿地区覆盖层中土层结构存在明显差异,对地震动峰值加速度(PGA)产生较大影响,进而影响区划结果。本文采用分区拟合放大系数的方法,对华北平原地区某大型管线进行研究,给出研究区不同土层结构条件下场地放大系数KS-基岩PGA拟合函数结果,得到沿线附近10km范围内的PGA区划图结果,并与第四代和第五代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提出的场地系数公式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叁种计算方法的结果表明,研究区内50年超越概率10%条件下实际场地放大系数为1.30~1.45,50年超越概率5%条件下实际场地放大系数为1.15~1.30,均高于我国第四代和第五代区划图对场地系数的建议值。50年超越概率10%下的PGA区划图结果显示,局部区域在第四代和第五代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场地系数的结果中位于0.15g或0.20g区,由于KS的提高,其实际计算结果会提升为0.20g或0.25g分区,这说明场地系数对峰值加速度区划图结果具有较大影响。(本文来源于《地震工程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王红卫,冯志军,刘希强,陈时军[8](2015)在《山东地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场地效应的定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场地效应研究在地震区划、地震预警及震害快速评估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收集整理了2004—2012年山东地区2630个地震安全性评价工程的相关资料,包括场地类型、覆盖层厚度、钻孔剪切波速、自由基岩和土层表面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计算结果。利用上述资料计算得到了每个工程场地的场地效应放大因子和场地指数;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对场地效应放大因子与基岩峰值加速度、场地指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得出了叁者之间的定量统计表达式,实现了场地效应放大因子的连续取值。结果表明,场地效应放大因子与基岩峰值加速度之间为线性负相关,与场地指数之间为非线性相关。(本文来源于《地震地质》期刊2015年01期)
侯小健,刘笑非,陈涛[9](2015)在《大桥多项研究成果国内领先》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铺前3月6日电(侯小健 刘笑非 特约陈涛)今天开工的铺前大桥跨越活动断层,建设条件复杂、技术难度高,设计须攻克抗震和抗风两大技术难题。为此,省交通运输厅组织大桥建设指挥部、项目管理承包单位等组织开展了多项专题研究,多项研究成果国内领先,已运用(本文来源于《海南日报》期刊2015-03-07)
席远,耿淑伟,董满生,陈鹏[10](2014)在《基于我国现行规范场地划分标准的中小震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衰减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搜集了美国西部近几年的中小地震记录1 321条以及场地钻孔资料,震级范围为M(3.5~6.5),根据钻孔资料将美国西部地震记录,按照我国GB 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规定进行场地分类,统计得到了Ⅰ、Ⅱ、Ⅲ类场地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的衰减关系并分析了其特点。通过将Ⅰ类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的衰减关系与前人研究的基岩场地衰减关系对比,发现Ⅰ类场地得到的水平和竖向PGA衰减曲线与前人研究的基本一致。由此说明只要场地类别一致,使用不同地区同类场地的中小震记录进行地震动参数研究是可行的。结果为我国的中小震峰值加速度估计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工业建筑》期刊2014年01期)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有限元结合应力型黏弹性人工边界的方法,建立了丰满水电站重建工程挡水坝段有限元数值模型,分析了地震动0°输入时不同峰值速度和峰值加速度对重力坝地震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地震动峰值速度对坝体参考点位移、应力的影响程度明显大于地震动峰值加速度;随着地震动峰值速度的增加,坝体各参考点顺河向位移和竖直向位移都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第一主应力和第叁主应力分别在坝踵和坝趾处影响程度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论文参考文献
[1].崔恩文,郭恩栋,李娆饶.谱强度SI和地震动峰值加速度PGA参数在高铁列车地震预警中的应用[J].世界地震工程.2019
[2].胡良明,朱军福,孙奔博.地震动峰值速度与峰值加速度对重力坝动力响应影响[J].水力发电.2019
[3].陈保家.中美标准中关于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的获取与场地类别的划分[J].中外建筑.2018
[4].李建强.莫喀高铁不同设计基准期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取值分析[J].铁道标准设计.2018
[5].郭明珠,陈志伟,缪逸飞.竖向与水平向地震动峰值加速度比值V/H的影响因素探究[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18
[6].周凯.依据GB18306-2015对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调整时的注意事项[C].2016年全国工程勘察学术大会论文集(上册).2016
[7].孙译,石玉成,卢育霞,马林伟,任栋.土层结构对油气管线工程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的影响研究[J].地震工程学报.2016
[8].王红卫,冯志军,刘希强,陈时军.山东地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场地效应的定量分析[J].地震地质.2015
[9].侯小健,刘笑非,陈涛.大桥多项研究成果国内领先[N].海南日报.2015
[10].席远,耿淑伟,董满生,陈鹏.基于我国现行规范场地划分标准的中小震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衰减关系[J].工业建筑.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