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结构耐撞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抗撞结构,吸能导向,耐撞性,主从关联拓扑优化
结构耐撞性论文文献综述
雷正保,黄敏,苟明兴[1](2019)在《吸导结构耐撞性的主从关联拓扑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的抗撞结构只需满足安全性指标要求,虽然它既要求碰撞最大加速度小,又要求结构最大变形量小,但可行域有交集。随着国家标准的完善,新增对刚度有极高要求的导向性指标,使同时满足安全性与导向性要求的可行域为空集,现有方法不能解决此问题。本文中提出一种吸能导向抗撞结构的主从关联耐撞性拓扑优化方法。首先,针对安全性指标,建立安全从属模型。然后,根据安全从属模型的传力路径,引入导向刚度补偿装置,将其与安全从属模型结合而建立了主模型并通过拓扑优化获取其拓扑构型。最后,利用实例验证了所提出方法的适用性,结果表明,车辆在25%重迭率碰撞中导向性优越,且在100%正面碰撞中吸能效果良好,为抗撞结构的优化设计提供了一种新方法。(本文来源于《汽车工程》期刊2019年11期)
鲍莉霞,刘赛博,肖晨,许明财[2](2019)在《桥梁防船撞波纹钢夹层吸能结构耐撞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确定桥梁防船撞波纹钢夹层结构的合理布置方式和结构参数,根据某长江大桥桥墩防撞需求设计波纹钢夹层结构,采用LS-DYNA软件建立夹层结构和船艏的有限元模型,模拟船艏撞击夹层结构的过程,分析不同波纹板布置方向、波纹板厚度和面板厚度下夹层结构的耐撞性指标和撞击力。结果表明:波纹板竖直布置比水平布置具备更好的吸能效果;波纹板厚度对耐撞性指标的影响不大;耐撞性指标随面板厚度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厚度为7mm时耐撞性指标最大;波纹钢夹层结构对船舶撞击力的削减达到60%以上;波纹钢夹层结构对撞击能量不敏感,具备较好的稳健性和吸能效果。(本文来源于《桥梁建设》期刊2019年05期)
程文文,谭继锦,解宇,季天宇[3](2019)在《基于多目标优化的车身前端结构耐撞性和轻量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决车身前端结构耐撞性和轻量化之间的矛盾,通过分析正面碰撞过程中力的传递路径和能量分布,筛选出对碰撞性能影响较大的部件作为优化设计对象.将所选部件的材料和厚度作为设计变量,建立结构耐撞性和轻量化多目标优化问题的数学模型,以部件总质量和总吸能量作为优化目标、加速度峰值和前围板入侵量作为约束条件进行优化分析,得出所选部件材料和厚度的最优组合.优化后,车身前端结构质量减轻3.5%,总的吸能量增加8.9%,加速度峰值降低14.7%,前围板入侵量减少8.7%.不仅提高了汽车正面碰撞的耐撞性,且实现了车身前端结构的轻量化.(本文来源于《车辆与动力技术》期刊2019年02期)
潘晋,黄义飞,徐荣康,许明财[4](2019)在《波纹夹层结构耐撞性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波纹夹层结构广泛应用于防撞设计中,对不同焊接及填充形式下波纹夹层结构的耐撞性能的研究,可为实际工程中焊接及填充形式的选取提供依据.基于有限元仿真方法,讨论了不同焊接形式及PVC泡沫填充形式的波纹夹层结构在冲击荷载作用下的耐撞性能.结果表明,在夹层结构极限冲击能量范围内,夹芯层与面板未焊接条件下的耐撞性能较优,但夹芯层与面板焊接条件下夹层结构所能吸收的冲击能量远高于未焊接条件;全部填充的波纹夹层结构吸能最多撞深最小,但碰撞力峰值过大,不利于夹层结构的保护作用;迎撞面填充的波纹夹层结构吸能效果优于背撞面填充.(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期刊2019年02期)
黄敏,雷正保,孙汉正,陈小勇[5](2019)在《纯电动汽车正面抗撞结构耐撞性拓扑优化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决纯电动汽车正面碰撞安全性差的问题,文章提出了一种综合考虑5种典型碰撞工况下整车优化区域以及动力电池布置分析的多目标耐撞性拓扑优化方法。基于混合元胞自动机(hybrid cellular automata,HCA)算法,耐撞性拓扑优化以单元相对密度为设计变量、结构内能密度分布统一为目标,运用固体各向同性微结构材料惩罚模型(solid isotropic material with penalization model,SIMP)下的变密度法进行材料分布;迭代收敛后,最终得到了传力路径优越、构型明朗清晰的耐撞性车身结构,同时得到符合整车性能要求的吸能纵梁形状。对优化后的整车模型进行的耐撞性验证表明,该优化结构让碰撞加速度与结构变形量同步最优化,大大增加了纯电动汽车正面碰撞的安全性,优化出的抗撞结构为纯电动汽车正面耐撞性设计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吴长风,那景新,杨佳宙,苏亮,卢琳兆[6](2018)在《客车正面碰撞车身结构耐撞性分析与改进》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一款12 m承载式公路客车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车30 km/h碰撞测试和整车CAE模型验证,并对车辆结构的耐撞性进行分析,提出前部结构改进方案,结构耐撞性有明显的提升。(本文来源于《客车技术与研究》期刊2018年04期)
刘昌业,莫易敏,韦勇,梁永彬,席小婷[7](2018)在《面向侧翻工况下小客车上部结构耐撞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某小客车侧翻试验有限元仿真模型,通过运动参数、部件变形与实验进行对标分析,验证有限元模型可靠性.从结构变形、受力、吸能等方面确定关键吸能和承载部件.从拉伸(压缩)与弯曲、弯曲与扭转的组合变形和压杆的失稳变形分析薄壁梁结构的变形模式.通过理论分析与有限元仿真,研究壁厚、截面形态、加强结构叁个方面对上部结构耐撞性的影响.采用正交试验法研究关键结构厚度对质量、吸能以及侵入量的综合影响.分别从增加壁厚、加强板、以及高强度钢等提出耐撞性优化设计方案.(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期刊2018年04期)
胡远志,甘顺,刘西,廖高健,周林[8](2018)在《某微型面包车正面碰撞变形控制与结构耐撞性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微型面包车型在正面碰撞中的结构耐撞性能,针对GB 11551—2014《汽车正面碰撞的乘员保护》的相关技术要求,以某量产微型面包车为例分析此类车型车身结构在设计上可规避的弊端,并给出前期总体指导建议。然后运用LS-DYNA软件进行碰撞模拟仿真分析,结合微型面包车的结构特点,并考虑工艺可实施性给出合理的优化方案。通过整车试验验证,此优化方案有效地改善了车身结构耐撞性,碰撞效率值达到55.7%。同时,结果表明为减小乘员舱入侵量和门框变形量,最大限度地保障乘员的逃生空间,微型面包车前端至少应留有450 mm的可压缩吸能空间。研究成果可为其他此类结构的车型整车耐撞性开发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8年18期)
陈炉云,李磊鑫[9](2018)在《基于临界碰撞速度的船舶结构耐撞性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船舶结构碰撞破损、能量转换和碰撞力间的关系,提出以临界撞速为耐撞性指标的船舶结构耐撞性评价模型,建立了船舶结构耐撞性优化方程.以2艘渔船发生正碰为例,开展了船舶碰撞的数值计算.比较了撞击速度对结构碰撞特性的影响,确定了临界撞击速度,给出了以提高船舶结构临界撞速为目标的结构改进建议.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基于临界撞速的船舶结构耐撞性评价指标具有可行性.(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郑玉卿,朱西产,董学勤,赵汝涛,马志雄[10](2018)在《微型电动汽车转向管柱支撑结构耐撞性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GB11557—2011的要求,为某微型电动汽车设计了一款转向管柱吸能支撑结构,它由两根中部含V型缺口的槽型薄壁梁组合而成,其塑性变形阶段的极限强度水平可由V型缺口关键参数c和夹角θ调控。仿真结果表明:人体模块碰撞力随c和θ增大呈非线性减小。由c=24mm的数值仿真和碰撞试验结果对比可知:两者塑性变形模式一致;碰撞力曲线吻合得较好;人体模块碰撞力峰值偏差仅为6.1%。新支撑结构的强度和碰撞吸能水平在冲击试验和驾乘过程中均符合耐撞性设计要求。(本文来源于《汽车工程》期刊2018年05期)
结构耐撞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确定桥梁防船撞波纹钢夹层结构的合理布置方式和结构参数,根据某长江大桥桥墩防撞需求设计波纹钢夹层结构,采用LS-DYNA软件建立夹层结构和船艏的有限元模型,模拟船艏撞击夹层结构的过程,分析不同波纹板布置方向、波纹板厚度和面板厚度下夹层结构的耐撞性指标和撞击力。结果表明:波纹板竖直布置比水平布置具备更好的吸能效果;波纹板厚度对耐撞性指标的影响不大;耐撞性指标随面板厚度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厚度为7mm时耐撞性指标最大;波纹钢夹层结构对船舶撞击力的削减达到60%以上;波纹钢夹层结构对撞击能量不敏感,具备较好的稳健性和吸能效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结构耐撞性论文参考文献
[1].雷正保,黄敏,苟明兴.吸导结构耐撞性的主从关联拓扑优化[J].汽车工程.2019
[2].鲍莉霞,刘赛博,肖晨,许明财.桥梁防船撞波纹钢夹层吸能结构耐撞性研究[J].桥梁建设.2019
[3].程文文,谭继锦,解宇,季天宇.基于多目标优化的车身前端结构耐撞性和轻量化设计[J].车辆与动力技术.2019
[4].潘晋,黄义飞,徐荣康,许明财.波纹夹层结构耐撞性影响因素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19
[5].黄敏,雷正保,孙汉正,陈小勇.纯电动汽车正面抗撞结构耐撞性拓扑优化方法[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6].吴长风,那景新,杨佳宙,苏亮,卢琳兆.客车正面碰撞车身结构耐撞性分析与改进[J].客车技术与研究.2018
[7].刘昌业,莫易敏,韦勇,梁永彬,席小婷.面向侧翻工况下小客车上部结构耐撞性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18
[8].胡远志,甘顺,刘西,廖高健,周林.某微型面包车正面碰撞变形控制与结构耐撞性优化[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8
[9].陈炉云,李磊鑫.基于临界碰撞速度的船舶结构耐撞性优化[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8
[10].郑玉卿,朱西产,董学勤,赵汝涛,马志雄.微型电动汽车转向管柱支撑结构耐撞性设计[J].汽车工程.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