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克斯罗斯论文-李燕霞,章国军

雷克斯罗斯论文-李燕霞,章国军

导读:本文包含了雷克斯罗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雷克斯罗斯,禅宗生态美,生态翻译,跨文化交际

雷克斯罗斯论文文献综述

李燕霞,章国军[1](2019)在《英诗汉译中生态美的诗意构建——以雷克斯罗斯诗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着名诗人和翻译家肯尼斯·雷克斯罗斯热衷东方禅佛思想,他的诗歌和译作以简单质朴的风格艺术化直呈对生态自然的敬畏与热爱,极尽禅宗生态之美。对雷克斯罗斯诗歌译作的探讨,主要从他诗歌的生态审美意蕴解析和生态翻译语言维、文化维及交际维理论指导下的英诗翻译策略两方面进行,研究雷氏诗歌生态美建构及其生态翻译,对于中国典籍在西方的译介与流变、文学翻译的跨文化交际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李燕霞,章国军[2](2018)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雷克斯罗斯的英诗翻译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着名诗人肯尼斯·雷克斯罗斯的英语诗歌与禅宗自然观有着深厚的渊源,又深受中国诗词文化的熏陶,具有"以禅入诗,观照自然"的特点。生态翻译视角下的诗歌翻译应该是译者协调和适应翻译生态环境中语言、文化和交际等各类因素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译者需要特别关注语言转化、思想渗透及文化交际这叁种元素对翻译效果的影响,以译出雷氏诗歌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及禅宗意蕴。(本文来源于《岭南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曾衍文[3](2018)在《美国诗人肯尼斯·雷克斯罗斯与中国古典情缘──2004—2017年肯尼斯·雷克斯罗斯研究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了解美国诗人肯尼斯·雷克斯罗斯及其诗译诗作相关研究的后续发展方向,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平台上以"Kenneth Rexroth"及对应的汉译版本作为关键词进行检索,获得研究相关论文共64篇。根据从2004—2017年肯尼斯·雷克斯罗斯相关研究文章的统计分析显示,我国学者对其研究的重点包括:肯尼斯·雷克斯罗斯汉诗英译中的创意英译、我国诗人对肯尼斯·雷克斯罗斯的影响以及肯尼斯·雷克斯罗斯诗歌作品中的佛道意境等领域。但是,肯尼斯·雷克斯罗斯的汉诗英译在西方读者中的传播和接受程度、其英诗如何汉译以及在我国的传播情况等研究领域还有待深入探讨。(本文来源于《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李燕霞[4](2018)在《接受美学视阈下的译者主体性——雷克斯罗斯诗词英译评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确定了译者主观能动性的地位,接受美学以读者为中心,关注读者及其期待视野和审美经验。接受美学视阈下的译者主体性受到"召唤结构""期待视野"和"文本历史性"等因素的制约,从而间接影响翻译效果。从译者主体性的角度,在评析李清照《一剪梅》雷克斯罗斯译本的基础上,指出:诗歌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在诗歌形式、意象传达和意境营造上表现突出,雷克斯罗斯"创意英译"的翻译策略遵循了译者主体性的客观规律,是诗歌翻译创新的有效尝试。(本文来源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谢雁鸣[5](2018)在《改写理论视角下诗歌翻译中的文化过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巴斯奈特和勒菲弗尔提出的“文化转向”为翻译研究带来了全新的研究视角。作为“文化转向”的理论基础,勒菲弗尔提出的改写理论突出了意识形态、诗学与赞助人这叁个要素对翻译的影响。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形式。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原文本经过译入语文化的层层过滤,发生内容及形式上的改变。就相关文献来看,国内外关于翻译中的文化过滤的研究较为有限,而且对文化过滤机制的研究存在缺乏理论框架及具体案例分析的问题。此外,过往研究极少关注诗歌翻译中的文化过滤机制。肯尼斯·雷克斯罗斯所译的《中国诗百首》自1956年出版以来,被美国读者广泛接受,并被收录在美国高校教材及许多重要的美国诗集中。然而,过去对此译本的研究通常分析其翻译方法,并未探寻译文中的文化过滤现象。由于诗歌蕴涵丰富的文化要素,对诗歌翻译中的文化过滤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选取雷克斯罗斯的《中国诗百首》英译为对象进行个案研究,考察译者在文本外及文本内进行的过滤,并从勒菲弗尔改写理论的叁个要素出发探讨影响文化过滤的因素,以及过滤对译文有何影响。本研究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分析。针对《中国诗百首》的整个翻译过程,本文探讨两个层面的文化过滤:文本外的过滤和文本内的过滤。首先,笔者将探讨雷克斯罗斯选择及过滤哪些主题的诗歌,并探寻意识形态、诗学及赞助人如何影响文本外的过滤。接着,笔者将探讨翻译过程中译者在诗学方面和意识形态方面的过滤,并探寻诗学和意识形态如何影响文本内的过滤。通过详尽分析,本研究得出以下发现。文本外的过滤体现在对特定主题的诗歌的选择与过滤。雷克斯罗斯在《中国诗百首》中选择了很多抒情的诗作,它们主要表现人与自然的交融、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以及其他复杂细微的个人情感,其他关于政治抱负、政治挫折的诗歌则选择较少或被过滤。文本内的过滤主要表现在诗学和意识形态方面。诗学方面涉及到了韵律、语言风格、叙事视角和修辞手法的过滤;意识形态方面涉及到了政治意蕴、宗教信息、伦理、生态文化及物质文化的过滤。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译语文化的诗学和意识形态及赞助人起到了文化过滤层的作用,影响了译者的决策过程。最终,译者使中国诗词变得美国化、现代化,并强调诗歌中的情感因素,从而使译文更容易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更易于为目标读者所接受。本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诗歌翻译中的文化过滤机制,对古诗英译具体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并有望引起更多学者对雷克斯罗斯译本的关注,同时为以后从改写理论视角考察文化过滤的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期刊2018-03-16)

谭艳丽[6](2016)在《肯尼斯·雷克斯罗斯诗学略论》一文中研究指出肯尼斯·雷克斯罗斯(Kenneth Rexroth,中文名王红公)是一位具备多元文化思维模式和跨学科、跨文化视域的研究者。他深受中国古代诗歌、道家思想和佛教文化的影响,并对东方文化元素进行再创造。雷克斯罗斯以西方和东方文化为背景,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诗学观。他反对当时在美国诗歌界占统治地位的艾略特所提倡的“非个性化”诗学观,他认为诗歌的内涵是诗人对内心体验进行创新、创造的“滤视”,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诗意互动。从诗歌的表现形式上来看,他重视诗歌的用词和结构所展现的乐感。雷克斯罗斯对中国诗学的研究、传播以及对东方文化进行再创造的作品,不仅影响了美国文坛,对中国文化和诗学的研究及发展无疑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国学者对他的研究起步较晚,在现有的研究成果中,多数学者从其翻译的角度着手,但对其诗学观、诗学价值的研究还不够。本文通过对雷克斯罗斯的东方诗学的再创造、在东西文化背景基础上建立的独特的诗学观以及不足之处进行研究,以期进一步发现肯尼斯·雷克斯罗斯的诗学价值以及地位。(本文来源于《湖北民族学院》期刊2016-06-30)

郝晓静[7](2015)在《雷克斯罗斯的英译汉诗在西方的传播与接受》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传播学理论为基础,具体分析影响文学传播,尤其是诗歌传播诸因素,以传播效果为重点,探讨雷克斯罗斯的英译汉诗在题材选择和表现形式方面的特点,突出传播者(即译者本人)的作用和传播环境的影响,由此导出他的译诗在国外成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对国内古典诗歌翻译提出建议。(本文来源于《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4期)

吴晓梅[8](2015)在《肯尼斯·雷克斯罗斯与中国》一文中研究指出一 肯尼斯·雷克斯罗斯(Kenneth Rexroth,1905-1982),二十世纪美国着名诗人,“旧金山诗歌复兴运动”的发起人,被称作“垮掉一代之父”。在中国,雷氏受到关注是因为他翻译了许多中国诗歌,其中包括《中国诗一百首》(195(本文来源于《光明日报》期刊2015-09-12)

杨玉丹[9](2015)在《美国诗人与中国智慧》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研究肯尼斯·雷克斯罗斯译诗和诗歌作品中的中国元素,溯源雷克斯罗斯的中国文化情结,为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和沟通提供新的视角。肯尼斯·雷克斯罗斯是美国“垮掉的一代”文化运动的发起者之一,而他对现代美国文学发展的特殊贡献还在于他将中国古典诗歌引进了美国文学,他率先翻译了大量中国诗歌,并且在他个人的诗歌创作中也融入了中国诗歌模式。学界早已广泛承认现代美国诗歌的发展曾受到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多位美国诗人的作品中都显露出中国诗歌范式的踪迹,而雷克斯罗斯就是此类诗人之一。本文通过研究雷克斯罗斯翻译的中国诗歌和创作的诗歌,探讨中国文化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并指出,雷克斯罗斯用心选择符合其文学理念的中国古诗进行翻译,而他创作的诗歌肖似他翻译的中国古诗。首先,雷克斯罗斯诗歌中的山水景观呈现方法符合中国古典山水诗对自然的理解。其次,雷克斯罗斯诗歌中的情感表达方式也类似中国古诗中对理想爱情、友情和隐士之道的描述。第叁,更为重要的是,雷克斯罗斯通过大量的翻译,理解、吸收并内化了中国古典哲学,并在他的诗作中有所呈现。因此,雷克斯罗斯之所以能形成其独特的诗歌风格,翻译中国古诗在其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翻译是一个双向影响的过程,译者在其中会经历思想和观念的转变。雷克斯罗斯翻译了大量中国古诗,他对李清照、杜甫等诗人尤其偏爱,在翻译中,他与这些诗人的观点和情感产生了深刻共鸣,也影响了他个人的诗歌创作。他的诗歌与其他美国诗人相比,具有强烈的中国文化色彩。中国古典诗歌对雷克斯罗斯的影响,证明了中西文学交流的成果和意义所在。(本文来源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期刊2015-05-20)

丁振琴[10](2015)在《探析肯尼斯·雷克斯罗斯英译李清照诗词中女性形象的改写》一文中研究指出肯尼斯·雷克斯罗斯英译李清照诗词时大量改写了原作所刻画的女性形象。译诗中,译者为原诗词增加了神秘的性文化色彩,将端庄矜持、含蓄委婉、羞涩内敛的中国古代女子改写为率真奔放、热烈张扬、直接大胆的西方现代女子。本文以勒菲弗尔的"叁要素"理论为框架,从意识形态、诗学形态和赞助人叁个方面深入地探讨、分析译者改写原作的原因,发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深受其所处历史文化背景的制控。译者对原诗词中女性形象进行改写的主要原因是:"垮掉"意识形态的影响、女性主义理论的熏陶、西方诗学思维的操控以及美国学界、出版社及读者等赞助人的鼓舞。通过对译者改写原因的分析和探讨,笔者期望能为古诗词英译的实践、批评和发展及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提供些许借鉴。(本文来源于《东方翻译》期刊2015年02期)

雷克斯罗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美国着名诗人肯尼斯·雷克斯罗斯的英语诗歌与禅宗自然观有着深厚的渊源,又深受中国诗词文化的熏陶,具有"以禅入诗,观照自然"的特点。生态翻译视角下的诗歌翻译应该是译者协调和适应翻译生态环境中语言、文化和交际等各类因素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译者需要特别关注语言转化、思想渗透及文化交际这叁种元素对翻译效果的影响,以译出雷氏诗歌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及禅宗意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雷克斯罗斯论文参考文献

[1].李燕霞,章国军.英诗汉译中生态美的诗意构建——以雷克斯罗斯诗译为例[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李燕霞,章国军.生态翻译学视角下雷克斯罗斯的英诗翻译策略[J].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8

[3].曾衍文.美国诗人肯尼斯·雷克斯罗斯与中国古典情缘──2004—2017年肯尼斯·雷克斯罗斯研究述评[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4].李燕霞.接受美学视阈下的译者主体性——雷克斯罗斯诗词英译评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5].谢雁鸣.改写理论视角下诗歌翻译中的文化过滤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8

[6].谭艳丽.肯尼斯·雷克斯罗斯诗学略论[D].湖北民族学院.2016

[7].郝晓静.雷克斯罗斯的英译汉诗在西方的传播与接受[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8].吴晓梅.肯尼斯·雷克斯罗斯与中国[N].光明日报.2015

[9].杨玉丹.美国诗人与中国智慧[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5

[10].丁振琴.探析肯尼斯·雷克斯罗斯英译李清照诗词中女性形象的改写[J].东方翻译.2015

标签:;  ;  ;  ;  

雷克斯罗斯论文-李燕霞,章国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