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女性劳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女性劳动及社会保障权益,弊端,完善对策
女性劳动论文文献综述
蔺妍[1](2019)在《女性劳动及社会保障权益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对女性劳动及社会保障权益的保护也由来已久,随着我国全面二孩政策的出台,女性劳动者的权益备受关注。本文从女性劳动及社会保障权益的范畴出发,从女性平等就业、"四期"保护、生育保险及维权路径方面分析女性权益保护的弊端,并从立法、地方政策、社会责任等层面提出解决对策。希望女性劳动及社会保障权益得到切实保护。(本文来源于《时代经贸》期刊2019年33期)
赵梦晗[2](2019)在《生育年龄如何塑造中国城镇女性的劳动参与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以往有关生育年龄的研究中,主要关注的是政策因素或环境因素对女性生育年龄的影响。随着中国妇女生育水平的下降以及生育模式的转变,生育子女的年龄越来越多地反映个体自身的意愿和对不同生命历程的选择。依据生命历程理论和人力资本相关理论,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1991—2015年九期追踪数据,使用混合效应模型,减小了个体间异质性对模型的影响,对不同年龄生育行为与中国城镇女性劳动参与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相比在23—25岁间初育的女性,在23岁之前和25岁之后生育第一个子女的女性其劳动参与可能性更高。(本文来源于《人口与经济》期刊2019年06期)
贺苗苗[3](2019)在《提高滨海新区女性劳动参与率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提高女性劳动参与率,促进女性就业,是激发就业市场活力,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本文采取调查问卷的调查方法,分析反映滨海新区当前女性就业现状,并针对如何提高滨海新区女性劳动参与率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本文来源于《天津经济》期刊2019年11期)
苏熠慧[4](2019)在《重构家务劳动分析的可能路径——对20世纪70年代社会主义女性主义有关家务劳动讨论的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20世纪70年代社会主义女性主义者内部有关家务劳动的讨论出发,梳理了社会主义女性主义者围绕家务劳动的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和剩余价值这些问题进行的争论。从反思这些争论的基础出发,提出重构家务劳动政治经济学的几种可能:厘清家务劳动使用价值的维度,拓展价值分析的多个层面;超越"生产性/非生产性"的二元框架,引入"家务劳动的商品化程度"这一连续体来分析家务劳动的交换价值;在讨论家务劳动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将家务劳动的商品化和社会化进行区分;将不同地区的家庭模式纳入家务劳动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本文来源于《妇女研究论丛》期刊2019年06期)
黄桂霞[5](2019)在《女性生育权与劳动就业权的保障:一致与分歧》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两种生产理论出发,以中国共产党制定的生育保障制度政策为例,通过对女性生育权和劳动就业权的认识和定位,分析两项权利保障的一致性、分歧与矛盾,厘清国家对女性生育权和劳动权保障的意义,为推动中国从人口红利大国向人力资本红利强国的转变、助力国家生育政策的实施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妇女研究论丛》期刊2019年05期)
林希[6](2019)在《明清时期福建下层社会女性的劳动习俗及其财产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古以来,福建等中国南方地区的生产模式与中国传统农耕社会的"男耕女织"不同,下层社会的妇女们不仅承担主要的家务劳动,而且还下田劳作,甚至外出打工、经商,是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对家庭贡献很大。因此她们拥有一定的财产所有权和继承权,有一定的家庭地位。(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张曌,杨兴洪[7](2019)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农村女性劳动供给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农村劳动供给的影响,文章分别采用Logit模型和多元回归模型就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农村女性劳动供给率和劳动供给时间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农村女性劳动供给率具有显着影响,对农村女性有偿市场劳动时间及非农劳动时间具有显着负相关,对农业劳动具有显着正相关,对无偿家庭劳动时间影响并不显着。因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会提高农村女性劳动供给率,减少农村女性有偿市场劳动时间和非农劳动时间,增加农村女性农业劳动时间。(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期刊2019年07期)
詹思佳[8](2019)在《女性就业,顾家成了“绊脚石”》一文中研究指出7月15日,获悉,根据国家统计局银川调查队对银川市月度劳动力调查资料显示,今年6月,银川市共抽选调查样本1014户,调查总人数为2735人。其中,16岁以上人口为2196人,男性1093人,女性1103人;调查劳动力就业人口为1408人,男性779人(本文来源于《银川日报》期刊2019-07-16)
吴慧芬[9](2019)在《浅议二孩背景下女性劳动权益的法律保障》一文中研究指出劳动权是人类众多权利当中十分重要的一项,与日常的生活和生存息息相关,尤其是女性,在我国的二孩政策实行之后,对于女性劳动者劳动权益保障的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和社会关注的焦点,虽然国家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努力完善女性劳动权益保障体系,可是在实际应用当中我们发现,在部分措施的衔接和制度的安排上都有较大的进步空间,因此社会各界都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切实有效保障女性劳动者权益。(本文来源于《法制博览》期刊2019年20期)
陈洁,刘亚飞[10](2019)在《婚姻状态对女性劳动参与的影响——加入内生性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婚姻是影响女性劳动参与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国内已有研究只是将婚姻状态作为控制变量,缺乏对婚姻状态与劳动参与之间作用机理的深入分析,女性市场劳动参与和其婚姻状态之间的内生性也一直被忽视。本文从劳动参与决策出发,从市场工资与保留工资的决定因素入手,使用第叁期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在婚姻的框架下分别探讨个人特征、家庭特征、世代特征和宏观经济特征对女性劳动参与的影响。基于Probit模型的回归结果,已婚状态和未婚相比对女性的劳动参与存在显着的负向影响,对城镇女性的负向影响大于对农村女性的负向影响。对于不同出生队列,婚姻状态对女性劳动参与的影响存在差异。Wald检验发现对于城镇样本,婚姻状态和劳动参与之间确实存在内生关系,对于农村样本,婚姻状态对于劳动参与并不是一个内生变量,因此后文的内生性分析是基于城镇样本进行的。在通过人口性别比和婚姻登记条例的修订控制住内生性后,通过两步法的IV Probit模型回归结果显示已婚状态对城镇女性劳动参与的负向影响显着变大,这与现在很多城市女性因为接受教育和追求事业而晚婚密切相关。提高已婚女性的劳动参与需要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和劳动力市场的完善,缓解女性面临的家庭和事业的冲突。(本文来源于《人口学刊》期刊2019年04期)
女性劳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以往有关生育年龄的研究中,主要关注的是政策因素或环境因素对女性生育年龄的影响。随着中国妇女生育水平的下降以及生育模式的转变,生育子女的年龄越来越多地反映个体自身的意愿和对不同生命历程的选择。依据生命历程理论和人力资本相关理论,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1991—2015年九期追踪数据,使用混合效应模型,减小了个体间异质性对模型的影响,对不同年龄生育行为与中国城镇女性劳动参与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相比在23—25岁间初育的女性,在23岁之前和25岁之后生育第一个子女的女性其劳动参与可能性更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女性劳动论文参考文献
[1].蔺妍.女性劳动及社会保障权益探究[J].时代经贸.2019
[2].赵梦晗.生育年龄如何塑造中国城镇女性的劳动参与行为?[J].人口与经济.2019
[3].贺苗苗.提高滨海新区女性劳动参与率对策研究[J].天津经济.2019
[4].苏熠慧.重构家务劳动分析的可能路径——对20世纪70年代社会主义女性主义有关家务劳动讨论的反思[J].妇女研究论丛.2019
[5].黄桂霞.女性生育权与劳动就业权的保障:一致与分歧[J].妇女研究论丛.2019
[6].林希.明清时期福建下层社会女性的劳动习俗及其财产权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9
[7].张曌,杨兴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农村女性劳动供给的影响[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9
[8].詹思佳.女性就业,顾家成了“绊脚石”[N].银川日报.2019
[9].吴慧芬.浅议二孩背景下女性劳动权益的法律保障[J].法制博览.2019
[10].陈洁,刘亚飞.婚姻状态对女性劳动参与的影响——加入内生性的考察[J].人口学刊.2019
标签:女性劳动及社会保障权益; 弊端; 完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