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红卫1刘雅2曹骑豹1(1、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云南650106;2、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云南昆明650222)
摘要:建国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先后借鉴学习了发达国家的一些职教人才培养模式和先进经验,为我国的职业教育提供了一些成功经验。但鉴于中国初级阶段的国情实际以及现阶段正处于“转型期”的攻坚阶段,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模式也难以照搬植根于中国“开花结果”。如何开创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实际,具有中国职教特色和优势的厂学研结合,面向行业、企业和社会,以合作办学为创新机制,以合作双赢发展为动力,以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模式为教学合作的切入点,以合作就业、创业为导向,以现代服务业为宗旨的道路,这是现阶段我国职教体制和运作机制深化改革应突破的重点和难点。
关键词:职业教育体制机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师资为本”
培养什么样的教师、如何培养教师的问题并非是一个新课题,在我国现有的千余所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中,由于历史遗留的问题较多,欠账太多,加之行政化管理的体制下官本位和功利主义倾向较严重,不少高校(特别是民办高校中的“三本”院校和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思路、办学目标、办学任务、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以及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接轨的外环境等一系列的教育体制和运作机制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定位不准确,导致错位发展。尤其是是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急需的“双师型”教师量少质弱的“缺口”和“瓶颈”难题仍得不到切实解决,因而,就难以培养出实践技能强的应用型“双证制”人才,也就适应不了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人才竞争的需求。其存在的问题与差距甚大,主要表现为:
1、教育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的滞后性。建国初期的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的职业教育几乎停滞在全盘苏联职教模式上。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先后借鉴学习了世界劳工组织开发的职业培训技能模块(MES课程),北美国家的能力本位模块(CBE课程),德国的“双元制”、“徒弟制”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课程模式,英国的BTEC课程模式等各种不同职教类型和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的职业教育提供了一些成功经验。但鉴于中国初级阶段的国情实际以及现阶段正处于“转型期”改革的攻坚阶段,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模式也难以照搬植根于中国“开花结果”。正如德国驻华大使史丹泽所分析指出的那样:德国职业教育模式在中国尚不能“移植”,理由是因为目前中国还没有建立这样良好的适应环境。曾出现过德中合资生产大众系列轿车的质量问题与教训,就在于中方一线技术操作人员的技能水平和服务质量未达到合格要求,而导致一流设备、一流设计、一流生产的优质产品,成了不合格的配套技能和低效的营销服务水平。这说明经济理论的“短板效应”已在“双师型”和“双证制”这两个人才培养的“缺口”和“瓶颈”上,突显出“软肋”和滞后性。
2、高校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市场需求的结构性矛盾突出。近几年来,中国实现了高等教育超常规发展,在校学生达到2500万之多,毛入学率超过26%,高等教育规模世界第一,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历史性飞跃。但毕业生就业的形势随之更加严峻,多数经济学者认为,当前中国大学生就业难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结构性失业,是劳动力供给的调整跟不上需求的变化,尤其是民办高等院校的教师其“双师型”职业能力结构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从而引发劳动力的供求结构调整存在较长时滞所形成的一种失业。
据2009年4月20日召开的中国国际职业教育论坛信息披露:仅2008年我国职业院校在校生总数已超过3000万人,占据了高中阶段以上教育的“半壁江山”,但高级技工严重匮乏的差距却倍加突出,技术工人仅占全部工人的三分之一左右,且大多数是初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仅占4%[1]。
一方面,全球金融危机负面影响深度持续,世界经济走势仍处低迷,失业就业问题极为严峻。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显示:2008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已达历史新高纪录的559万人,加之往届尚未就业的70-80万大学生,2008年实际需要就业的大学生将超过720万。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广州,2007年的35万大学生毕业就业率仅为5∶1;上海2009年超过15万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相当严峻,70.52%的大学生至今为止就业“石沉大海”;云南2009年高校毕业生9万人,比去年增加0.9万,增幅达11.4%,加之往届未就业大学生有4万多人,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的严峻问题[2]。中国就业促进会副会长陈宇透露:就连“高不成、低不就”的高职高专就业率也很低,导致整个高等院校的就业率上不去,总有30%—50%的应届大学生找不到工作。2008年的500万大学生差不多有200万找不到工作。
另一方面,市场人才需求结构性矛盾又倍显突出。据国家职业统计部门2006年《行业人才需求调查报告》显示:全国目前有6000万销售人员,其中80%没有经过系统销售培训,而具有职业证书的高端销售人才更属凤毛麟角。该行业每年需求的营销人才缺口在40—50万人,营销人才已被国家列为几种稀缺人才之一[3]。动漫产业作为21世纪最具有希望的朝阳产业,目前专业人才不足10万人,加上广告设计、多媒体、网页设计、建筑行业的动漫人才缺口将达到百万人以上。资料显示:2006年,我国网络游戏产业产值高达65.4亿元,网络用户达3112万人,预计到2011年将达到4478万人,被称为“最具魅力的朝阳产业之一”,却被列入2006年国家信息技术紧缺人才培养工程(NTE)首批设定的十个紧缺专业之一[4]。据国际权威人力资源调查机构万宝胜华最新发布的《2008每年最难找到合适员工的十大职位》中,从事生产、运营、工程、保养等工作的技术人员成为最短缺的职位,其依次分别是技术人员、销售代表、高级管理人员、销售经理、机械师及机器操作人员、工程师、生产作业操作工、电焊工、一线员工、餐饮酒店员工。又据广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透露:广州的高技能人才需求高达190万人,未来三年中尚缺技工50万人[5]。而技术人员已连续两年列为十大人才短缺之排位的榜首。据专家分析预测:我国人才相关的服务业每年至少有8000亿元的潜在市场,仅2010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供需缺口就达1746万—2665万人[6]。中国社会科学院2009年《人才蓝皮书》进而预测:到2020年,我国的专业技术人才需求量将高达8127万人,其中企业经营管理、高技能、农村实用人才等需求独占鳌头[7]。而我国教育体制长期以来“关门办学、闭门造车”的办学模式是造成市场供需矛盾的结构性失调的主要原因之一。
本文探究的核心是:以民办高职院校“双师型”和“双证制”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内涵建设为主题,以打造职教集团、实习实训园区和中心基地等集约化的现代教育的创新平台为突破口,开创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实际、具有中国职教特色和优势的厂学结合之路,面向行业、企业和社会,以合作办学为新机制,以合作双赢发展为新动力,以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模式为教学合作的切入点,以合作就业为导向,以现代服务业为宗旨,这也是现阶段我国职教体制深化改革应突破的重难点。
“职业教育应该是面向人人、面向整个社会的教育,根本目的是让人学会技能和本领、能够就业、能够成为社会有用之才。”这是温家宝总理对符合我国国情实际的职业教育和人才培养目的的精辟概述和殷切希望,同时也是广义范畴的社会职教之核心概念。从世界范围来看,成熟的职业周期不断缩短,职业更替成为职业常态,职业危机将伴随人的整个职业生涯,“一职定终身”将成为历史。这对民办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课题,但传统模式下“刚从学校毕业,就上讲台授课”的大多数青年教师的实践技能和素质能力结构远远不能适应“双师型”的职业教育。
二、我国民办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现状及其问题分析
1、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市场培育与企业孵化功能的外部软环境基础缺失,校企合作办学平台构架支撑不到位,尤其是体现现代社会、现代教育的高职职教集团与实习实训基地和园区的集约化现代教育程度不高,差距甚大,缺乏“双师型”和“双证制”的人才培养的改革动力和创新模式,理论游离于实际之外,因而难以培养出一大批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
2、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特色、区位优势、竞争亮点、专业设置、教材及课程特色不明显,存在“千校皆一面,万教出一家”趋同化、同质化的倾向,因而内涵底蕴不足、教学质量不高,尤其是“双师型”教师教学团队量少质弱,“双证制”学生职业技能和实践应用能力不强。
3、民办高等职业教育法人治理结构性体制和组织构架以及管理运作机制尚未建立健全,体系不完善,监督机制缺位,“家族式”、“家长制”、粗放式管理模式较为普遍和严重,办学实力与质量水平面临优胜劣汰的竞争压力和未来教育生存风险的挑战,其“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统筹协调缺乏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专家治校、教授治学”的现代教育机制构建与改革受制约,尤其是职教“双师型”教师和高级人才队伍流失严重。
4、民办高等教育政策扶持力度不够,政府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到位,职能部门运作效率差,就业服务指导不力,某些社会用人单位对民办职教层次人才的录用存在政策歧视与就业偏见。
5、民办高等教育办学准入机制、退出机制、风险防范预警机制、教学评估机制体系构建不科学、不完善,依法治校制度不健全,职责不到位,校园安全隐患较多,社会声誉和知明度不高,招生难,就业更难,师资缺,“双师型”更缺。
6、民办高等教育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办学资产缺失空壳,教学设备投入不足,税赋透明度混淆,负债经营与融资风险较大,难以确保正常教学秩序与人才培养经费到位。
7、民办高等教育国际化办学接轨不到位,高端人才引进的开放度和广聚度不高,职教社会功能及其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和应用。
三、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任务及其“双师型”和“双证制”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定位
1、大力推进职教集团化的资源整合与双赢发展。积极组建一批优质教育集团,强势推进校企合作、厂学结合,跨地区、跨行业、规模化、集约化、连锁化发展,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和职教品牌化、专业特色化、竞争优势化、服务效益化的超常规、可持续全面发展,这是现代社会、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必需的科学教育手段。要克服和逐步扬弃现阶段传统而陈旧的“关门栓养”、“散兵游勇”、“各自为阵”的“小农作坊”式的人才培养定位模式。
由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牵头成立的云南民办职教首家100多个校企结合、厂学联姻的一体化职教集团,其试点成功经验可先在云南14所己开办多年的民办高校(含7所高职院校和7所独立学院)中以及欠发达边疆民族地区进行总结推广,这是本文调研并拟定研究的创新点。
2、强化区域性职教基地和公共实习实训园区建设。要利用区域性高新开发区及大中型优势企业、新建大学城等优质资源,调整优化职教基地区域化建设,拓展实习实训空间,夯实顶岗实作基地,提升社会化、职业化科技含量与就业创业率,开创一流现代职教基地,培养一流一线高技能职业专门人才,实现“学业接轨产业,就业接轨企业”的校企结合人才培养新目标、新模式、新途径,促进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和“双证制”学生的比例分别达到国家教育部对其人才培养方案评估合格率指标规定的50%和80%以上(评估优秀合格率需分别达70%和90%以上)。这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和质量工程的硬指标,也是本课题研究拟定的预期实现目标。
3、积极推进职教多渠道、多元化、多选择的办学创新模式,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民办高等职业教育体系。要分类指导,逐步建立和实施初职、中职、高职、本科学历教育与短期技能培训、职业技术鉴定、认证上岗、就业服务、社会互动的一体化、全方位职教体系,形成贯通职教的“立交桥”与多功能复合、良性循环的“孵化器”,实现学历与非学历结合,公办与民办联姻,企业与行业参与,股份制投资融资,政府主导、职能部门引导,政策扶持、宏观调控,院校、企业、社会力量合力办学的主体多元化、办学开放化、模式多样化、特色优势化、质量效益化的新型的现代服务业的民办教育格局,这是本文探究的重点。
4、改革民办高等教育学业、学历、学籍管理体制,实行弹性学业制和职业模块考证制。要实行“宽进严出”的弹性学制,突破职教“中专、高职高专”一贯下限制的学历、学制禁区,实施“高级技师+高职本科”双学历、双职位制,以及三本“4+x”本硕学制,改革基础课、专业课程设置及教材编写分类管理和考试制度,实行教育部门、学校负责管理文化课、基础课理论教学与考核,产业部门、职业鉴定部门、企业负责管理职业技术等级实践教学与考核的“双证制”,培养一专多能的高级“蓝领”专门人才。同时,要打造一批适应高职教育的“特色专业”、“优秀教学团队”、“精品课程”等一系列教学改革的成果,夯实“双师型”和“双证制”人才培养的基础。这是本文探究的难点。
5、培养“双师型”师资教学团队,实行严格的职教教师“双证准入制度”。要出大力、下猛药,尽早尽快解决民办高等教育“双师型”教师匮乏短缺的现状问题,实行严格的民办高等教育教师“双证准入制”,即:“教师资格证+高级职业技术等级证”任教制,以确保“双师型”教师队伍内涵建设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随着我国三次人口高峰期衰减后生源数量减少的客观规律与现实,加之市场竞争、供求调节、优胜劣汰的客观规律的制约和影响,我国教育界的某些院校将面临未来教育风险的困境和挑战,这非耸人听闻,当今现实已有典型案例所证。那么,涉及办学质量差的民办职教更是首当其冲。如何尽快建立健全我国职教评估风险预警机制,防范和化解未来教育风险,其关键在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师资队伍的内涵建设、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深化改革,这是本文对未来教育风险探究的忧患意识。
若经过国家教育部门评估合格和优秀的高职院校,可遴选一批国家级、省部级高职示范性院校作为经验推广应用。对于黄牌、红牌警示后仍整改不合格、不通过的高职院校,应予“关、停、并、转”或资产重组、股份制改造和重建,以吸取教训为之警示。关键是妥善处理和安置好教职工和学生的后续一系列稳定问题,这也是本文对教育风险评估的判断和选择。
参考文献
[1]摘自《国际金融报》,2008.7.10。
[2]摘自《中国就业网》,2008.7.2。
[3]摘自《西安晚报》,2008.10.6。
[4]摘自《教育文摘报》,2009.7.22。
[5]摘自《都市快报》,2007.7.12。
[6]摘自《光明日报》,2009.06.14.李惠文。
[7]摘自《北京日报》,2009.08.10.刘欢文。